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小说最难读!
文言文类似的那种,需要一定的文化内涵
能让我们获益匪浅的小说很难读。
三体,我是真的没读懂
斯拉夫语系的小说最难读,关键是人物的名称不好记
自己不喜欢的小说最难读。
看自己感兴趣的小说,不管多少深奥,都会看的津津有味。哪怕里面很多名词难以理解,人物事迹不熟悉,也会兴致勃勃的去查找各方面的资料。还能体会到一种收获与克服困难的满足感。
强逼自己去看不感兴趣的小说,就会很煎熬。经常看着看着就走神。有时候看完一章后回想下会发现什么都不记得,跟没读过一样。或者读的时候一目十行,像做任务一样只是想把他从头到尾翻一遍。
小说难不难读更取决于自己是否真心想读。
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难读的小说
不怕小说难读,就怕思想浅薄。古文难读,但我偏爱《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老子》、《论语》……外国书我接触的不多,特别喜欢的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基督山伯爵》、《福尔摩斯探案集》等。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读起来有些困难,但那些词句一钻入我的眼帘,总是有种温馨的感觉。泰戈尔的小诗《飞鸟集》玲珑剔透,词语警人,读起来余香满口。
我认为中国所谓正统文学里的小说最难读,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小说。
原因我想大概有三个:
01
时代变换过快,没有归属感
那个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阶段,小说要么去描绘之前文革对人的精神创伤,要么去书写新时代的感受,这两样东西是有价值的,但是距离今天的我们仿佛太过遥远。
虽然时间上也才不到40年的时间,但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新生代公民,看着现在的生活条件,很难去想象我们那个时候怎么会落后到那个样子。
这是一种心理的隔阂,与两代人思想上的差异一样,都是一种鸿沟。没有亲身经历或者大量的文献阅读,很难融合进去。
02
新思潮冲击,现代作家跟风失败
虽然与世界接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传入中国,着实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作家。但中国文学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自然生长的土壤,这种外来思想不能很好地融合到中国的社会中去。
这导致了两个极坏的后果:
中国文坛四分五裂,一部分人回归到传统,向通俗小说靠近,如麦家;还有一部分人坚持着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如残雪。
正统文学的地位急剧下降,读者锐减,作家的社会地位开始下滑。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文学历来和世界文学脱轨,差异化太大。不论是作家的技法还是读者接受的心理,都有一个落差。读者不认同,作家没底蕴,就导致了正统文坛的风向从创作转移到了维护自身岌岌可危的地位。
03
中国读者接受的习惯根深蒂固,文化内涵的差异让人很难欣赏新流派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外国,尤其是欧美一类的国家有很大差异。比如在悲剧这种艺术上,中国式的悲剧是让人愤懑的故事配上皆大欢喜的结局,《窦娥冤》四折,窦娥死于第三折。按照西方的观念,这时候可以剧终了。但中国一定要加上第四折,为窦娥平凡昭雪。
因为,西方的悲剧是揭露世间的丑恶,中国的悲剧是抚慰人心的创伤。
形成这种差异的是读者的需求,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那一套,翻译过来中国读者都不买账,何况技法还不成熟的中国作家模仿出来的。
所以,我感觉这些小说读起来让人云里雾里,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