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又懒又不听话,建议家长:
首先,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和价值观是关键。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人生观,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未来需要努力学习和努力工作。
其次,家长也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并与孩子平等交流。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和生活情况,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另外,家长还可以制定合理的规划和计划,包括学习计划、生活计划,让孩子有条理地进行学习和生活。同时也要有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措施,让孩子懂得努力工作和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最后,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参与一些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让孩子有更广阔的视野和体验,也有助于他们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和精神。
现在家庭很多都是一个小孩,年轻人没有太多时间管,四个老人惯着,很容易给小孩造成不听话,懒。从大人做起,引导小孩慢慢改变。
孩子不听话又懒怎么办?
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情不立事。。。。。。理解这几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后,还有管教不好的孩子吗?
培养孩子,必须从根本教育开始。
这个跟家庭坏境和父母的教导和带动有关,要我的话会把孩子当朋友,去正确引导他,会让他从小养成各种好习惯。
我个人觉得小孩完全不存在不听话这个事,说自了是家长没处理好,跟小孩一定要学会怎么样跟小孩互动,这样处理觉对有效果。
一个成功人,一定会教育好子女!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懒惰的孩子,通常是受到了太多的斥责和批评,或包办和溺爱,才逐渐丧失了追求卓越的动力。
懒,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有句俗语说“一白遮百丑”,事实上,懒也有这个功效。一个人,也许某项能力不足,跑得不够快,字写得不够漂亮,课文读得不够熟练,但只要他够懒,这些能力的不足都会被忽略,他所有不成功的理由就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懒。
面对一个懒惰的孩子,家长经常会说,“如果他不懒,他什么都能干”。听到这句话的孩子,心里是美滋滋的。因为懒,给他不做提供了好借口,掩盖了他”不敢尝试,害怕失败“的焦虑。懒,成了他的护身符。因为被说懒,比被说“无能”,更能让孩子接受。
孩子自信心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过度的包办和溺爱,让孩子在面对外界的挑战时手足无措,自信心受到打击,自卑感加重,进而通过懒来逃避问题。
懒惰,是缺乏自信的人的保护屏障。阿德勒说,“懒惰就像一层隔板,隐藏着孩子自卑的真相”。
懒,给孩子提供了额外福利
懒,不但掩盖了孩子缺乏自信的事实,也给孩子提供了很多额外的福利。因为懒,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会降低,他们不需要努力,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很多孩子都渴望得到的父母的关注。
设想一种场景,你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勤快,一个懒惰。勤快的孩子每天都帮你做家务,懒惰的孩子只在某一天倒了一次垃圾。你怎么想?
勤快的孩子每天都做家务,你习惯了,你对他的表现,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但懒惰的孩子做了家务,你会觉得收获了意外的惊喜,你会给他更多的反馈和更多的奖励。懒,让孩子享受到更多的福利。
对懒孩子,应该怎么办
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有野心,同时也失去了信心,他就容易走向懒惰。怎样才能让懒孩子变得不懒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拿掉懒孩子头上的保护伞
孩子不愿意改变懒的现状,是因为懒是孩子的保护伞,我不是没能力,我不是不会,我只是懒。拿掉懒孩子头上的保护伞,让孩子享受不到懒的福利。不要再说“如果你不懒,你就能怎样怎样”,“你很聪明,就是懒”这样的话。懒,不能成为任何事情的借口。
不用惩罚的方式让孩子改正错误
用惩罚的方式让懒孩子改正错误,是很多家长和老师会采取的方式,但在了解了懒惰的成因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惩罚并不是好方式,甚至还会引起反作用。
我有个小学同学,很少写作业,但成绩还算可以,每天都按时上学,老师看他成绩还可以,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新换了班主任,看他不写作业,上课就让他罚站,还叫了家长,据说回家之后他爸对他一通打。没几天,他就开始逃课,后来就辍学了。
惩罚的方式,会让自卑的孩子更加自卑,他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来报护自己,进入到另一个能补偿自卑的环境。就像我这个同学,从不写作业演变成逃课,惩罚的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性质越来越恶劣。
利用小目标,增强孩子的信心
有些孩子从懒惰到勤奋的转变是很快的,前提条件是让孩子得到勇气和信心。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孩子的信心和勇气,也是需要逐渐累积的。
先给孩子立个小目标,从小事开始,先让孩子实现个小小的期望,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逐渐累积信心和勇气。
比如,钢琴老师说,要想钢琴弹得好,每天必须练琴半小时以上。但面对拒绝练琴,懒得练琴的孩子,半小时就是不可逾越的高山。这时候,不妨给孩子立个小目标,只练5分钟,或者只弹一小节,降低难度,让孩子能预见到这是个很容易实现的目标,先让孩子行动起来,把小目标实现,孩子的自信也会随之建立,再逐渐地延长时间,增加难度。
给孩子安全限度内的自由
有时候孩子懒,不愿意配合,是因为家长过多的包办和溺爱,孩子已经懒得思考,懒得行动了。所以,在安全的限度内,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让孩子能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增加孩子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孩子会有更多的动力去行动。
比如,放学回家的孩子,有四件事要做:写作业,练琴,玩游戏,吃晚餐。有的妈妈给孩子安排得井井有条,孩子却不接受,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其实,这几件事的时间和顺序,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先玩游戏,还是先做作业,当然,后果也要让孩子自己承担。虽然这只是个小自由,对孩子来说,却让他感觉到了自己的掌控力,他会更积极的行动起来。
孩子很聪明,就是懒,孩子学东西很快,就是不愿意练习,看完这篇文章,就让这些话消失吧。孩子的懒,不是聪明的产物,而是在掩饰他内心的不自信和自卑感。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逐渐增加自信心,而不是抱着“孩子聪明,懒点没关系”的想法,让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
当孩子能冲破懒惰的隔板,自信勇敢的面对外界挑战时,他才具有了更大的动力去追求卓越,不惧失败,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变得越来越强大。
孩子不要刻意强求,学会正确引导,多大孩子享受多大孩子的美好时光,不要剥夺孩子的童年
用奖力的形式,让孩子变勤快,让他改掉懒的坏习惯,
孩子是天使,他从来就不与懒,贪吃,不听话,恶作剧,不认真等划等号的。是我们把这些坏习惯教会了他们。无心也好有意也罢,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改变我们自己,老祖宗以3字经的形式告诉你如何去做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每个家长的心态。
而时代似乎越来越快,想要不被淘汰,努力成了常态。
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们也希望让孩子变得更努力。
因此有很多方式,比如带着孩子去北大清华一类最高学府参观,激发他的学习斗志;在日常的考试中给孩子设置小目标,达到了就给奖励;在饮食起居上给孩子最好的照料,让孩子没有后顾之忧……
但是这些似乎都不能从根源让孩子变得“努力”起来。甚至有的时候,过高的期望可能会带来揠苗助长的毁灭性效果,伤仲永的故事不也一直在我们身边上演么?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第一重要的就是,如何判定孩子是“不努力”的呢?这一点很重要。
也许你的孩子只是慢热,也许你的孩子已经做到了他所能的最好,也许你的孩子只是为了你的褒奖装作“努力”的样子。
所以重要的是,孩子是否明晰了为什么要努力。就像你无法叫醒装睡的人,你得唤醒孩子努力的意识。那像是一个开关,拨弄一下,孩子有了目标方向就会事半功倍的完成学习任务与生活本领的习得。
教育方式上也无疑是言传身教。而且努力意识的唤醒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过程性是很强的。唤醒努力的意识是“道”,具体实施细节的“术”因个体差异而异,还需要您根据孩子的个性具体设计,多陪伴,多交流,多指引,孩子也会慢慢明白这样的道理。
@宝贝说明书账号祝您家庭幸福,喜欢赞同就请点赞吧~首先寻找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否则白忙一场,还事与愿违。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多”、“两个少”。
“两个多”:
1、父母包办太多。孩子始终要学会独立自理,可父母亲有千万个不放心,担心孩子做不好,做得慢,或不安全,就算苦了自己也不放手让孩子独立去成长,特别是很多父母,孩子很乐意自己穿鞋,只是没熟练动作很慢,但为了赶时间,父母在一边催促孩子,最后实在忍无可忍,边骂骂咧咧边替孩子穿上鞋子。孩子成长的机会被剥夺了,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没了,孩子在想:我自己不做自有人帮我做,我为什么要做?反正有人替我做。
2、父母说的太多。孩子动作慢,犯错误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才是孩子,难道我们大人就很完美吗?就不会犯错误吗?可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忍不住发火,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劈头盖脸批评教育。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我为什么要去做?做得好不一定被表扬,做不好一定被批评,我才不遭这个罪。
“两个少”:
1、鼓励的太少。把事情做好不是为了邀功行赏,但是肯定和奖赏可以激发一个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小孩子,老师表扬一次,激动一星期,只可惜,很多父母不会用。
2、引导的太少。有些孩子,父母也经常鼓励,但有时候仅仅苍白无力的一句话“加油!你是最棒的!”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要在身边有效引导,耐心引导,但很多父母都以“太忙”为由,推卸给孩子充当“人生导师”的责任。
“两多”、“两少”环境下的家庭,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缺乏有效权威,父母的话大多也不中听,孩子不听话也不足为怪。此外,一味要求孩子“听话”、“乖顺”也不一定是好事,太听话和乖巧的孩子长大后也往往缺乏主见,优柔寡断。所以,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话语权和意见,避免一言堂,才能营造和谐的家风。
希望以上建议能对天下父母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