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历史上最牛的伯乐?

杨昌济可谓识人,曾对章士钊写信说:“二子(毛泽东和蔡和森)海内人才,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此后毛泽东赴京筹款,章士钊二话不说送二万大洋给毛泽东。


萧何


我吃啥都行,干啥不行,没有伯乐发现我啊


严范孙


论伯乐的重要性


张鸿诰,周恩来的同窗同寝同乡亲戚。


一般来说,伯乐相马,通常要人生运气好,否则你就是千里马,也未必能有所作为


严范孙


,。严范孙


要问谁才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伯乐?我看非建汉第一功臣萧何莫属!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以这么说:若没有萧何这位慧眼如炬的伯乐,就没有韩信这匹千里马。萧何与韩信没有深交,他怎么就知道韩信是百年难遇的军事大才?你要相信人是有直觉的,尤其是萧何这样的人中之杰,更具有一双凡人所没有的慧眼。

先说韩信:他是今天江苏淮阴一带的人,年轻时,因为父母早亡,家徒四壁,身材瘦小,孤苦无依,又没有专门的谋生技能,所以常常陷入三餐不继的窘境。他衣衫褴褛,四处蹭饭,为人所憎厌、欺辱,却不怨不恼,且从不坠青云之志。他腰间总是挎着一把破剑,在街上游来荡去,一有空闲,就捧着一本兵书坐在树荫下发奋苦读,毫不在意世俗群氓轻蔑、不齿的眼光。

韩信虽然家境贫寒以至于无米下炊,却见识过人、胸藏韬略、亦怀有拔山吞海的壮志,有统率千军万马攻城略地的将帅之才。秦始皇暴死沙丘后一年,赵高、李斯用阴谋扶持秦二世胡亥上位,大秦庙堂上一时间被弄得乌烟瘴气,群鸦蔽日,忠良遭构陷,因秦法严酷,导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

陈胜、吴广率数百失期的戍卒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打响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枪。一时间,天下纷起响应,项梁、项羽叔侄起兵江东,刘邦起兵于沛,穷愁潦倒的韩信觉得自己施展才华的时机已到,立即动身前去投奔项家叔侄。项梁被秦将章邯袭杀后,韩信即归于项羽麾下,被项羽任为持戟郎中。韩信屡屡向项羽献计献策,项羽刚愎自用,暗地里非常瞧不起布衣出身的韩信,从未采纳或其建言。韩信心知在强梁跋扈的项羽手下终无出头之日,于是找个机会溜出楚营,转投沛公刘邦。刘邦混混出身,胸无点墨,虽当过秦朝的亭长(乡治保主任),但始终脱不了流氓习气。但他有一个优点:能听得进善言(从谏如流),知人善任,胸襟开阔。仅凭这一点,他就比狂妄自负、用人看出身的霸王项羽强上许多。

韩信投效刘邦后也不被重用,刚开始只是个小兵,后得腾公夏侯婴推荐,被刘邦任为治粟都尉(粮仓管理员,小吏),负责保管粮草,韩信被大材小用,其杰出的军事才华始终得不到展现的机会。当时萧何主管大军后勤,在工作中与治粟都尉韩信有许多接触机会。萧何对韩信也谈不上有多了解,两人仅仅因工作关系而闲聊过几次,萧何就被韩信超拔流俗的见解所深深吸引,亦深为韩信绝伦的才调所折服,认为汉王刘邦若不想长期小打小闹、而是有并吞天下之志,非得有韩信这样的旷世奇才辅佐不可。

萧何多次劝刘邦重用韩信,再别让他在粮仓里虚耗岁月了,均为刘邦拒绝。这也难怪刘邦眼拙,主要是韩信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满腹才华。

后来刘邦在汉中南郑打了败仗,军心涣散,将士相率逃亡者与日俱增,韩信也认为自己在刘邦这儿很难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觉得屈才,再待下去没有意义,于是也寻机逃出了汉营。有人禀报萧何,萧何大吃一惊,觉得这是个大疏忽,所以来不及和刘邦商量,就亲自套上匹快马,星夜疾驰出营追赶韩信去了。这时,把门的兵丁去禀告刘邦:丞相萧何也开小差跑了。刘邦气急败坏,痛彻心扉,顿觉失去了左膀右臂。等萧何风尘仆仆地回来,刘邦既喜且恼,责备他不该在自己最困难时逃跑。萧何说自己没有开溜,之所以不告而别,是为了追赶韩信,刘邦不太相信,认为自从兵败南郑后那么多将领都弃我而去,也没见你去追谁,今天却屁颠颠不辞劳苦地去追赶一个逃亡的小吏,值得吗?萧何耐住性子,语重心长地说:“一般的将领并不难得到,韩信却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大才,堪称国之至宝,方今天下挑不出第二个了。如果你想和项羽争天下,就必须有韩信这样的人共谋大计”。

刘邦虽然将信将疑,但他相信、倚重萧何,于是听取了萧的意见,决定拜韩信为大将,让他统率汉军,与霸王争个高下。他还接受了萧何的建议,在任命韩信为大将的那天,夯筑了高坛,铺设了广场,让韩信登上高台接受大将委任。拜礼完毕后,刘邦特地召韩信咨询平天下方略,韩信胸有成竹,侃侃而谈,刘邦才发现自己的确找到了一位深谋远虑、不可多得的将才,这才从心里暗暗佩服萧何精准的眼力。后来,他依靠韩信,从军事上彻底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大概正是因为萧何善于发现人才和敢于大力举荐并使用人才这一点,刘邦在建汉称帝后把其他有功之臣称为“功狗”,而独独把萧何美称为“功人”。在一次功劳总结会上,刘邦对开国元勋们分析道:“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踨(足迹)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踨指示,功人也”。大意是:猎犬只有追杀野兽的能力,而猎人却能指挥猎犬。诸位只不过是追擒野兽的猎犬,只有萧何,才称得上猎人。

退一步说,假如没有萧何这位史上最牛伯乐,韩信这匹千里马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蹉跎一生、碌碌无为了。

【插图源自网络】


历史上最大的伯乐,当数萧何。他预测唯一能推翻秦朝的真命天子是刘邦,还预测唯一能打败项羽的大将军是韩信,还预测汉初四任宰相萧何曹参周勃陈平。独到而精准的眼光成就四百年汉代江山,成就了几千年汉族伟业。


严范孙


1、很多人说是发现周恩来的伯乐是南开大学的教授严范孙,还有说是黄埔早期重用周恩来的孙中山;还有人说是保送朱德读云南讲武堂的云贵总督李经羲,还有说是提拔朱德的护法将军蔡锷;然后,更有甚者,说是培养了毛泽东的杨昌济,发现了林彪的朱德。其实吧,大家都在这几个近代历史上的政治人物中打转转,不是不好,但不是最好;

2、周恩来真正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其实是周恩来在辽宁沈阳东关模范学校求学时的史地老师、当时有名的反清斗士、同盟会员高亦吾;而朱德参加革命的引路人是时任黄埔军校的教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朱德的四川老乡孙炳文;毛泽东的老师不仅是岳父杨昌济了,对毛泽东最有影响的其实大家熟知的徐特立先生了,真正引导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两位先贤李大钊和陈独秀;

3、撇开政治人物,撇开近代人物,不仅局限于中国,行不行?对人类历史贡献最大的是不是改变生产力从而推动了社会进步的科学家,那么,蒸汽机的使用是不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最大发现。

4、而发明蒸汽机的第一人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公元70年由古希腊数学家希罗在亚历山大港发明的;一说是1776年英国人瓦特发明的。这期间相隔了一千多年呢,但真正实用的,引发了人类工业革命的应该是瓦特这次;而发现瓦特才能、培养瓦特技能、开发瓦特潜能的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教授、物理学家布莱克,所以,个人觉得这个布莱克才是人类历史上最牛的伯乐。


谢邀请:历史没有最牛的伯乐,也没有最烈的千里马,只有盖世英雄,盛世豪杰,和卓越的领导人。


相传刘邦为乡间一无赖之时,得到吕太公的青睐,并在家族会议中力排众议,将其宝贝女儿嫁给刘邦。在若干年后,吕后当万分感激其父当年的决策之英明!

有明一代,一代名相张居正少年英姿,从小考,中考一直到高考,全省内高居榜首,且是国家天才班的翘楚。年纪轻轻,就得到了当时国家教育部长的青睐,甚至一度在多个重要场合,向其同僚大力推荐青年张居正。据传,有一次,部长竟然将自己的犀牛皮腰带给张居正系上,而且断言:您先将就用这个吧,当然您以后必然要佩戴玉带的。(特别说明:明朝部长级别官员才可佩戴,而玉带只有当朝宰相阁老才有资格),当时在场的官员无不诧异。然而很快,这些官员就对这位部长的超前预见深深折服。

周总理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不世出的大才国士,往往年少时便异于常人,时常有惊人之举!时势造英雄,豪杰映寰宇!


中历史悠久,伯乐者何其一人。而中国近现史中,最牛的伯乐首推杨昌济先生,他在一师当老师时就看出毛泽东堪成大器。当时的毛泽东是被人看不起的乡下穷小子,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而他的思想则凌云高远。不为个人谋利,而为民众而谋生。一篇“心之力"的雄文,纵横天下之志。杨昌济先生看重了他人格,人品,与雄才大略之志。精心培养,並悉心推荐给李大剑先生,在北大图书馆他博览群书,纵观世界,为中国革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拓了前进的方向。

杨昌济先生是中国最牛的伯乐。是无可置疑的。是当之无愧的。


1.严范孙大师和杨昌济教授不愧为真正的伯乐!中华民族伟大的教育实践家、预言家、爱国者!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李白泉下有知,一定慨叹:生不逢时!

2.杨昌济教授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伯乐,当属毛主席的恩师和岳父杨昌济先生了。

1920年,杨昌济重病住院,特地给时任南北议和代表、广州政府秘书长章士钊写信,推荐并托付了得意门生毛泽东和蔡和森:“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这是杨昌济先生对得意门生和东床佳婿毛泽东做的最后一件事,如他所言,中国的未来确确实实系在了二人身上,尤其是毛泽东,带领广大人民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杨昌济先生是觉察出毛泽东过人之处的第一人,并以言传身教影响了毛泽东的方方面面。

01、长沙大儒出板仓

杨昌济出生于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世居湖南长沙县板仓冲,诗书传家,家学渊源深厚。

他的祖先虽是世代务农,但都很注重后代的教育,高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太学生”,祖父是“邑庠生”,父亲是“例贡生”。

母亲向老太太家也是文气盎然,外高祖父中过进士,当过国子监学录,外曾祖父中过举人,做过多地学政,外祖父也是一位儒家学者。

受到家庭影响,杨昌济从7岁时开始学习儒家经典,研读四书五经,泛读中国名家著作,尤其是儒家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与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和曾国藩的著作。

受到曾国藩的影响,杨昌济作为儒家学者,没有轻视其他学派,反而兼容并蓄:“余本自宋学入门,而亦认汉学家考据之功;余本自程朱入门,而亦认陆王卓绝之识”。

杨昌济还是谭嗣同的门生,在他创办的长沙实务学堂求过学,受到他关于革命的教育。

1889年,杨昌济通过了县级的科举考试,成为“邑庠生”,也就是秀才,但在举人考试中落榜了。

这时他的父母皆已去世,又在1888年与表姐向振熙结了婚,生了孩子,需要养家,便在老家教书授业。

这时的他仍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研究,不仅从传统儒学著作中吸收营养,还在谭嗣同等革命人士著作中求知。

他积极参加谭嗣同等人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与退步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远去西方寻求救国之路。

02、日英归来新学者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杨昌济和杨毓麟等同志东渡日本,先后在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主攻教育学。

在日本,杨昌济改名“怀中”,以表自己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仍在怀念祖国,关心国家前途的志向。

六年后,也就是1909年,在章士钊等人的推荐下,毕业的杨昌济前往英国,在苏格兰阿伯丁大学学习,主攻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

后来,他又到德国考察风土民情,进行学术交流,直到1913年才回到阔别十年之久的祖国。

在异国他乡,在所谓发达的“东洋”与“西洋”,杨昌济收获颇丰,而且也没有沉浸在西方的发达中不拔,更激起他对祖国的热爱。

杨昌济认为,不能毫不保留地接受西方知识与精神,在这之前要先了解并体察中国的国情,在有选择、有批判地向西方国家学习。

夫一国有一国之民族精神,犹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也。一国之文明,不能全体移植于他国。

他还认为,留学是重要的,但并不是唯一选择,留在中国同样可以做学问,同样可以找到救国的路径。

余曾留学日本,又曾留学西洋,受益孔多,良堪自幸……即令不往日本,专在本国,亦未尝不可为学。诿于无出洋留学之机会而自画者,只足见其无志而已矣。

经过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新式知识的洗礼,杨昌济已经成为一个新儒者,并会把自己的知识与思想传播给学子们。

03、欲栽大木拄长天

回国后,留学十年的杨昌济成为“香饽饽”,许多方面请他出来做官,比如时任湖南督军谭延闿想让他当湖南教育司司长,但皆被拒绝。

杨昌济不想做官,只想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为出国时他就认为“振兴农工之法,约有三端,一曰学堂,一曰学会,一曰学报,而三者之中,又以学会为最先。

1913年到1918年,他先后在湖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湖南第一师范等地教书,包括伦理学、哲学、教育学等。

为抒发自己教书育人的志向,杨昌济曾作过一副对联,言:“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

在这几年的教学生涯,他还真得发现了几个不错的人才,最看重的有三人,萧子升、蔡和森与毛泽东。

这三位学生堪称杨昌济的得意弟子,三人品学兼优、志趣相投、志向远大,自称“湘江三友”,经常去杨昌济家里求学问道。

1918年,蔡元培先生邀请杨昌济去北京大学任伦理学教授,他在6月举家搬往北京,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后两年。

04、慧眼识得救国才

毛泽东在1914年进了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很快得到了杨昌济的注意与赏识。他在1915年4月5日的《达化斋日记》中专门提到了毛泽东:

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驱张运动”中,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领导学生驱除涨学杂费的校长张干,声势浩大,杨昌济直言:“毛、蔡二人海内人才,前程远大。

所以,毛泽东等人经常出入杨昌济的家,与向振熙老太太以及杨开慧等人相识。

杨昌济一家在1918年6月迁居北京后,同年9月,毛泽东为筹集赴法勤工俭学经费,也来到北京,住在杨昌济家中。

杨昌济不仅接待了“身无分文”的毛泽东,还推荐他去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介绍给了李大钊先生。

也是在这里,毛泽东与杨开慧暗生情愫,坠入爱河,在杨昌济和向振熙的支持下,二人很快确定了关系。

可惜好景不长,杨昌济病重,住进了北京德国医院,他已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可放心不下自己的得意门生毛泽东与蔡和森。

逝世前不久,杨昌济给时任北洋政府国会议员、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写信,把二人托付给了他:“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因为杨昌济的托付,在毛泽东最困难的时候,章士钊伸出援手,募捐了2万银元,交给了筹集赴法勤工俭学的毛泽东。

1920年1月17日晨,板仓先生杨昌济去世,享年50岁。

05、得意门生创伟业

杨昌济在生前不止一次地推荐毛泽东与蔡和森,尤其是毛泽东,还把自己的爱女许配给他。

我们都知道,蔡和森是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宣传阵线上,贡献极大。

1931年,蔡和森因叛徒出卖,于8月4日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36岁。

而毛泽东,参与创建了我党和我军,带领人民创建了伟大的新中国,开启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带领我们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

没有毛泽东,也就没有新中国,他的伟绩说不完,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物。

如果杨昌济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两位弟子救国存亡,看到自己的得意门生与东床佳婿创建了新中国,该有多么的欣慰啊。

06、不忘薪火永流传

杨昌济先生是毛主席最尊重的老师之一,他一直没有忘记恩师: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我在他的影响之下,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的书。我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那时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扬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一百分。

当年杨昌济先生心心念念着“欲栽大木拄长天”,并在临终挂念着毛泽东,历史证明,他真的为新中国栽种了一颗“大木”,而这颗“大木”真正地“拄”住了欲颓的“长天”啊!


除了严范孙发现周总理外,历史上还有一位,那就是鲍叔牙推荐管仲,成就了美好的“管鲍之交”。


古语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古代历史上,这句话就已经得到充分证明了,到了近代历史后,一样对这句话有着十分深刻的说明,比如近代历史上特别厉害的几个伟人,都是如此。

毛泽东有杨昌济这样的伯乐,不仅在学校对毛泽东进行思想、为人方面的教育,还把自己的女儿杨开慧嫁给了毛泽东,与毛泽东有类似情况的还有周恩来,周恩来的伯乐也是自己的一个老师,名为严范孙,其乃南开大学的校父,曾预言三十年内周恩来必将成为宰相之才。

严范孙预言周恩来三十年后将成为宰相

周恩来有一个比较厉害的伯父,名叫周贻赓,周恩来小时候就是跟着伯父在一起生活的,最开始伯父在东北工作,周恩来就跟随伯父在东北求学,后来伯父于1913年改任到天津工作,周恩来又跟随伯父一起来到天津。

当时的天津有一所声名远扬的学校,也就是南开学校,是严范孙等人联合创建的,其教学理念十分先进,与其余学校有着明显区别,周贻赓早就听说了这所学校的美名,希望周恩来去报名在这里读书。

周恩来去报名后发现,这所学校的入学考试十分严格,除了正常科目考试之外,还增设了一门英语,当时周恩来尚且没有接触过英语,所以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周恩来在报名之后,便开始刻苦学习起来。

周恩来的语言天赋超乎常人,很快就熟练掌握了一些英语,在入学考试的时候,顺利通过,最终如愿以偿来到南开学校,也就是在这所学校中,周恩来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伯乐严范孙。

严范孙本是清朝时期的翰林出身,一直对教育颇感兴趣,在清朝时期,就已经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办过很多学堂,清朝灭亡之后,严范孙更是专门潜心从事教育事业了,在他和张伯岑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于1904年创办了敬业中学堂(1907年改名为南开中学堂),周恩来1913年所考入的,正是这所学校。

在1918年的时候,严范孙等人又创立了南开大学,也就是我们今天鼎鼎有名的南开大学,其校父就是严范孙,足以见得严范孙的能力所在。当周恩来进入南开学校之后,很快就引起了严范孙的注意。

1914年,也就是周恩来入学的第二年,南开学校举办了一场全校的作文比赛,为了评审的公平公正,这次作文大赛在评卷的时候全部都是匿名评审的,大家根本不知道作文是哪个学生所写。

当严范孙看到一篇名为《诚能动物论》的作品时,深深被打动,看完之后惊叹不已,激动地说“写此文章之人,三十年后,宰相之位非其莫属”,带着如此高的评价,严范孙又把这篇文章拿给其余评委看,大家看后都纷纷竖起大拇指,一致决定将这篇文章评为此次作文比赛的第一名。

所有参赛作品都评审结束之后,严范孙迫不及待看了看第一名的这篇文章作者,结果发现果然就是周恩来,严范孙很是激动“我就知道是他”。经过这次作文比赛之后,周恩来在南开学校的名气更大了,除了获得的荣誉之外,周恩来还得到了严范孙的特殊照顾,让周恩来成为南开学校唯一一个免费读书的学生。

严范孙主动找周恩来为女儿求婚

严范孙对周恩来的欣赏,达到一种极致,平时相处的过程中,严范孙十分尊重周恩来的选择,很多人都不解,认为严范孙没有必要这样对一个学生,严范孙却解释道:“此乃宰相之才,我怎么能不重视呢”?

也就是因为对周恩来的足够重视和欣赏,后来严范孙居然做出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主动找到周恩来,为自己的女儿求婚,希望周恩来能够娶自己的女儿严智安为妻,当时严智安也才16岁,正是最好的年龄。

按理来说,像严范孙这样的家庭,严智安的婚姻问题根本就不需要担心,很多豪门望族都巴不得能够和严范孙家结亲呢,可是严范孙不仅没有高傲的态度,还十分低调主动去找周恩来求婚,这样的事情完全让人想不通。

也许很多人认为周恩来肯定会答应这门亲事,实际上这种想法又错误了,严范孙能够放下身份去求婚,说明严范孙确实是一个眼光独到的伯乐,可周恩来也绝非等闲之辈,他担心自己娶了严智安之后,自己未来的发展就会受限于严范孙家族,所以周恩来居然拒绝了这门亲事。

要是放在一般人眼中,周恩来拒绝了严范孙的求婚之后,严范孙必然会记恨周恩来了,可事实上两人的做法更加让人看不懂,严范孙在周恩来拒绝婚事之后,只说了一句“人各有志”,就没有多说什么了,对周恩来的支持,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多。

严范孙对周恩来的支持

1917年,也就是严范孙给自己女儿求婚之后,周恩来从南开学校毕业去日本留学,当时严范孙不仅没有责怪周恩来拒绝求婚一事,反而还大力支持周恩来去日本留学,动用自己的各种人脉为周恩来行方便。

1919年,周恩来从日本留学归来,严范孙得知周恩来回国之后,立即特许周恩来免试进入自己刚刚开办的南开大学读书深造,在开学前四天,严范孙还设宴款待周恩来,足以见得严范孙对周恩来的重视。

1920年,周恩来因为指挥天津五千多名学生向直隶公署请愿,结果遭到天津当局的逮捕,严范孙得知周恩来被逮捕关押之后,动用自己的一切关系,对天津当局施压,最终周恩来被关了半年就放了出来。

在周恩来出狱之后,很多人都害怕会牵连自己,从而远离周恩来,只有严范孙不仅不害怕周恩来会连累自己,反而还在南开大学开设了一个“严范孙奖学金”用来支持周恩来到法国留学。

周恩来在法国留学的三年时间里,严范孙不管别人怎么说,也不管时局怎么样,始终没有停止过对周恩来的资助,正是因为有了严范孙的帮助,周恩来才能够不断深造,并且不断成长起来,在南昌起义之后,周恩来基本上就已经算得上是宰相之才了,而严范孙的预言,确实实现了。

1929年3月14日,严范孙在天津病逝,享年69岁,可惜他没有看到后来周恩来取得的成就,要不然他肯定会更加欣慰的,毕竟自己当年对周恩来所付出的一切,都足够值得。

结语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些贵人,但是能够始终愿意相信你、支持你的人实在太少,所以当我们遇到伯乐的时候,就更加应该不断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人,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别人对我们的希望!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原始地址:/wenti/1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