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教育不到位,一些事情做的不完善,致使人的思维方式改变成异类,
从小溺爱的后果,年轻人本身有过错,他父母也脱不了干系。
大学生能杀自己的母亲,母亲能被自己的女儿所杀,这是生了这个女儿不没教她做人的错
先要排除是不是有精神上的疾病。还是有误会,压力大。
什么大学的学生?难道是野鸡大学吗?现在回答问题。首先错在她的父母,不应该只生孩子不教育孩子。其次错是小学、中学、高中的教育,从小到高这些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宗旨有问题,他们只教人知识,教人挣钱,教人投机钻营,可在道德、礼仪、廉耻方面根本不重视。这也不能会怨学校,因为我们整个社会,整个教育系统都是如此。学校不注重树人,而只教学生挣钱,追求仕途。因为大学里处处都充满着铜臭味,老师不是注重教研,而是利用高校平台在社会上干项目挣外块,学校也处处收费,给人的感觉就是离开钱学校就没事可干了。这样的教师,这样的学校,还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材?
孩子啊,到底是什么让你对妈妈挥起了屠刀?
猫画虎cat2018-11-2715:53:07
11月22日18:00左右,山东省济南市建大花园小区发生一起命案。一男子持刀捅杀女子致其当场死亡。事后了解,凶手在附近上大学,他亲手杀死的是他的亲生母亲,在小区租房子为儿子陪读。
惨案让人痛心。网上也不乏这种报道:以前打孩子的父母多,现在打父母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各个年龄段都有。
江苏盐城一名12岁男孩在饭店内弄坏了餐具,要求妈妈替他赔偿,妈妈对其教育一番,男孩不但不听,反而对母亲大声吼叫,最后竟然动手掐母亲的脖子打母亲,被人拉开后竟然又连续三次对母亲动手。
一个小男孩只因母亲不给他买玩具,大庭广众之下哭闹打滚并撕扯母亲的头发。母亲疼痛央求放手,一个20来岁的女孩前来解围,却被男孩一声“你滚”骂走,最后男孩更加疯狂,竟然伸手掐住母亲的脖子,母亲被憋得满脸通红。
18岁女孩齐某萍因为父母争吵离婚劝阻不听,一气之下竟然先后将母亲和父亲用胶袋双双给闷死,然后残忍的将父母尸体肢解。
我们在心疼那些父母的时候,也在感慨为什么现在孩子变成这样了?到底是谁之过?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有的孩子健康成长,而有的孩子却能理直气壮的去打父母?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纯洁无瑕,他所在的家庭就是他的全部世界,他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来自于他的家庭。长大以后,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品质、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所生活的那个家庭。
自私、专横、暴躁甚至打父母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大都存在以下问题:
父母经常用激烈对抗的方式解决问题
父母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任模仿对象,父母的言行举止、处世方式都在润雨无声地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经常使用语言暴力和肢体暴力来解决问题的话,孩子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因为他只见过这种方法,没有见过比这更好的方法,即使偶尔会遇见更好的方法,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和习惯根深蒂固,他挥之不去,动辄不如意,他就自然而然的使用暴力,完全是条件反射,根本不去思考。
要和孩子平等相处。有时候看着孩子的行为,就像在看我们自己,不经意间,我们的一言一行,就在孩子的身上有模有样的影射出来。想要让孩子尊重我们,我们首先尊重他,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尊重我们。一个从小到大都被语言暴力和肢体暴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他要从哪里去学来尊重?
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
还有一类家长,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要什么给什么,把孩子娇惯的不成样子。又不教给孩子是非观念、人与人的交际规则。孩子做什么都随他意,只要他开心就好,即使被孩子打了,也认为孩子还小,数大自直,别人规劝还老大不乐意。
孩子在长期的娇惯下,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旦不能满足自己,就暴躁、发脾气,父母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就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丝毫没有敬畏、愧疚之感,因为在他的认知里,父母就该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满足不了的话就要和父母闹,就要打他们,就可以不择手段。
养出这种孩子,父母固然可怜,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他们在孩子教育上的不作为,才导致了这种不健康的、令人痛心的结果。最可怜的还是孩子,好好的一个孩子,被他们给养歪了,他的一生都会为此留下深深的印记。
对孩子来说,德智体美劳,每一样都不可或缺。我们不仅要给孩子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其品德养成的教育。因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德都是最重要的。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德行发展,加强孩子的素质教育,让孩子懂得对待父母要感恩回报、孝敬尊重、理解敬畏,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教育孩子是慢工出细活,一刻也急不得,一着急就容易走弯路,生事端。在面对孩子时,没有原则、简单粗暴的办法固然短期内管用,但是,有可能会为以后埋下更大的隐患。静下来,慢下来,多花点时间、精力、心思在孩子身上,用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引导孩子,我们才能收获一个阳光、健康、向上的好孩子!更不会对他的父母挥起屠刀!
这只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个案,没必要上纲上线。另外,一种悲剧的造成,往往是多重合力制造的结果,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简单归因并得出确凿的结果。这里我只讲一下这个事件带给我的一些感触,事件中的某些场景和情节是如此熟悉,以至于让我联想到了身边一些类似的悲剧。
最初事件被媒体披露的时候,我注意到了这个事件中这样的一个细节:
“小区的居民称,王红的儿子可能是得了精神上的类似于抑郁症的疾病。经过我们的调查,学校方回应,嫌疑人并没有被开除,而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一直在请着病假,可能是由于精神或者心理方面的,已经留了两个年级,挂了很多课。按正常的情况来说,嫌疑人应该是今年毕业。而母亲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选择陪读的,带着孩子非常不容易。没想到,好好的一位伟大的母亲,就这样没了。”“抑郁症患者”、“精神病患”,事件中当事人的这两个标签已经标示出了这个悲剧的特殊肇因。那么问题来了,从此病症所导致的种种结果(包括留级,挂科,还有此次的极端悲剧),孩子的精神病症已经相当严重,已经不适合继续就学。这种情形之下,父母如果真的爱孩子,理性的角色应该是退而求其次,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学业前途的统统靠后,正视问题,采用科学的途径和方式和孩子一起去面对“生命之劫”。如果明知孩子精神病症已经相当严重,依旧“勉力为之”,可能就是“蛮勇”,在拿着孩子的生命(可能还有父母的面子)与命运赌博。
身处大学,身边曾经有过与此相类似的极端个案:重度“抑郁症患者”,厌世情结很浓厚,总是想自杀。学校劝诫家长,让孩子暂时休学,修养理疗身心。因为毕竟,学校老师不可能随时24小时都能监管到孩子。家长拒不接受,执意选择让孩子坚持,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最终走向极端,如花生命就在父母“执意而为”的坚持之下走向凋谢。
当然,类似的事件中,我们也可以选择从善意的角度解读。比如这个事件中的一些评论中所说:我们社会中的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抑郁症”是一种病,是一种比身体疾病更难医治的病。从这点来说,无知和忽视也许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也因此,类似的事件中,媒体不应仅仅只是简单追求“猎奇和轰动性”报道,而是追根溯源,正本清源,进行相关方面的知识扫盲和普及,以避免更多类似的悲剧发生。这也许才是悲剧摆脱“恶性循环”魔咒的所在,也是悲剧应该真正带给我们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裨益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