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了书协才有了这些问题。虽然很多书协人不认同庞中华不认同田英章。请问有谁有什么机构推动全民写好中国文字有他们的功劳大?
没有
有,什么时候都有
石鼓书。作者不详。年代不详。历代书法家推崇备至,普通人一个字也不认识。
古代人消息闭塞,即便有作品消息不易扩散。况且古人织字的人比例很小,能成家的人凤毛麟角。再者古人埋头练字,只想把字写好,想出风头者少,总觉别人比自己要好。埋头诚心认真摸仿名家,久而久之一不小心也成书法家了。
没有。普通人没有认可不认可的资格。
广武将军碑杨淮表记冈山摩崖石刻唐人抄经等等
我认为书法,首先要赏心悦目,对于不是书法家的人,字好不好看,一眼就能看出来,其次就是体现当时写书法时候的一种心情,只有长期写字,成为书法爱好者才能体会这种心情,也可以称之为心境,普通人是很难理解的,最后才是性格,因为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所以写出来的字形态也是千差万别,看字如看人,书法家可以说读书万卷,自然写出来的字也能体现出一个书法家的内涵,这个普通人也是没有办法去理解的,或者说读书阅历不足的人,以上就是我对书法的观点。再说说古代书法情况,我看评论区有人说的我非常赞同,一读书人少,二比起现在而言书法成就可能没有那么高,所以古代的书法有美,有平凡,至于对古代书法的理解可能也只有现在的书法家或者学识渊博的人能够赏识,就像现代人去学习古诗词,字面意思很多人都能猜个一二,但是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结合诗人经历,在结合典故,整个诗词的意思可能就大有变化,所以学识对书法的鉴赏是至关重要的。希望爱好书法的朋友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表达,每一份好的书法不仅仅是一个作品,还能提升自己心境,让一个人更有内涵,更有乐趣,更有成就感,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古代书法实用第一,艺术性第二,所以多数普通人也能欣赏。不过也有几个书法家的字普通人是很难欣赏的。比如杜牧的《张好好诗帖》
明代徐渭的字普通人很难欣赏
清代郑板桥,赵之谦的字普通人也难理解。
关键是普通人也接触不到这个呀!即使接触到了也达不到认可这个层次呀!
有的吧,普通人有些也不懂书法价值
真正高手在民间。
书法自古以来就不是全民的大众艺术,自三国两晋起书法就是士大夫阶层家族内部传承的,秘不外传。相传楷书鼻祖钟繇为求笔法竟然去盗蔡邕的墓。王羲之的书法也基本上是从蔡邕→蔡文姬→钟繇→宋翼→卫夫人这样一路传承下来的。普通大众别说什么书法了,就是会写字的也没有几个,古代会写字的书生也很难有机会得到书法家的真迹,更别说什么大众认可不认可了。
经常看到悬挂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据书法家评论说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只怪我不识货单独看其中哪一个字也不觉得好看组合起来还是不觉得好看
我中学有个同学说兰亭序写得不好,我嗤之以鼻,又觉得没有必要对牛弹琴解释好在哪些地方。最后他说,反正老子不喜欢。我也无言以对。[捂脸][捂脸][捂脸]
这是一个很初级的问题,去读读孙过庭的书谱就知道了,大半篇都是讲外行内行的差别的,一般老百姓根本不识字,怎能看出书法的好坏呢?
略举里面两个典故,一说羲之为老姥题扇,二说为小孩题书案。原文为“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门生获书几,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前两句说羲之给老太婆题扇子,老太婆认为弄脏了,却有行家抢着买,才回头又请羲之题字。后两句说羲之给门生题到书桌上,门生的老爸觉得把桌子弄脏了,拿刀给刮了,门生大为懊恼!
百姓对羲之尚且如此,对其他高妙书家也不会认同到哪里!
孙过庭写道,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
当今的书法家也没二王好,当今的百姓也不比过去的更懂书法,所以不认同是很普遍很正常的事,从古到今,一直没变!
爨宝子碑,汝南王碑皆如是也。
古代的书法作品基本上是碑刻,那个目的性很强,就是要让它流传千古。比如《九成宫澧泉铭》,作文的是魏徵,书写的是欧阳询,他们都是奉旨而为,然后让雕刻师傅刻在石碑上。李世民为什么让欧阳询书写而不是魏徵?答案只能是欧阳询的字比魏徵写得好。这就是古代书法作品的一个来源。
古代书法作品的第二个来源是:书写者写在绢帛纸质材料上,以让人欣赏模仿为目的的作品。如智永和据说是欧阳询的《千字文》。这一类型还有手写上版的书稿以及手写上版刻印精美的书籍。
古代书法作品的第三个来源是:古人保存下来的各类应用文。主要是各类书表奏章、书信、序言、便条等。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人临摹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还有刘益谦花5037万买的苏轼《功甫帖》,这个帖子实际上是苏轼写给郭功甫的一个便条。
从魏晋以来就有各种评论书法的文章甚至专著。如评论苏轼的字过于肥厚,黄庭坚的字挂手伸脚、造型夸张等。但是后世多认为这是评论者鸡蛋里挑骨头,他们的字看起来都是很养眼的。
写的死了,认可的也死了,作品大家不认都毁了……。这逻辑没错吧?可怜的是当今丑书的专家们没祖、门、派可拜,自立牌坊又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