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并不是能真的洞察别人的想法,毕竟这是一种知识,而不是特异功能。
我谈谈我学心理学的感受,谈谈学习心理可以给人最多的变化有:
能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多样化,可以从很多新的视角去理解人和事;
可以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情绪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
也会更容易理解别人的情绪、感受,对人际交往会有直接帮助;
……
我概括的不多,但包含了很多,学习心理学并运用心理学服务于人,将是对自己、对身边的人都非常有益的。
学心理学真的能洞察别人的想法吗?
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一个疑问,人们期望着这个问题有一个肯定的答案。然而,这当然是否定的。市场、媒体在锲而不舍的宣传着心理学的神奇之处,人人都了解各种心理学知识,感叹它的神奇之处。而当自己身处困境,绞尽脑汁,想象着自己可以施展“洪荒之力”时,才发现它并没有那么超凡脱俗。
如果大家只是因为这个而学心理学,那可能会大失所望,心理学是在各个国家的心理学家,在不同时期,通过大量实验,一步步验证而来。《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从历史的角度看心理学的发展。会给想了解心理学的朋友们,打开一个全新的视野
作者:[美]RogerRHock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译者:白学军等
出版年:2004-1-1
页数:425定价:26.00元
装帧:平装丛书:心理学导读系列
ISBN:9787501941421
学心理学真的能洞察别人的想法吗?
我觉得真要是这样就是“神学”领域了。
心理学只是通过肢体动作、表情、语言...等内外在表现形式,来判断心中的假设;同时为自身的目的,做出初步诊断。
当然,在心理学治疗领域会员专业的指导,并配合药物双重诊断。
下面来看一个心理学的例子:
1、扫阳光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
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
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
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
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心理学启示:
把封闭的心门敞开,成功的阳光就能驱散失败的阴暗。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2、销售心理学小故事
营销案例:
客户:“我完全同意你刚才所讲的关于商品的所有优势。但是我还是认为价格太高了。”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往往在“听”但并没有真正“听到”销售人员所讲的内容,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在进行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处在自己思维的盲点中,执著于自己内心的某种想法。除非客户自己愿意,否则销售人员无法将自己的想法硬塞进客户的头脑认知里面。-旦客户开始和销售人员玩弄这种心理游戏时,必须引起销售人员的足够重视。这是一个暂停”的路标,销售人员必须先处理好暂停事件背后的客户的抗拒点。
这个时候,销售人员可以直接向客户提问:“价格是你现在唯一需要处理的方面吗?是不是我们在价格方面做出让步你就会立刻购买?”
或者提出交易条件:“我觉得你真的是非常精明。你所要求的价格是必须要在购买数量达到三件以上才可以特批的。
学习心理学以及哲学、心灵学目的是为了洞察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别人。我们能够洞察的也只是自己,这里面没有外在。所谓“洞察别人”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思维投射到别人那里,其实照见的还是自己的心。
有一句话叫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师,我也是心理咨询师,我会有意识的觉察不评判来访者,放下自我,用包容和接纳以及慈悲心让来访者自己洞察他情绪背后的东西是什么。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自从与心理学结缘以来,就一直为一些困扰所烦恼。他曾戏谑地说,学心理学的有四个烦恼:
第一个烦恼是:被认为要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
第二个烦恼是:常被别人指着鼻子骂“亏你还是学心理学的,连这点儿心理都不懂”。
第三个烦恼是:被人怀疑有一些神经质。
第四个烦恼是:有时被人说“这家伙是学心理学的,防着点!”
心理学一般有五大任务,包括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和提升。
描述,即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真相,不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
解释,是对个体行为作进一步分析,探索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
预测,是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科学分析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预知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发展趋势、表现特点等。
控制。研究心理是为了有效地调控人的心理,使之利于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健全发展,这是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心理学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来控制心理;减少心理因素的消极影响,增强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例如,人类的心理疾病是可以避免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助于控制心理疾病的发生。
提升。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许多心理学家从事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
你看,心理学的任务更多是基于总体平均水平的,基于个体的研究面临很多困难。最重要的是精细化不够。
最热门的利用脑成像技术的认知神经科学,虽然比传统问卷调查等方法更为精细,但离生物学等传统自然科学基于分子水平还想差很远。
精细化不够带来的重要问题就是研究结果可重复性差,因为我们根本还没有弄清楚一个人心理和意识(想法、态度)的具体机制。
2015年9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刊登了来自弗吉尼亚夏洛茨维尔开放科学中心(OpenScienceCollaboration)270多名作者共同完成的一项大型研究的论文《评估心理学研究的可重复性》(EstimatinheReproducibilityofPsychologicalScience)。该研究选择了从2008年发表在3种著名心理学学术期刊的98篇研究论文,研究发现,有2/3论文的结果无法重复。另一本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自然》)也对该研究进行了报道,研究发现100篇论文中只有39篇论文可重复(目标论文98篇,其中2篇进行了两次验证)。
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心理学的研究结论不可信呢?有研究者对该项研究也提出质疑,认为只根据这一研究,无法判断原始论文的正确与否,因为也许重复实验自身也存在错误,甚至两次研究都是错误的;也有解释说,并非只有心理学论文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他领域也存在类似情况;还有研究者认为,科学研究特点就是存在不确定性,任何确定无疑的简单纪录不可能发表成学术论文,科学就是在不断改进和纠正错误中前进的。
所以,学心理学洞察别人的想法,从总体一般的角度可以说能实现,比如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规律;但是对一个人某时某刻具体的想法,这是心理科学追求的目标,现在离这个目标还很远。
心理学不是卦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变化及心理发展趋向的一门科学。
万事皆有规律可循,人的心理活动也不例外。掌握了人的心理变化及发展趋向,就可以更好的育人丶选人丶用人。例如不甘寂寞的人很难安份踏实的工作,他们往往以娇装自已丶择机向上爬的企图,甚止是野心家。对这种人就要多警惕,不要以他们一时积极的假象所迷惑,以避免在提干选人的失察错误。
总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如果把它当作卦学,认为可以测知人的一切活动痕迹,那就大错特错了。
可以的,至少可以看懂一个人的性格秉性,和兴趣爱好。以及处事风格待人接物等等。。用鬼谷子的话说就是阴阳捭阖。。
首先,这里得界定一个范围,那就是洞察的意义.
如果说,洞察是预测它的下一步行为或者非常具体的表现,那是有可能的.其实,侦探剧里面这种桥段都多不胜数.但是,你如果想分析出行为的动因和心里感受,那就是玄学了.
为什么?很简单阿,人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就如同一个充满了蜜蜂的蜂巢(密集恐惧症请原谅这个比喻),而我们的想法就是工蜂在女王蜂的指引下作出的规律行动.
所以,我觉得题主最好评估一下自己学习心理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这样便容易判断.
学心理学如果是为了洞察别人的想法,这个心理学就学坏了,学错了。洞察他人的心理想法是一种被动的心理,偷窥的心理。而偷窥则是为了满足一种操控欲,想看透别人的心理想法是一种自我自卑的心理活动。你为什么想看透一个人的心理呢?你想掌握一个人的心理吗?掌握一个人的心理也许会让你有了一种优越感,好像拥有了主动权,也就满足了自己的操控欲,虽然操控的行为有了很多为他人好或者对事物发展有利等理由和借口,但其实放下操控,才会拥有与他人的想法交流,与他人心灵交融的真诚关系,才会让人和事物的关系发展更容易,更健康。
人的心理想法是各种各样,变化多端的,想是一个改变变化的过程,世俗之中,人的想法和人心常常是不一致的。唯有心,人心是根本,具有一致性和共通性的,所以要对人心充满关注,而不是对他人的想法感兴趣。
如果你真正地学习了心理学,你就不会对他人的想法感兴趣,你真正地学习了心理学,学好了,你就成为一个敞开自己想法的人,他人的想法是变化的,你向他人主动敞开自己的想法,为了让他人能够直接简单地知道自己的想法,从而不会造成他人的猜测,误解和心理耗能。
正确地学习心理学,就能拥有很好的沟通能力,而沟通能力在于你向他人敞开自己的想法和敞开自己的心扉的能力。
那想通过学习心理学而洞察他人想法的人,就错过了自己和他人的美好心灵。
如果说学心理学能洞察别人的想法,那也是大师级别的。一般人很难达到,如果你是为了能洞察别人的想法,去学习心理学,会很累,容易半途而废,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洞察想法这个标准太高了。有时我们发现有较好的洞察力,往往是他本人的天生赋予,这类人再去学心理学,会更有意义。
是的
中国老祖宗有一句话,天机易知,人心难测。学一点心理学就能洞察人心,这很难做到。
西方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它是一种规律。但并不是实质。
每一个人的内心,或者说一个人做出什么样的抉择,是有多方因素来决定的。个性特征是一方面,人生履历是一方面,自身因果又是另外一方面,社会时机条件又是另外一方面。所以才有天时地利人和一说。心理学只是基础当中的基础,实践是关键。但这也只是倾向性而已,不是百分百的绝对。
心理学不是算命,不能洞察别人的想法,但是对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可以得到一定的了解。
前期学心理学,其实最大的忌讳就是总感觉自己学会了这个知识,就可以去洞察别人的心思,平时很正常不过的对话和行为,都要去分析背后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有可能搞到最后,别人没分析出啥,把自己给分析傻了。
比如,别人就问了你句,你吃了么?你可能会觉得,他为什么要这么问?他是不是背着我吃了好东西了,心虚怕我知道故意问?还是,没有饭吃了想来我这么蹭顿饭?又或是无事献执勤非奸即盗?还是,他闯了天大的祸,要我来给他背锅?
瞧瞧,其实人家就是打个招呼客套一下,就能给分析出一堆结论来,你能说,这个就叫洞察人心么?
不过,如果你要去不熟悉的领域办事,怕别人忽悠你上当,拿自己学过心理学当个幌子来说的话,倒的确很有可能避免被宰,毕竟,大众还是普遍觉得学了心理学就能看穿人心的。
学心理学是比一般人有更强的觉察力!
不学心理学也能洞察别人是怎么想的,你多经历世事自然就会,学了心理学可能更系统化,但是理论有时候会制约实际,
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但是他是通过人的肢体,语言,爱好,形象展示出了一个人心理变化
学习心理学学会了理论。更重要的实践。方法有三
第一研究心理案例,按照他的结论走
第二按照结论走之后产生的现象是什么。是否答案一致
第三真对自己的体验。重新确认结论的正确性。是否需要优化,调整。更好的为自己服务。
心理学可以从面部的微表情、眼神以及肢体动作去揣摩对方的心理活动。从而能够判断出对方在思考什么。如果你极其感性的情况下,说不定你还会知道对方下一句话会说什么,或者对方接下来会做什么都能够提前预读。
也不全是真的
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心理学者更能帮助他人洞察、分析、解剖自己的心理活动,易于理解他人、助其疏导郁结、接纳自我,最终达到身心愉悦。
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