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反抗期该如何办?

孩子进入反抗期该如何办?

什么叫孩子反抗期呢?在家庭生活当中,一方对另一方不满,进行的有声或无声的反对。第一反抗期产生的年龄通常是二至四周岁,于是很多家长倍受折磨,一点办法也没有。

比如说,有的小孩子被家长带到外面去玩,可是她却从地上捡起脏的小木棒,还送到嘴边去,妈妈一开始很有耐心,跟孩子解释,这小木棒是如何如何地脏,但是孩子却并不听,妈妈急了,便打,孩子哭过之后,又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还有一件小孩子经常做的事(你我小时候可能也这样),一喂饭就跑,家长端着饭碗,就追,孩子偏偏很有成就感的样子,笑得咯咯地,整个一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大人痛苦之上的形象。那正是:孩子吃饭何其难?难于上青天!妈妈追,奶奶撵,生怕饿着了小心肝。

那么,反抗期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有了自己的想法。对一个呱呱落地的小生命而言,他一睁开眼,对世界一无所知,大人只能从他的哭笑中去猜测他的内心世界,但到二周岁以后,孩子开始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的时候,他就会想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游戏心理。觉得好玩,做什么事,如果引起大人的反应,就会感觉很有成就感。

三.思维方式是单向思维。当小孩子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拿在手里,他就会急,这时大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劝阻,因为在孩子的眼里,这玩具就是他的,别人就是不能玩。这是个“只要玩具,不要友谊”的阶段。

最后一种就是因为隔代教育,让孩子产生反抗的意识。因为教育,必然就是一种约束,因为要求的标准高低或不一,也会影响孩子的接受心理。

综上所诉:宝妈育儿小知识提醒面对第一反抗期,既不能讲道理,也不能打。要转移注意他的注意力。类似玩具转移法:家长可以自己假装玩得很开心,吸引他的注意力;或者采用地点转移法:对孩子说我要去哪哪了,并做出去的动作,孩子的注意力也会转移到家长的一举一动上。

在隔代教育上面,如果有意见不统一,可以心平气和地全家坐下谈一谈。但是年轻的家长一定要记住,自己要尽可能地去多承担一些责任,不要试图去改变老人。三代同堂,天伦之乐,其乐融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其实是上天赐予一个人童年的最好的“礼物”。

以上由宝妈育儿小知识总结出来,希望宝宝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您好,宝宝反抗期,父母应该

冷静分析处理,不能以硬碰硬

宝宝觉得妈妈在厨房做饭是很好玩的事情,也想要动一动锅碗瓢勺,玩一玩菜刀和煤气灶。这时你用硬碰硬的手段训斥他:“别捣乱,一边玩去。”或采取粗暴的打骂方式把他轰出去,都压制不住他的好奇心,反而会让他更加对着干。

父母应该冷静分析孩子是出于好奇心,才想到厨房里玩,并不是恶意地捣乱。所以,要给他讲清楚:厨房里不安全,有火、有刀等危险因素,小孩子不能乱摸乱动。为满足宝宝的好奇心,你可以给他买一套迷你厨房玩具,或是用一些塑料的小碗、小瓶、小勺当厨具,和他一起玩过家家游戏。孩子的任性就会巧妙地化解了。

转移注意力,不能心太软

经常在商店里看见有幼儿向家长要求买这买那,满足不了就哭闹。父母怕孩子哭,也怕丢面子,心一软就掏钱了。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宝宝这回得胜了,下一次还会用同样的哭闹方式相要挟。你退一步,他会进两步。

其实,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你完全可以用一件新鲜事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开。比如故作兴奋地对他说:“那边有个宠物乐园,咱们去看小狗狗吧。”或者说:“家里有个新借的动画片光盘,好看极了。”你绘声绘色地给他讲起动画片的故事。宝宝的注意力迅速被吸引到其他地方,自然忘掉了刚才的事情。

先提示后惩罚,不能说话不算数

夏天,天气热气温高,宝宝吃饭前总是闹着要先吃雪糕,不然就不吃饭。妈妈知道小孩子吃太多凉的东西伤胃,又怕孩子闹人,就糊弄宝宝:“你先吃饭,吃完了再吃雪糕。”可是吃完饭后,妈妈假装忘了,宝宝受了骗不再轻信你的话,下次不先吃雪糕坚决不吃饭了。

对付任性的幼儿,家长说话不算数是个大忌,只能让他更加变本加厉的任性。最好的办法是先提示他,如果你今天好好吃饭,饭后休息一会儿可以吃雪糕。若是孩子能够好好吃饭,那么饭后按约定的去执行。要是他仍旧边吃边玩不好好吃饭,就用不给吃雪糕来惩罚他。即使他再折腾,父母也绝不能怜悯、迁就。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孩子看到你说话算话,他无空子可钻,也就会收敛了。

暂时回避,不能姑息

每个周末午饭妈妈都会炖宝宝爱吃的红烧肉。这个周末妈妈加班没有时间炖肉。午饭时,宝宝见到桌子上没有红烧肉,立刻把饭碗一推——罢饭了。爸爸生气地说:“不许挑食,有什么吃什么。”宝宝对着大吼:“我要吃肉。”父子俩互不相让,闹得不可开交。

遇到不满足要求就纠缠不休的孩子,最好的处理办法是暂时回避。宝宝不是不吃饭吗?你们大人不要管他,继续吃你们的饭,他要闹就随他去闹,饿一顿没什么关系。一来他闹够了,肚子饿了自然会找食物吃。

二来他看到大人不理自己,闹了半天没有用,自然就会停止了。妈妈千万不能说:“宝贝别哭,妈妈这就给你烧肉去。”对任性的姑息只能加剧他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

建立好亲子关系

父母要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多从正面去肯定孩子。

带孩子时多一些感性,多去感受其喜怒哀乐和孩子的成功、孩子的喜悦,少一些说教,少一些限制,孩子自然会自制、自控、自我发展行为规范。

我们真正需要的“乖孩子”,应该是能够自觉自愿遵守规则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要做讲道理、有主见的孩子。

这样的“乖孩子”,今后才会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也能够较好地融入社会。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有关育儿知识/感觉统合/家庭教育等相关知识,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乐学感统”。




反抗不是坏毛病

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2~5岁的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结果发现,反叛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因此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候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从你,那么他的判断力就难以发展。

所以,对于6岁前的孩子,反抗不是什么坏毛病。

这是一个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说明孩子长大了。父母要做的不是跟他对抗,而是帮助他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减少反抗表现,并抓住这个关键期,发展孩子的独立能力。比如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尊重他,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对他说话;在他独自游戏的时候尽量做个旁观者,不要总是指手划脚;多给他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让他经常有事可做。

想自己吃饭是这一时期孩子热衷的事。据美国研究婴儿能力发展中心的研究发现,那些被顺应了自己吃饭这一需求的孩子,不仅学会了独立吃饭,同时还发展了自理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但孩子的目的不一定是想要自己吃饱饭,他的兴趣是在“自己吃”这一过程。所以,可以先把他基本喂饱了,再由着他自己折腾去;或者喂饭的时候给他一把勺,边喂边让他自己“吃”。宝宝几乎满脸沾满饭粒,但他不管这些,他只满足于“自己吃”的快乐。

*反抗期跟亲子关系的程度没必然联系

既然“不听话”的孩子难缠,肯定就有人问,是不是亲子关系处理得好的孩子不会叛逆?答案是否定的,两岁左右的叛逆完全是一个成长中的必然,孩子们都会经历,只有叛逆强弱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的差异,而家长如何应对才是体现抚养质量的指标,并且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性格走向。

叛逆行为一般都源于对某种约束的反抗,青春期如此,两岁的“第一反抗期”也是如此。

为什么孩子会“不听话”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自我意识提高了,终于能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区别开来,不满足于大人让他们做什么,强烈要求行为独立,迫切地想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即使还没学会用“我”来指代自己,他们也会用名字甚至说“宝宝”来表达想要做什么:“宝宝自己拿”“宝宝自己走”……大多数宝宝在学会说“我”之前,有一段时间弄不清“你”和“我”的差异,也许他老听见我们称她为“你”,于是她就管自己叫“你”,就这样,他也常常急切地说“你自己要怎样怎样”。事实上,这个阶段的孩子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他们渴望挣脱大人去探寻未知世界,但一旦感知到危险,又会马上回到温暖的怀抱。

*叛逆会持续一段时间

孩子的成长不会像闹钟一样精准,很难准确地说孩子从哪一刻开始叛逆,从哪一刻就不再叛逆。孩子会在叛逆与环境对他的修正中逐渐明白一些规则,最终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孩子的“不听话”或者犯错误都是他们在进行适应环境的尝试,从那个襁褓里宠物般的乖宝宝,到现在不断挣脱你的手去干你不让他干的事情;或者用有限的语言跟你顶嘴;或者赖在秋千上就是不下来;或者干脆就在商场的地上撒泼打滚,孩子的成长是无声的,这个恼人的阶段来了,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要试图逆转这个过程,希望他们回到那个只关心吃喝的阶段,尽管我们会在他们的成长旅途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怎样对待反抗期的宝宝?

童童妈:转移注意力

我每天为了把儿子从澡盆里“请”出来发愁。宝贝儿子太爱玩水,每次都是要硬把他从水中抱出来,接下来就是哭得气都接不上来,通常照着20分钟哭。几次下来,我几乎要崩溃。

强攻不行,就得智取。我就试着转移儿子的注意力。当他玩水不肯出来时,拿一件好玩的玩具,但一定不要是水中能玩的。儿子想要,我就借机让他先出来,到床上再玩。

儿子最盼望的时刻就是“睡前故事”时间,我对他说:“洗完就出来,妈妈给你讲故事,你今天最想听什么故事呀?”儿子开始把注意力转到故事上,再顺势来一句:“走,咱们挑故事书去。”儿子就顺理成章地被抱出水。

专家说:

当孩子乱发脾气、胡搅蛮缠的时候,我们一般都先给孩子讲道理,和他商量着来。但处于反抗期的孩子,道理往往是讲不通的,他们是“为了反抗而反抗”。孩子在与大人的抗衡中积累着“攻守”经验,了解到父母的处世原则。在与成人的对峙里,孩子体验到自身的坚持和退让,能对他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胜利使他获得成就,同时也留下深刻的经验记忆;失败使他失望,但同样会鼓动他重组经验再次突围。所以我们说孩子“第一反抗期”的种种“反常”变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逻辑混乱”和“行为失控”。

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用另一种使他更感兴趣的事来吸引他,把他从正在跟你纠缠的事上转移出来。年龄越小的孩子,这招越灵。

小熊妈:冷处理

有次小熊生病,不能上幼儿园。小孩子病一场,脾气就长不少,这回我算是领教了。小家伙把撒娇耍赖发挥到了极致,有些事情我认为是确实不能满足他的,比如,他不许我吃饭,只能陪他玩--我就会严厉地告诉他:“妈妈把饭吃完就会陪你玩儿。妈妈不吃饭,没有劲儿,也会生病的,就不可能再陪你玩儿了。”但他还是不依不饶。我又说:“如果你还这样不讲理的话,我就不理你了,等你什么时候讲理了,我再跟你玩儿。”他再纠缠,我就真的不再理他,接着吃饭。可每到这时,家里立刻就会有人冲上去安抚他,而他又不买账,最后还得我出面收拾残局。

专家说:

这种事情很多家庭都会遇到,我们自己有时也做不到冷处理,因为那个孩子在那儿闹得实在是太让人心烦了!而且,很多大人都有一种想法,认为孩子哭闹就该去哄、去劝,置之不理是不负责任的。所以,经常是孩子一边大声哭闹,大人一边大声哄着,而且双方的声调都会越来越高,吵得筋疲力尽方才罢休。

所谓冷处理,就是暂时走开,不搭理孩子,让他自己慢慢冷静下来。看似很简单的方法,可是一到了实际运用时,不知道有几位父母能够做到。因为,更多的时候,你实在没办法无视孩子以及他的“可恶”行为的存在;或者是你总想尽快结束这种混乱局面,等不得他冷静下来。

冷处理,就是要让孩子冷静下来。冷静需要时间,需要有情绪转化的过程,这就是冷处理的作用。如果大人不给孩子这个时间和空间,并且自己也不冷静,只会加重孩子的负面情绪,让他更加心浮气燥。长此以往,想培养孩子的好脾气就有难度了。这就像在幼儿园里,老师的嗓门越大,孩子们越是听不见,老师轻轻说一句,孩子们却都安静下来了。所以说,孩子发脾气了,我们可要先控制好自己的脾气。

10招应对反抗期宝宝

1.不要发脾气,那没用

经常见到的场景是,大人越发脾气,孩子越不听指挥,僵持一番后,还是大人屈服。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实在难以遏制自己的愤怒时,不妨冷处理一下,跟叛逆期的孩子不要针尖对麦芒。

2.不要骤然叫停

叫停的结果是,他们一定会用大哭大闹,甚至撒泼打滚来对抗。我觉得比较好的办法是提前告知,而不是突然禁止做某事。

3.孩子没有时间概念

不要和孩子说还剩多久,因为两三岁的孩子没有时间概念,类似于数数的做法至少是有效的,等到孩子能够体会时间长短后,再去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不迟。

4.任何时候都不要恐吓孩子

家长希望用吓唬来让他们惧怕的做法非常值得商榷。无法兑现的惩罚,就跟无法兑现的奖励一样,不可轻易许人。

5.不要在孩子面前撒谎,哪怕是善意的

诚实是非常高贵的品质,我们在教育孩子要讲诚信的时候,必须先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家长的实际行动比讲多少次“狼来了”都要管用。

6.用选择代替服从

如果简单命令孩子无效,不妨试试让他们做做选择题,既能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又不会削弱我们的影响力。

7.不要过分强调错误

孩子犯错误未必都是故意的,也许会有种种原因,我们当一一辨识,该指导就指导,该批评就批评,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要过分强调这个错误。

8.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偶尔让孩子吃吃亏

家长确实需要看护好孩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每次都是我们替他们辨别,他们未必真正明白危险的所在。在加强监控,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吃吃亏。

9.因势利导会卓有成效

蒙台梭利曾经说,当我们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后,唯一要做的工作就是等着他们长大。等候长大,肯定不是无所作为,只是顺应他们成长的规律。

10.避免孩子无谓的哭泣,但孩子哭了也不要怕

孩子的哭是一种语言,传递很多信息,其中有一种是不满,为什么会不满?家长跟孩子的很多冲突来自于没弄明白他们到底想做什么,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尽量地读懂他们。

妈妈妙招分享:

天蓝海蓝:两岁的孩子开始迷上涂鸦,墙壁是天然的画板,如果告诉他:“不,我不允许你在墙上乱画。如果你喜欢画,我可以给墙贴上一层纸,你往纸上画好了。”这样你转身以后才能放心,他要画在纸上而不是墙上。

亲宝贝:你可以禁止宝宝去动你书架上的书,如果你同时给他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书架,他会很乐意照顾自己的小天地,而不再去骚扰大人的领地。

雪儿妈:用选择式的问题向孩子发问。如天气冷了,想让孩子戴帽子,可采用征询的口气引导孩子:“你是戴米老鼠的帽子,还是这顶红色的?”而不是直接命令他:“你得戴帽子!”

小文子:让孩子做事应提早通知。要开饭了,在饭好前就提醒:“看完这集动画片,我们就吃饭。”等到饭菜上桌,再想关电视,孩子绝不会从命的。

家有顺顺:我们还可以表面“顺其言”而实质“反其道”。比如对于不爱喝水的孩子,非让他喝他理都不理你。但如果我说:“不想喝就别喝,渴了再喝。我可想多喝一些水。”看到妈妈喝水,他可能会跟着要水喝的。




随着孩子年龄心智的增长,接触的事物和自我意识的加强,慢慢就有了自己的明确的自我意识了,因此在遇到父母在处理自己的事情时开始表现出反抗,其实也是成长的一种表现,所以父母在这个时候要做的,首先,要把孩子当朋友,多跟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想法,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循循正确引导孩子学会分辨事情的对与错,培养他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遇到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千万不能强行要求孩子听从甚至武力逼迫,这样会适得其反,我们只能拿出我们最大的耐心,找方法让孩子接受大人的教诲,避免他们走上歧途或者弯路,对自己或者对社会造成危害。




关于这个问题,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长崔利玲的建议是:

在幼儿园,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在小班。孩子为什么会有反抗期呢?因为之前,孩子处在终日的“学习”中,学习怎么走路,学习怎么吃饭,学习怎么认人,学习怎么玩,学习怎么和别人交流……他们天天接受着新的信息,天天面对新的刺激,同样也天天积累相关的经验。当这些经验可以互相碰撞的时候,他的经验(已经架构的认知结构)试图处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孩子的“反抗”也就出现了。所以,您的孩子出现反抗,表明她已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最初的能力,也想尝试这种能力展示的后果。这是成长的标志,是让人欣喜的一件事。这个时期,是人生最初明白事理的时期,也是养成所有好行为、好习惯的奠基期。在这个阶段,对孩子的意见家长要尊重但不一定要执行,尊重(倾听、应答等)是让孩子知道父母在关注她的想法与行为,如果想法、愿望积极,有利孩子的成长或家庭成员受益,这种想法或行为就可以实施;反之,则拒绝,同时告诉孩子实施的后果。只要坚持这样的原则,孩子的好行为、好习惯就会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比如,如孩子早上不愿吃鸡蛋,这是不佳的选择,这种想法就不能支持。要通过故事、事例告诉孩子缺乏营养的后果(如人要长高长大,需要七种营养。贝贝只喜欢吃肉,除了肉什么都不喜欢吃,一种叫脂肪的营养就太多了,他就长的很胖,路都走不动。因为缺乏其他六种营养,他的牙齿、头发、皮肤、个子都出了问题……)那么怎么让孩子吃鸡蛋呢?就要变换说话的方式,如有的家长喜欢问“你要吃什么?鸡蛋吃吗?”孩子自然会摇头,如果换说“你早上吃蒸鸡蛋还是煮鸡蛋”,把选择范围定向,孩子就会顺着家长的提问选择了。如果孩子想达到目的而发火,就要制止,或让她自己发泄,家长不要搭理,更不要妥协。只要几次不成功,她就不会再用这个办法了。因为经验告诉她,这是无用的,要尝试新的方法。孩子的成长就象一棵小树,修理照料的多,就能成材;如果一味任其发展,最终是棵杂树,还极易被大风吹倒。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第一次,注意交流与沟通,对好的行为及时鼓励,对不好的需求坚决拒绝,父母就是这样的“花工”。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长崔利玲,国家督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荔枝新闻【问答】开学季特别活动正在进行,诸多名校校长在线答疑哟!链接:hd/lzappv5/iAsk/index.html?id=15547508&from=singlessage&isappinstalled=0

您还可以微信添加我们客服号【小荔枝】litchinews666进群找到组织,随时交流!




原始地址:/redian/59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