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啊!和我的爷爷同一年出生的,我的爷爷曾经是杨勇的军医官。家父当年就是得益于78年56号文件在众多参考人中一举夺魁!那一年34岁。之后的83年和他的5弟一起深入学习上函授班的4部经典!家父就是童子功,从7岁开始随父伺诊,14岁独立替父出诊!感谢老人家!
很好,那应该是受西医影响最小的中医教材了,可惜现在很少见了
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不错哈
造福人类,贡献社会
应该是为函授写的,不错。最好的是2版高校统编教材
不错啊!
来自于临床家主编的中医教材很适合临床
学医之人没有行与不行之分,潜心钻研几十年对社会,对国家,对中医事业的贡献肯定无可置否的,我也是习医之人,虽然没有拜读过这本书,但是对本人也是很值得点赞的…
素有盛名[赞][呲牙]
中医五版教材,光明函授全套,自学中医之路等,都是当代盛名的中医编写的,而不是现在出的教材处处迎合这西医。我完整的看过光明中医的妇科部分,写的非常明了,辩证处方加减等等都非常细,入门书籍的不二之选。
吕炳奎和张学勤合编的医书《千家明医秒方秘典》这本书实用性很好,可惜现在卖不到写本书了,九八年我是借用别人书看的。我录用了其中几个方子,效果不错!
呂老汇集全国顶尖学者编写的光明中医教材是建国以来最係统,最全面,最传统的中医教材。
中医要辉煌必须以此为蓝本,正统地培养中医人材。
中医药大学公认的是五版教材,别的我没看过,这个光明教材的内经和中医内科学就比普通大学中医教材感觉要好。
这个教材我年轻时看过,当时正是函授中医如火如荼遍地开花的时候,光明中医函授面很广,不少中医爱好者参加了学习,这本教材很好,在当时很受大家欢迎,真的不错。
他自称一个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进行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流过血,负过伤的老战士;一个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了大半生的老中医;一个不愿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科学瑰宝——中医药学失落的中国人。
19世纪初的黑热病曾经是当时危害中国人民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十分流行,涉及16个省、市、自治区。
出生于上海嘉定县的吕炳奎在年幼时也饱受黑热病的折磨,寻访名医却不得结果,最终在走方郎中的手中得一良方,几味中药熬煮后居然药到病除,这件事在少年时期的吕炳奎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也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1929年,年仅15岁的吕炳奎敬拜嘉定名中医汪志仁为师,他勤奋好学、追求进步,很快就掌握了中医诊疗知识理论,并且精通内外妇儿诸科。五年过后,吕炳奎以19岁的年纪挂牌行医,由于师出名门,吕炳奎精湛的医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诊所生意日渐兴隆,名气也不断扩大。
然而好景不长,1938年抗日战争发动,日军侵占上海,嘉定沦陷,民族危亡。吕炳奎刚刚经营数年的中医馆也在风雨中飘摇,他深感救国救民至责任深重,于是他放弃自己的医馆和医术,变卖家产,毅然投身到抗日战争当中,任当时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队长。
在1938年到1939年之间,吕炳奎分别参加了火烧日军飞机、伏击日军汽艇、协助叶飞部歼灭邓敬烈顽军、八字桥痛击日军。这些事迹在上海地区产生巨大影响,上海淞沪抗日战争纪念馆有专区加以介绍。
1940年,吕炳奎被派到浙东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任浙东三东地区工委书记兼海防大队政委等职。他所在的海防大队后来发展成为华中海防纵队,吕炳奎被任命为海防纵队政委,这是我军最早的海上武装力量,浙东根据地也是全国十九个解放区之一。
从一名民间郎中,化身为民族抗日英雄,吕炳奎的传奇人生其实才刚刚开始。
战争结束后,吕炳奎又再次投入到中医药事业当中。
他在1954年召集了江苏省第一次中医代表座谈会,组建了全国第一所中医院、中医进修学校,编写了相关教材27种,培养了200多名中医师资,其中到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的就有40多人,这是建国以来中医药教育事业迈出的第一步,如董建华、程莘农、王绵之、印会河、王玉川、杨甲三等中医名师都出自这个时期的江苏南京,因此吕炳奎自己也常说:“中医工作,起步南京”,这是他为全国中医事业发展奠定下的基础。
同年,毛泽东作出关于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批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如不整理,就会绝版。”
两年后,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的谭振林向毛泽东推荐说:“吕炳奎是个名中医,应该让他出来管中医工作”,随后吕炳奎被调任为中央卫生部中医中司司长,他深感责任重大,当即表态:“要为中医讲话,为中医事业工作”,随后他开始积极开展中医教育事业。
从1956年开始,吕炳奎陆续组织建设了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和成都中医学院四所学院,这也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四所中医类院校。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自己的中医学院,中医高等教育事业由此拉开序幕。
除了中医高等教育之外,吕炳奎还十分注重中医师承的发展,他对中医带徒的传统非常重视,在1960年,全国大约有5万名中医徒弟,他自己也在忙碌的工作中带徒十余名,其中谭凤森、张朝和、郑伟达、张清华等都是他的学生,而孙光荣、郝万山、王文奎、王丙申等中医名家也与吕炳奎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吕炳奎在中医师承方面倾注了巨大的心血,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呼吁中医专家多带徒弟的号召,自己也身体力行带了两名徒弟,在弥留之际,他依然关心弟子的学习状况。
1977年,吕炳奎重新担任卫生部中医司司长,他通过调研发现“西学中医师大部分被分配到中医机构,中医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阵地,这就使中医药人员失去了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的机会,只能看门诊或者给疑难病人会诊,根本得不到对危重病人从始至终负责到底、系统观察治疗的机会,高级中医师手里没有完整的中医病例,难以总结经验,所以本来有一定理论水平和经验的中医,也只能无所作为,他们的学术水平不是在提高,而是在大幅下降。解放初的第一代名医基本没有了,第二代在解放初年纪还轻,没有闯出名气就年逾古稀了。”
于是,很快起草了一份关于中医药工作的书面报告,这份文件经过中共中央研究批示,最终形成了1978年(56)号文件,这是中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文件,是中医走向恢复发展的标志,从各方面解决了中医“后继乏人”的问题,也是民间中医第一次通过官方考核进入中医医、教、研单位当中。
1982年吕炳奎同志退居二线,担任全国政协第六届和第七届委员,第七届政协医药卫生组副组长。但是他依然时刻关系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他创办函授大学,相继建立分校24所,培养中医人才三万多名。
2002年,吕炳奎已经是89岁高龄的老人,此次他写下一封万字书信给国家领导人,疾呼“挽救中医,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设立中医与西医两个在行政等一切方面平等的行政机构,终止建国53年来西医统治中医的行政模式,加强和扩大中医药行政部门的相应权力等主张,力求将传统中医药发展为主流,还再次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只力量共同发展的方针。
在信件的最后,他自称一个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进行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流过血,负过伤的老战士;一个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了大半生的老中医;一个不愿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科学瑰宝——中医药学失落的中国人。
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发布,这是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而制定的办法,也是中医药发展的一次伟大进程。
《中医药法》明确了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针,建立了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加大了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这些内容与吕炳奎当年的理念有许多不谋而合,他一生都和中医药紧密相连,自幼学医,又弃笔投戎,再重新回到中医药教育建设当中,如今中医行业的繁荣与他的努力密不可分,倘若他在天有灵,那么看到如今国家对中医事业的发力扶持以及中医行业的蓬勃发展,必定会感到欣慰。
吕炳奎是中国五十年代的卫生部长!他为中国传承中医文化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在当卫生部长时中国各地的中医药都得到了发展和进步!多种医典名著也得到了复印!五六十年代的中医都能在新华书店里买到各种医典名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