放眼望去,自己身边的好多家庭能养父母的在哪里?不拖累父母就是好孩子了…
人人都有老的时候,可是人人又躲不掉老,能做到不让年轻人烦也不可能,我总结了一下,老人不要以为自己老了,不能倚老卖老,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跟年轻人一起住,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思想,实在没办法在一起住就少说话,干点力所能及的事,要跟上时代步伐,别管闲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做到这几点如果孩子还嫌弃那也没办法,去养老院养老。
没办法
这些所谓嫌弃不过是思想意识方面的差异而已,没有必要无限放大,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血浓于水吧,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太多的两代人之间,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太多的人越老越在乎自己的尊严和面子,感觉让自己的孩子当面说出自己的不是很丢人,就认为孩子嫌弃,这样的情况占了很大一部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孩子是尊重爱护自己的老人,至于极个别的也有,不过是极少数,无限放大实在没必要。
所以说我们在年轻时候就要努力,存够钱,存够粮,存够健康。然后有资格不跟他们一块住,矛盾会减少很多。
人与人是最难处的,家里家外如出一辙。别说等到老了会被嫌弃,就是现在也难说相互不嫌弃。只是不说罢了,有钱没钱都如此吧。表现的行事不同,,,因此说,嫌弃与否,不必在乎,做好自己,调整好心态,砥砺前行是唯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还有一二足矣[机智]谢谢。
当自己老了,干不动了,孩子也不待见了,那只有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了。
寄翔答题。
人老了,被人嫌弃,包括自己孩子的嫌弃,这种现象在家庭生活中会发生,甚至会常常出现,这不足为怪。只是为了顾及颜面,许多老人不愿家丑外扬而已。因此,老人既要有思想上的充分准备,更要为自己养老在物质保证上有所准备。
许多事情必须有打算,有计划,这样才能临事不慌,遇难不惊。许多事情必须立足于自己,而不能过多地依赖旁人。当然,家中儿女有能力尽孝扶老,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但现实往往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的。
人老了,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生存能力的逐渐丧失,从眼花耳背,到步态难难,多病成了老人的常态。
虽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这是指健康的行动自如的老人。一旦老人失去自理能力,要孩子们花钱、花力、吃辛苦的时候,那“久病床前无孝子”就必然会来了。
不要过分计较自己的儿女,不要苛求自己的孩子,用孝道去绑架他们。
因为,一是他们没有老,他们没有老的经历,他们没有品尝过老人贫病交迫的艰辛。所以才会有古人所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及到他们老了,懂了,父母们早己作古离开了。
二是现实状况,独子家庭,“养儿防老“难以实现,这不是一家之事,是社会现实。上对四老,下有子女,独生儿女难以顾及,这是不争的现实。
因此,老年人不要计较孩子们的嫌弃,还是要自己拿定主意,及早为自己养老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抉择。
值得提醒一句的是,儿女是自己的骨肉,是自己留在世上的亲人,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还是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因为最后真正能陪伴和送别老人上路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一家之见,谢君阅读!
老了,被自己孩子嫌弃,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你现在在家是什么状况,是强势、说一不二、很受尊重,等老了都会不同程度的遭儿女嫌弃,《红楼梦》好了歌有这么二句话,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有个好的心态,尽量不和儿女住在一起,思想尽量跟上时代发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做老顽固,自己的事情尽力自己做,不要倚老卖老,能不麻烦就不麻烦他们,做到不问、不闻、不管,除非他们主动征求我们的建议,还有,我们现在上面还有自己的父母,现在开始换位思考,尽量对我们的父母好一些,言传身教。
等老的那里也去不了、干不动了甚至有更糟糕的事情发生,那就听其自然吧。
人老了,多数都会被儿女嫌弃,不管内心还是表面,我们也是从当儿女的走过来的。
虽然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但是父母在世时,未必做的那么称老人家的心,未必让老人满意。
或许,老人也会内心伤痛呢!觉得我们没有回报他们的养育恩情,没有好好伺候伺候他们。
小时候依赖父母,随着年龄增长、见识丰富、代沟的出现,会与子女越来越拉大彼此的距离,那是谁也无法逃避的现实。
所以,心态很重要!倘若能够自理,千万不要与儿女一起生活,千万不要去讨嫌!
生病了,没办法了,躺到床上无法动了,那就听天由命吧!
想一想自己当年是如何对待自己父母的?我们的子女少且忙,就更无暇顾及我们了,这是60后、70后必须要面对的事实。
哪怕我们曾经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儿女身上,也难以摆脱晚年衰老之后的被嫌弃的命运。
现在就学着多看开、多锻炼身体吧!最好是慢慢地老,快快得死,不拖累任何人,那就是福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