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从正史来看,三国时期和其他历史时期是一样的。
怎么个一样呢?
就是说,其实三国时期人才的比例、能力,并没有比其他历史时期要高出多少。
如果大家从非常可观的角度来看的话,就会发现,其实《三国志》对关羽、张飞、吕布这些所谓的猛将的描述,并没有那么神,就像《旧唐书》描述秦琼、《史记》描述樊哙一样——确实厉害,但是不神。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三国历史这么有名呢?
首先,三国时期在中国来说还是比较早的历史时期(不算史前时代),所以三国的故事被后人引用和提及的几率比较大。也因此,秦末的牛叉人士也很多。你如果问历史盲同样的问题,那么除了三国,他们最可能说出的恐怕就是刘邦、项羽、张良、韩信,而不是徐达、常遇春(这俩人确实厉害,但你问历史盲,恐怕很多人不认识,或者只认为是《倚天屠龙记》虚拟人物)。
其次,三国的故事在一千多年前就广为流传,更重要的是,它更多地在民间流传。尤其在五胡乱华那三百年时间里,中原百姓渴望汉族领袖重新统领华夏民族,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想到曾经在乱世维持正统的刘备。因此,在宋朝的时候,老百姓听三国故事,一听到刘备危险就捶胸顿足、听到曹操危险就拍手大笑。
而且,三国的人物虽然并不是全都非常神,但是很有人格魅力。尤其是诸葛亮(诸葛亮确实比较神),深得民心,导致《三国志》成书后,还有人觉得不爽,编出了五个关于诸葛亮的故事(纯属虚构的故事),其中就包括空城计。另外像关羽,在民间的地位越来越高,最终甚至被民间成为关帝,这也导致了三国如此有名。
这是因为《三国演义》的成功,或者说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成功。
同样是三国时期的书籍,《三国志》明显更符合史诗,却传诵度不高,而《三国演义》却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这就说明了作者把《三国演义》这本书写的非常的吸引人,而且从古至今,说书最喜欢说三国和水浒的故事,而说书人出现的地方大都是市井茶馆,听众也都是普通的民众,所以《三国演义》的流传度非常的高。八十年代,四大名著分别被搬上了荧幕,更是吸引了几乎全国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是万人空巷一点都不为过。所以,就算是历史盲也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并且津津乐道。
私以为,三国历史流传较广,脱不开《三国演义》的功劳。正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家喻户晓,才把那段历史变得如故事一般深入人心。
而《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在民间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传颂范围,则因为它的内容,涵盖了中国自古以来最重要也最为受人们所推崇的全部美德:孙权、刘备的仁德;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忠义;诸葛亮、黄盖等人的谨守臣子礼仪;诸葛亮、庞统、周瑜、杨修等人的智慧;关羽、张飞的忠信……
可以说,《三国演义》就是中国文学体系中一本中国传统美德大典。
正是由于《三国演义》中处处浸透着中国人崇尚奉行的礼义仁智信这些美德,加上它的文笔流畅,内容激荡,于故事中糅合历史智慧,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所以它在民间才会流传甚广。也正是由于它的雅俗共赏,也才连带的使三国那段历史广为人知,脍炙人口。
我认为三国的历史家喻户晓是大众文化战胜精英文化的代表,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国为人熟知,最大的功劳在于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成功的原因是走了群众路线,把精英文化变成了大众文化,其流传范围大幅度扩大,故事性和趣味性比正史强是关键!
仔细观察中国文化的发展,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时代越是进步,那么文化越是大众,而精华的东西永远都不可能普及到大众层面。流传最广的文化未必是精华,而大众喜欢的永远是浅显易懂,撩人心弦的情感类文化。
三国演义成功地做到了化精英为大众,化深奥为通俗,化严谨为煽情,最终俘获了人民的心。三国志是正史,结构严谨,用词讲究,事实充分,但是绝对提不起普通人群的兴趣。史学家研究三国志,老百姓阅读三国演义,而老百姓数量是史学家的百万倍以上!
阳春白雪比不过下里巴人,交响曲流行不过小苹果,高等物理也绝对没有科幻小说惹人喜欢。因此三国演义的成功,让三国的历史家喻户晓,但史学家一定不会以三国演义为基础研究三国的历史。正如汽车的发展是载重汽车重型大型化,家用轿车小型轻型化,文化的发展也一样,大众文化会越来越普及,而高端文化会越来越专业,二者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