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该不该在社团或学生会上花费过多精力?

学校的学生社团应该取缔!


一般农村考入大学的孩子,或父母没上过大学的孩子,热衷于社团、各种活动,或羡慕那些在社团吃得开的同学。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家庭出身的孩子,大多不屑于参加社团瞎起哄,而是把精力放在学问上。无数事实证明,那些喜欢混迹于社团的人,毕业后基本沦落为社会混子,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或不能胜任工作,很惨。而那些认真学习的人,由于学业扎实,毕业后要么深造,要么就业,都能很快胜任工作、适应社会。记住,大学是学习的地方,学好功课才是王道!


学长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这个东西对于你的大学生活来说只是锦上添花,千万不要花费太多精力,大学还是以学习为主。

现在有很多学校在一开学时就会鼓励大家参加学生会和社团竞选,甚至有的学校强制要求全员参加。这么做对与错我们不做评论。但对于个人来说,大学期间一定要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当然,不仅仅是学生会和社团。进入社团和学生会的好处是能锻炼你的组织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经验在就业时是有帮助的。曾经有过某大型上市公司招聘时高薪招收学生会主席养廉当然这只是个案。

大学学习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加入专业课后。毕竟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专业技能,所以主抓学习才是王道。而且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学生会成员后期就自动退出了,归结其原因,也就是两点∶1.要认真开始学习了;2.学生会和社团内部社会风气会浓重一些,会引起一些反感。

但话说回来,那种在学生会混的风生水起又是学霸的人也大有人在,这种才是最厉害的。

总的来说,大学还是来学习的地方,不要本末倒置。


我个人的观点可能比较独特,但却很真实。

马上又是一个新的开学季,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可事实往往是这样的“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大学那些事吧!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生活就是这样,社团什么的更是如此,如果你没有两把刷子,千万不要去打酱油,不是没意思,是真的很没意思。高中我没参加过学生会、社团一类的活动,大学时参加过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市场研究、旅游等社团,刚去大学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看着社团名字也挺高大上的,就都去加入了,反正也就每个社团10块钱(开学时大家都是“有钱人”),所以有点小贪玩,想着可以去旅游啊、创业、还可以出去调研什么的,加了社团后才发现什么活动都没有,就多了一个聊天的QQ群,感觉特没劲,所以过了一学期就退了。

再来说一下学生会吧。学生会分为校学生会和院学生会,各有各的职能和作用。学生会里面大部分都是很优秀的人,也有一部分渣渣,有的去混日子,有的去扩人脉,混的好的你就是老大,混不好的还真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某同学是学生会的,记得大一那会儿她差不多每天都去大礼堂(我们学校学生会的阵营),那时候他还是普通成员,每天就去搬桌子、打扫卫生、如果有活动就布置会场什么的,直接累成狗但大二的时候晋升为某部长,还是副的。同样三天两头跑去值班什么的,后来慢慢的就跟上去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

不是加入学生会、社团没用,可能也有用,但前提是你得自己有点能力。努力的人有很多,不要总对自己说有能力的人都比自己努力,我努力还有什么用?少喝点鸡汤对自己也是有好处的。作为一个来自大山的孩子,只有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才是王道。虽然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读书可能真的是一条出路。所以,给还未进校的新生一个小小的建议:社团可以少加,甚至不加。但是得一直努力学习,学习可以使你得到能力、知识上的提升。不论是对于考研或不考研的同学来说,学习都很重要。来自农村的你可以努力学习争取额外的奖学金,让自己得到认可的同时还可以为今后找工作垫桥铺路,走向美好生活。


1、可以适当花时间,或许你并不想成为一个跟老师关系很好的学生,但其实不然,这个想法除了显得自己很清高之外,有点小小的愚昧。大一大二还是要去校级学生组织多接触一下的。举个例子,前些日子我们学校邀请了邪不压正的主演们来学校路演,别人为了票的事情都很难受,我只是发了条微信给团委书记就换来了一张vip第五排的票。如果想要在学校有各种便利,这是你必须经历的!

2、大三务必抽身而退,这个时候你更应该选择最适合你未来的方向!


感谢邀请!

其实“该不该”和“过多”这两个词汇,就表明了你对大学生活在认识上还处于比较大众、比较传统的观念。

我可以给你换一个角度切入,前几天在线下给考生做一对一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时,给她推荐了宁波诺丁汉这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的排头兵。孩子倒是很心仪这所高校,但是她的妈妈却对宁诺假期太长,要求学生参加的社团活动太多这一点颇有微词,怕孩子四年时光荒废了。

其实这种思想就是咱们国人传统的看待高等教育的思想,认为在大学里只有四年时间都泡在书本里、泡在学问里才算不虚度。实际上这种模式下出来的孩子毕业后到了社会上,会发现自己与社会是脱节的,他一定会有几年的时间是处在适应社会、调整自己的阵痛期,而且也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之间还有较大的鸿沟。

我当时是这样对这位母亲说的:“咱们上大学,不能把它变成一个高中的升级版,大学其实更应看重的是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而不应该延续过去的灌输式教育。可是纵观国内多少高校,其中不乏一些211大学,老师们会在期末考试前划重点,这样做目的很直接,只为了减少挂科的人数。但是这样的模式下我们的孩子到底能有多大的提高?

反观中外合作这种办学模式,引入西方高等教育理念,通过DDL这种目标导向的机制,驱动学生自动自发去努力学习,不努力就过不了考核。而长达六个月的假期,并不是让孩子去休息、去放松。而是让他们有时间、有机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假期中是有任务的,是希望孩子们在社会实践、在工作实习、在社团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软实力(沟通、团队合作、人际关系处理等),也在大学阶段就能接触到社会,知道社会的需求,才知道自己在大学里应该强化哪些方面。”

经过我的疏导,这位母亲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去宁诺虽然拿了高昂的学费,但是绝对是花的值。同样的,在大学里广泛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投入不少的精力,只要你自己清楚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就一定是值得的。并且,在这些方面耗费了你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能成为你理论课程、专业课程成绩不好的理由。

等你进入了大学校园,你会发现,周围一定有活跃在校内各种社团,但是学习成绩又非常优秀的同学。


百团大战真叫乱,新生入学抢人忙。擦亮眼睛谨慎选,学业还是最重要。

每到高校迎新之日,便是校内各个社团蠢蠢欲动之时,君不见遍布校园的小摊位?殷勤帮你搬行李的学长?你第一次与社团的接触,可能就这么悄然来到了。

社团是什么?社团是非“正式”学生组织(当然也要接受团委领导),社团是你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的地方,是你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更是丰富自己课余生活的地方。(注意:是课余)

走过了这么多大学,见过了那么多社团,缪老师从自己的角度来说说大部分大学新生的社团生活是怎么样的吧。通常来说,假如一所大学有100个社团,那么活跃的(也就是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基本不超过一半,也就是说有一大半的社团,他存在的意义就是——存在,如此而已。

对于在校的大一新生来说,平均每个人参加社团的数量是2-3个,多的甚至在6个以上,有意思的是,在大二的时候,这个平均数量会锐减到1-2个之间。这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在大一的时候,刚刚入校的新生对于大学生活还是很好奇的,而社团也是一种打开大学生活的方式,所以选择社团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更别说在学长学姐们的软磨硬泡、循循善诱之下(科普一下,社团招新是社团头等大事之一,新生们还没入学就会成为目标和猎物啦),多选择几个社团,甚至是仅仅为了抹不开面子就参加的大有人在。

到了大二,熟悉了大学生活,自己也成了别人的学长学姐,角色颠倒过来,自然也就懂得了套路,再加上大二学业开始加重了,课余时间自然变少了,年龄过了20,前额叶发育完全,做事儿也更加理性,有选择性的放弃一些社团,专注于学业和自己最爱的社团,似乎就成了大家统一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早就知道大二会放弃一些社团,你会不会在大一选择如此之多的社团?你会不会在加入之前认真考虑,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去选择?你会不会反过来在大一就把学业抓起来,免得第二年面对加重的学业手足无措?这些问题缪老师不回答,留给你自己去考虑吧。

至于学生会,有人说学生会是大染缸,会带坏人,也有人说学生会可以锻炼人的能力,是个平台。以我来看,谁都没错,两种观点都对,只是站的立场不同而已。如果你在大学期间主要目的是钻研学业,是否加入学生会对你来说就没那么重要,如果你想在大学就体验社会当中的人际交往,那么加入学生会可能会给你想要的感觉。

每所大学的学生会基因不同,同一所大学不同学院的学生会基因也不同。与社团相比,学生会的身份更官方,一般由团委领导工作,比社团更像正式组织,他的基因由校领导、院领导、团委老师、学生会主席等人的风格决定,所以有的学生会等级制度森严、黑幕重重,也有的学生会活力十足、开放阳光。

进入学生会有什么好处?不管学生会基因如何,你进去了就会有体验,就会有观点,这本身就是价值。你可以从这里找到未来社会组织的初步形态并且建立认知。你有更多跟教授老师的交流机会。你可以掌握一部分的经费。更接地气儿一点说,入党评优什么的,你都能领先半筹。

大学期间,主要的精力肯定还是要花在学习上,如果你因为社团和学生会的工作挂了科(当然,大多数人这么说无非是找借口,因为更多的时间用来打游戏、追网综了),那是不是该反省一下了?如果学业无忧的情况下,社团和学生会的工作还给你带来了乐趣,那你就大胆的继续“折腾”下去吧。

关注缪登峰老师,你的高考已经成功了一半!

本文由“大学活地图”、高考规划师、职业规划师缪登峰老师原创,谢绝一切未经许可的转载,仿冒必究!


原始地址:/wenhua/52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