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王源只是主演之一,戏份并不多。然后王源在片中的比较比较令人惊喜,其表演和的融合度很高,前段是自觉凄苦的坚定与漠然,中段则是故作洒脱实则踌躇。
片长175分钟,创纪录地同时拿下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演员,王小帅导演作品,这些标签固然很吸引人,却也很容易让我们这些非专业的平民观众产生距离感——因为会担心它太风格化而难以理解。不过通篇看下来,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或许是因为王小帅在商业上终归是不无企图的,《地久天长》很艺术却并不晦涩。
《地久天长》不是顺序叙事,也没有刻意用色调来区分进行时和回忆,不过得益于蒙太奇应用的巧妙,影片叙事并不显得凌乱。再加上高超的化妆技术让人物年龄很容易区分,所以即便故事不断在现实和回忆中转换,却也不至于混淆。
从计划生育到“严打”再打国企改革,时代特征在影片中描绘的这些人物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以致于身边不少平日里远比我要麻木的中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却先于发出了哽咽之声。
因此上足见影片的情感是充沛的,但其表现手法是绵长的。影片整体节奏的控制如此,镜头的运用亦是如此。譬如男女主儿子突生的那场变故。一开始只是用大远景来交代河边的事态。随后一组人物奔跑的镜头先安排人物穿过隧道,然后才逐渐看到人物脸上焦急的表情。随后医院里的长镜头先是固定镜头在楼梯口,拍摄焦急的一群人入镜由远及近到出镜,却又不忙着调转镜头跟踪,而是稍待片刻后才调整镜头,远远的拍摄在走廊尽头几近奔溃的一群人的反应,却并不拉近,只停留数秒便戛然而止。全程循序渐进却始终不忘克制。直到后来回忆时才用距离稍近的全景来反映在河边时大人们的表情状态。
按照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若是把现实题材的剧情用悬浮剧的表现手法拍出来或许会看的更起劲儿,但回想起来只怕终归是没味的。《地久天长》的拍法固然没有立刻将剧情推到情感制高点,但到达情感高地时却因其铺垫而更感入骨,其感受不是看故事之“玄”,倒似是看社会新闻时的唏嘘。且劲道持久,回味悠长。就像武学中一上来便使辣手固然杀伤力不小,终不及含蓄浑厚的内功来得持久,且绝非大家做派。
虽然剧中人物的命运与时代背景关系紧密,但看下来却丝毫不见宣泄历史观的痕迹,只是随故事发展感慨人物际遇之多艰,于细节处产生共情。大抵是因为个体或群体的生命轨迹虽和时代与历史呼应,但这呼应往往是顺其自然的,被动的,不自知的。生命是随时间而动的,纵然有些节点意义重大或艰难无比,却终归不会停滞不前,终会消解淡化。但情感若是刻骨铭心,却往往不易消解,不过也会随时而动,总会产生新的体悟。结合影片英文名《SoLong,MySon》来看,更是颇具意趣。影片主人公夫妇对儿子的情感始终不能消磨,但情感寄托却是不断变化。所以,《地久天长》是生活,不是传奇。
《地久天长》在柏林收获的是表演奖,演员的表演确实值得关注。谈演员便离不开人物,因容易涉及剧透却不便展开来说了,王景春和咏梅在片中有许多的情绪和动作,都刻画得很生动,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王景春的怒和咏梅的泪。王景春发怒时眼神里总会透着些哀伤,对刘星(王源)的怒带着伤逝思念的哀伤,对妇女主任的怒则怀着自责和无奈的哀伤。咏梅的泪光中总是透着些倔强,她虽柔软,却隐隐有些对命运不甘心的执拗和韧性。是以二人一个刚中带柔,一个柔中带刚。齐溪的角色是个思想新潮有主见有个性的女孩。她常常目光犀利却不乏柔情,虽骄傲却能善解人意。这个角色本来处境尴尬,但通过齐溪的演绎却能让观众理解并确信。王源的表演确实和全篇的融合度很高,前段是自觉凄苦的坚定与漠然,中段则是故作洒脱实则踌躇。杜江、艾丽娅、徐程、李菁菁、赵燕国彰也是个个个性鲜明,拿捏得当,恕不能一一详述。
影片以在河边玩耍的两个儿子为始,以在一个儿子家中接听另一个儿子电话为终,实是首尾呼应且切题(SoLong,MySon)。一首《友谊地久天长》贯穿全片,故事实是讲述了这群挚友跨越多年的情谊,不过地久天长的不仅是友谊,更是亲情,故片名将“友谊”抹去,只叫《地久天长》。想来生活本自源远流长,情谊更期地久天长啊!
11月23日晚,第32届金鸡奖颁奖典礼落下帷幕,各个奖项的获奖名单纷纷出炉。电影《地久天长》斩获三项大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成金鸡奖最大赢家。使得这部在柏林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影片再一次回到观众视线中,不少网友刷了第二遍,笔者也是。
在刷第二遍的时候,明显比第一遍时多了更多审视影片的角度与视角,发现影片中许多细节,看似无痕,实则用心,看似平常的镜头,其实是创作者的神来之笔。
主题曲
影片的主题曲是《友谊地久天长》,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歌曲。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这首曲子时,是星星溺水,被送到医院里抢救,手术室外,是丽云与耀军的痛苦挣扎。这时候,这首歌的旋律响起,那时主题曲出现的很突兀,看第一遍时,笔者甚至觉得这首歌曲出现的时机很不得当。
这是剧中两个家庭不幸的开始,是丽云与耀军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这时候放这首曲子,怎么觉得都突兀,至少这时候的配乐应该更低沉、更凝重一点。但现在来看,在星星死去的时候,配这首旋律,其实是突出命运的无常与残酷。谁不想拥有的永久的幸福与快乐,而星星的离去,让一切快乐化为泡影,同时,影片也是在这里明确地提出影片的主题。
当影片结束的时候,当所有的错误都被谅解,两家人也实现了真正的和解,再回头听这首歌曲,才发现主题曲的第一次出现,就预示了此后的所有情节。
在影片中,主题曲总在每一段回忆开始时悠然响起,给剧中人的情绪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
这样一首曲子,真的很适合回忆。
星星的奖状
星星在时,有一组一家三口一起吃饭的镜头,小屋的墙壁上贴着星星获的奖状;星星死去后,丽云和耀军逃避离开家乡,去了南方一个渔村生活,在渔村时,虽然屋子很小,物品杂乱,但养子周永福的屋子里,墙上还贴着星星的奖状;后来,海燕生病,丽云与耀军回到故乡,回到原来的筒子楼,有一个墙壁的特写,星星的奖状没有了。
作为星星的遗留物,跟随着丽云与耀军一生,但回来后,没有了,也隐喻着,两家人和解后,丽云夫妇试着与星星真正的离别。
星星的墓地
丽云与耀军给星星上坟的情节,是很催泪的。一边是海燕的孙子出生,沈家的欢天喜地,一边是苍老的耀军夫妇守着儿子荒芜的坟头,鲜明的对比,把耀军与丽云的悲伤映衬得更加浓重。也让沈家的道歉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因为浩浩的错误,致使星星的离去,因为海燕的坚持,造成丽云堕胎后,失去生育能力。他们的错误造成了刘家的悲剧,但是他们的愧疚,却没有让他们进一步的补偿行动,在丽云与耀军离开那么久后,他们知道电话号码,却从来没有打过,星星的坟一直荒凉着,他们恐怕也是从未祭拜过吧。把这种不管不问,都归咎于自我逃避,好像说不过去吧。对于丽云与耀军,他们欠的真的太多太多了。
医院
影片中有三处出现医院:星星溺水被送到医院抢救、丽云堕胎后住院、丽云自杀时送到医院抢救。
每一次出现医院,都会有一次拐角,预示着丽云与耀军命运的一次转折。三次去医院,也是他们人生的三次转折。
还有丽云的手三次特写,耀军与茉莉相见时,宾馆皱巴巴的被角都预示着一些事情的发生与走向。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都可以看出影片创作者的用心良苦。
每一部优秀的影片都是全体创作者精心打造出来的,《地久天长》能在国际电影节与国内金鸡奖颁奖晚会上受到追捧是有原因的,与影片全体创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影片获奖也是实至名归。
电影没有期待的那么好,台词上有很多处破坏了生活气息,结尾带给人的触动也不足。故事讲述了刘耀军与王丽云夫妻,在儿子刘星去世后客走异乡,始终无法走出丧子的悲痛。他们知道儿子去世的真相,却为了另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保守秘密。
所谓地久天长,既是永远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又是永远走不出的记忆。演员王景春的表演是全片最突出的,完全就是普通人的样貌,令人不由自主的想起身边类似形象的人。其他演员也几乎都完成的出色,唯独王源饰演的角色令人出戏,也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剧本的问题。王源的角色饰演的是被夫妻收养,代替刘星的孩子,从出场就和父母隔阂很深,很直接的戏剧冲突,但是冲突的原因没有铺垫,台词又略微矫情做作,虽然表演已经挺自然了,角色还是显得很奇怪。故事的发展是足够紧凑的,虽然都是预期内的情节,但也不会令人乏味。沈家夫妻早把真相告知刘家的线索被藏起来,所以故事中存在一些悬念和反面人物倾向的塑造。全片的情绪是一直被压抑的,即使到最后也没有爆发,虽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导演大概就是想要这样的真实的生活的样子吧,命运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就如角色所说,时间停滞了,剩下的就是慢慢变老。也有可能少的东西还是在时代上吧,虽说跨度很大,其实感触并不深。
由王小帅执导,王景春、咏梅、齐溪、王源、杜江等主演的电影《地久天长》,自上映之后观众反应响烈。《地久天长》是今年最感人的一部作品,人物细节刻画惟妙惟肖,尤其是面部表情,演员情绪表达很到位,感动场景很多。两次抱起自己最珍贵的人,奔跑中的焦虑不安,放下时的沉默与无助,全片闪耀人性的光辉。在这个喧闹的世界,我们太需要这种真性情、真感情、真亲情的东西。
《地久天长》对镜头里时间的转换处理的非常到位,过去与现在互相穿插,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演员们的演技也为这部作品加了不少分。在剧情上,没有想象中的两家人撕破脸的仇恨,最后两家人、两代人不再逃避,彼此和解,表达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亲情和友谊。在国人内心还是以家庭为重的,只要家在,再苦也幸福。除了影迷大赞这部影片,韩寒特意发长文称赞:不止一次用好酒比作电影,《地久天长》三类香气满满的顶级好酒,一年喝不了几次。虽然这部影片口碑俱佳,但不少影迷好奇的是导演王小帅为什么选了王源?就连王源本人也有这样的疑问,导演王小帅的回答很直接:不是因为王源是明星,看王源的脸,我就知道王源能演好,是一个好的演员胚子。
王源在《地久天长》中的表现令观众感到惊艳,挑战反差那么大的角色,叛逆、怨恨、感激、不舍等矛盾演绎的非常到位,直接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好演员!而且王源为了更好的饰演剧中的刘星,不易长青春痘的王源吃了好多的海鲜,可惜最后脸上也没长几个青春痘,但他的认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继闯入者之后,王小帅又拍出了一部中国式家庭悲剧,一次意外让两个家庭之间的友谊崩塌,当创伤随着时间流逝,被渐渐抚平,奈何岁月催人老,即便重归于好,往昔也如过眼云烟,再也回不去了。影片采用沉浸式穿插叙事方式,节奏偏慢,故事讲得还算完整,清晰有条理,三个小时也不觉冗长乏味,四星。
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王小帅新作《地久天长》史无前例地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同时收入囊中,成为首个在欧洲电影节上包揽影帝和影后的影片,因而一炮走红,备受关注。
《地久天长》是由中国内地第六代导演之一的王小帅执导,由咏梅、王景春、王源等人主演的剧情片。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两个原本亲密的家庭因各种原因产生隔阂,甚至在搬家后身居祖国一南一北,三十年后又在年轻一代的牵引下重逢的故事。
故事跌宕起伏,反映了两个家庭几代人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它所展现的故事和情感极具中国特色,能够深入人心,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在播放时台下观众哭泣声此起彼伏的原因。
该片导演王小帅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93年的处女座《冬春的日子》被英国的BBC评为一百周年里一百部最佳影片之一。其后数年也拍摄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十七岁的单车》、《左右》等。
王小帅的作品大多选用实力派演员,这部作品也是同样。主演王景春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1998年开始了演绎生涯,曾获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等多个大奖。
在《地久天长》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里,王景春的表演十分克制,每分每秒都展现了自己精准的演技,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表现出一个男人的隐忍坚强、一个父亲的大爱无疆。许多人对其表演用“零瑕疵”形容,认为其获奖是实至名归之事。
而影片的另一个主演咏梅有着丰富的家庭剧经验,对《地久天长》这类影片拿捏准确。从1995年就开始演戏的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做配角,这一次,她不仅做了女主角,还成了中国内地女演员中获柏林影后的第一人。
不少网友表示“以前以为她是一夜成名,后来了解了咏梅之后才知道她是日渐成熟、破茧成蝶”。
这部影片里不仅有王景春和咏梅这样的实力派,还有王源这样的流量担当,王源虽然年纪轻轻,但一直十分努力,曾得到陈凯歌导演的青睐和褒奖。他的加入也极大地提升了这部影片的知名度,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了实力与流量的结合体。
咏梅在合作后表示“王源的所有问题都问在点子上,他的表现太让人刮目相看了。”而王源在得知王景春和咏梅获奖后,也发微博祝福“爸爸妈妈”、祝福《地久天长》。
《地久天长》这部电影的获奖打破了中国电影这三年没获国际大奖的尴尬,不少人表示,这也预示着中国电影新的春天即将到来,你怎么看呢?
中国是现实主义的一片沃土。
近几年的《山河故人》,《我不是药神》都是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
《地久天长》也不例外。
中国的现实主义和日本的现实主义又不同,在日本的《怒》,《步履不停》中,情感多以细节展现。
而在国内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展现情感的跨度往往需要借助时间这个矢量来完成。
我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之后才有所理解。
在《钢的琴》里,代表一个时代的宏伟建筑在爆破声中轰然倒塌的时候,我也有这种错觉,感受到来自旧时代崩溃下渺小的自我与新时代站在前台的自我的一种矛盾,当我们必然要从旧的生活中逃出来寻找新生活的意义的时候,某种情感就已然生根发芽。
我们被时间所改变,但拒绝被时代所改变,这像是一种悖论,但是耀军夫妇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如果能在在新时代找到某种寄托,那么或许改变将会发生,所以电影最终的结局,展现出来的是对新生活的憧憬,我们可以选择留下过去,也可以选择忘记过去,但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永远不会。
大概对于情感的细节而言,我们更认同家国的概念,无论何时,我们都不愿意抛开多年的老朋友,在时代的洪流中,冲淡过去的仇恨,洗清身上的罪责,重新站在一起。
《solong,myson》听起来,更像是对世界的一种告白,而非悲观意义的离别。
从《地久天长》和《老师好》看美好的八十年代;我们在怀念什么?
最近有两部电影值得我们去关注,一部是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王小帅导演的文艺电影《地久天长》,另外一部是德云社爱烫头、抽烟、喝酒的于谦老师监制和主演的《老师好》。这两部电影把我们一下子带回到了那个让人怀念的八十年代。
文艺电影《地久天长》虽然票房只有四千多万,但是也已经是破了王小帅自己的票房纪录,在文艺电影范围内也算是很高的票房了。而小成本制作的《老师好》更是收获了三亿票房,可以算是3月份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一批黑马。于谦老师拍电影比郭德纲要靠谱的多,这也算是给相声演员争光了。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于谦老师可是正宗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如果论资排辈,他可能算是根正苗红的中国第七代导演。
这两部电影的背景都是放到了80年代。在《老师好》路演的过程中监制兼主演于谦老师谈起了这部电影创作初衷时说道,他们一群人在做剧本创意的时候,感慨现代社会中紧张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很难有心人,特别是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这种矛盾冲突特别多,处于一种相互不信任的现状,从而引发了想拍一部反应80年代的那个时期良好师生关系的电影。电影中的剧情大都来源于他们生活中真实经历过的事情。于谦老师的姨儿就是一位老师,天天骑着自行车去送一位残疾学生上下学,送了整整五年,而且从来没感觉哪里有什么特别的。
80年代的师生关系不管做什么都不需要解释,学校和老师处于绝对的权威,而家长则对学校和老师处于一种绝对的信任状态。
《地久天长》也是一部放到一个时代大背景下讲述邻里人际关系的电影。电影中两家人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同时又是无话不谈的街坊邻居,两个孩子之间也成了“发小”。两家人处于绝对信任的状态,这种生活场景我相信很多70后和80后都很熟悉。
而当一个孩子意外死亡之后,电影中对这对本来和睦的邻里关系开始充满了微妙的变化。一个是想说不敢说,一个是敢说但是不能说,都是怕给别人带来麻烦和心理负担。
遭受丧子之痛的咏梅和王景春饰演的夫妇在自己痛苦之余还不忘去安抚另外一个家庭,怕孩子有心理负担,毕竟自己的孩子已经没了,再去责怪另外一个孩子又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信任关系带来的相互体谅。这种相互体谅的邻里关系可能就是那个八十年代最好的刻画。
这个孩子慢慢长大,他的这个心理阴影一直伴随着他,当他终于鼓足勇气去当着两位老人的面去忏悔的时候,听到的却是两位老人笑着温柔的对他说:说出来就好了,孩子,说出来就舒服了。其实他们早就知道这个事情。
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关系,谈不上伟大,也谈不上无私,而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人际关系,有的时候人际关系真的不是法律都能解决的,它说不清道不明,又很微妙,全靠法律去判罚反而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无情和冷酷所谓的“清官难断家务事”。而似乎在那个年代每个人都会首先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着想,很多事情就是在这种相互谦让和体谅中解决了,包括创伤和痛苦。
《老师好》中也有这种师生关系的刻画,那个时代的师生关系虽然粗暴和野蛮,但还是会慢慢建立一种“不打不相识”后的信任关系甚至一辈子的师生情。
电影中还有一些老师和家长的关系没有完全刻画,其实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可能更需要去维护。那个年代学校和老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家长和学校有一种天生的信任感。一旦孩子出了事,家长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信任学校,然后看看孩子到底有什么问题,然后就是自责,最后可能才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而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家长不讲原则“护犊子”的举动让人很难去理性的处理问题,最终反而是越闹越大。甚至把一些个案扩大化,造成学校和老师的污名化,最终结果是老师寒心,学校担心,最基本的温情没有了。这样的结果是你所希望的吗?老师包括一些其他的职业像医生也是人,也有性格,也会犯错。包括家长自己甚至都会打自己的孩子,都会冲动,但老师为什么就没有犯错的机会呢?社会应该给教育和医疗这些特殊行业一些容错的空间,否则受伤害的最终还是整个社会。
那我们反过来思考是现在的学校和老师在教育水平和师德上不如以前了,我看未必!从社会整体的发展形势来看,现在的学校无论是在硬件质量还是师资力量以及老师的操守都要比过去文明和进步了很多。唯一的变化是现在的媒体太过于发达了,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变成社会事件,而家长也变得越来越紧张,对任何事情也越来越不信任。
我们怀念八十年代,其实八十年代也许并不美好,藏污纳垢的地方可能更多,只不过我们看不到而已。而那个时期之所以有美好的人际关系是因为每个人都看问题都会相对理智,具备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出了事情首先是自我检讨,每个人都不会这么自私,也不会毫无原则的埋怨对方,很多问题就在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就自我消化了。
就像《地久天长》中的王景春和咏梅饰演的两口子,当意外来临,痛苦无法消弭之时,宁愿远走他乡去回避痛苦的记忆。而另外一家人则是想着如何去“救赎”,不管是齐溪饰演的妹妹去以身相许替哥哥嫂子“还债”,还是李海燕弥留之际的“我们现在有钱了,可以再生了”发自肺腑的忏悔。
我们怀念80年代,也许怀念的是那个时代最美好的人际关系,那就是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以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睦关系。
看完电影《地久天长》,脑中反复萦绕着的不是那首直点主题的《友谊地久天长》,而是《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红色歌曲热情洋溢、鼓舞人心,但我只记得澎湃的曲调下,表达出一个鲜明的信号:时代大潮不可阻挡。
无论被高度赞誉为“二十五年之后的《活着》”,还是被简单粗暴的划入伤痕文学、卖惨苦情戏甚至心灵鸡汤的范畴,对《地久天长》来说,这些都有些过誉。
其实,《地久天长》只是朴实无华的讲了“好长的一段生活”(王小帅语)。本片以尽可能隐忍、克制、平实的方式,对时代的期望与绝望,以及人物的生存状态进行了一番文艺性、戏剧性的记录与重现,进而释放出惊人的情感力量。
正是因为这种难得的朴实无华,才会让观众抛开时代的隔膜、思想的桎梏和印象的偏见,将特定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还原、放大、重构,放在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下,去看、去品、去感受。
真实反而最能触动观众的心扉,这就是《地久天长》的初心。
榨干生活的苦涩,留存美好的记忆,人们对情怀的理解不过如此,然而,这并非本片的关键倾诉点,时代冲刷下的人性回归,给了王小帅和《地久天长》无穷的创作动力。
从健硕的中年到迟暮的老年,从家庭离合的悲怆与无奈,到时代变迁的迅猛与停滞,一代人的光景就这样过去了。深陷本片情节的观众们,或许真切体会到了千万家庭的喜乐与离别不过是时代洪流下的沧海一粟。
现实主义的春天,离观众还有多远?
《地久天长》上映之前,是张猛的《阳台上》和白雪的《过春天》,再往前,是曹保平的《狗十三》、饶晓志的《无名之辈》和忻钰坤的《暴裂无声》。《我不是药神》的票房口碑双丰收,标志着国内院线的现实主义电影回归。
现实主义题材仿佛是一下子就“吃香了”,普通观众眼中的文牧野和《我不是药神》,就像是突然蹦出来。
《我不是药神》“井喷”前的2017年,周子阳的《老兽》和张艾嘉的《相亲相爱》依然是走了“国外盛赞在前,国内上映在后”的老路,也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前者拿到了204万票房,紧贴家庭和亲情的后者要好得多,拿到了1800多万票房。
这些年,“吃力不讨好”的现实主义题材遇冷,说到底还是观众缘不足。
处于不断变革的社会中,人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物质富足上,精神追求特别是影视娱乐需求,靠得还是“娱乐至死”指导下,被拍烂了、说烂了,却依然有人爱看的所谓“商业大片”。
观众的追求都是很简单、很实际的东西,心累了就想看点轻松、搞笑的,给内心找找平。虽然在圈里人们佩服甚至敬仰拍了现实题材的主创,但票房堪忧的现实和上映无期的尴尬让这类题材越来越小众。
不知从何时起,现实题材越来越倾向于浓重的叛逆、盲目的宣泄、莫名的妖魔化,非要把电影拍得冰凉刺骨、惨绝人寰才符合人文、人性的艺术追求。
殊不知,所谓的“普世观念”是西方的舶来品,用一个西方标准去丈量和捆绑东方人的审美观念,打一开始就是南辕北辙的存在。
所以,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的《我不是药神》,将“穷病”的根子剖开来,引发一连串的热潮与热议。
文牧野的眼光毒辣,除了扎实、细腻、温情的剧本,以及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震撼,还在于精准的把握住了痛点、泪点和笑点,给了观众一个认可和值得的感情宣泄出口。
现实题材的饭并不好吃,就连功成名就的第五代导演们,都更倾向于构建奇幻的世界来抒发现实的感怀。《猫妖传》和《影》的不伦不类,其实是一种艺术化的妥协。
所以我才由衷钦佩王小帅,乐见《地久天长》的上映。只有坦然面对、不用回避成为大多数普通观众的共识时,国产现实题材影片才算得上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两家人的人生轨迹,悲怆中的坎坷前行
将长达三十年的史诗级跨度,浓缩于两家人的恩怨情仇,足见王小帅导演的野心。毕竟,一个点可以很具体、很形象,无数个点组成的面,就可能会让人陷入迷失自我的困境。
任何一位电影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描绘时代,但只有具备足够自信的人,才能以时代的高度,对历史的横切面进行艺术化的总结。
在畅谈拍摄体验时,王小帅并不回避本片包含的“敏感成分”:知青返乡、计划生育、严打、下岗潮、下海潮。《地久天长》将片中人物的命运与这些社会转型的节点进行了有机的串联,在增强时代感的同时,也无形中点出了主创的态度。
被打乱的时间线就像一个奇异的拼图游戏,时间在感情的起伏中推进,观众紧跟着人物的情感变化和人生浮尘,将琐碎的故事线拼接、重组,最终形成了一段独特的时代记忆。
平铺直叙的叙述固然能节省观众的脑细胞,但浮于表面的“看”,与沉侵其间的“想”,带来的感情体验是不同的。《地久天长》故意打乱时序,试图引导观众通过每一个故事节点的独特性,强化时代大潮的厚重感。
《地久天长》的故事纽带,是代表未来的“孩子”,经历了三次失去孩子的痛苦成了本片主角刘耀军、王丽云一家人永远的痛,进而表现了被大时代裹挟的小人物,三度与未来失之交臂之后那种深深的无力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方内蒙古的筒子楼里,刘耀军、王丽云还是国有企业包江机械厂的工人,和同事沈英明、李海燕夫妻走得很近,两家人的独子刘星与沈浩,发誓要做一辈子的“好兄弟”。
在那个淳朴的年代,相对不大的贫富差距让人们的关系变得很简单、很融洽,好与坏之间几乎没有灰度的空间。所谓的合得来和知心,看起来很单纯,其实也逃不过人性。
工厂干部李海燕发现王丽云怀孕了,“不能犯政治错误”成了她唯一的念头。禁不住李海燕的极力劝说和政策的高压,王丽云做了人流,却意外失去了生育能力。
第一次丧子,胎死腹中,直指政策实施的具体做法上。政策大环境的影响下,李海燕贪图权利的本性暴露无遗,但王丽云的终生不孕与其说是当时的条件限制,属于医疗事故,不如说是对政策执行的死板僵硬致使强制堕胎的尖刻讽刺。
几年后刘耀军的独子刘星溺水身亡,怂恿并推搡他下水的,正是“好兄弟”沈浩。背负着“两条人命”的李海燕和儿子沈浩,陷入“道德过失”的忏悔和内疚之中。
第二次丧子,意外死亡,直指失独家庭的成因与隐忧上。刘星的死,人为因素是主因,但本片给出了因政策执行的缺失引发独生子女意外亡故后老人养老送终问题的社会现象。
相继遭受不能再生和丧子之痛,王丽云承受不住沉重的心理压力,正好赶上了下岗潮,刘耀军带着身心疲惫的妻子,和下海潮的人群一道远走福建,相依为命。
其间,刘耀军夫妇收养了长相酷似丧子刘星的弃儿,取名“刘星”然而,当得知自己是养父母的“替代品”时,叛逆的养子“刘星”愤然出走。刘耀军一家再次失去了孩子。
“独自凄凉无人管”的痛楚,对于失独者来说,要么通过合法的收养,要么只能铤而走险,选择“人口买卖”。刘耀军夫妇的所谓“捡来”,游离于法律之外,失去“刘星”,也是情理之中。
当年心底默默爱着师傅刘耀军的沈茉莉,竟心血来潮勾引他并怀上了孩子,心里还想着生下孩子,作为刘耀军夭折孩子们的补偿。
孩子,成了丈夫出轨的理由,当遍体鳞伤的王丽云再一次倒在血泊中,刘耀军选择了妻子,这意味着,他与自己的理想彻底决裂。
直到身患脑癌的李海燕发出了“临终请求”,两个家庭再次相聚。一晃多年,物是人非,李海燕生命垂危,沈浩长大成人,看着这奇妙的生命延续,听着毫无意义的“真相”,刘耀军和王丽云在麻木中爆发,又在爆发后再次麻木。
他们选择了原谅,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还有未来。
面对真相是最难的,尤其是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后,容貌日渐老去的刘耀军和王丽云,和解了、重生了、放下了,又怎样?他们缺的不是时间、经历和金钱,缺的是未来。
片尾,一次次失去孩子、失去未来的他们,在儿子刘星的坟前,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憋屈了快三十年,他们已经习惯了。
荒诞、感性、哽咽,一切尽在沉默中
时代的沧桑巨变,每个人都有了或悲或喜的人生故事。或许,刘耀军和王丽云的坎坷经历更像是戏剧化和艺术加工之后的极端的个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着时代的脚步,踩着点向前奔。
一连串的变故与动荡让跨越了三十年的生活,充满了意外、诡异、挣扎和荒唐。《地久天长》中,每个人物都在努力适应着时代,不断变化和成长,却总也找不准前进的正确方向。
这是一个精心打磨过的故事,主创将自己的态度、思考、心境和挣扎,掰开揉碎的融入到175分钟的影片,并小心的保持着镜头的疏离感,那是王小帅保持克制的距离。
在时间、空间和感情的变化中,事情一件接一件,情绪一次又一次的酝酿和发泄,引发一波又一波的共鸣,观众感受到了与电影剧情同步的真实与感动。
特色的人物,成就特色的电影。凭借《地久天长》,“患难夫妻”王景春和咏梅摘得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男、女演员。两位老戏骨的演技自不必多说,作为亲身经历者和感情承受者,他们将时代变迁的无力感融入到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点滴生活中,催生出不尽相同的体验与感觉,这才是本片感人至深的关键。
地久天长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当一次次与未来失之交臂,时间和感情都平复不了被时代抛之脑后的痛苦。养子“刘星”的回归和那一声晚叫了十年的“爸”,总归是让人们有了一丝希望。
就像王小帅说的,他只是讲了“好长的一段生活”。
《地久天长》
上映日期:3月22日
能“见”度:五星
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王小帅最新力作,在柏林电影节拿下男主和女主两座银熊,创造中国电影新纪录。
电影讲述患难与共的两个家庭因为一场意外被迫疏远,在经历过人生的起伏跌宕后,最终选择面对真相坦荡向前的故事。
从剧情来看是国内少见的家庭题材,并在之中融入时代和社会的烙印,描绘两个家庭的喜怒哀乐。据说电影在柏林放映时整个影厅“哭成一片泪海”,看来是要自备纸巾了。
很喜欢电影的slogan“这就是生活”。电影本来就是生活,但生活可比电影难多了呀。
王源只打酱油?这些细节心如刀割,主演拿大奖不意外。
文/叶秋臣
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地久天长》,让主演王景春、咏梅双双拿下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银熊奖以及最佳女演员银熊奖。看过电影你就会明白,他们两人的表演,能够拿奖的确实至名归。除了在专业领域的高度认可,影片内容也在狠狠地击打着人们的内心,细水长流一般地讲述着人生无奈,岁月无常。
整部电影足有三个小时(175分钟),但每分每秒都看得人们心如刀割。
虽然还未正式上映,但豆瓣上已有2w+的观众,打出了7.9的高分。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实在极为难得,是颇为值得骄傲的成绩。
叶秋臣有幸参加了提前观影活动,对影片先睹为快。《地久天长》在细节打磨和人物情感上下足了功夫,常常是某一幕已经缓缓略过,但心里那股怅然若失的滋味犹在。
情感拿捏恰到好处,多一分太腻,少一分太干,整体把握都在点子上,没有脱离剧情的大框架,确实是难得的佳品。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部电影冗长无趣,那是因为片中的生活时代距离我们真的太遥远,或者阶层人群与身边的朋友相差太多。但若是与角色曾有过相似经历的观众,感慨会大不相同。
叶秋臣在观影时,看到了许多令人心痛的细节。就是这些细节,让我写下了这篇文字。
以下涉及部分剧透,请谨慎阅读。
一、医院,习以为常
这部电影出现医院的次数非常多,刘耀军(王景春饰演)和王丽云(咏梅饰演)的人生转折点,大多发生在此。
医院里的镜头,虽然涉及的剧情不同,但却有着陌生的熟悉感。同样的一个角度,你能看到嘶吼的病人家属,旁边站着对生死早已习以为常的医生护士,还有久居于此的病人们。
刘耀军夫妻在医院里失去了亲生儿子刘星,失去了还未有机会看到世界的第二个孩子,在医院时也重新见到了别离多年的故友李海燕(艾丽娅饰演)和沈英明(徐程),同时见到了当年那个失手让刘星溺水而亡的孩子,如今已经是医生的沈浩(杜江饰演),他也是李海燕和沈英明的儿子。
一个曾经无心将刘星置于死地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了救治病人的医生。
一者是死,一者是生。
沈浩在忏悔中重生。
二、孩子,有舍有得
第一个孩子,真正的刘星,小时候因为沈浩所以溺水身亡。
第二个孩子,王丽云在刘星还未死去时怀的孩子,但却不得不放弃,也因此烙下病根无法再生育。
第三个孩子,刘耀军与女徒弟沈茉莉(齐溪饰演)一夜情产生的,当时妻子王丽云也知情。对于一直渴望孩子的刘耀军来说,他在面临艰难抉择的时候,选择了同自己风雨同路的糟糠之妻,所以这个孩子也没有降生。
第四个孩子,就是王源饰演的刘星。
他身份神秘,影片并没有交代是如何来到这个家的。虽然也叫刘星,但却不是之前刘耀军夫妇死去的那个,长得有些像罢了。他只是与这对夫妻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一个孤僻且不爱说话的怪小孩。之所以与两夫妇生活在一起,是因为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在十八岁那年拿到身份证。
看到身份证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个男孩叫做周永福。
虽然两代人多有磕绊,当初刘耀军甚至差点拧断这个“儿子”的手腕,但拿走身份证时,王源饰演的刘星跪拜养父母的那一幕非常感人,令人动容。
王源这个角色,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出镜时间不多的“打酱油”角色,但当他多年后重回这个家的时候,才将整个故事圆满起来。是他让失去三个孩子的刘耀军夫妇,第一次感受到来自下一代的幸福触觉。
如果没有王源这个角色,这个故事就不够完整。
三、生活,平淡是真
整部电影在讲述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时,深深印证了“平淡是真”这个观点。毕竟生活里我们并不是影视剧的主角,不能总是轰轰烈烈遇到什么冒险奇遇,人生大多是这些平淡如水的日子组成的,但波澜不惊里隐藏着难以言喻的情感浪潮。
就像刘耀军一家人,一家三口经常相对无言地坐在餐桌前吃饭,几乎不说话,所以很多片段的台词非常少。过程中甚至会有驱赶苍蝇时来回挥动的手,因为生活拮据所以桌上永远放着馒头和花生米。刘耀军偶尔会喝些小酒,就着小菜,砸吧着嘴。
但这些平淡里,刘耀军夫妇也有常人非亲身经历而无法体会的痛苦。
当初,刘耀军和王丽云的第二个孩子,就是因为好友李海燕才被打掉的。结果李海燕的孩子沈浩,却意外让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离开了人世。
他们本来是好友,但不得不走向陌生的两条路。
丢了孩子,丢了朋友。
这世界上没有都挺好,只有说不出口的不好。
虽然电影整体非常沉重,但也有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段子。例如与刘耀军一夜情的女徒弟在美国时与大家视频,她说要请自己的孩子出来打招呼,等待的过程中这两口子的心情纠结且复杂,直到出现时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才略略松了一口气。
张弛有度。
叶秋臣在影片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这对夫妻接连失去两个孩子后年老时的一句感慨。
时间已经停止了,剩下的就是等着慢慢变老。
在这个变老的时光里,让他们痛失两个孩子的沈家成了人生赢家,儿子做了医生,儿媳妇怀了孕,老沈做了房地产生意,他们变成了令人羡慕的一家人。
但在这个变老的时光里,刘耀军和王丽云依旧过着清苦的日子,没有亲生孩子陪伴在侧,也不会有儿媳妇怀着下下一代,让他们有机会抱上孙子。但值得欣慰的是,还有另一个刘星,回了家。
这些时光里,老友间久别重逢的拥抱最戳泪点,最终的释然是因为李海燕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道歉。
这些不完美,拼成了人生,虽然平淡,但却真实。
地久天长,平淡是真。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王小帅新片有俩名字,中文“地久天长”,英文“SoLong,MySon”——地久天长~时光长久,从80年代初到2000年代初,别离长久,生离与死别;MySon~3.5次丧子,用中国人特有的隐忍面对这些由来已久的悲痛,细水长流地倒苦水。
王小帅用3小时时长,说尽了这40年的苦难,角色和演员用克制与隐忍的方式度日与表演。年华似水、细水绵长,却在每一波流动中深刻体会着苦痛,苦尽了可否甘来,并不知。
王小帅的电影,有他迷恋的七八十年代的变形时光,有不真实的三线小镇风光,还有他放不掉的亲子关系和少年情结。冷漠有时,温暖有时,欢愉有时,悲痛亦有时。总是在跟岁月、跟时代、跟自己寻找和解方式,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生咽苦难,幸好偶有微光照进现实。
难得的欢愉时光,用集体舞怀个旧
那时候的找乐方式都很简单,但却显得特别快乐——比如80年代初的舞厅,业余生活乏味的他们用这难得的集体狂欢聊以慰藉,却在这难得欢愉的瞬间,将生活的苦痛即刻释放。
《地久天长》的片名,源自片中一对当时的前卫男女美玉(屈菁菁)×新建(赵燕国彰)的录音带带出的两首歌——先是两人跟着英文歌【巴比伦】共舞,被左派的海燕(艾丽娅)认为“伤风败俗”,才改放了勾起大家集体回忆的老歌【友谊地久天长】。这短暂的欢乐时光是全片唯二的亮色。时光可以地久天长,那友谊呢?
《地久天长》,前卫的美玉×新建跟着英文歌【巴比伦】翩翩起舞三个家庭一起在舞厅集体狂欢,是全片唯二的快乐时光,也是耀军×丽云对海燕×英明的第一次释怀王小帅这一代导演对80年代的迷恋有种特别的情愫,尤其是舞厅这种当时年轻人酷爱的娱乐活动。王小帅的早期作品《青红》(2005)就有类似情节——秦昊演的时髦青年就戴蛤蟆镜、穿喇叭裤跳了段“伤风败俗”的迪斯科。
贾樟柯的《山河故人》(2015)+《江湖儿女》(2018)也同样有赵涛×张译+廖凡在舞厅的狂欢瞬间;还有刁亦男的《白日焰火》(2014),廖凡也在舞厅跳了段自嗨舞。这可能是这一代导演用舞步怀自己的旧的集体致敬方式。
王小帅2006《青红》,秦昊跳迪斯科贾樟柯2015《山河故人》,赵涛×张译共舞贾樟柯2018《江湖儿女》,赵涛×廖凡共舞刁亦男2014《白日焰火》,廖凡自嗨式狂舞永失我爱~3.5次丧子之痛
欢愉时光总嫌太少,丧子之痛才是《地久天长》由始至终的主题。从头至尾,耀军(王景春)×丽云(咏梅)共有过3.5次丧子,才有了英文片名“SoLong,MySon”。耀军×丽云首次失子,其实是没露过面的次子——他还在丽云肚子里就被一胎政策扼杀,实施者正是闺蜜、计生办主任海燕(艾丽娅),虽然在产房前丽云走得从容,耀军却痛心疾首、心有不甘。也这是这次的“丧子”,种下全片最惨痛的丧之主题的种子。
丽云首次“丧子”,是丽云因一胎政策而被迫打下腹中怀着的第二胎实施者正是丽云闺蜜、计生办主任海燕耀军×丽云首次“丧子”,表面隐忍,内心暗潮汹涌如果说首度丧子只是隐性的——毕竟孩子都没有见过面;那二度丧子就是显性的,且无法挽回的人生悲剧了!两个家庭原本形影不离、亲密无间,而且俩小宝贝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可外向的浩浩怂恿内向的星星下河游泳而造成的悲剧,让两个家庭从此形同陌路,即使最终殊途同归,依然无法弥补这两家之痛。
远眺水库边哭喊的星星爸妈耀军×丽云,铸成大错的浩浩只能恐惧地发抖+失语失去长子星星的耀军×丽云跑过火车隧道,满脸都是复杂表情,两口子一生之丧就此启幕两个原本亲密无间的家庭,全家福也被折成两半两度“丧子”让善良隐忍的耀军×丽云放弃了原本居住的内陆城市,选在了自我流放在陌生的海边小镇——阁主觉得,他们选择海边,或许就是希望靠被淹死的儿子星星更尽一点吧?
后来,他们收养了与星星长相酷似的孩子,还叫他刘星(王源),但养子星星到了叛逆期,对这对养父母有种仇视的态度,因为“积怨太深”离家出走,甚至取走了养父母为他办好的身份证……这是夫妻俩的三度“丧子”,日子里只剩下了无所谓流淌的时间,没了任何希望。
养子刘星是放逐后的丽云唯一的生活寄托叛逆期的养子刘星并不念恩情,选择离家出走夫妻俩的三度“丧子”,以刘星取走身份证告终还有半次“丧子”——早年在工厂名为师徒的耀军×茉莉(齐溪扮演,英明妹妹),多年后重遇而产生了婚外情,善良的茉莉为帮哥嫂赎罪而怀了耀军的孩子,她甚至承诺生下孩子交给耀军×丽云抚养,这让耀军陷入更深层次的丧与痛……以至于多年后旅居海外的茉莉向老几位展示自己的孩子前,产生了巨大悬疑感。幸好露面的孩子是个混血儿,虽然悬疑解除,但耀军还是经历了半次“丧子”经历。
话说,王小帅真是把齐溪拍得真是太美了,也是她人设最顺的角色——全片最不丧、最可人、最善良的人,不用隐忍、敢爱敢恨。
在工厂里,小茉莉(吴双)是耀军的女徒弟耀军带初长成的茉莉(齐溪)跳舞,两人就此种下潜在的婚外情的种子茉莉带着两层愧疚面对耀军×丽云夫妇,场面尴尬怀着耀军骨肉的茉莉,想把孩子生下来为哥嫂赎罪《地久天长》这对隐忍又善良的夫妻,被戏骨王景春×咏梅以不动声色、细水流长的方式极度生活化、接地气地呈现出来。按本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朱叶丽·比诺什的话说:“我从没见过电影里有这么一对感情的夫妻”,两人双双获得柏林影帝影后,也是相亲相爱、相濡以沫的结果,缺了谁都不成。
阁主最爱的耀军镜头之一,王景春把暴露在阳光下却怕耀眼光线的囧态,表现得复杂又细腻阁主最爱的丽云镜头之一,对生活彻底的无望,以盲目地乏味切菜动作表露无遗阁主最爱的双人最美镜头,耀军看着巷子里整理头发的丽云,四目相对~“剩下的就是陪着对方过活”好心的柏林电影节评审团让两人双双获奖,真是成全了这对毫无表演痕迹的苦命夫妻。
最好的笑容都给了戏外的颁奖时刻,戏中的他们太苦太丧了,连唯一美好的给童小星星洗澡的温馨戏码,都被王小帅给剪掉了。
柏林电影节颁奖时刻,苦了一辈子的耀军×丽云,终于换上日常的演员身份真情开心地拥抱点名推荐:说到这俩熟脸儿的戏骨,可是有好多熟悉的前作值得回味。新柏林影帝王景春跟小鲜肉合作可不是一两回了,带他们演戏才是正经事——《地久天长》跟王源演养父子,打一场架的劲儿都用在手上,火候用得特别得体。王景春跟王小帅导演的第一次合作是《我11》(2011),他在片中演个教儿子画画的温柔好爸爸,跟11岁的演员刘文卿度过了一段平淡又欢愉的父子时光。
2019《地久天长》养父子王景春×王源2011《我11》亲父子王景春×刘文卿王景春早就跟鹿晗合作过了,还一起演了两部——2015的《我是证人》、2016的《盗墓笔记》,戏内戏外,王景春都是鹿晗身边成熟稳重的“引路人”。
2015《我是证人》,王景春×鹿晗2016《盗墓笔记》,王景春×鹿晗看着一脸慈眉善目的“好妈妈”咏梅,之前在《青春派》(2013)当过董子健妈妈,但这回她可没丽云那么隐忍,用的全是虎妈那套恨铁不成钢的手腕。
2013《青春派》,咏梅是董子健的“虎妈”隐忍又理性的妈妈,咏梅也演过——侯孝贤的武侠巨制《刺客聂隐娘》(2015),她是聂隐娘(舒淇)大气又尊贵的母亲。演她的侠义夫君、聂隐娘父亲的,就是刚刚下线的《都挺好》“作妖爹苏大强”的倪大红。
2015《刺客聂隐娘》,咏梅演舒淇的母亲大人聂隐娘的最贵父母,咏梅×倪大红也是两个孩子的地久天长
太多丧与痛加注在两对夫妻身上了。但这“地久天长”难道不也是两个少年——浩浩和星星的友谊和“赎罪”之旅吗?
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星星和浩浩是两家人的心头宝星星和浩浩的少年时光太短暂了,谁又想过这对小伙伴的生离死别之痛呢?小时候的星星(吴佳宸)是耀军×丽云的好宝宝,只可惜去得太早;而王源演的刘星是他们后来的养子。其实反过来,对刘星来说也实在不公平——首先他只是个星星的替代品,其次处在青春期的他面对的是聊无生气的养父母,压抑的家庭他不想要。
王源这次的起点不错,虽然只出镜20分钟,但这不是青春片,而是王小帅的现实文艺片,演对手戏的是柏林影帝影后,至少这叛逆少年该有的样子都有了,完成度很不错,还有结局时那成熟背影也很加分(据说原本成年刘星是刘芮麟演,但最终没现身成片中)。
王源的选片起点不低~不同时期的刘星让他很加分童年浩浩(张新园)有着少年该有的真实反映——酿成大错后的颤抖和失语。
杜江演的成年浩浩有着成年人该有的担当,当他面对愧疚一生的耀军×丽云时,那棵长在身体里快撑爆身体的“罪恶大树”。被他亲手挖出来,赎罪之旅也算有了个终结点。
少年浩浩犯大错后的颤抖与失语很真实成年浩浩面对愧疚一生的耀军×丽云,终于亲手挖出了快撑爆身体的“罪恶大树”杜江在一众戏骨面前,将“赎罪”的好宝宝演得痛彻心扉,痛哭的拿捏都能让观众看得飙泪,本片最释放的泪点就在此处无疑啦!
这几年,杜江接拍的电影都很“文艺”也很重量级——从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2016)加入大佬葛优的童子鸡,到林超贤的战争片《红海行动》(2018)的爆破手,再到岩井俊二的《你好之华》(2018)的之华(周迅)老公……都有股子清新的飚戏既视感,爱惜羽毛就得这么做,宁缺毋滥。
2016《罗曼蒂克消亡史》,很文艺的童子鸡2018《红海行动》,很俊俏的硬汉狙击手2018《你好之华》,爱吃醋哦的萌萌哒小老公少年情结,王小帅一直都有
不同年纪对现实和电影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感悟,王小帅的作品有着不同时期的风貌。但其实,王小帅的作品中一直穿插着无法磨灭的少年气与少年情结,也让观众见证了他的内心成长。都说《地久天长》是他集大成的大作,但无论是主题人群是哪个年龄段的成年人,在三个时空中贯穿始终的依然是“少年”引子,这条暗线也穿插在了王小帅作品之中。
《地久天长》,80年代末的少年群像《我11》,70年代的三线小镇4个小伙伴《十七岁的单车》,2000年初的北京青少年群体《青红》,70年代三线小城的青少年情侣《我11》(2011)中有个酷似贾樟柯的小朋友刘文卿,扮演11岁的“王憨”王小帅,这也算是王小帅回顾童年时代的自传体电影。话说王憨比刘星幸福多了,至少片中父母王景春×闫妮给他的大部分时光是快乐的。小文卿也把这个11岁少年的争上游、失落感与面对时代的懵懂、迷惘,都变现得可爱又无奈。
《我11》,刘文卿演11岁的“王憨”王小帅王景春在《我11》里,跟小文卿演一对欢乐多过苦难的父与子片中“虎妈”闫妮也没多虎,大体是个甜美温柔好妈妈《我11》的王憨是70年代的11岁三线小镇少年,《青红》(2005)的青红就是70年代三线小城的17岁少女,她随下乡的爸爸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虽然当年已26岁的高圆圆演17岁小镇少女被嫌太成熟,但这怎么都算是她的代表作;片中演爱青红的当地少年小根的李滨,显然比漂亮洋气的高圆圆更像当地人。
与高圆圆×李滨相对照的,还有当时最受第六代导演宠爱的秦昊,他演的前卫“三线小城古惑仔”,那造型真是70年代的时髦小伙。
2005《青红》,高圆圆演三线小城的17岁少女李滨演当地少年,还真挺土的秦昊演前卫的“三线小城古惑仔”高圆圆×李滨在2001年就一起主演了王小帅的青春片《十七岁的单车》,片中他们是在北京上学的中学生,校服造型好看极了,全片都洋溢着青春气息。片中负责土气的是另一少年男主崔林,他演外来打工的快递员,为拼命赚来的变速越野单车与北京中学生李滨不打不相识。
《十七岁的单车》,李滨×高圆圆的首度合作,负责洋气的北京中学生另一男主崔林演来北京打工的快递员,负责土气为一辆越野单车,外来打工的快递员崔林与本地中学生李滨不打不相识插播彩蛋:片中还有一位大咖客串——她就是王小帅的导演好友娄烨,当年十分宠爱的灵气女主周迅。当时她刚演完娄烨的《苏州河》(2000)不久,就来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剧组客串个没一句台词的小角色——爱偷穿主人衣服上街买菜的、爱慕虚荣的小保姆,最后被少年的单车撞得不省人事……
惊现客串《十七岁的单车》的周迅,演没一句台词的艳丽小保姆最后被少年的单车撞到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