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推荐的3-6岁孩子的育儿好书?

如何教育好孩子?让拥有40年实战经验的育儿专家告诉你!

最近单位同事老是愁眉苦脸,说她4岁的女儿行为越来越粗鲁了,经常顶撞她奶奶,找不到玩具就怪奶奶老糊涂,把她玩具乱藏,还总是无缘无故骂奶奶傻。

同事忧心忡忡:俗话说,小孩3岁看大,7岁看老,平日里奶奶对她百依百顺,这么小就不孝顺奶奶,不知长大后,会不会对她也这样。

我问她,那在家里,你们对奶奶是怎样的?同事说,奶奶年纪大,的确经常犯糊涂,有时候她跟孩子的爸爸也免不了要埋怨她几句。

其实这很明显,孩子对奶奶的这种行为,是从她父母身上习得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就曾做过一系列实验,通过实验他发现,儿童的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父母是孩子小世界里最亲近的人,因此也是主要的学习模仿对象。

所以同事想要让她女儿改变这种行为,关键是他们先改变自己对奶奶的态度。比如说当奶奶再次犯糊涂时,体谅老人这种自然老去,记忆退化的正常现象,并且告诉女儿,年纪大了都会这样,要体谅关心奶奶。并且自己的玩具,要自己收拾保管,才不会找不到。

儿童教育是一门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来更大概率地使孩子表现良好的艺术。

这里的“改变自身行为”,不是改变儿童,而是父母首先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再给孩子以身作则。这样达到的效果,远比父母自身奉行一套行为方式,却教育孩子另一套行为方式,效果要好得多。

在这里,我推荐《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育儿书籍,该书指出,父母希望把孩子教育好,首先自己的示范就得正面积极。少用情绪,多用方法来管教孩子。因为你的行为示范以及对待孩子的方式,将决定了未来他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本书作者伊丽莎白·克拉里,是实战派育儿专家,拥有40多年幼教经验,她结合自己长期研究学龄前儿童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能有效影响孩子行为的具体技巧。

她推崇的育儿方法,不仅仅是指引父母要形成一套自己的育儿方式,最重要的是,父母先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对孩子的期待,并且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再来对孩子的期待行为进行管理。

一、明确自我价值观

作为父母,有没思考过,我们育儿过程中的放大镜大都是架在孩子身上,却少有父母将镜子反过来对着自己,找自身问题?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的引航员,如何引导,引领至何方,跟父母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

但是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因为生活环境跟教育初衷产生矛盾冲突,而不得不改变之前的立场。因此父母先明确自身价值观,明确每个阶段对孩子的期待,更有利于父母坚定地执行自己对孩子的行为管理。

比如,5岁的小男孩杰克不爱收玩具,为此妈妈艾米很头疼。为此她很生气说,你再不收拾我就把它给仍了。但是艾米明知,即使儿子不收拾玩具,她也舍不得把这些玩具扔掉,因为扔掉玩具还是需要再花钱买,这跟她价值观不符合。

于是艾米对杰克的这种管教,相当于在用她的话语权跟孩子打赌,赌他会不会听话。一旦杰克看到自己不收拾玩具,艾米也不会丢掉他玩具,他会觉得妈妈只是在吓唬他。用不了多久,艾米的话在他身上,就丧失了权威性。

如果艾米提前明确自己价值观,又会怎样呢?

艾米明知自己不会扔掉孩子玩具,于是她可以这样说:杰克,如果你不把玩具收拾好,一周内不许玩你最喜欢的机器人。如果杰克不肯收拾玩具,还抱着机器人哇哇大哭,艾米大可拿走机器人,冷静、坚定地执行她的惩罚。让杰克知道,妈妈说的话一定会做到,于是下次再出现这种情况时,他就会衡量要不要听妈妈的话。

明确价值观,是为了更好执行对孩子的管理教育。当父母价值观和在教育孩子的行为上方向一致时,父母的立场才不容易轻易改变,不容易有挫败感,并且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二、尊重自我需求

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为何中国妈妈养一两个小孩,就累得歇斯底里,筋疲力尽,出门大包小包,蓬头垢面;而国外的妈妈,带着四五个小孩,却还能轻松自如地拥有私人时间?其实这里的区别,在于父母对自己的时间管理。

生活中很多妈妈,一全职就失去了自我。带孩子,做家务,承包全家人的一日三餐,为家庭孩子牺牲了全部的个人时间。这种全职家庭主妇方式,表面看似轻松,实际上却是将个人空间,紧紧绑定在了家庭这样一亩三分地中默默耕耘。时间久了,生活中的各种琐屑矛盾,一地鸡毛很容易就会引爆她们的情绪。

用情绪教育孩子,只会让教育初衷离自己越来越远,最终幸福也离自己越来越远。所以作者伊丽莎白·克拉里,在这里很强调父母在养育孩子时,要尊重、并且满足个人的需求。

如果父母是在全职状态下,可以重新梳理自己一天的时间表,重新安排,给个人划出一块独立、不被孩子打扰的个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并且是能满足愉悦自己的事情。

只有学会享受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满足,情绪得到舒缓,父母生活舒心了,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三、管理孩子期望行为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会管教的父母

在对孩子进行期待行为管理时,父母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了解孩子发育水平、基本性情以及预计孩子学习一项新技能所需要的时间。缺乏了上面任何一项,都可能会导致父母在不了孩子的情况下,一意孤行按照自己意愿教养孩子,使父母在管教问题时容易受挫败,甚至影响亲子间关系。

给与孩子正确的关注

获取关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比如婴儿会通过哭声来获取父母的关注;孩子表现好了,会通过跟父母炫耀来得到关注;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做一些叛逆的行为,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关注。但是很多父母却没有意识到,给与孩子不同的关注,对孩子行为造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得意洋洋地拿给父亲看,想要得到表扬。但此时这位父亲正为其他事情愁眉苦脸,不耐烦地冲着孩子喊:一边去,别吵我。孩子不开心自己玩去,然后开始玩纸巾,一张一张抽出来,满地都是。这时父亲看到了,怒气冲天,拿起棍子就打,孩子哭了,父亲就停止了打。

从孩子表现中看出,他原本想通过画画,获取父亲的表扬,可父亲没有理他。但是当他表现不好了,反而能引起父亲注意,而且只要他哭,父亲就舍不得打他。好的行为没有得到赞赏,不好的行为反而能引起父亲的注意,并且他还能用哭声来操纵父亲,于是这种不良行为就被这位父亲强化了。

这类情景如果经常性在这个家庭上演,孩子长大后,父母会发现自己孩子越来越叛逆,不听话。于是就给孩子扣上熊孩子难管教的罪名,但却从未找寻过原因,为什么小时候的乖乖孩会变成现在的熊孩子。

善用“我讯信息法”减少孩子不良行为

孩子是一个喜欢不断试探的生物,而且一旦他们通过试探,成功争取到了操控权,他们就认为此种方法屡试不爽,会一直使用。比如通过哭闹发脾气让父母折服,以获取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权利等等。

当孩子以这种父母不喜欢的行为,来挑战父母耐心时,父母除了发脾气,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通过“我讯信息法”或“后果法”等技巧来拒绝他们的不良行为。

“我讯息法”有个可套用的句式:“当你......时,我感觉.....因为.....”。比如:“我正在跟你姥姥说话,你这样大吵大闹会影响我们谈话,我会生气的。”

当孩子表现不好时,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的这个具体行为,影响了谁,那个人会感觉是如何的。这样他就会明白,自己这个行为原来是不好的,影响到了别人。之后他如果再次发生时,就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从而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

用“后果法”培养孩子责任感

“后果法”,可以分为“必然后果”和“逻辑后果”法。

当孩子出现某些不良行为时,父母可以使用“必然后果法”,可以预先告诉孩子,如果不按照我们的要求做,他的这种行为会引起哪些不可避免的后果。比如不吃饭,菜会凉;天冷了执意要穿夏装,会感冒着凉。让他在考虑要不要继续执行他的选择时,是否可以承受相应的后果。并且这种必然后果,是父母没法控制的,必须他自己承担。

“逻辑后果法”,则是主要通过父母的介入,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在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前,必须跟孩子说明,他这如果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而这个后果的执行者,是父母。

比如,孩子早上起床不喜欢刷牙,你跟他说,不刷牙是不可以吃早餐的。然后你做了他最爱吃的火腿肠,让他在旁边看着你吃,就算他哭了,也不能吃,直到他去刷牙为止。

父母使用“逻辑后果法”时,必须注意,这个后果,必须跟孩子的具体行为相关,是他们选择了做某事要承担的相应后果,并且该后果父母必须执行,不能因为孩子哭了,就心软推翻了自己的立场。如果父母能冷静、坚持地按照之前自己说的去执行,时间久了,这种方法会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

其实无论是采取“我讯息法”和“后果法”,教育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明确跟孩子表达清楚,他们的这种不好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对他或者别人会有哪些影响。让他们可以事先知道自己该行为产生的后果,并且做出相应的思考和选择。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更独立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最终是希望他们能独立解决问题。可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如果父母着急帮忙解决,不刻意引导,则会剥夺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因此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该让孩子多参与进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学会自己解决。

而且要意识到,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会无意中模仿父母的处事方式,因此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注意自身行为,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的亲身示范对孩子教育更有效。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富有爱心,不断成长,持之以恒的父母。




推荐:《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

这本书简直就是为家有0-6岁宝宝的父母们写作的,对于准备怀宝宝的妈妈也是很建议看看,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接地气啦,里面有很多沟通方面的示范,非常宝贝。

书中所讲的那些问题也都是妈妈们每天可能都要面对的,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零食控制问题;看电视问题;绘本的选择购买;如何讲故事问题;玩具的选择;如何应对小孩子的磨蹭;如何引导孩子画画;作为妈妈自我修行所面临的问题,比如:自我的不满意及否定、内疚;不完美的自己以及如何在带好孩子的同时提升自我、每个妈妈都应该有自己的“特殊时光”等等问题。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每个家长都应该看的。作者孙瑞雪。作者收集真实案例进行点评,了解儿童成长规律,心理变化,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对儿童心智发展过程做了详细剖析。强烈推荐




我要推荐的书来自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艾莉森·戈普尼克的书,分别书名是《园丁与木匠》,这是一套系列丛书,另外两本是《孩子如何学习》《孩子如何思考》,翻译者是来自清华大学的赵昱鲲教授,这套书不同于市面上的育儿方法书,是从育儿本质的角度,和父母探讨“为什么”的话题,升级我们的思维认知,推荐给所有父母。

育儿的本质是什么?

新手父母,在育儿的问题上很容易焦虑,于是加一堆育儿群,听专家聊育儿,买一堆育儿书...可是,即使做了这么多功课,实际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歇菜,这是为什么?

因为只看了问题表面,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市面上大部分育儿书教的是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让孩子学习好,如何让孩子成绩好,这些书籍能解决我们眼前的问题,但是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就像中医所言,治病最忌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育儿也是一样,我们要学的第一步是“为什么”,然后是“怎么做”,最后是“做什么”,而这本书就是从为什么入手,带我们去看到问题的本质。

父母的本质什么?

育儿的主体是父母和孩子,所以我们除了要了解如何育儿外,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这也是艾莉森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像木匠一样把孩子打造成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还是像园丁一样把孩子打造成美丽的花园,任孩子发展他们的美好?

用《园丁与木匠》书中的话说,进化让我们更享受、更喜欢、也更擅长做园丁式父母,因为园丁式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比木匠式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更有优势。木匠式父母要把孩子按图纸打造成一个工艺品,但哪怕图纸设计得再精妙,父母的打造手艺再精良,都只是在塑造孩子的外在表现。为了把这一层雕琢得毫厘不差,父母必然会伤害到孩子的特质风格和心理内核。园丁式父母则致力于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有爱、安全的环境,在孩子发展得明显有问题时,他们也会剪裁,但基本上是支持孩子随着内心本性去发展的。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会有最健康的心理内核,也会有最蓬勃的特质风格,最终,他们的外在表现会千姿百态而又让人喜出望外。

而我们往往本末倒置的正在做一个“木匠”,看着别家孩子那么优秀,就恨不得给孩子报上所有兴趣班,甚至用一些错误的方法逼迫孩子学习,而对于孩子来说,童年最重要的事情“玩”,早已被安排在计划之外。

再次推荐这套书籍,带给所有父母思考,也希望每个孩子都有快乐的童年!

作者简介

艾莉森·戈普尼克

●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泰斗级专家,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心智、大脑和学习方式,没人比她更了解。

●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推翻了经典的“白板说”,还是心理理论创始人之一。

●TED演讲点击量过300万次,写有大量科学文章和评论,见于《纽约时报》《卫报》《科学人》等各大媒体。

叮当妈妈睡前故事,专注分享优质儿童故事,如果喜欢叮当妈妈的回答,欢迎点赞和转发,谢谢。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与世界儿科医学发展同步,紧跟时代,科学育儿。

这是一本儿科医生经常推荐的育儿指导百科,从如何照顾小婴儿到如何培养儿童的自信等等……

比如:

0~5岁孩子的基本养育方法,包括各阶段的饮食与营养、睡眠问题。

孩子在各成长期身体、情感、语言、社交和认知发育的标准。

早期大脑发育的最新研究成果。

最新的安全标准:美国儿科学会的最新建议,涉及心肺复苏术的指导、疫苗接种、产品和玩具的安全等。

选择儿童看护项目和安全座椅的建议。

减少孩子暴露于环境污染的方法,如空气污染和二手烟。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

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再如,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女子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世界顶级名校毕业生的成长故事

2012年“独立读者发现奖”(育儿类)决选入围作品

讲述了23个有趣、真挚、暖心的故事,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信仰、诚实、勇敢、勤劳、忍耐和爱。每个故事的主题真实而又常见,在父母教导孩子有关正直与品德的重要性时,特别适合用作谈心的话题。

《3-6岁妈妈不可不知的育儿心理学》

6岁前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多的品行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在这一阶段。本书的作者是心理师,也是该年龄段孩子的母亲,针对3-6岁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帮助家长分析了孩子在幼儿园生活、性格塑造、性教育、学习兴趣、潜能开发、品行习惯等方面问题,就像一个朋友在你身边娓娓道来一些你所不知道的与孩子有关的成长心理故事,很温馨,也很暖心。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用专业的视角,给妈妈们提供了心理障碍的早期表现或者说是可能导致的因素。让妈妈们在孩子早期的教育中能做到鉴别和提醒,知道在孩子发展的阶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避免将来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

我是2岁樱桃的麻麻,也是一位不停学习的宝妈。关注带娃的方方面面,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打怪!喜欢我的内容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哦~




最近我刚看完一本书《法国妈妈育儿经》,我看了两三遍,觉得很不错,现在想推荐给你。

为什么会想推荐这本书,这本书可以解决很多我们育儿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更多的我觉得是思想问题,很多育儿理念看似超前,你可能会惊呼,怎么还有这样育儿的!但是细品之下,也会认同他们的育儿方式,因为他们真正是从人性出发。

这本书美国妈妈记者,她来到法国,结婚生子,受法国妈妈影响探讨育儿中的一些问题,困惑,这本书从怀孕到生产,到养育,入托,里面法国妈妈很多理念适合我们来阅读并借鉴。

大量身边人的真实案例,理论结合实际,书读起来比较轻松

有了孩子,照顾孩子的时间挺多,就会腾不出大块的时间看书,如果是理论太多的书籍,即使干货很多,读起来索然寡味,也是不能勾起人读下去的欲望,可能看着看着就放弃了。

人性如此,所以故事和理论结合最吸引人,这本书里面丰富的例子,让人读来耳目一新,慢慢会被故事吸引,并且里面故事是一个又一个育儿中的问题,很具有代表性,我们的孩子会遇到什么问题,国外的孩子也会有同样的问题。

不是猛灌鸡汤,也不是大放厥词,而是提供育儿思路,对育儿方法进行探讨

很多育儿书籍,写得要么像鸡汤文,要么像教材,育儿这种事情,你不能拿同一个方法对待不同的孩子,毕竟一千个孩子,就是一千个汉姆雷特,然而人性是共通的,还是有一些规律的。

法国妈妈说,你首先是一个女人,然后才是一个妈妈.

我们中国人向来把育儿看得特别苦,觉得这是一个苦差事,这也不是我们的错,大环境使然,然而你看了法国妈妈的育儿,觉得他们的育儿虽然也累,但是心里没有那么心酸,委屈。

我们半夜起床给娃换尿布,喂奶,我们觉得自己很伟大,然而法国妈妈并不觉得这样就是具备奉献精神,她可能觉得你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孩子没有搞定他的夜晚,不能睡整觉,是不是很震撼?

孩子还小,我们很少有人抛下孩子去参加聚会,游玩的,恨不得都是陪吃,陪睡,陪玩,然而法国妈妈却可以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一下,不抛弃自己的社交,是不是很另类?

所以她们孕期不放弃美丽,产后该上班上班,该社交社交,并没有因为孩子而牺牲很多,所以她们内心并不十分抱怨,而我们大多数妈妈带孩子实在是把自己给绑定了,完全没有了自我,为孩子牺牲那么多,孩子真的就很领情吗,未必吧。

法国妈妈说,夫妻关系要优于亲子关系,中国很多妈妈生完孩子,重心完全都在孩子身上,很多都忽视了身边的另一半,而法国妈妈则说,良好的夫妻关系,才能有更加健康的亲子关系。

孩子从小就要学会不去打扰父母,因为晚上是属于父母的,所以她们让孩子早早搞定他自己的睡眠,这样才能在晚上给妈妈爸爸更多的时间。暂停法是她们常用的方法。

法国教育专家潜心研究,挑战当今一些育儿论,探索育儿的新理念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没有怎么受过父母夸赞,到了自己有孩子,又有育儿理念加持,要多夸孩子,这样孩子一点点小事也会被夸上天。

殊不知这种过度赞扬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费力就得到很多,我们现在的很多孩子,见不得批评了,这一定是有问题的。

诸如此类的理念,法国都开始在研究,作者引用2009年出版的《教养大震撼》中的话,说“过度的赞扬会扭曲孩子做事的动机,他们做事仅仅是为了得到表扬,而失去了本来应有的快乐。”

想想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有这种动机,只求表扬,不追寻内心的快乐。

”当一个过度赞扬的孩子以后上了大学,他们会害怕承担风险,并且缺乏感知方面的自立,这些学生宁可放弃这门功课,也不愿意得到一个普通的成绩,而且,他们也不明确自己应该学什么专业,他们害怕承诺某事,因为他们担心不能成功。”

这也是我内心的写照,很多时候不敢做某事,是害怕做不好,不成功。

法国妈妈就秉承不必过度赞扬孩子,有些赞扬对孩子有好处,赞扬太多,你就不能让孩子过他自己的生活。

不止如此,书中很多的方法理论都有专家在理论上的支持。

所以当我读完这本书,我是真的对法国妈妈很佩服,本来法国就是一个时尚之都,没有想到他们的育儿也是这么与众不同,我也想推荐给更多的中国妈妈来阅读。

后记:

从各个方面,法国妈妈都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育儿理念,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叙述,所以听了我的介绍,如果感兴趣,可以阅读此书,相信会有很大收获的。

#朝闻道写作社群#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留言!




很多的!在里,搜育儿,还有听那个(樊登读书会里几本经典的就足够用了!)




你就其实不用看书,自己就是最好的榜样




虽然现在的书讯资源很多,不过时常还是会有妈妈问:有哪些书适合孩子读?今天就整理出来,做以分享,这些书适合幼儿园阶段的孩子。

1.“奇先生妙小姐”系列

这一套书有83本。作者是英国的罗杰·哈格里维斯,译者是国内著名的儿童翻译家任溶溶。

这套书用幽默又夸张的语言,描写了各种特色的人物,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以及他们如何战胜麻烦的过程。

这些人物都是谁呢?他们是:好先生、聪明先生、吓人小姐、恶作剧先生、颤抖先生、莽撞先生、小小先生、懒惰先生、害羞小姐、挠痒痒先生、忙碌先生、迟到小姐……

他们会遇到哪些麻烦呢?比如,好先生吧,他总是非常有礼貌又守规矩,可是他住在坏王国。这里的人总是凶巴巴的;这里会叫的狗很少,会咬人的狗却很多;这里的水洼看上去很浅,踩进去却很深……后来,好先生无意间来到了好王国,一切都不一样了,从此,他就一直住在好王国。

这套故事除了情节夸张以外。在故事里,也让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位置,比如,忙碌先生,最后发现自己适合做邮递员;迟到小姐,发现她给懒惰先生帮忙刚好。这套故事在喜马拉雅上有免费的音频,可以给孩子听。

2.“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孩子上小学的必读书)

这套书一共有4辑,不过最精彩的是第一辑。后面的3辑,虽然是同一位作者,不过封面写的是“根据【法】克利斯提昂·约里波瓦同名绘本动画片改编”。所以,后面的3辑读起来还是跟第一辑有明显不同的感觉。画风也不一样。

据说这套书创下了日销万册的纪录。这套书确实深的孩子的喜爱。

故事从一只叫卡梅拉的小鸡讲起,它不甘心像其他小鸡一样,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它决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它要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大海……

3.《可爱的身体》

我为什么有肚脐?亮晶晶的眼泪是从哪里来的?血液到底有些什么作用?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了好奇。可是,处于成长关键期的他们却不爱刷牙,害怕打预防针,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体检,甚至还经常遇到大便的障碍。了解相关的知识,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石。

“可爱的身体”系列绘本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阐释丰富的健康知识,为孩子们揭开身体的奥秘,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认识可爱的身体,学做自己的“健康小卫士”。

这套书在每册后面还有一个“给妈妈的话”,是一篇相关的科普知识。比如,《谁是蛀牙的朋友》这本,后面就讲到为什么要刷牙,如何教孩子刷牙,选牙刷等。

4.美国国家地理爱思考爱科学系列(套装共5册)

爱思考爱科学系列”包括《恐龙时代》《快乐农场》《太空遨游》《海洋之谜》和《勇敢的消防员》。

小平安最喜欢消防员这本。书里以消防员为主题,其中包括以前人们是如何救火的,现在又是如何救火的,介绍了消防营地里的各种设施,各种各样的消防车,消防员如何执行其他紧急事故救援等。

5.小猪佩奇

估计没有哪个孩子不认识小猪佩奇吧?这个粉嘟嘟的可爱小家伙。

小猪佩奇是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粉红猪,她与弟弟乔治、爸爸、妈妈快乐地住在一起。小猪佩奇喜欢做的事情是玩游戏、打扮得漂漂亮亮、渡假,以及住在小泥坑里快乐地跳上跳下!除了这些,她还喜欢到处探险,虽然有些时候会遇到一些小状况,但总可以化险为夷,而且都会带给大家意外的惊喜!

6.“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系列

这一套共有17本。这是国内首部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图画书系列,美国心理学会授权。每本书主体部分是一个绘本故事,书后附有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专家撰写的“写给父母和老师的话”。

这是一套非常适合亲子共读的一本书,父母可以先阅读故事后面的这部分内容,了解了相关儿童心理学知识后再请孩子跟我们一起阅读前面的故事部分,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倾诉自己心理上的困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在故事里经历主人公遇到的事情,跟随故事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延伸开去,想想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我很喜欢给孩子看这个。还有《小牛顿》也很好看,适合孩子。

3—6岁孩子不太认字,和他们一起看绘本,孩子们特别喜欢。他们喜欢看有画面的书。




这里是磊先森读书频道,日更文章践行者,传递知识的讲书人,目前持续深耕育儿领域。

我看到很多答者都答的比较好,我狗尾续貂一下。适合管教3-6岁的育儿好书很多,但我推荐大家还是阅读经典。以下四本内容都基于儿童心理学,并且畅销海外几十年,通读任何一本都能让你受益匪浅,假如你能做到学而时习之,那么轻松育儿、望子成龙也不是梦。

一、《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推荐指数4星

本书是一本儿童心理学书籍,读通本书能教会家长用情感引导式育儿。

二、《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推荐指数5星

这是一本神书,书中内容是三世纪两位儿童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和德雷克斯的延续。教会家长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方式,帮助儿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理论联系实际很强。

三、《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美】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推荐指数4星

本书比较薄,内容偏实践,书中第二部分有大量作者和读者的问题解答,适合搭配其他三本书阅读。

四、《不管教的勇气》作者:[日]岸见一郎推荐指数4星

岸见一郎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他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咨询师、顾问。作者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自立”。一个人实现自立则需要具备三大条件:能够独立做出选择、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和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而本书传授的教养方法将帮助父母促成孩子自立。

本书因为和《正面管教》师承同源,可以在《正面管教》之后阅读,能够起到互补作用。并且因为两者核心理论相似,读起来会很轻松。

假如您没精力阅读,可以关注本人号,我会将育儿经典书籍的精髓以文章形式进行日更,为你讲述育儿的来龙去脉。

回答完毕,谢谢。




原始地址:/wenhua/57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