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一般都在潜意识模仿大人的行为。所以家长们要检讨一下自己。以行动改变方式教育孩子
其实大多数时候,在我们大人看来是不良行为的事情,于某个年龄段的小孩子而言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家长要区别对待。
比如那些刚蹒跚学步的宝宝喜欢见什么都捡起来“尝尝”,这其实是孩子口唇敏感期的表现,他们是用小嘴巴探索这个世界呢;比如每次坐电梯三岁的然然一定要自己按电梯,如果哪次妈妈按了,那他就会哭闹不止。在一些人看来,这孩子脾气怎么这么扭呢?其实不然,因为许多父母不知道这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入秩序敏感期了,一旦孩子内心的秩序感被外界打破,他们情绪就会产生剧烈变化,发脾气,哭闹。这时候父母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照,而不是随意给孩子贴“脾气大”、“犟脾气”的标签。
当然,生活中有些孩子确实是存在一些小行为问题的,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某些行为问题时,作为父母要认真的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了,你是不是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爱和耐心?当孩子犯错误时你是简单粗暴的责骂孩子还是站在孩子角度分析评判呢?
总之,孩子是否真的出现了小不良行为,是要父母分析判断的,切记不能随意贴标签。也许孩子只是想通过这些“独特”的方式引起“日理万机”的您的注意。
一是言传身教,二是以爱的方式告诉他这样的不良习惯为什么不好,会有什么恶果,然后与他一起想办法、订计划如何改变。注意,养成一个好习惯要坚持40天。
积极的引导胜于消极的制裁。
首先自己要做好才行。教育时坚持不让步,但也别升温到激烈对抗的程度,最好是温软地坚持。
1、分析具体是什么行为?
2、分析这种行为的内外因素。
3、这些因素哪些可以控制或改善?
4、制定计划去控制或改变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
5、评估效果及改善措施。
分享一个应对孩子不良行为的10项具体做法,有预防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文字有点多,希望家长们能耐着性子看完,相信会对您和您的孩子有莫大的帮助!
创设合适的环境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活动的自由,也越需要可探索的事物。简单地说就是越需要有事情可做,你可能不知道很小的孩子会因为“无聊”而哭闹。如果孩子在适合他年龄的需要和兴趣的环境中,就较有可能表现出良好的行为。
示范恰当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不仅可以通过强化的方式习得,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即儿童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示范性行为,就能够习得某些新行为。如果你用叫喊去制止叫喊,用攻击行为去应对攻击行为,那么孩子很快会模仿你的行为,特别是当他们发现这样做很有用的时候。我们要努力为孩子示范谦恭有礼、亲切、体贴、照顾他人的行为,对父母而言,示范是指导和规范孩子行为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转移注意力
有一些不当行为仅仅是因为孩子生性活泼,过于好动,常常表现出与环境不相适宜的活跃。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去指责,而是要想办法去转移其注意力,找到方法把不当行为变成可接受的行为。例如,当孩子有使不完的力气总是在家里上蹿下跳时,我们就可以把他带到户外去活动或给他安排一些出力气的活干。
必要时采用身体控制
如果出现问题时,大人在一旁,就较为适合提供身体指导。特别是对于善小的孩子,言语还不能指导他很好地控制自己,我们可以提供孩子所需要的身体控制,比如温柔坚定地握住他的手以制止他的攻击行为。很多家长一边喊着“不行”,一边放任孩子,这就等于支持他的不良行为。
教孩子正确表达感受
重视孩子的情绪,允许、鼓励他们表达和接受自己的感受。对于孩子来说,语言是很重要的心理出口,它可以预防孩子积压不良情绪。要教孩子表达“我生气了”以及“我为什么生气了”。我们大人有很深的体会:很多事情说出来就没事了,其实对于孩子也是这样。
及时给予反馈
如果与某件具体事情有关的孩子之间出现了问题,我们最好保持在情感上不介入,而仅仅是采用反馈事实的办法。比如当孩子在争夺玩具时,你可以走过去,描述你所看到的,把你观察到的事实和感受表达出来,促成孩子自己相互对话、讨论,并最终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满足基本需要
基本的需要包括食物、休息和锻炼,更高一层的有安全、保护、爱和亲密。当需要得到满足,孩子就会感到满意,大量的不良行为就能够预防。比如孩子想睡觉时常常会出现情绪和行为失控,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尽快地让他入睡。
让孩子体会行为的后果
这种方法又叫作“自然后果法”,就是不要急于把孩子从他自己所做的错误决定中拯救出来。比如孩子出门时选择不穿外套,其自然后果就是他会感觉到冷,他可能过一会就会主动要求穿上衣服或在下一次就会想到不穿衣服的后果。在采用这种方法时,由于涉及到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他就要求大人对孩子保持足够尊重的态度并要和孩子一起承担可能引起的后果。
适当地使用暂停
适当地使用暂停,使孩子有控制情绪和自己调整行为的时间和空间。暂停并不是严厉制止,而是大人把孩子带到另一个地方,成为孩子的帮助者,帮助他从失控中走出来,到一个相对平静、较少刺激的环境中去。这与惩罚不同,暂停之后紧接着要进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环节。
奖励正确的行为
有种理论认为:如果你注意某种行为,这种行为就会持续出现;你忽视它,它就会消失。当孩子表现得很好的时候,要给予他特别的关注,但要注意的是表扬不要过度,持续不断的表扬是不会起作用的。有些人坚定地认为,理所当然的行为不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但行为主义者认为奖励具有巨大的力量,即便这种奖励仅仅是关注。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试图用奖励来操控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做我们想要他们做的事。而是要真诚而诚实地表扬具体的行为,比如说:“我看见你把东西让给妹妹还教她怎么玩呢,真像个大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