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个人认为与孩子沟通最禁忌的是拿别的孩子和自己孩子做比较,那样会让孩子失去信心,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如其他孩子,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在我儿子六岁时候,那会儿上大班,有一天老师留的作业就是写123和aoe,然后他就先写的数字,写完后怎么都不愿写拼音,随后我就哄劝就随口说一句你看那谁谁谁写的多好,然后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从那次事后我特别后悔,觉得不能随便打压孩子的自尊心,应该多激励多夸奖!
下面视频就是我这次针对这个问题的详细回答,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谢谢
与孩子沟通
1.不要拿他和别人做比较
2.不要说他笨
3.不要说自己辛苦是为了他
我不要你了,小孩子会当真的
当众责骂,做攀比,私下打击自信,比如你看人家谁谁多么优秀学习好,你不如别人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很常见了,经常有家长问我们怎么和孩子正确沟通问题。
我们回答从来都是一样的:好好说话!
那么具体怎样做呢?下面给大家讲一下:
孩子其实就是你的镜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作为你十几年养育的成果,你对他大吼大闹,他就对你大吼大闹;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了。当我们家长真正了解了不好好说话的后果时,大部分家长也许会有所思考。
“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去扫大街!”“瞧瞧你这样,以后肯定会被人打死才后悔!”
小编在高铁上曾听到一位乘客大骂她读中学的儿子,说他不务正业,总是在外边混。学习哥在这位妈妈离开的间隙,问那个孩子,“为什么你妈这样骂你,就不能听话一点吗!”
他说,“因为他们说的话,让我觉得难受,骂我,我反而觉得好受些。他们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而且总是一种不可置疑地态度。”
“而且就算错了也不会承认,也不会道歉。最主要的是,我不想说,因为不管我怎么做,他们都不会满意,还总是被骂!”
不得不说,他的叛逆的确让父母不省心。可父母的语言暴力,又何尝让他好受呢?
在知乎上,有这么个提问:父母的语言暴力,对孩子有多大的伤害?
一位网友是这样回答的:
父母的语言暴力,会产生类似于体罚的后果:孩子焦虑、压力和抑郁的程度增加,行为问题也随之增加。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无论孩子犯错与否,父母都应好好说话,大吼大叫不仅对改变孩子的言行无效,还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
有一个实验火了:这个实验是在阿联酋的宜家:给予这个植物负面信息持续30天,这个植物竟然死了。
他们在店里挑选两株一样的植物,在相同的环境里,同样的水分,同样的光照,同样的肥料。而在这些同样的生长环境中,唯一有一个变量,那就是遭受不同的“声音”。
其中有一株植物每天都是听着人们对他们辱骂、贬低的话语,而另一株植物则听到的是正面积极夸奖的话。实验最后30天,出现了惊人的变化。
在这生长环境相同的情况下,饱受语言攻击的那株植物,竟然枯萎了,而另一株在夸张的环境中长得越来越好,还冒出了新芽。
这个实验真实让人大跌眼镜,不禁让人想到教育的过程中,语言的力量是如此强大。
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语言,其实对孩子的情绪影响非常大,就如同这些植物一样,被因为不同的语言而演变出不同的状态。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孩子的心理产生自卑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可能是由于身体缺陷带来的影响,也可能是成长环境造成的。
比如,家长对孩子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会认为,生活充满了苦难,因为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敌对的情绪。
父母的脾气和性情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习惯于大吼大叫的父母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最终导致他们安全感缺失,变得敏感而脆弱。
DianeDweller写过自传《妈妈、狂躁与我》,文中她回忆了自己从小生活在对妈妈的恐惧之中。
她的妈妈非常暴躁,会毫无理由地对她和姐姐发脾气,大吼大叫更是家常便饭。
为了在家庭当中得以“生存”,她拼命地去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更是毫无底线地去满足母亲所有的要求,可无论做得有多好,母亲总有理由数落她、挑剔她。
她永远都达不到母亲的要求,她每一天都活在自我否定的阴影里。
在她17岁那年,她遇到了比他大八岁的Tony,Tony对她关怀备至,给予了她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幸福,她想,原来在母亲眼里一无是处的我,竟然也有人爱。
从来没吃过糖的人,感受到了糖的甜,她迅速坠入爱河,和Tony结婚。
为了紧紧握住这颗来之不易的糖,她拼命对丈夫好,可丈夫仍然不满意,经常指责她、骂她没用。
她逃离了母亲的“深渊”,却又落到了另一个深渊里。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她常年都觉得自己很差劲,不配得到爱,即使是丈夫的错,她宁可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也不愿意离婚。
母亲常年的打击和大吼大叫,让DianeDweller特别缺爱,为了得到更多的爱,她变成了讨好型人格,只有不断地去满足他人,才足以换回一点点的爱和回报,直到成年后,组建新的家庭,这种性格都没有改变过。
暴力的教育,不会结出美德之花,智慧之果,而是会结出残暴之实。当你用语言暴力作为教育手段,你就已经悖离了教育的初衷。
在国外有一位父亲看到儿子终日沉迷于电脑游戏,无所事事,于是气不打一处来,拿来一把上膛的手枪,放在儿子面前,并怒不可遏的说道:“有种你就别活了!”
谁知就在这个父亲转身的一瞬间,儿子真的扣动了扳机,等父亲回过神来,儿子早已瘫倒在地上,没了生命体征。
谁也不知道这个年轻人生前正经历着什么,或许他也曾陷入自责的泥淖,无数次扪心自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争气?甚至已经想过自杀来了结。
恰好在这个节点上,父亲一句“有种你就别活了”成为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没有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些伤害性语言的产生呢?
家长可以尝试从表达上来进行改善,在说之前,进行思考,整理和组织一下语言。
比如孩子周末在家把房间弄得一团糟,家长反复提醒孩子收拾,可孩子却忙着打游戏,毫不理会,这时候,大多数家长可能会生气,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但如果使用爱的语言,就可能会说:“宝贝,我看见你房间很乱,心里不是很高兴,因为我希望你能养成干净整洁的好习惯,你能花些时间收拾一下吗?”
对比两种表达方式来看,孩子肯定更愿意听第二种沟通方式的话。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幸福快乐,为孩子费尽心思,精心安排。但从当今社会的现状来看,伤害孩子最多的,其实是父母。爱没有错,错误的是爱的方式,希望每个家长都能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
我们看到孩子错误的时候,要先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初衷。
泰国拍过一则广告,妈妈们在等孩子们放学,孩子们来的时候,都一身烂泥,脏兮兮的,妈妈们见此都惊呼,无一例外地对孩子大吼:
“我的天!妈妈最讨厌你脏脏的了!你去干什么了!”
但没一会儿,妈妈知道了孩子邋遢的真相。
原来,孩子们在来的路上,看到一位老爷爷的推车坏在了泥地里,车上的东西洒落一地,为了帮老爷爷搬东西,才把自己弄得一身泥的。
妈妈们看完后,都很感动,但也对孩子特别愧疚。她们眼中的孩子调皮捣蛋爱闯祸,可这些孩子们比她们想象的都要善良和天真。
下一回,不要忙着指责孩子,也许他的初衷会感动到你。
当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后,如果孩子真的做错了,我们要温柔且坚定。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儿上学总迟到,老师找了孩子妈妈谈话。妈妈知道了以后,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心平气和地问他:“为什么你那么早出门,但是总迟到呢?”
孩子见妈妈没有责骂的意思,就放心地说出实情:“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
妈妈听完就笑了,第二天陪着孩子一起去河边看日出,看到眼前的美景,妈妈也感慨万分:“儿子,发现这么美的风景,你真的太棒了。”
这一天,孩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后,儿子发现书桌上多了块精致的手表,手表下还压了一张纸条,是妈妈写给他的:“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从此,孩子很少再迟到了。
教育家爱尔维修说过:“人刚生下来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为天才,有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
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
温柔善待每一个孩子,给他们的心灵筑上最坚实的防护,让他知道:有爸爸妈妈托底,爬再高也不用怕坠落,走再远也不用怕迷路。
我是小龅,90后儿童情商专家。更多精彩关注我的公众号「济南龅牙兔儿童情商乐园」及时获取最新儿童情商知识!
家长是孩子最信任、最依赖的人,孩子内心单纯,他听到父母说什么,就会相信什么。因此,跟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要注意,对孩子要分清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不要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
一、不说孩子生理上、性格上的痛处,如“你怎么这么蠢”,“你就是个坏孩子”……孩子犯错是常有的事情,父母可以批评孩子,但尽量不要说这些让孩子自卑的话。
二、不要说不管孩子之类的狠话,如“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听到父母说不要自己、不管自己,心里是很伤心的,内心深处容易缺乏安全感,养成胆小的性格。
三、不说恐吓孩子的话,如“你不是我亲生的”。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是很在意这些话的,会很担心父母不爱自己的。
忌讳用批判、说教、命令、强迫的语言,翻旧账,揭伤疤。拿孩子和别人做比较
因人而异,不同阶段孩子思想状态不一样的!
建议了解自己孩子的思想和兴趣爱好,才知道具体什么!
要多沟通,多了解理解
不可以说孩子笨
与孩子沟通跟其他任何职业一样,有技巧,有规律可循。父母对孩子说话往往过于随便,任性而为,导致受情绪左右而经常无意间伤害孩子。
事实上我们跟自己的孩子沟通更加需要谨慎,更加需要用心,因为凡事有因必有果,如果在孩子形成人格的最佳时期的头六年因为你的任性、随意,那么导致的结果必然会在后面未来的几十年需要承担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
因此学习跟孩子有效的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你的用心必然也会为自己带来好的回报!
沟通是有技巧的,很多的教练技术都有教很好的沟通技巧,并非只有销售、工作中用到,家庭中与夫妻、父母都用的到。
学习如何有效沟通之前,首先需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因为思维决定你的行为。
首先你要有意识的把父母的角色当成一个职业,而这个职业是不能辞职的,不能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未来这个职业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与自己息息相关,有着非常紧密的链接。
带着这样的想法去学习,相信在与孩子互动的时候就会时时提醒自己的语言规范。
与孩子的沟通是有规律可循的,最禁忌的话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伤害孩子自尊的话不要说
例如,有孩子做事情比较慢,有些父母就会骂孩子动作像猪一样;
不当众管教孩子
解决方案:孩子在外面犯错了,切忌不要当众训孩子,管教孩子一定要在没有外人的时候,给孩子留面子,这样做也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
贬低孩子人格的话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客观中立,不能随意谩骂,最忌进行人身攻击。
例如,最常见的辅导孩子功课,孩子一遍没学会,两遍没学会,父母就急眼了,开始骂孩子:你怎么这么笨!
这就是对孩子人格的贬低,孩子就会慢慢形成自己很笨的认知。
解决方案:孩子反复学不会,先停下来安抚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慢下来,不要急,告诉孩子:这道题可能超出你理解的范围,没有关系,我们再想想有没有其他办法。
打击孩子兴趣的话
孩子经常会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成人来说不靠谱
例如,上初中会有化学,有孩子特别感兴趣,我朋友的孩子就想在家里搞发明做实验,妈妈说很多打击孩子的话说孩子不好好学习搞些没有用的。因为这件事关系搞的很僵,孩子原本学习很好,那段时间急速下滑。
解决方案:先肯定孩子的想法,有创意,富有想象力,对孩子的兴趣表示理解。
如果可行,父母给予支持,如果不可行,与孩子讨论,引导启发孩子思考自己意识到不可行。
孩子开心的时候泼冷水的话
孩子在最开心的时候切忌不要打击孩子,会引起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孩子在会形成我没有资格享受快乐的错误信念。
我经常看到很多父母对着很开心的孩子说:嘚瑟瑟什么嘚瑟,老实的坐着,不知道姓什么了等等的话。
多半原因是父母的情绪糟糕的时候不允许孩子开心。那么孩子就学会察言观色,以后父母不开心自己也不能开心,否则会有内疚,负罪感,这样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一生紧紧跟父母的幸福链接在一起。
解决方案:父母要觉察自己的情绪,当自己状态不好时告诉孩子自己状态不好,与孩子无关,让孩子自己玩,给父母一点独处的时间。
在孩子面前否定另一半及家人的话
好多夫妻会当孩子面相互诋毁,或者嫌弃对方,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例如:妻子经常骂老公无能,不能赚钱、不负责、不顾家、数落对方一大堆不是等。说:“你向着你爸还是你妈”的话
孩子身上留着父母各自一半的血,一方否定另一半,对孩子来说就像在否定自己一样。长久对孩子就会产生内心的冲突:我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因为无法而痛苦。
解决方案:夫妻之间的矛盾自己解决,不要传递给孩子,不让孩子在中间当裁判,告诉不管父母怎样,都始终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不会有影响,爸爸妈妈会永远爱孩子
对孩子有期待的话
父母往往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会加给孩子:你一定好好念书,妈妈没上大学,就指望你了。
《小欢喜里面的》有句经典台词:妈妈一个人把你养大,就靠你了,你一定不要辜负妈妈,妈妈只有你了。英子后来抑郁了,险些自杀。
当父母把自己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时,孩子就会压力很大,害怕辜负父母,害怕自己做不到,害怕失败。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
解决方案: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父母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做孩子的榜样,孩子自然就会好好学习,以父母为榜样为动力,而自发的产生学习的激情。
生活是我们每个人要上的一生都不会毕业的大学,学无止境,希望能对父母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