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高中历史?

多读多背,最实用的,拒绝花里胡哨的




我是一个文科生高考文综卷三280多,我来谈谈我的经验吧。以我来看,我不太赞成死记硬背,原因如下。首先,对于历史首先它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我们必须记住它是一个整体有传承性。其次,死记也记不住。不死记,我们可以活记啊。历史不是死去的日子,它其实是活着的记忆。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趣事,如果我们去了解必定有助于我记住并了解。老师的讲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引导我们进去更深的层次,而巩固认识。历史无非是由个个事件而组成的,弄清事件的发生先后顺序,自然而然就可以一气贯通,在头脑中便可建立一个完整的历史时间事件表。高考历史不重资料,而重书本,各位考生万变不离其宗。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古海沉浮,无论是高中生初中生知者甚少,精通的更是少之又少,历史就是一条滚滚奔流的长河日夜不息,奔流不止,每个人都是这滚滚长江中的一朵浪花,从古流到今,从春流到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奔流不息,人生的长河虽然漫长而又短暂,但人类的脚步始终从未停步,从盘古开天劈地到女娲补天,经过了多少苍桑岁月,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又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从秦始皇到商朝再到唐宋元明清再到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上下五千年有了闻名中外的四大发明,致于高中课本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新闻背景根本无从学起。不过中国的地理构造山脉走向山川河流各大湖泊也是有目共睹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三山五岳三大平原三大高原各名圣古迹也多,整个历史在高中很难精通还要去实践才能学好学通




根据本人六年高中历史教学的感悟和当前高考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考察的要求,要学好高中历史应注意:首先,一定要学好语文。对语言文字材料信息的理解分析和加工处理能力,决定了你能否学好高中历史和应对高考的基础条件。高考命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已成为基本范式。第二,要形成历史知识框架结构体系。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关信息是海量的,死记硬背知识是没有前途的,将所学知识按一定逻辑顺序整理成自己的框架提纲,重点把握宏观历史发展趋势和阶段特征,才能将众多零散知识串联起来,也就能记住更多,避免识记成一团乱麻。第三,要学会培养历史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的学习研究乃至考试考察的方向,不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方面,在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大多也是从正反两面、内外角度或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回答和思考。第四,要学会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和理解历史。历史不应该在故纸堆中,今天的种种社会现象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从现实生活中来选材更有助于培养历史兴趣和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比如美国政府关门事件,就可以很好的诠释和理解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究竟是怎样相互制约的。




很多文科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历史背得越多,考得越差。

有的学生觉得学好历史就是背背背,把课本都记下来就能考高分。事实上,记诵只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而已。要想在高考文综的历史部分拿到高分,需要了解历史学科究竟想考察什么?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菇凉?

很多历史老师都会调侃: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也说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前朝的史书,名家的论著,甚至我们的历史课本都不可避免带入编者的个人观点。

从考生的角度来说,要把历史当作一门史料学,即以材料和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学科。

我们需要以客观的态度面对题目与材料,不要被已经学过的历史结论禁锢思路。历史课本当中的评价、观点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逻辑,但却不必将之奉若圭臬,更不必说有些结论在特定的题目当中就是错的。

很多学生捧着历史课本进行了大量无谓的背诵,在初学阶段确实能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如果未能转变思路,就会陷入背得越多考得越差的怪圈。

历史学科中流传一句至理箴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历史是以材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科学,即使是书本学习,我们也需要重史实,慎结论。在答题过程中,绝对不能脱离材料去凭空遐想,一切答案都应以材料为准。

不管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要从材料本身去思考,避免依托课本进行空中阁楼式的瞎想。对材料的重视有利于培养我们学习历史的独立思考能力,未来高考也正朝着更加重视材料和学生自主思考方向前进。

因此,从出题人的角度出发,学生应当掌握从史实和材料出发,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选择题|勤练善思,总有收获

历史选择题一个4分,对历史整科甚至文综这科都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稍一晃神,5道题轻轻松松一错,总分多半就不好看了。但如果掌握方法,找到题感,把错误控制在两个以内也是很轻松的。

题向明确|考什么

题向即为审题。常见的题向有:反映,原因,理解,表明,目的……概括整则材料,明白材料的时空设置及主旨所在。

其一,需要学生圈点批画出题干的重点,并且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其二,需要跳出题外,思考出题人意图,理解问题本质是在问态度还是作用还是概括,题向区别将导致答题方向的区别,务必要准确理解。

选项明确|答什么

通过明确考什么,就能明白自己应当答什么,反映则答问题或者现象,作用则答其对于历史发展的意义,概括则答大致内容讲述了什么。

在选项分析时,根据自己明确的要答什么来果断排除错误选项。

一般有两方面的排除,一个是知识性排除,依据所学知识排除与史实不符、与常识相悖的,较为简单;一个是分析性排除,看它与我们心里所明确的答什么是否一致(可能属于无关选项,以局部代整体、以事实代结论、搞错主体或对象等现象)。

【例题1】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一记述反映出()A.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D.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

分析与解答:首先看题目,要求是“反映”,首先考虑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者现象;通过圈点批画材料,发现西安事变前后蒋介石被抓和被放,百姓们有不同的情感表现。先来分析选项,B项不符公认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张学良的兵谏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更没有反映人们对其兵谏的态度,排除。现在在A和C项之间犹豫,很容易选错。我们来看A项,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材料中民众对蒋介石被抓被放的反应似乎不足以支撑“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先放着;C项,蒋介石统治地位巩固,统治地位应该是由多方面的因素表明的,并且材料中也没有说蒋介石的统治地位,错面更大,于是排除。正确答案选A项。

历史选择题分值大,含金量高,拿分就在一个选项上,提高其准确率是非常必要的。建议在高三后期进行历史选择题的专项训练。总之,勤练善思,总有收获。

◆◆

历史问答题|层次套路,缺一不可

同学常说文综答题套路多,在历史这个学科中,即两个方面答题有层次(先定大块),回答要具体(再定细节)。

框架积累|答题层次化

答题有层次,回答要具体。一方面,阅卷老师通看答卷,最先注意到的便是我们作答的层次问题,层次分明有利于阅卷老师对这份答卷形成良好的印象;另一方面,层次为我们提供的就是答题的方向,层次分明有利于减少漏要点,也便于我们补充要点。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答题时蹦出来的思路都是之前遇到过的,课本基础知识的组织框架是最常见最基本的思路结构,练题时又会遇到许多新的思路结构,想办法把它们添加进本来的基础框架中。

下面三个方面需要在做题时着重思考和积累:

①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以怎样的框架思路组织起来的;②这样的题目该答什么要点:经济+文化+政治等;③每一个要点之间有什么关联。

思考这些东西之后遇到重复的会加深印象,这便是一种框架积累。

术语丰满|答题具体化

正确使用历史术语是增加答题语言标准性的法宝,但是,一定要在正确的历史背景下运用正确的术语。一方面,没有具体的历史场景支撑,术语就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没有对具体历史场景进行分析,很可能用错术语,张冠李戴。

我们平时学习和练题时要做的就是用例题标答记背术语,加强对术语的正确理解,这样,在使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因此,答题时,一定要先答出框架,再巩固细节,从宏观到微观。

【例题2】(2014全国卷II)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摘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一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问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先较快通读一遍材料,把较敏感的话语勾画下来(指涉及经济政治等方面影响的、与印象中书本上学过的情景相似的等),综合材料及设问,知道本题围绕清朝东北地区移民事件展开。

细读本题题目,思考方向是“材料+所学“,要答的关键是“历史作用”。运用知识积累和材料大致涉及的东西,可以知道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方向去作答;同时结合材料,知道在按上述程序作答之后要补充材料中有的重要的但没有被上述过程概括进去的要点。

于是我们试答:

1.经济:促进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开发,拉动当地经济发展;2.政治:在东北设省,官方制度化管理人口,减少流民,加强管理,稳定当地社会环境;3.文化:加强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4.国防:充实东北边疆地区人口,巩固国防;5.中原人口向东北迁移,减轻中原地区人口压力。

大致上都能答到标准答案中的要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很多学科都有高分瓶颈,达到一定高度就很难再提高分数了,而历史却常常有低分瓶颈,维持在70分水平就停滞不前了。要实现提高与突破,反思是至关重要的。

反思就是发现自己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出题人思路的过程。做一套题,对了答案之后简单地改一下错,然后就把这一套试卷放过了,那么做这套试卷的时间就是浪费的。

每逢做题,尤其是套题,必要反思。分数不够,就看哪里丢了分,哪里还可以提分;错的地方为什么错,要怎样改进怎样避免再次犯错。知识点不足,就翻书练题搞清楚犯迷糊的这块;套路技巧不足就在做多这类题型之后整理归纳。

很多文科生看似背得多实际考得低,应当反思的不该是知识储备量而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历史这一学科中,学生作为初步研究者首先应当保证客观的态度,其次在保证做题中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再加上一定的答题流程,才可以以不变的能力面对万变的题。

刚才我们已经讲了历史学科考察的能力是分析史料的能力,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仍然必须从基础出发,从会笔记、能记诵、懂做题出发。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谈谈,如何提升历史成绩。

◆◆会笔记|两种笔记巧利用

历史或许是文综三门课当中趣味性较强的一个学科,然而如果你抱着听故事的心态来上历史课,一到做题时就容易抓瞎。

历史笔记大体有两种:

①随堂笔记:强调课堂上边听边写,在微观上把握一堂课中的具体事件或理论;②复习笔记:关注宏观历史发展和历代的王朝更替,在复习时能把握历史脉络。

随堂笔记|记录框架

随堂笔记不仅仅是课后复习,更重要的是课堂上跟随老师建立本章节的知识框架。上课认真做笔记,最起码能够督促自己跟上老师的思路,避免自己乐乐呵呵地上完一节课什么也没记住,课后复习时更加方便。

从我的经验来看,随堂笔记可以就在听课过程中记在书上。笔记不可贪全贪多,重要的是跟上老师的思路,把框架记录下来,对应的细节和内容完全可以在课文中直接标注。

框架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阶级等角度进行归纳,也可以从时间、事件、人物、原因、影响、评价等角度进行整理。

复习笔记|通史归纳

在学习完一个章节,或者临考前,有必要对零散的知识进行一次归纳,也就是复习笔记发挥作用的地方。所谓复习笔记,就是在一个专用的本子上进行通史归纳。

首先,搞清楚历史的分期。记住各阶段的标志性特点,因为这些特点往往是分期依据及考试重点。在每个历史时期当中,分经济、文化、政治等框架脉络进行整理。在选修内容学完后,应当把重要的改革插入其中,这样可以做到通史与专题史的结合。

能记诵|不要傻背诵用脑多领悟

很多优秀文科生的认为,历史不需要“背”,甚至说,背得越多,考得越差。事实上,在历史学习的每一个阶段,背诵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切莫把历史当成一个纯粹靠背诵的学科,也不能不讲方法地盲目记诵。

有的学生一提到背文综,就是翻开课本,毫无目的地从头到尾一通死记硬背。且不说这种背诵方式效率极低,容易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厌恶感,更重要地是机械背诵会导致我们忽视了文本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框架,甚至混淆重要概念。

所以,背诵既需要对知识点的熟知,更需要学生自己在每一步骤中分析出框架与难点。从我的经验来看,有三个时间节点是非常适合用来记诵的。

课后复习记

下课后,马上合上书,利用课间5-10分钟的时间就足以对一堂课的主干内容进行一次回顾:

①思考要记的知识点或章节在历史框架中的位置,想一想事件的前因后果,并能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②思考其中的重点难点,看自己能否较准确地做出对重点难点的解释叙述。如果有疑问或者不能完成对重难点的解释时,就翻开书找到对应部分看书上对应内容。③最后翻开书通看该章节,看的时候注意之前思考的重点难点,找到之前没有思考到的遗漏点,建立该章节的框架。

在此过程之后,头脑中应该有该章节总体简单框架及突出的重难点表述。

做题寻疑记

在历史这个学科当中,做题实际上是把你自己的体系和出题人的体系进行一次碰撞。因此做题过程中也要发挥出钻研精神,借助题干和选项查缺补漏:

①在做题过程中,但凡遇到一道题目,首先要在头脑中过一遍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②在阅读题干和选项的过程中,但凡觉得不清楚、不确定、稍微有点模糊的地方,都应当醒目地标注出来。③一份卷子做完,马上翻开课本落实试卷上标注出来的疑点。

这种方法以题为纲,补漏记忆且目的性更强,长期坚持就会有疑惑点一个个被消灭的快感,做题手感也越来越好。

需要注意的是,大型考试的题目往往更具有代表性,更要把其中的疑惑点翻书落实,尤其是省质检、市质检、一模二模更是不能放过。

考前复习记

最后还是要谈谈考前复习。尽管方法因人而异,但是大方向仍然是在掌握框架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知识点,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考前,还应当看看平时的错题、难题,思考自己的知识漏洞与方法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翻书,多翻书,多翻书!从课后回想到做题后自己答疑再到考前自主复习,关键就是自己找知识重难点,自己查漏补缺,不断补充知识库。

◆◆能做题|三个阶段分功能

学习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从相遇,相知,相熟。练和记相辅相成,使新知识点从理解定义到把握内容再到完全熟练。事实上,在学习一个历史知识的不同阶段,做题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新知阶段|先记再练,映照体会

在第一次接触一个新知识时,应当先背会定义,那么在做题过程中就应当着重理解这个新知识的概念。

例题1、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都维护了地主政治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分析与解答:先来解读题干,材料中秦以前之封建政治为分封制,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为郡县制,题干要求选出对这两种制度解读正确的一项。再来分析选项,郡县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制度,一定程度上打破血缘关系,排A;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政治,排B;分封制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D。分封制建立时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扩大了周的统治;郡县制建立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因此,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选C。

这就是很典型的刚刚学习史实知识时巩固新知训练的题目。

首先,学生需记住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定义。然后在做题的过程中会更加理解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别是什么含义(以什么为纽带),为什么而如此做,是怎样做的(权利高度集中),这样做会怎样(维护了谁的利益)。

这样,就可以将两个历史术语(分封制和郡县制)深层理解在心理。

综合阶段|先练再记,准确把握

在初步掌握知识点的概念之后,为了保证个人理解的准确,需要通过题来检测出自己知识的把握度,通过答案来更加准确和多角度的把握该知识点。

例题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分析与解答:先来读题干,材料陈述了唐朝主要的几种宗教学派的地位变化现象,要求选择“反映”了什么,应该是“现象反映了什么本质性结论”类题目,故猜测要选一个本质结论性质的选项。再来分析选项,皇帝好恶“决定”宗教兴亡,用词绝对,不符事实,常识可排A;道教对社会的影响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材料体现几者的政治地位),更不能判断是否最大,排B;同样的,佛教的社会基础也不能在材料中体现,排D。材料中唐代佛教、道教政治地位变化较大,相较儒学的政治地位较为稳固,并且根据所学,有“儒学占统治地位”之结论,可知其政治地位不会有大的变化,故选C。

这道题属于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解答的类型,根据常识和材料理解排除一些选项,根据所学知识选出正确面最大的那个选项。

做完题目之后,思考可以从题目中得到什么:

第一,它考察基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知识,巩固从汉武帝到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主要历史阶段“儒学占正统地位”的历史结论。第二,通过该题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这一历史结论的内涵,知道这并不意味着儒学一直是政治上的第一位、被社会上所有人都拥护等,从而区分了儒学占统治地位与儒学政治占首位,让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概念,也丰富了我们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

在充分掌握基本概念后,通过大量的题可以发现自己对于该定义的是否准确掌握,通过研究答案可以记住对该定义的另一角度的分析,即先练后记,从而查漏补缺,丰富理解。

提高阶段|边练边记,补漏增新

学习历史的第三个阶段,即学熟,需要大量做题。

在做题时,依靠大量的材料和题目要求,解答一个选择题可以完成查漏补缺(例如回顾自耕农经济的概念)、增添新理解(例如完善对黄宗羲观点的认知、对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观点的认知)、巩固做题套路(例如熟悉理解材料主旨的做法)等成就。

在不断的练习中处理疑惑和难点。有所疑惑就勤翻书,在做题与知识回归中形成自己更高水平的知识基础与做题能力。直到把领悟磨成潜意识,直接下笔,用做题套路和脑海里见过的大量的题应对各种新题,以不变应万变。




我高中历史一直很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做题先去材料中找答案。

这句话是每一个老师都会说的,但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因为更多的人更偏向于做题时光凭借题目与自己背的来答,这会让你给自己造成很大压力,让你产生一种自己背了的都没用的感觉。

我做题时会先找一本题(有详解),每道材料题挨着做,不具体写,只是根据题目在材料中找答案,对比详细答案看自己能找出多少,然后再将没找出的与材料对应,长此以往,材料题会很顺。




专心听课,备好需要的素材,认真笔记,仔细复习。




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

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

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高中历史学科,是新高考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实行3+1+2模式的地区,历史和物理必须选择一门,如果选择了历史学科,就需要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高中历史学科,需要重视历史基本知识,处理好学习中的问题,提高自己辩证分析问题能力,坚持正确的唯物史观,提高自己解题和答题能力。

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多研究课本,熟练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夯实自己的基础。高考虽然重视学生的能力,但是,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基础知识,这就需要通过认真阅读来把握历史课本知识。看书要讲究技巧,学会把握关键,能够理清课本的脉络,找到课本的关键知识,牢记核心知识点。要通过阅读教材,学会归纳教材内容,能够进行准确概括,知道课本内容的内在逻辑,学会宏观把握教材内容。

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看着比较零碎,要想学透教材内容,就需要学会整理,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学会整合知识点,能够把握时空结构,理顺教材的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多听老师的讲解,特别是概括和总结部分,要学会在听老师讲解的过程中,更精确把握教材内容,学会借鉴老师的分析方法,全面认识教材内容。也可以参考各类资料,看别人是如何整理知识点的,可以学习和借鉴,提高自己整合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勤于学习,不断复习巩固,牢固记忆课本核心知识点,通过熟读把握教材的知识脉络,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历史知识的学习,需要了解时间脉络,结合相应专题,学会综合分析,全面了解,系统学习和把握教材内容。要学会结合历史现象,分析内在原因,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结合适当的题目,进行相应的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要学会解题,寻找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要学会思考,对做过的题目进行仔细分析和反思,善于发现分析中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善于进行归纳和总结,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历史现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总之,高中学生,要学会学习,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关注自己的思维能力,善于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梳理教材,善于准确把握学习的内容,要不断反复巩固,强化知识学习,准确把握历史知识,学会结合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




文科,主要就是史地,而文科和理科最大的区别,一个是死记硬背,另一个是灵活运算。所以文科历史科目就是要多看,反复加深记忆,朝代,人物,事件也就是历史科的三个要点,必须深刻记忆。还是那句话,文科,死记硬背。




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了解一具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树立唯物史观。共性存于个性之中,心不然性存在偶然性之中。




学好高中历史要学会归纳总结,可以制作一个表格,按照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进行排列,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了。高中的历史考试中,对于历史事件的作用或影响方面的考试所占的比重很高,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这个方面。做好了这些,想要得到高分还是很容易的。




原始地址:/kepu/6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