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艺术还去看,这样真的有意义吗?

艺术分几种,一种是完全看不懂、甚至认为是完全瞎画,一种是看得懂一点、一种是能看懂又好像看不懂,也就是似懂非懂的状态。

为什么我们觉得自己“看不懂”艺术?其实,艺术是为所有人而存在的,没有人看不懂当代艺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感受得太少。

在看作品的时候我们的左右脑分别对事物的读取是不一样的,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明室》里提出过一个概念:“信息点Studium”与“刺点Punctum。信息点是左脑模式,我们习惯的逻辑分析判断,读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刺点是右脑模式,读取到的是情绪的张力。

而艺术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Stopthinking。关闭头脑的噪音,逃离思维的束缚,寻找到那个与作品连接的并且刺痛你的“刺点”。

怎么看懂艺术作品呢?

我认为,看懂一件艺术作品涵盖了三个层面上的理解。第一个层面上是直觉和直观的理解。也就是“我看见了什么?”。比如说我们比较熟悉的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一眼就能看出作者画的是日出的景色,而像抽象派的一些作品比如毕加索《格尔尼卡》,就是一幅梦魇景象,这样的作品外面就只能通过第二个层面第三个层面来解读了。

第二个层面。也就是“他/她想表达什么?”这一个层面上的理解是艺术鉴赏当中最富有探索性的,因为它将帮助我们深入艺术家的心灵,去探究艺术家创作的隐秘源泉。解读艺术品,就好比语文考试中的“结合上下文分析某句话、某个词的意思”。如果你没有阅读上下文的话,很难作出合理的答案。

我们回头再看《格尔尼卡》,毕加索创作这幅作品时西班牙正处于内战时期,格尔尼卡其实是一个西班牙的小城镇,在二战中,纳粹德国的空军轰炸了该镇。毕加索想表达的就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反战宣言,作品的每一处都充满了内容,比如左侧的母子,孩子表情很平静,女人的脸庞极度扭曲,传达了深切的、常人无法体会到的绝望和痛苦。再细看女人的舌头是尖尖的,形象地表达了她痛楚的锋利。再看顶上的灯泡,是整个黑夜唯一的光,光晕呈现锯齿状表达的是投落在格尔尼卡的燃烧弹或炸弹,而且灯泡的形状酷似眼睛,其实寓意的是上帝在看着。

最后,是第三个层面上的理解。也就是“我获得了什么感悟”。这一个层面上的理解是艺术鉴赏过程当中最富有开放性的,因为它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升华版,和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想看就能看的懂,就会欣赏,


有意义,生活是多方位了解。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有些你看着看着就被吸引,就会去了解,就会爱上。兴趣也需要陪养的。


艺术都是需要熏陶和学习的,只要你喜欢就行,不会的慢慢学慢慢看就会了。所谓的有没有意义,不在于别人怎么看,在乎你自己的想法,只要你喜欢就有意义!


所以在这里,十分有必要先来考察一下传统艺术的这三个标准究竟是怎么回事?艺术的真是对艺术本身的内容的一种规定,这种真通常有某些标准,比如所谓的现实主义:艺术要反映现实,比如艺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这样一些让人不知所云的东西。艺术的美,则是对艺术本身形式的一种规定,比如各种技法,某种人们通常认为是美的意境等等。而艺术的善,则往往是艺术家所身处的现实中某些主流价值,或者经过现实的筛选而被欣赏艺术的人所普遍接受的某种价值观念。


一见生,二遍熟,常见就成好朋友!


艺术不是天生的,是后生的,走艺术之路,看谁指点你,三分的天才,七分的努力。


有意义,多看有个词叫“培养”,培养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开阔眼界,提高欣赏美的能力,增加朋友间聊天内容。


我觉得这样非常有意义。因为我们生而为人,与生俱来的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就是一种本能。或许我们对某种艺术的专业知识是欠缺的,但不代表我们分不出美,丑,好,坏。比如中国的书法,也许我们不懂得流派,不懂得如何运笔,也不懂得各种碑帖,但是写字好的,她天然表现出来的美,我们本能是无法拒绝的。一种平衡的美,一种和谐的美,我们对这些东西的欣赏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当然了,欣赏的艺术作品多了,品味也就自然高了。所谓久病成医。还有中国的一些国粹,比如国画。一幅画的精彩的国画和一张粗糙的国画,无论我们懂还是不懂艺术,我们本能总能区分的出来,虽然说不出道道。因此,无论我们不懂艺术,还是懂艺术,终究我们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与懂不懂艺术没关系。


其实呢,无所谓看懂看不懂,只是理解的深浅不同而已,艺术本就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是凭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器物、环境、影像、动作或声音的表达模式。是分享美的感觉和人类情感与意识交汇展现的过程。所以各种艺术形式、形态的的展现十一人的主观意识为基石而存在的。做为载体的人不可能一点都不懂。譬如京剧,不是所有人都懂或者说真的懂的人很少,但戏迷呀,观众啊,听众啊还是大有人在,听不懂戏文可以欣赏旋律啊,剧情、动作、服装等等一系列美的东西。接触的多了,慢慢就懂了。所以,各种艺术形式只要喜欢就去看,不懂无所谓,书读万变,奇异自现。


我们应该被艺术气息所感染,有所触动和启迪,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互相借鉴,互相欣赏学习交流


太懂了就是艺术家,不懂了叫艺术爱好者!说白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多都是“皇帝的嫁衣”静静的做个旁观者才是更多人的选择。你都没有努力去钻研和表现,那就做个艺术的旁观者才是最好的选择!你说呢?


艺术是人的本能的一种升华。如同人们看到美的事物,想描绘出来,这是人类的天性。艺术超越个体局限,超越现实生活,为人感受世界与人生提供多种可能。看不懂艺术,还去看,为观者本身提供了学习的可能。

艺术具有审美与实用功能。一些艺术家专注于作品审美性的发掘表现(赏心悦目为要),一些则注重实用功能,也有二者兼顾的。看不懂,去看,可以积累创作素材,或受启发,何乐而不为。

艺术品主题体现了艺术家暗示的“不说之理”,具有隐喻性。所以发展到极致难免曲高和寡,各个领域都如此。创造越极致,争议性大。但,对艺术作品的不同解读是思维方面的互动。即便看不懂,思考动脑,总有益处。

故,艺术还是要看的。


有意义,可提高自身修养和生活品质。在你要去看艺术作品前,先作一下了解,这样在看的过程中便能有所收获。


这是一个审美欣赏的问题。艺术的东西从内涵到外观,有不同的欣赏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去看艺术表演的人,不一定都要懂这门艺术……

大多数普通百姓去看艺术表演,是去看人家的舞姿、服装、扮相……去听人家的声音,腔调等。

有一个跳广场舞的大妈,没多少文化,但她喜欢去现场看歌舞表演……我问她你看得懂她们的表演内容吗?她说,我去看她们的服饰以及舞蹈动作,音乐也好听。

所以说,欣赏艺术与研究了解艺术是不同的概念,一个注重外观,一个注重内涵。比如说,去看画展(尤其是油画),普通百姓欣赏的是画了什么?颜色好看、人物逼真……而懂艺术的人,是看运用色彩如何?线条明暗恰如其份吗?主题是什么?等等。


我觉得有意义,凡事都是由不懂到懂,总有一个学习过程吧!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去看?一是了解这艺术的之美在哪里?二是争取理解别人的艺术之美好,三是也正因为不懂才去努力学习多吸取别人的艺术修养的长处


既然是"艺术"不管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至少艺术家创作出来是想与大众分享的一种展示方式。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从小喜欢画画。到初中时更甚!每天中午饭后去学校途径一爿裱画店我都会进去对着当地名人的画驻足观看数分钟。市里每有画展必定会前去观看。久而久之通过默记回到家中在完成作业之余自己会把看到的画黙记下来。仅管不懂技法、没有师承。我按自己的理解把名师的画默画了一遍。这种作法虽然幼稚,却也是初学者习画的方法之一。

从我懂事起的60多年来,我这种类型的学生仔只是站在外行的角度来看"艺术品"的一小部分人。这部分人的特点是喜欢画画,但几乎不懂艺术为何物!但大部分人都是有点喜欢加好奇的心理去美术馆或者博物馆观赏艺术品的。之中不乏有附庸风雅之人参加。

众所周知,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的重要原因是产出少!绘画艺术作品不象影视作品受众面广。建国70年来,美术学院越办越多。招收学生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但每一次进美术馆看画展的人数却没有呈几何级数增长?我国现在的经济实力虽位于全球第二。但喜爱艺术,特别是具有一定美学审美情趣的人数却廖廖无几?我们历代从高校毕业的高知人材却大部分都是"美盲"。如何让大众喜爱和关心小众的"美术"是目前有号称百万之众美术工作者的任务之一。

居老夫所知:那些把美术馆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的城市自然很少人会去观看。北京、上海、杭州、重庆和成都5个城市的美术馆建在闹市区吸引了大批民众前去观看。观看美术作品,想把美术作品扩大受众面,当地美术馆必须放下身段,加大亲和力。多组织一批优秀的美术作品提供给大众。只有扩大受众面,逐步推广普及美术敎育。何愁艺术市场的发展壮大?


有意义,看你有没有兴趣,任何艺术都是艺术家对日常生活浓缩的结果。比如对绘画艺术作品一次看不懂,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多看几次,慢慢就会看出点眉目,尤其是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你想了解的东西随时可以找到,随时学习,前提是你对艺术得有爱好,然后才能钻进去进行深入学习,钻研,我想你会悟出其中的内涵。

对绘画艺术我深有体会,从开始一窍不通,甚至都不会到用什么毛笔起稿,就凭着对中国水墨画浓厚的爱好,慢慢的学习,了解笔、墨、纸的性能,欣赏名家的作品,学习绘画一年多了,虽然画的不好,但还是学了不少东西,通过网络学习了解到不少画家的艺术精髓,对我来说前进的路上虽然阻力依然很大,但我会坚持,希望能得到国画老师的指点,与爱好书画同行们携手同行。


我认为看不懂艺术还去看是有意义的。我认为看懂看不懂是相对的,只是不同的人对艺术理解的内容、理解的程度不同而已,即使完全看不懂艺术的内容,就是看看展示艺术的形式也是有收获的。


原始地址:/wenti/16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