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你都获得哪些感悟呢?

读道德经的感悟,在这方面我觉得罗大伦讲的有道理,老子的《道德经》最早写的时候并不是给大家修炼用的,而是告诉一个国家领导者,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应该有什么样的品性,如何修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好的领导,它讲的是领导者法则。为什么这么说呢?

《道德经》的来源是什么呢?

实际老子并不是完全的《道德经》的写作者,我认为他是编纂者、编辑者。《道德经》的源头应该是《金人铭》。

《金人铭》据说是因为刻在太庙里面金人背后而得名的。内容是以前国家君主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总结出的领导者法则。《金人铭》里边的内容今天我们能看到一点儿,不多,但能看到一点儿,看到的内容跟《道德经》一比较好多地方非常相似,甚至有些话也一样。

为什么说《道德经》讲的是领导者法则

比如,《金人铭》里说:“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什么意思?江河为什么能统帅百谷呢?因为江河它低下。那么老子怎么讲呢?“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大家看这两个句子实际是很一致的。

说明什么呢?说明老子当年见到了这些国家文献。老子感慨世事动乱,希望国家领导人能够贤明,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所以老子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希望后世的领导者学习。

这就是我认为《道德经》里讲的都是领导者法则的原因。


《道德经》论述的核心就是道,也称大道或者天道。天道是什么?老子说,它是万物之宗。先生也曾说过,天道是宇宙运作的规则和基础,来自于造物主的智慧。《圣经》中,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这里的道路也是指天道。“这个世界正道只有一条”,耶稣传的是这条道,老子描述的是这条道,佛陀悟到的大概也是这条道。因此,读起来会觉得,“道”理都是相通的,例如老子说复归于婴儿,耶稣也说不变得像小孩一样,不能进入天国。这样的比较不仅有趣,而且因为各家切入点不同,还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加深对天道的理解。

例如,《道德经》里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思是最高、最完美的道德,是以天道为终极追求和信仰,与天道相融合;因为正如佛陀说的,“凡有所相,皆为虚妄”,人的感官能够探知的现象,都是虚妄相,只有天道是真实存在的,是万物存在的真相,是这个世界的真理、实相;耶稣也说“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只有走在正道上,惟道是从,热爱真理胜于生命,才能走进造物主(父),到达真正的目的地。

解析和评价《道德经》的文章数不胜数,其中不乏很有见地的,我不敢班门弄斧,只在此分享一些自己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受到的启发,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1.无为

无为是《道德经》里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它不是指毫无作为,而是说不强加个人主观意愿,也不强求结果。这里一方面是要尊重他人的自由意志,让对方自由选择,不强加干预;另一方面也是要尊重自然规律,让天道按照自己的方式运作,套用先生的语言,就是遵循神意,而非遵循人意。不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天道运作中的一份子”,所以这两方面其实是一致的,总体而言都是要尊重天道。

“这个世界在严格的规则下运作,没有巧合之说,万事皆有因。”人类有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自己人生的走向,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我们今天经历的一切来源于之前的选择,今天的选择又会创造明天和更远的未来,因为“数学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实质”。这就跟玩电脑游戏一样,选择不同的路径会遇到不同的状况和对手,结果也很可能不一样。人类计算机能做到如此,更不要说完美、充满大智慧的天道了。

可是,仅仅无为还不够,如果什么都不做,等着天上掉馅饼,这是片面地理解老子的教导。《道德经》中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指的是积极做事,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因此,无为是态度,无不为是行为,全句的意思其实是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因此,凡事只需默默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前提是惟道是从),毕竟这是自己唯一可以控制的,至于别人怎么做,结果如何,不要凭个人喜好和意愿刻意强求,最好顺其自然,安静、耐心地等待天道运作,时机成熟了,一切自会完成。一言蔽之,但做好事莫问前程。

2.谦下、守弱和不争

《道德经》中,教导谦下、守弱和不争的章节很多,例如: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给我感悟很深的是,天道和符合天道的行为,跟世人崇尚的成功标准恰恰是相反的。这个社会强调竞争,一般人眼中的成功,是高高在上、光彩夺目、强硬霸气;可是从天道的角度看,这些都是不值得提倡的。在天道里,真正的成功是像水一样,默默滋润着万物,却朴实无华,不与万物争妍斗艳,也不彰显自己的功劳;水看似柔弱却可以水滴石穿,击破最坚硬的物质;真正的成功又像江海一样,善处卑下,可是却海纳百川,成为百川众谷之王。天道的姿态就是这么温柔、谦卑和包容,永远奉献,从不相争。现在有疑惑的时候,我便问自己“水会怎么做?”,经常就豁然开朗了,不得不感叹大道至简。

反者道之动。先生说“最低级的就是最高级的”,“前即是后,正即是反”。耶稣也曾说“在你们众人中最小的,这人才是最大的”。这些都异曲同工。正言若反。

可是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设计成这个样子呢?不是没有道理的。设想一下,如果人不需要挣扎、自然而然地就能像天道一样谦下、守弱、不争,那么人如何进步呢?这样不劳而获的表现又如何值得称赞呢?惟有“堕落”在这样一个世界后再重新向善,这样的善才是人可以为之努力的,可以被称赞的,也才是公平的。

3.克制物质欲望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处于“物质”世界里的我们真正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物质欲望对于人是一个重大考验。耶稣说过:“一个人不能服事两个主人。他不是厌恶这个、喜爱那个,就是忠于这个、轻视那个。你们不能既服事神,又服事财富。”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稍不注意就会被扰乱心志,失去心灵的宁静,迷失自我,偏离了正道。因此,应该学习圣人之道,时常提醒自己少私寡欲,为腹不为目,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即可,不要放纵欲望,追求难得之货、靡靡之音、山珍海味、功名利禄。我想,近年来兴起的极简主义,也是为了帮助人放下欲望,放下贪婪,进而更好地追求精神和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不过话说回来,来自物质世界的诱惑只是外因,心才是“罪魁祸首”。要一直走在正道上,最根本还是要修心,保持理性之光,谨记“诸相非相”,坚定对天道的信仰,惟道是从。心中若充满了道,外魔自然无法侵入。


在《道德经》中,道与德是老子思想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也是老子思想的最重要的基点。尤其是道的提出与阐释发明,为老子宇宙论的构建,政治论的形成,及其人生论的延伸,都是前提的和基础的。老子主张遵道,要遵循道的规律做事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首先要明道。

老子提出的道的概念内涵丰富而深邃。

关于道的内涵。

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细致地描述了道的形象与特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对道的描述实有多重含义,首先它是宇宙的本体,其次它是宇宙产生的先决,再次它同时又是运动的。道的广大无边能包容万物,道的先决产生了天地,道的生生不息使得它永远存在。对于要遵循的这个道,必须要明白它的特点,否则又怎能去遵循它呢?于是,老子对道的特点作出明确的解说,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之道的特点,第一是循环运行,第二是行动柔和。宇宙的形成过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这便是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宇宙本体,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关于道的外延。

老子之道是先决的,无为的,博大的。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所谓的道是先决的,它能产生天地,天地又产生万物,养育万物,成就万物,覆盖万物。同时,道又是无私的,无为的,它不占有万物,更不去管理万物,一任万物自由生长繁衍。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是老子的政治论,这个“道”是要取消奴隶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制度,回到上古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老子认为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与人,鬼与人就不相伤害,不相仇视了。

关于道的效用。

对于遵道的效用,老子对之进行了考论,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不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老子认为王侯要认识道并遵循它的规律,那么万民就能归附他了。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道是视无形、听无声、言无味的大象,这个大象宇宙万类都在用它,而用之不尽。侯王如果能掌握它的规律,施于民而不害于民,国家就能平安顺利了。侯王要治国安民必须有行之有效的方式与工具,老子认为这个方式工具就是道,就是一。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贞将恐蹶。”在老子道的观念里,道是宇宙本体,是一,是宇宙间一切东西诸如天、地、神、谷、万物得以产生的源泉。同时,侯王更是需要了解一,遵从一,才能存在,才能更好地治国安民。遵道其功甚巨,遵循这个道,则“有求以得,有罪以免”。统治者遵循这个道,则可以使恶人化为善人,国家就大治了。

其次要尊道。

老子给予道以至高无上的地位,并深以为傲。第二十章:“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愚人之心也哉。”这是老子内心的独语,他认为自己与别人最大的不同,在于独自靠着大道吃饭,不用别人的技巧。在老子这里,道是崇高的,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人们必须要尊崇道。

再次要合道。

既尊其道,便遵其道。遵道就要合道,要遵循着道的规律去做事,否则将一败涂地。以道为尊,以道为准,以道为标的。道是老子所坚持的主要思想与行为准则,也是成就老子之独特与博大的主要因素。在第二十一章中更是明确地指出了这种思想意识,“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之道即指宇宙本体,它是没有形体的,人类的感官虽然不能感觉到它,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有它的实质,有它的形象,有它的精神,有它的效验。同时,它又先天地而生。所以大德之人的行动都遵循道的规律。第五十三章:“田甚芜。仓其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奴隶主们特别是贵族的贪污乱政,残酷剥削,导致了奴隶的逃亡,田地的荒芜,仓廪的虚空。然而他们却过着享乐的生活,霸占丰余的财富,这是不合于大道的。这是老子的进步性所在。统治者治民不仅自已要掌握道的规律,而且要让人民归于自然。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老子的政治论,其一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亲,人要掌握道去认识天地万物,认识万民;其二,统治万民要闭塞他们的耳目口鼻,使他们无知无欲,回到自然状态;其三,统治者要“见小”,“守柔”,“归其明”,要之,是要人们的思想行为都合乎道的规范,是要遵循自然的正常规律。

道的观念博大而深邃,其义也厚,其明也难。正如陈鼓应关于老子之“道”是“预设”的论题,“我们不能从存在的观点来处理它,只能从设定的观点来讨论它。”

道既已为老子思想之基,我们就应循着这个基点去发掘其最深层次的内涵,由此来走进老子,理解老子。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0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0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0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0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0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0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0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0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0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1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15物壮则老。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16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1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1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9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2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2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22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2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2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25治大国若烹小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

【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2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2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2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2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3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老子委婉地批评:万物皆有德性,唯人无德。故敬畏自然敬畏天地万物是为人根本,今人云:敢为天下先而趋高大上,倡人之贵以万物为人之欲,人祸天灾由是生矣!


感悟必须得自己去体会,别人得感悟始终是别人的。《道德经》就是老子把自己的感悟写了下来,有多少人能看得懂呢?

建议把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看熟后,再看《道德经》一定会有感悟的。


推荐给世人,一定要去读!我一看就矛塞顿开!!!


老子道德经很玄妙?这样理解道德经,将会无往而不利,至于说,有什么收获或感悟,每个人都不会相同。

对于《道德经》,为什么它显得如此玄妙?时间久远,文字的障碍,以及残缺不全,不知何为正统的版本,还有历朝历代,无数人的解读,让短短的五千字变得仿佛无穷无尽,玄之又玄。

观念一转,穿暖花开。

其实大可不必。不管是《道德经》还是《易经》,这些我们都认为非常玄妙高深的东西,究其根本,也无非就是一本书。然而,历史的滚滚长河,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经典。道德经也是如此,如果他真的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高深莫测,世上鲜有人能理解,运用。那样的话,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会逐渐的泯灭。

如同我们现在的病毒,如果说,病毒非常的恶劣,就像天花,鼠疫,霍乱这些,我们会采取很多应对的措施,最终将其杀灭甚至完全控制。然而对于一般性的感冒病毒,我们却可以容忍,于是它们也就可以活得更长久。这也是道德经里的智慧: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母。示弱,守柔,才能得以长久。

抛开是否高深不论,我们应该如何去阅读道德经?兼听则明,偏听则晦。需要博观约取,多方对照。当然可以去完全承继某一家的注解,真正的化为己用。也可以去通过比较博取众家之长,形成一己观念。

然而问题却在于,我们好为人师,喜欢去辩论。目的就是去说服别人,进而显得自己高深。于是,道德经就成了辩论的主题,因为它玄妙高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大家就可以自由发挥,互相攻诘。这反而走入了误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岂不知,虚其心,才能为盅为用,更多的吸纳知识。

我们读书,只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而不是为了用一些自认为高深的东西去攻击别人,去显示自己的优越,这样反而就低俗了,对自己有害,对工作生活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从道德经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如果说道德经是一座宝矿的话,我们要做的只是去读,去挖掘,这或许也是每个人收获不同的原因。还是那句话,因为其大,所以我们很难一下子看到庐山真面目,只能看到一个侧面,这样子,就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角度不同。更应该互相学习,而非争论不休。

戒骄戒躁,耐心平和的态度去阅读,去领会。如果能有一点所得,并能将之运用到工作生活,指导我们的人生,足矣。即便没有所得,那怎么可能呢?就像我们每走出一步,就会接触到新的东西,一个道理,只要去读,就会有收获,就会不虚此行,满载而归。如果能养成兴趣,深入的学习,那样的话更加受益无穷。

然而,我们总是急功近利,就像阅读,贪心不足蛇吞象。想一口气吃个胖子,一下子博览群书,最好有机器人的芯片。甚至书都懒得读,要听人讲,这也是最近讲书流行的原因。然而,我们得到了什么?无非是别人吃剩下的骨头,嚼过的馒头。且不说他们理解的对错,能有多少营养?

所以读书千万不能急功近利。读书就是一种积累,一种修行。功夫用在当下,效果潜移默化。我们可能看不出,一月一年的功效,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五年十年的爆发。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只要去学去读,就会有收获。这就像源头活水,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所熟知的那一泓清潭,假以时日就会变成臭水沟。如果能实时的注入新水更新换代,就可以保证常年清澈,就可以养的鱼虾,引来凤凰,欣欣向荣。自己获利,然后也可以利他。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说读书,是无为,那么急功近利,就是有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而无不为。养的梧桐在,凤凰自然来。

广而大之,不仅要读道德经,更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的功用,古人已经说的非常透彻。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读起来吧。

@瀚海寻珠欢迎点击关注,一起交流探讨


这个世界上谁都是第一次做人,都没有经验唯有学习古人的经验和智慧才能在做人过程中少走弯路,道德经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就分享一下我学到之后的感悟。

第一戒

戒烟是我对自己生命最起码的敬畏与尊重,只有照顾好了身体,身体才会照顾你。暂时挣不到钱,可以挣身体,因为他是你未来挣钱的竞争力,不要找任何借口这是懦弱的表现。

第二欲

无欲并非没有欲望,是有所节制有所控制的欲,好比吃饭。无求并非有所目的的求,有德求自来。清水摇变浊,浊水静变清。沉淀自我,用心感受细微生活,感受花草一木的姿态,感受飞禽走兽的状态,名利不是唯一的幸福标准。能有所止即为定,定而后静静而后思,思而后悟,悟而后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通百通天人合一。

第三无

生活的本质就是一场修行,福分不是算出来的,更不是求出来的,是靠自己的历练修出来的,所有试图依靠外力改变自己命运的行为注定都是徒劳的。效仿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利用自然。这五个自然,便是道德经的核心——无为。


道德经传世经典不朽


1.《道德经》是智慧的结晶。在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的智慧,许多棘手的问题就会变的很简单。

2.举例子:《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告诉我们,有的时候不必太在意得失,或许放下,反而得到的更多,“孔融让梨”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孔融放弃了大的梨,但是他赢得了大人们的认可,大人们会更加疼爱他。

3.谢谢。


这是一个没有固定且唯一答案的问题,因人而异,各人从《道德经》中得到的感悟是不相同的,其一言一辞都可能引起阅读者的领悟,得其受益。

我获得的感悟应该是独一的吧。《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句,甚觉感悟特深;此句让人明白,天地圣人本无人情世故,不会对谁特别眷顾,对谁都一视同仁;作为万物百姓的个人,都会有“刍狗”之遇。刍狗,祭祀用神物;当祭祀之时,刍狗会被奉上神圣而不可或缺的位置,成为唯一的尊者;当祭祀结束时,又会成为不可留存的弃物,从巅峰直坠峰谷。人生一辈子,难免会有峰谷曲折的起伏跌宕,正确对待处优时的不骄、处劣时的不馁,无骄躁之得意,无败馁的丧气,心态就会平和淡定,波折也就不成其为波折;“夫唯不争,故无尤”。

只有对比,才知其利其弊的所在。“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没有峰谷之低,也就体会不到峰巅之高。因此,“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心明未必要见大,志強未必不柔弱,“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悟之所得如同剥笋,层层深入,步步升华,修身养性大致如此吧?长此以往,得道亦得德,道德体用合一于一体。

谢谢邀答。


我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己30几年了。我的领悟。都写在我撰写的《德道神悟》和300多万字的修炼日记中。


老子的道德经我个人认为是无为而治,天下大事,在于通,通则变,变则通,一样的相辅相成,凡事讲究顺势而为,不可逆天而行,顺着天道茫茫,大自然的法则去做事情,人才会懂得很多的事情和道理,不能强逆袭,不然始终受伤的是自己,但又有一句话,人定胜天,其实喝了老子的无为而治不矛盾,老子的年代属于奴隶制社会,连封建社会体质都没有,所以有自己的局限性,但能写出这样的经典已经可以说是百家之师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也


博大精深,心旷神怡。常清静,可以悟道。


从道德经获得的感悟:

1.《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每个人对道的认知都有局限,所以一定要学习和实践形成知行合一,经过实践的知识才可靠,不要固化,更不要迷信,要通过思考和实践之后进行验证;

2.《道德经》第二章讲对立统一规律,任何事物不要陷入主观,要包容混同,站在更高格局和视野来超越善恶、美丑、对错,角度不同认知不同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相对性的和谐,这种变化是绝对的、永恒的,所以真正的圣人不会形成旗帜鲜明的是非观,而是尽量在更高维度更广范围实现和谐,谁能做到更高维度更广泛的和谐,谁就更贴合大道;

3.《道德经》第三章圣人之治,无为而治,领导人领悟了道,循道而行,做事不需要刻意强调但能够一切顺其自然,达到圆满的结果,如果不突破现阶段的利益考量就会陷入无尽的焦虑、烦恼、抑郁,人走入更高程度更大范围,人才可以寻找相对的和谐与圆满,万物互联,万物一体,没有万物的整体概念,便是割裂的、零散的,人的行动自然会集中关注于人的现实考量。

4.《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效法天地以其无私而成其私,无私便能成就最大的自私,最大的圆满往往出发点不是自己,而是整个系统、整个发展趋势

5.《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效法水德,水之七善,人就能圆融、谦虚、包容、发展;

6.《道德经》第十一章有无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为无奠定基础,无最终发挥价值,有和无缺一不可,两者并用效果最好;

7.《道德经》第十二章注重内在修心而不要被外界的感官世界所迷惑,灵魂是最高贵的存在;8.《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外在的功名利禄过眼云烟,真正重要的是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丰盈;

9.《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构建了天地人三者统一于道的结构体系,道统摄全局,而且天、地、人的主次顺序进行界定,先天地万物而后人类,或许是自然界没有人类演化太慢太乏味,引入了人类,人类有主观意识,有改造实践动力,人类出现短短几十万年时间就将自然几十亿年的变化还大,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虽然有过灾难和战争杀戮,但从未像近100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和过度利用,已经危及到地球的宜居性,最终人类的结局必然是人类自然进化唤醒良知和觉醒,停止错误,或者出现更高文明和智慧的生物消灭人类,希望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10.《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讲了道如何演化万物的模型,道从一到万物,这个一便是万物都连接的起始点,既然万物互联相通,那么必然有中间的纽带,就是依靠这种连接带来万物的相关,一生二规定了阴阳两个极端,变化运动的路径和方式,就是从一端到另一端,始终阴阳调和找到和谐的过程,和谐是最终的发展目标,而且运动是绝对的,始终在变化,所以和谐也是阶段性的,随着发展变化从一个和谐走向另一个和谐,没有绝对的好,但有相对的和谐,无数暂时的和谐最终指向绝对和谐;


中国字博大精深


感悟太多,不可一一言说。

最受益的是:不争、不妄为、致虚守静等。


原始地址:/wenti/23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