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只能告诉自己“这么大人了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打骂孩子发泄自己的不爽算什么本事”等等的想法,应该会有效果。拿孩子当出气筒的话是家长心态的问题,应该去医院看心理科。
反过来如果确实是孩子错了,家长应该尝试以理服人的方法讲讲道理什么的,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教育方式有着良好的作用,作为家长也应该学会倾听。
然后就是作为家长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做:
摆平心态,问问自己是否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如果自己像孩子这么大,自己的父母要求自己这么做,自己能否做到,如果明摆着不能,就不要这么要求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一贯心态,尤其在中国这种应试教育为主导地位的大背景下,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比别人孩子强。可是一味打骂也许并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换一种思维方式比如培养兴趣,循循善诱什么的不妨试一下。尤其是打了都不管事的孩子,就更不要打了,越打越逆反,越厌学,脸皮越厚甚至到不拿家长的愤怒打骂当回事,更有甚者会憎恨家长,那绝对是和打骂的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
家长在教育时不妨试试以理服人,把“打骂”当做最高程度的“酷刑”,换个说法就是至少让他们把父母的感情当回事儿,让他们自觉意识到“父母生气了,我是不是该自我反省一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尝试着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多倾听孩子的意见,老摆出家长的臭谱什么“我就是家大人,都得听我的”这种想法最好不要有,面前的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公司里自己的部下
不可能!
打孩子?孩子做错事让你生气的时候先给自己一巴掌:孩子是一张白纸,是你沒把孩子教育好!打完了,再想想是谁的错,不就是错在你没把孩子教育好么,关孩子什么事?至此,你还能下的去手吗?
我的女儿今年二十五岁,从小长大我没揍过她,是她不犯错吗?那是不可能的!最严重的惩罚是罚站两次,是在6岁到8岁之间吧,具体时间记不清了。两次都是同一个原因:出去玩回来迟了,超过了我规定的时间。孩子小的时候我的工作很忙,工作性质决定时常要下乡,有时工作时间会提早下班时间会推迟,为方便管理,我对她的时间都有具体要求。五六岁的年纪,玩的范围很大,和邻居小朋友可能穿越几个街区去玩,我需要出门的时候,不能把她锁外面,要是去找她,根本不确定去向。那时给她配置了电子小手表,带数字的,出去玩,规定她回来的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推迟。有次回来晚了十多分钟,即使是跑得满头大汗满脸通红,说是忘了时间,我也没客气,罚站,在院子站十分钟,自己看时间,时间到了给我报告。还有一次也是,家已经搬到县城,出去玩回来迟了,让自己看时间,迟了多长时间,去站外面,她眼泪涮地就下来了,哭着要求站屋里可以不?我同意了。
真的不能打孩子,父母应该是孩子的老师,教给孩子做人做事,孩子没做好,首先要检讨是自己没教好。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朋友。孩子来到父母身边,她(他)做为你们的孩子,教你们如何做父母,你们是共同成长的!就这一点你们是相互成就的!做个好妈妈(好爸爸),爱孩子,孩子就是个好孩子,无条件地爱爸爸妈妈!
做个称职的爸爸妈妈,孩子一定不会差!
如果孩子惹你生气了,自己先走开到别的地方先冷静一下,在和孩子一起聊天,沟通
情绪起来了,打孩子,孩子会受伤,事后自己心疼后悔,还是会自责自伤;不打孩子,硬憋回去,自己一定会受伤。
与其控制情绪,不如管理情绪。
首先,当情绪已经起来了,怒不可遏的时候,对自己保持觉察,如果环境安全、条件许可,先设法把自己和孩子分开来,防止自己管不住自己而出手伤害孩子。
自己可以去另外一个房间关起门来打枕头,宣泄怒火。如果很想骂人的话,也不要压抑自己,可以用很大力气发出“屋里哇啦……”这类没有具体内容的乱语,通过声音把愤怒吼出来。通过这样的宣泄,把情绪压力释放掉之后,人会慢慢冷静下来,然后会有不一样的处理方法。
经常宣泄怒气,不要在身体里累积太多压力,才不会让自己像个煤气瓶似的一点就炸。
给怒气找到了安全的出口之后,还需要从怒气产生的源头上下功夫,减少怒气的生成。很多时候,决定我们有什么样的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态度和看法。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拿钢丝球把自家的汽车刮成了大花脸,这事儿可气不?这孩子该揍不?
可是,听到这个孩子说“爸爸上班好辛苦,我刚学会了洗碗,我要帮爸爸洗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爸爸可以多休息一下……”
现在,你的感受是什么?怒气还有刚才那么强烈吗?还想不想把孩子拖过来狠狠揍一顿了?
看,汽车被孩子刮花了这件事,并不一定是让你怒不可遏的,让你怒不可遏的是你怎么看待孩子的这个行为的。当你认为熊孩子恶作剧,不爱惜自己家的财产,把汽车当玩具不珍惜,你当然会生气。而当你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不知道正确对待汽车的方式,好心办了坏事,你就没那么生气了。
所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之后,冷静下来好好跟孩子交流一下,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动机,你会发现有很多事情也许真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随着这种交流的增多,你渐渐会发现孩子没那么让人讨厌了,自己的脾气也没那么多了。
但是,对于更小的孩子,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很多东西需要我们从其他渠道去了解。多学习一些育儿书,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明白他们的特点和想法,有些事情就可以未雨绸缪事先调整,不需要等到发生了的时候才去解决怒气。
从情绪的源头上化解掉一部分,从情绪的出口处宣泄掉一部分,实在还剩下一些真的没法消化掉,那就打吧,其实孩子没那么脆弱,适当打打也没关系的,别打太狠就行。当你发现自己真的可以允许自己打孩子了,其实也就没那么想要打孩子了——这个是不是挺颠覆的?爱护孩子,同时也别忘记爱护好自己,不压抑的人才会更少爆发。
我是心理咨询师,NLP亲子导师。欢迎跟我探讨更多育儿经验。
在我们的日常家庭生活中,孩子难免会犯点错,惹得爸妈生气发火,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打骂孩子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会让孩子和父母都受到伤害。我的方法是当孩子做错时,自己很生气,此时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很生气,我需要平静一下心情,马上离开生气的这个环境,让自己思考如何和孩子通过其他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孩子也有时间能平静下来。
小学生写作业有一个习惯的养成,刚开始入学孩子是坐不住的,家长需要停下手里所有的工作来陪伴监督,包括坐姿,执笔姿势。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开始可以一项一项完成,一般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所以家长一定不能操之过急,打是没用的,孩子都有逆反心理,越打越坐不住。请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一个身心痛苦的孩子如何安静学习?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爱的陪伴,才能让孩子安静下来。
我是过来人了,现在回想年轻时育儿的经验教训,我感觉打孩子是最无能的表现,孩子虽然小,心智不成熟,都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很真,可塑性最强,只要道理说清楚,问题都会解决的。首先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大人和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人和孩子要相互尊重。特别是大人,比孩子懂的多,更要在相互尊重上做表率。只要有这种心态,我想就不会打孩子了。
怎么才能克制自己不动手打小孩呢?
这个问题,让我的眼眶忍不住就是一湿。
既是共情这位提问的家长,ta看到孩子的磨蹭,自己着急,也知道自评一句“我不是脾气好的人”,说明对自己是有觉察的,也是有追求想要“克制”自己的,无奈不得法门而入,看到了一种想要自救的心酸;
也是共情那个“急人”的孩子,因为有这位家长,以前显然是挨过打,但是依然要“哼嗯哼”地应对家长的着急和脾气,ta愿意吗?显然不,虽然不知道这个孩子有多大,但是大多数时候,孩子也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才能解决自己和家长的问题;
在正面管教里面,关于孩子做作业磨蹭,有很多具体的解决办法和提供给家长的思维模式:
一:关于找到做作业磨蹭的原因:
如果是能力不足,那么他需要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如果是习惯不良,那么他需要培养计划的能力;
如果是寻求关注,那么家长要在平时给足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
二:关于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问问他对于做作业的观点;
共情孩子的情绪和需求;
给出一致性的表达,说明家长的看法;
一起头脑风暴,看看能如何解决做作业磨蹭的问题;
和孩子约定,以“计划”或者“暗号”的方式来提醒他;
约定执行时,注意不要陷入评判、指责和贴标签,只是和善而坚定地就事论事,帮助孩子一起克服不能执行的困难;
三:关于家长的思维模式:
清晰边界;
放下执念,不再焦虑;
把作业还给孩子;
相信孩子;
鼓励孩子;
让孩子自己承担自然后果;
找到自己原生家庭的一些病根,先治自己,再治孩子;
让孩子自己生发积极发展的内动力。
我也曾经、甚至现在有时候仍然是暴脾气妈妈一枚,遇到正面管教,开始改变,不用克制,而用“觉察”,感觉自己首先成长到了新境界。
希望以上能对暴脾气的家长们有用,大家一起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其实,我们要控制的不是“不打孩子”,而是要控制我们的“控制欲”。
想想,我们会在什么情况下打孩子?你的回答一定是“他犯错误了”,那他犯错误,我们为什么就会打呢,一般情况也是你先说教,他不能马上给到你想要的回应,例如:你想让孩子马上写作业,可是孩子却有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晚了几秒钟,你的控制欲没得到满足或延时了,所以你的脾气就来了,而你习惯的发泄方式就是”打孩子“,那其实,我曾经也是打孩子一族,但我家里有两个孩子,大孩子就常常被打,小二胎却从来没有因犯错误被打过,原因在于我对大孩子有很强的控制欲,而对于小二胎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会有意识避免自己的控制欲在她身上。可以说我现在改掉打孩子的问题。我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减少我们的控制欲,要解决问题时每次用接纳孩子感受的方式与孩子谈话。我们要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情绪是被父母接纳的,这样家长和孩子都能更好的认知自己当下的情绪,进而也能更容易的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说到这里,很多家长心里可能会打鼓,因为与孩子产生共情,并能说出一些接纳孩子感受的话,着实有些困难,但是我们成年人也要先接纳一个事实,因为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内心感受被否定的经历,所以为了能流利的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操练。感受的4个方法,第1个就是全神贯注的倾听,第2个,用哦嗯,这样啊,等简单的词语来回应他们的感受,第3个方法是说出他们的感受,第4个,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这需要我们家长不断的演练,才能与孩子共情。与孩子谈话时,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用1~2个描述孩子当时感受的词语,第二,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理解了孩子的感受。
例如当孩子与你说:”我搞不懂老师为什么非要周末给我们布置这么多作业,是不是想累死我们呢?”,这时我们要控制我们要批评他的控制欲,而先要做到感受孩子的感受,找个词“讨厌”,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理解了孩子的感受“你有些讨厌这些作业,是吧?”当我们把这两件事做完后,你会发现你的情绪和感受就发生了变化,你也会在此过程中转变你的处理这件事情的方式了。
如果忍不住,就把自己想象成宝宝,或者把宝宝当时的行为录成视频,在录的过程中可能气就消了一半,还可以把视频留作纪念,比在照相馆里照的相片有意义多了。
孩子嘛,不听话该打时还是要打,要真打,但也不能伤到孩子。我家女儿就是,有时候说好话,道理教育根本不管用,一旦动手打起来,立马乖了。所以对孩子教育还是严点,要不大了越来越管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