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童年都是怎么过的?有经历的说一下?

初中做了2年的留守儿童,独自生活,当时没啥感觉,现在想想不知道怎么过来的[可怜][可怜]爸妈上海打工,哥哥住校不回家一个人住在家里,洗衣做饭学习,农村家里也没有电话,隔壁村里小卖部才有一部电话,爸妈要找我得先打电话到小卖部,然后等我过去再打,印象深刻的上学路上要经过一个坟地,有一次要去别的学校考试,早上太早了天还很黑,实在是不敢走过去,最后跑到阿姨家找表妹陪着才到学校的[捂脸][捂脸]现在想想那时候学习真的是很自觉啊,搁现在估计天天玩手机了[泣不成声]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以下是我个人挺会


了解些,分两种,一是浑,反正爹妈不在,爷爷奶奶管不住。二是懂事,这种更心痛


虽然我不是留守儿童的家长。但是我身边的亲戚就是留守儿童的家人。孩子在断完奶就放在老家里,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小孩总要爷爷奶奶背着背上或者抱在手上,一刻也离不开手,这些所有的劳累都是父母应该去承担的,但是为了生计爷爷奶奶主动把孩子的父母推出去工作,自己承担如此劳累的责任。

这些都是挺无奈的,哪个父母都希望留在自己孩子身边。如果孩子身体还不错的话,爷爷奶奶相对来说是体力上的一些劳累,如果孩子就是生病的话,在农村老家其实半夜发烧是最可怕的,孩子爷爷的奶奶是特别焦虑、焦急的心情。其实老人家有几个身体很好呢?再加上焦急的、害怕孩子高烧不退的情况,会导致老人身体更不容易。

其实孩子是怎么过的,也是和正常的我们小时候一样跟别家的留守儿童从小一起玩到大,做作业或许只能自己解决,因为爷爷奶奶也不太懂。


本人就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外出工作,我和弟弟在家跟着爷爷奶奶。奶奶并不是很传统的那种人,在老家生活很自在,没有那么多的压力。不过也有可能是留守的原因,和妈妈没有更亲昵(也许是因为我的妈妈脾气比较暴躁哈哈)。


说实在的,关于留守儿童这个问题,我真不想回答。

小时候,我是一名留守儿童,一直到14岁初中毕业。

如今回忆起儿时的那些记忆,真的不是那么美好。

留守儿童的童年,说到底,缺失了父母之爱。

记忆中,我应该是从小开始,就是一名留守儿童。

那时候,父母迫于生划生育,不得已将我留在外婆家,托外婆外公照顾我。

外婆对我一般吧,所以至今我不喜欢谈论她老人家,我也理解那个年代的重男思想,身为女儿身的我总是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待遇。

这样的生活,到我六岁。上小学之后,我回到了父母身边,本以为是幸福快乐生活,却只是换了环境的重男生涯。

回家和姐妹们生活的日子,学会了反叛,学会了自立更生,更学会了察言观色。

童年,很多人都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而我,翻遍记忆的每一个角落,最美好的回忆,大概就是每次自己想法子折腾挣钱干活等事情吧!

这也是至今结婚后,不想生孩子的原因,给不了孩子美好的生活环境,我宁愿一直当丁克。

我感谢感恩我的父母,为了我们姐弟妹的生活以及未来,辛苦工作。

留守童年十分不美好,可爸妈的努力,还是感动着我,愿爸妈身体健康。


爷奶带的多有亲朋友带


这个还真不知道这么回答,因为身边熟悉的人都是把小孩带在身边。一边上班一边带小孩


我是跟我姨长大的,吃得饱饭,穿的补丁衣服


我小时候父母在外地上班,我在姥姥家,跟着太姥姥姥姥姥爷舅舅小姨们一起生活,姥姥家是个大家庭,家里人口多,平常舅舅小姨们上学,姥姥姥爷种田,我就跟太姥姥在家,太姥姥那时候年届八十,是个小脚老太太,身体很健康,人很能干。东邻西坊的关系都很好,大一点我就跟邻居家的小姐姐出去玩,有时候玩到天黑才回来。那时候大家都忙,民风淳朴,晚上小孩子就回来了,白天大人们忙,也不会格外操心小孩子。我在农村一共住了六年,那真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六年。天天疯呀跑呀闹呀,肆无忌惮的跑在乡里田里。村子里每一个人我都认识,每一家每一户我都去串过门。不知道什么叫寂寞,更不知道什么叫忧愁。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不高兴了就又哭又闹。大家都对我好,当然也教训我,但是我完全不记得被训的时候了。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六年。随着父母调回来,我将要步入一年级,我需要去城里上学,离开姥姥家,我再哭再闹都没用,我整天整天的哭,但是依然改变不了要离开亲人的事实。要去陌生的地方跟陌生的人相处。我父母之前一年回来看我一次,但我记忆中都是躲着不见,我害怕被接走,所以躲着不见,不得不见我就闭上眼睛,装着看不见。

最后还是离开了去城里上学,可以肯定的是我的性格改变了很多,不再自信,不再爱笑。我做什么都不喜欢努力争取,因为争取了没用,我不喜欢展望未来,总喜欢怀念过去,我异常的怀旧,不爱说话,到城市去特别自卑,不会讲普通话。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基础,刚开始入学跟不上。我土里土气,被同学老师看不起。入不了城市,更回不去乡村,在村里她们说我是城里人,在城里她们又说我是农村人。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胆怯又笨拙。乡村一天天改变,舅舅结婚了,小姨出嫁了,姥姥家也跟从前不同了。太姥姥更老了,每次回去了我都不想走,又不能不走,她们说那儿不是我的家,我的家在城里。可是城里的家我一点都不喜欢,从来也没有在心里认可过那个家,我的家在村里,在太姥姥,姥姥,姥爷那边。还有左邻右舍的小伙伴。可是小姐姐后来结婚了,小妹妹也嫁人了。后来的后来,村子拆迁后,变成了楼房。

我感觉自己像无根的鸟,心底里的家不是我的,现实的家又到不了我心里。我总是在想,要是那时候父母工作没有调回来,我一直做留守儿童,住在姥姥家该多好。


大家好,我是农村出来的打工者,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的孩子就是留守儿童。

1、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不是一个完整的家。我就处在这样的状态下。我2008年进入广西一个很大的民营企业上班。2010年我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我们全家都很高兴。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问题随之出来。8岁以前,由我的父母帮忙照顾小孩,我和爱人休假的时候也经常回家。但是后来,儿子慢慢懂事了。每当我快要离开孩子去广西工作的时候,儿子的眼泪就会悄然而至。我和爱人也心疼不已。

2.每当出现这样的情况下,我都会对爱人说,你回家照顾孩子算了,我养活你们娘两。爱人也层动摇过,但是总是被现实一次次的大财。只靠你自己,怎么能养活我们娘两啊。尤其是我们山东,娶媳妇现在,动不动三斤三两,万紫千红一片绿,你不吃不喝挣的钱也不够啊。想到这里,我也是心痛不已。但是面对孩子无辜的表情,期盼的眼神,我也不知所措。无奈的忍心舍下儿子,去广西打工。这种心情,我想每个外出打工的都会有如此的感慨。

3.后来,来到广西。有次和儿子他奶奶通话的时候,我了解到。儿子放学后问奶奶,自己是不是留守儿童。他奶奶竟没法回答,眼圈红红的。我听到后,也是心里失魂落魄,感觉亏欠儿子太多太多了。

4.在当今社会中,我深深的知道,眼泪是最不值钱的东西。有的只是别人对你的同情而已。我也没事和朋友一起喝酒的时候聊起这个话题。他们总说,把孩子接过来吧,和你们一起生活,这样多好,要不然,会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很不利的,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的一生是不完整的。要是不想让孩子留下阴影,就把孩子带在身边吧。我也心动了。诚然,接孩子过来来,会有很多麻烦的问题,比如上学问题,饮食问题,语言问题,等等。但是相对于孩子陪伴在父母身边,这都不是事。

5.于是,2019年的1月29号,我和爱人一起开车回去。我一人开了2300公里,早上8点出发,第二天的下午2点平安到达山东老家。看见儿子的那一刻,我泪如雨下。在家里,我们征求了儿子的意见,儿子很高兴来广西和我们一起生活。我们一家三口过完春节,又我独自一人开车去了广西。现在,儿子在这边也上学了,我们也过的很好。做到了工作家庭两不误。

6所以,我衷心的希望大家,不管有多么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不要给孩子留下深深的遗憾。因为,到时候,作为父母的,想弥补都来不及了。

7.有工作的地方也要有家!不能让我们的背井离乡成为不和孩子一起的理由。

8、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的现状,在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存在。为了生活所迫,父母很多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就只能由爷爷奶奶扶养。距离远了,心也就远了。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会为你的狠心和无奈的舍弃孩子,感到痛心疾首。所以,再苦再难,都要把孩子待在身边。


我的成长过程不是留守儿童。

但有一年母亲生病,父母不在身边有半年,很缺安全感。那时我七八岁,不会打理头发,几个月后父母回家来,又黑又瘦,头发上长满了虱子。

有父母陪伴的日子挺幸福的!


首先什么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因为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与孩子不能相伴,而这些本应该由父母照顾,疼爱的孩子不得不留在家里由老人照顾,这一类孩子就被统称——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其实是经济快速发展所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所以说到底留守儿童也叫——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大多数都是由老人照顾,而老人的思想观念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还是用老一辈的观念教育孩子,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更得不到父母的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导致很多孩子个性偏离,心理异常,一些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我家就是农村的,身边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整个村子不到两三户孩子的父母是在家的,剩下的几乎都是爷爷奶奶照顾,我有时候走在村子里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真的是没有年轻人呆在家里啥也不干只照顾孩子的,他们甚至在我背后议论说:“年纪轻轻的就呆在家里,也不出去挣钱”,听到这样的话,我只能装作没听到,还得笑着跟他们打招呼,因为确实啊,在农村出去挣钱已经成了基本定律,你不出去挣钱,就是懒!对于他们各种刺耳的话我已经麻木了,不予理会,因为我只是觉得我不能让我家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农村的人几乎都有土地,家里老人身体健康的每天还得下地干活,有的带着孩子去地里,在地里玩土,有的懂事的还帮家里人干活,小小年纪就要在地里干晒着,有的老人不带孩子去地里,就让孩子自己在家门口玩,很多孩子都聚在一起,看到这些我再想如果是城里孩子,可能父母会给孩子报很多班吧,个个都在学习,都在争分夺秒吧,而这些孩子明明有的已经上小学了却还在外面玩。

村子里还有一户人家,家里很穷,两个儿子,大儿子结婚了,二儿子还没结婚,大儿媳妇生下二胎是个男孩,很疼爱,很想在家里照顾孩子,因为她公公有间歇性神经病,她说女儿是公公婆婆带的,但公公有时候犯病了,会在家大吼大叫,砸东西,女儿现在就特别胆小,见了人都不怎么说话,她在家呆了一段时间孩子才胆子大了一点,她怕儿子这么小被公公吓坏了怎么办,我说,那你就自己带,别出去了,她哭着说,不行,公公婆婆说必须出去挣钱,后来她跟公婆闹了一段时间还是乖乖出去了,一年多回来,他看到自己儿子一岁半了还不会走路又急哭了来问我,我说快带孩子去医院看看,还好后来说只是营养不良,缺钙,她在家里呆了几个月又出去了。她家两个孩子看着胆子都特别小,害怕生人。留守儿童每家都有每家的故事,都是迫不得已,父母也都是把眼泪往肚子里咽。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里存在阴影,自卑懦弱,性格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所以我们更应该关爱他们,但再多关爱也比不上父母的爱,愿世间充满爱,愿以后留守儿童越来越少!


说实在的,刚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真不想回答。可是,手明明已经刷过去了,翻了两页,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上。分享经历之前,我想跟为人父母者说一句:不到万不得已,都要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在父母之爱中成长。

我就是一个留守儿童。尽管我已经年届四十,可儿时的那些记忆,依然如斧凿刀刻,真的不是那么美好。留守儿童的童年,说到底,还是缺失了父母之爱,即便也有过属于儿童的快乐,可心底里始终是少了一块。

印象中,我应该是从5岁开始,成为了一名留守儿童。那时候,父母迫于生计,不得已将我留在外婆家,托外婆和舅舅们照顾我。我的外婆对我非常疼爱,尽管舅舅们生活压力也很大,时不时的有一些怨言,可是外婆就是不管不顾的把我带在身边了,还总是把好吃的多给我吃一点,生怕我营养不良发育不好。说起来,我现在能有一副好身体,除了我妈体质好遗传之外,还多亏了当年我外婆对我的好呢。那时候肉贵,可我却没少吃猪肉,这都是外婆的“偏心”。此外,还有伴随我一起成长的表姐妹和表弟们。那时候淘气的我们,每天除了吃喝,就是玩乐,打打闹闹的,小孩子的童年似乎也并没有很多别离的愁绪。只是,每到幼儿园要开家长会的时候,那种别的小伙伴的爸妈都到了,就自己父母的那张桌子永远都是空荡荡的,心里就总是委屈的。那时候最怕老师问:XX,你爸妈怎么又没来啊?

这样的生活,过了两年。上小学之后,我到了镇上。父母还是没有能力接我过去,我只能继续寄住在姨妈家。于是,结束了两年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我又开始了6年的寄居生涯。

不得不说,留守儿童也许多少都会比同龄孩子更早熟一些。我寄住在姨妈家的这几年,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用更多的努力换取更好的成绩,以免姨妈姨丈他们嫌弃我学习不好而不给我好颜色。我还学着怎么与姨妈家的几个表哥表姐和平相处,尽量不跟他们有任何的摩擦,哪怕是被欺负,只要不太过分,也不会在大人面前表露出来。可以说,这几年是我讨好型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至今我依然无力改变。

童年,很多人都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而我,翻遍记忆的每一个角落,最美好的回忆,大概就是每次妈妈回来看我的那几天了。那几天我可以感受到内心里发出来的那种快乐,我可以一整天牵着妈妈的手不放开,我恨不得时时刻刻都粘着妈妈。而最让我痛苦的,就是妈妈要回去工作了的那些个送别的场面。小小的年纪,哭的撕心裂肺,甚至追赶大巴车跌倒至膝盖伤痕累累。

有人说:你感受到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是的,我感谢感恩我的父母,为了我们姐弟的幸福和未来,为了我们家庭早日团聚,负重前行。尽管我们的留守童年岁月并不十分美好,可他们的努力,还是感动着我,让我慢慢成长为一个善良的姑娘。可是,不管怎样,如果岁月可回头,我还是希望不要跟父母分开,再苦再难,我都想跟着爸妈一起过!


我小时候就是留守儿童。我是单亲家庭,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把我交给七十多的爷爷照管。从小脏兮兮的女孩子在村里乱跑,同学的父母都跟她们说,我家脏,不要和我玩。

真的,有时候自卑不是天生的,哪怕现在结婚生子了,这种自卑还是刻在骨子里的。哪怕明明知道爸爸只想把最好的给我,哪怕从小没挨过饿,零花钱也不算少。可是就是很难跟父亲有亲密感。

所以我坚决不要让我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哪怕所有的人都告诉我该去上班了,哪怕我婆婆可以把宝宝照顾的很好,哪怕老公工资不高刚够我们开支。


我曾经是个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长大有隔阂。


我小时候父母就在外打工,也算是个留守儿童吧!

每次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有说有笑的在一起,内心的酸楚都是无法名状的。每次学校开家长会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煎熬。每一次节日里的万家团圆都会让我独自成伤。

那一段时光深深的烙印在我内心,我想每一个留守儿童背后的心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将孩子就在身边,物质上的困苦孩子们能接受,精神上的孤独会给他们留下一辈子的伤。


我们儿童成长的那个年代,“留守儿童”也是有的。因为父母白天上班,晚上还要开会学习,“光顾”我们的时间很少。我的童年是姥姥带大的。虽然我的姥姥缠脚了,但她走路结实,异常勤快。我也非常勤快,是姥姥的恩德给了我。


说到留守儿童,就会想起外婆。我一岁多就是外婆带的,读初三妈妈才回来带我和弟弟。

从小我和弟弟都在外公外婆家,外公脾气很大,以前老一辈男的都是大男子主义。外婆确是一位很慈祥的老人,她在我的成长中可以说是母亲的角色。

小时候上学路途很远,(8公里路,学校在我自己村)外婆家在山村,当地没有学校。我们小学就开始走路,那时候每天都要早起,放学回到家天都快黑了。那时候我总是想如果我爸妈在家我就不用每天走这么远了。

成长中,我渐渐长大,周六日要去砍柴和放牛,看着很多同龄孩子在家玩,自己拿着刀和扁担上山,心里有点想爸妈,也有点恨他们。

记得10岁那年,舅妈打电话给表弟,说不准外婆带我们,外公外婆去中姜,就我们几个小孩在家,表弟真的拿根大拇指粗的棍子打在我的后背,说哪里的就回哪里去,我哭着赌气走。弟弟很远跟着哭,我背着他,拿着书包,往自己家的路走。当时我泪水一直往下流,我不知道去哪里,那时候外婆家又没电话,我当时就想爸妈在家就好了。

背着弟弟虽然是往家的方向走,可我却不知道回哪,因为我连自己家的钥匙都没有,当时弟弟还不懂事,我和他走了一段路就做着休息,其实我心里是想等着外婆做事回来,她肯定会找我们的。中午外婆回家后,就真的出来找我们了,当时看到外婆我感觉自己看到了希望。

前年外公离世了,我虽伤心,是因为他辛苦养育了我,但他一直以来对我的打骂,我对他的感情不是很深。可是我当时一个在想,如果外婆真正到了那天,我估计我有点介绍不了。

我的经历太长太长了,所有的心酸连我妈都不知道,她在我的成长中错失了,她只知道做不好就骂,从没说好好的教导,可能是因为她重男轻女思想比较重。

我只知道外婆是养大我的“妈妈”。我也要好好孝顺她。希望她长命百岁,她养我小,我待她老。我虽嫁的有点远(开车一个多小时),我也经常去看望她


小时候做过留守儿童,觉得日子还不错,上山下河的,当然前提是,父母把钱打回来。

每天自己把饭做好,炒菜,闷米饭,好像也就这点事情,这种日子大概持续过一年时间。我父母就不出门了,突然面对他们,有点抗拒了,大家相信吗?

好像自由没有了,家里的同学也渐渐来得少了,爸爸也不让同学来家里找我玩了,疯的时间也少了很多。

当然这是我自己的感受,与别的留守儿童肯定不同,也许别人感受到的是悲伤,且缺少陪伴。

而我感受的是自由,说孤独也比较矫情,确实天天有很多伙伴,也没有觉得孤独。怎么表达那种心情,可能都会说我没有普遍性。

因为就做过一年时间留守儿童,而且年龄也比较大一点了,就没有那么多悲伤感怀吧。

小时候也没有什么玩具,就放学后去河边捉鱼,捉泥鳅,偷人家园子里的果子,被人家的狗追得满村子跑。

想起来这是留守那段时间最深的回忆,是不是有点不一样,我也觉得挺奇怪,我为什么不悲伤呢?

笔者真实感受,不喜勿喷。


原始地址:/xinwen/30927.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