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孩子出生是一张白纸,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模仿大人,(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观察过孩子说话的语气)小孩子觉得遇到事情就应该这样解决,他不认为爸爸这是在吓唬他,而是在教他如何结觉问题。
俗话说坏容易学好难,这话确实一点也不假。
孩子还小这些坏的习惯还是可以纠正的,这需要爸爸妈妈的耐心,慢慢引导。
婴儿有时会做出攻击性的行为(如抓住大人的头发),因为他们此时还没有辨别行为是否会造出伤害的能力。他们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或用语言来表达想法。从18个月左右开始,孩子们开始知晓自己和父母是独立的个体,并且渴望尽可能独立地行动。但他们的自控能力有限,还没有学会等待、分享、轮流。虽然他们每天可以学到更多的新词,但他们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行动来交流。当他们生气、沮丧、疲倦或不知所措时,他们可能会打、推、拍、抓、踢或咬来表达情感。
家庭环境是关键因素
要知道家庭环境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样的情况通常会导致孩子采取攻击的行动?
2.当孩子表现得有侵略性时,你通常会如何反应?你认为这种反应对孩子有帮助吗?为什么?
建议:以适当的方式回应,帮助孩子开始培养自制力,少依赖攻击性行为来交流需求和感受。
针对不同的年龄段的建议
从出生到12个月
用清晰、坚定的声音告知孩子,设置界限。然后,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如果他正在拉扯你的头发,拿出一个玩具代替。如果他在乱按遥控器,就给他一个可以按键的玩具。
从12个月起
初学走路的孩子很有攻击性,这通常意味着他们失去控制,需要帮助才能在学习平静下来。下面的策略可以帮助你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1.保持冷静。你越冷静,孩子就越快冷静下来。
2.了解孩子的感觉或目的。让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想法,用温和的手势和语言与孩子交流。同时,使用“停止”或“不可以”手势。
3.提供选择。给孩子提供可以接受的替补方法来实现他的想法。不要把球丢在屋子里,给孩子一个柔软的海绵球扔进去,或者带他出去“投球”练习。
4.试着分散注意力。孩子乱发脾气时,可以读一本他喜欢的书,或拿起一个有趣的玩具,分散注意力。
5.控制强烈情绪的方法。当孩子真的生气的时候,建议他跳上跳下,踢皮球,撕纸,抱着泰迪熊。这样可以教孩子以健康、不伤害他人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感情。
6.学会独处,自我平复。有些孩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安静得更快。这不是惩罚。它帮助孩子学会安慰自己,重新获得控制。
当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时,家长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说,“我不喜欢你去揪小朋友的头发,因为这样他会很痛。”其次,弄清楚导致宝宝攻击性过强的原因。是否是因为他被其他小朋友欺负过,或者是经历了特别恼火的事情等等。宝宝很有可能通过无意的攻击性行为使他的某些要求得到了满足,使他误认为攻击性行为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最后,你要帮助孩子去释放或是转移攻击性的情绪。3岁的孩子已经具备很强的语言能力。我们要让他自己解释为什么去攻击他人。如果宝宝不愿意说,你可以替他说出来,比如“我猜你是因为……是这样吗?如果不是的话,你可以纠正我……”这样孩子会觉得原来父母很关心自己,会促进他和你沟通。然后你们共同找出解决的办法
【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评论,关注我们JD西服高级定制,谢谢哦】
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这并不代表“暴力”,只是因为孩子不知道如何沟通。
如何让孩子减少攻击性行为,学会沟通?这篇清单,13条建议,供你参考。
1.人类天生是有攻击性的。孩子负责理性思维、自我控制的前额叶没发育成熟,所以很难控制情绪,会出现动手伤人的情况。这是成长的正常状态,不必过分担心。
2.区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和对外的探索。一两岁的孩子会有“抓脸”“抓头发”的行为,这是他对外界的探索。父母注意引导就好,不要随便就贴“爱打人”的标签。
3.明确规则跟重要。如果孩子笑嘻嘻地抓你的脸,你可以握住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你这样我很痛,爸爸/妈妈不喜欢你这样。然后给他示范正确的动作——拉着他的手,轻轻抚摸自己的脸。
4.如果孩子真的动手攻击人,不管是对谁,都要立刻制止,带他离“现场”远一点。这个过程,不必用攻击性的方式恐吓威胁,但态度必须果断坚定。
5.孩子突然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一定是有原因的。父母这时不能烦躁,而是要耐心引导,帮他梳理出问题所在,比如“是不是xx不让你玩玩具了,给妈妈说”。孩子感觉被认同,会从激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6.邀请孩子一起想解决办法——“用其他玩具跟他交换。好不好?”“你说该怎么办呢?”当孩子开动脑筋,他的理性脑启动,就不再受制于情绪脑,会慢慢平静下来。
7.孩子情绪平复后,别忘了跟对方道歉,即使是孩子的爷爷奶奶这样最亲近的人。或许就是一个简单的拥抱、一句面对面的“对不起”。但这个小小的仪式感非常重要,它会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友好表达。
8.孩子的语言能力有限,当遇到解决不了而又说不清楚的问题时,就容易动手表达情绪。所以在平时,多与孩子交流,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对于更小一点儿的孩子,不妨教他使用手势,比如摆摆手,表示“不要”;点点头,意思是“喜欢”……手势不仅能帮孩子更好地表达想法,还能充当大人讲话的好助手。
9.育儿的功夫关键在平时,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非常关键。反思一下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是否有鼓励暴力的因素,坚决杜绝。
10.有些孩子会对长辈动手,隔代的老年人出于溺爱,会拿这个给孩子开玩笑,甚至夸耀孩子“长大了”。这种行为,该当面制止,它会让孩子错误地以为可以用“打”来获得关注。
11.如果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不要觉得吃亏而让孩子报复回来。
12.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家长一看到孩子对别人动手,就特别气愤,用一顿胖揍让孩子“长记性”。这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比我高大,就可以教训我。我也可以教训比我矮小的人。”
13.最后叮嘱一句,没有什么育儿方法是万能的,如果说真有秘籍,那就是两个字:耐心。
【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评论,关注我们JD西服高级定制,谢谢哦】
作者:JD高级私人定制
关于JD高级私人定制:手工定制,量体裁衣,缔造高档服饰精品,提供私人专属定制服务,西服衬衣制服定制首选品牌!
孩子的攻击性其实是一面镜子家和可以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在幼儿时期内对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和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硬性管教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或者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理睬,都会酿成恶果,所以要把积极的情感教育作为儿童未来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来认真对待。
1.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日常生活中,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某些影视剧特别是有暴力情节的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应该让孩子尽量少接触这些,避免孩子模仿。
2.积极引导孩子。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不要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是要以平和的方式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引导。
3.实行短时间内的“冷处理”。家长可以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故意忽略,让他独自待在房间里,或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也许会使孩子“若有所悟”。同时,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会让他自己在房间内冷静,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4.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平时家和对待孩子要求严苛,或者对孩子不守信用,造成了孩子心里对家长的极度不满,从而在语言行为上表现出了对父母的坏影响。所以,家长越是对那些有打人、咬人倾向的孩子,越是要避免使用暴力。
5.奖惩得当。孩子做对了自然要奖励,而孩子帮错了,自然要惩罚。可是打骂可能不但不会使孩子改正错误行为,甚至可能让其变成一个不怕任何打骂的“皮孩子”。惩罚措施最好能触动孩子的心灵。
因材施教,对不同孩子的不同攻击性行为采取相符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得到健康的教育,并健康的成长。
您好!请您不要着急!
心理学研究者姚荣英等人的研究表明,情绪管理能力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是对个体的自我情绪认知、监控和驱动的能力及其个体对周围情境的识别与适度反应的能力。姚荣英研究结果显示,提高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能有效降低交往焦虑程度,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影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因素有多种,其中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父母的情绪管理为儿童提供了一种榜样示范,儿童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并在日后相似的情境中模仿运用。因此,父母在自身情绪调节问题上,应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和场合,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示范。另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亲子互动质量也是影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父母应采取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平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儿童使用较为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对于儿童的消极情绪,父母应采取正视和疏导的态度,而非忽视或指责,为儿童创造宽松的表达情绪和调节情绪的空间。除家庭环境之外,学校环境对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作用不可忽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抵抗消极情绪,对学生的情绪调节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教养方式和亲自互动质量、学校环境,以上三点的提升都可以有效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除此之外,面对经常生气发脾气的孩子,家长还可以教导孩子学会“愤怒自控四步法”,鼓励孩子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处理愤怒情绪的好方法。
以下是“愤怒自控四步法”的步骤:
首先,帮助孩子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学会自己提醒自已正处在愤怒的状态。
其次,让孩子学会想想发怒的后果。
再次,提醒孩子快速地在心里考虑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最后,让孩子学会深呼吸,尽量用他(她)所能用的最平静的语气说话。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我的建议
采用“技能教养法”帮助孩子解决情绪难以控制、攻击性强的问题。
理论依据
芬兰著名心理治疗师、焦点解决大师本·富尔曼提倡以“儿童技能教养法”教育孩子。这种方法是指以孩子为中心,在家庭、朋友以及其他与孩子亲近的人的帮助下,一步步地帮助儿童通过学习技能,来克服其自身的不良情绪和问题的方法。儿童技能教养法的本质是“疏”而非“堵”,即不是通过严厉禁止而是通过让孩子学习技能来解决问题。儿童技能教养法有些不仅适用于孩子,也可适用于成人。
方法措施
第一步,发现孩子要学习的技能。对难以控制自己情绪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学会忍耐,只有在忍耐中他们才能保持冷静,避免攻击他人或自我伤害、损坏物品等现象发生。
第二步,与孩子达成一致意见。告诉孩子他的问题及危害,并且说明大人们都认为学会忍耐对他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孩子会愿意解决问题的。
第三步,给这个要学习的技能起名字。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孩子经常看动画片,可能给忍耐这个技能起名字为“忍者神龟”,当然即使起别的什么名字也要尊重孩子,再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说明为什么起这个名字。这样,孩子就能以一种使命感、自豪感去克服自己的缺点了。
第四步,选择支持者或魔法宝贝。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思考哪些人可以帮助他,甚至哪些宠物玩具可以提醒暗示他,给他以坚持的力量。当他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就会主动寻求帮助或者亲人会主动帮助他。
第五步,建立信心。请支持者发表看法,并鼓励孩子克服缺点,有利于孩子增强解决问题的动力。
第六步,练习技能。在支持者的帮助管理和监督下,可以让孩子练习静坐,逐步延长时间,可以让孩子练习抵御食物、玩具和动画片的诱惑力,也可以让孩子学会耐心完成自己的事务,模拟情景让孩子在矛盾面前学会忍耐等等。相信随着练习的深入,孩子会很快掌握忍耐的技能,其易激惹的性格也会逐步改变。
第七步,隆重庆祝。待孩子进步明显后,可以邀请孩子的支持者以及从内向带给孩子力量的魔法宝贝,为孩子开一个形式隆重的庆祝会,送给孩子有象征意义的礼物,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尊重。
结束语
其实,技能教养法的核心就是通过仪式、童话或动画故事等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及尊重和激励等正面强化,发挥孩子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克服缺点的目的。因此,家长一定要不厌其烦,学会以孩子接受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最终,教育成效会带给你出乎意料的惊喜。
在我们的家长培训中,有很多类似案例。简单分析一下原因以及被理论和实践证明能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题主问题的分析
首先,每个人都是有情绪的,负面情绪一般是在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会发生。
情绪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对消极情绪的不当发泄方式是有对错之分的。不管是多么消极的情绪,通过正确的方式是可以得到合理疏导的。
题主描述的3岁孩子攻击性强,其实是对其“愤怒”的情绪的一种不当发泄方式。
对于题主的父子关系问题,首先爸爸一定要做好情绪管理,自己做不好也不要要求孩子能做好,可能性很小;
另外,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对人格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影响其安全感,自信心等。需要引起重视。
孩子还小,只要父母能做好榜样,有效使用我下面讲到的方法,一定可以改善。
在了解如何正确疏导3岁孩子的方法之前,先简单了解一下3岁的孩子在情绪管控方面的特点:
1、3岁的理性脑发育还很不完善。人有情绪脑和理性脑,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情绪脑比理性脑发育得更早。3岁的时候,孩子因为理性脑欠发达,所以遇到自己无法被满足或者其他引起消极情绪的情况时,会产生情绪,也就是情绪脑先工作,而理性脑无法跟上节奏,通俗的说就是经验和逻辑推理能力不够,无法从多角度解释问题,从而在没有人正确引导下,比较容易发脾气发泄。
2、3岁孩子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也就是他们还无法从他人的的角度理解他人的行为,以及理解他们会如何对自己产生影响,即还不太具有共情性。当他们无法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也不会考虑攻击性和发脾气对别人和自己产生的后果。
3、3岁孩子感知能力强,表达能力较弱。孩子感知能力强,比如对于父母任何对自己不满或生气的表情、语气很敏感,更容易被激怒;而被激怒之后,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被憋着会非常难受,当无法通过语言疏导情绪的时候,只能通过动作(攻击性)来发泄。
4、模仿。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当他看到爸爸用“大喊大叫、打自己”的方式发泄愤怒的时候,他也会用这种方式来发泄。因为他还没有机会学到其他更好的方式。
那么,正确的疏导情绪的方式是怎样的呢?简单说几个步骤:
当然,这些步骤都是要父母先学习,并在实践中教给孩子的。
1、识别和接纳情绪。
我们的情绪有非常多的种类,就像不同的人一样有名字,比如后悔、愤怒、沮丧、悲伤、开心。我们首先要认识它们,才能在它们到来的时候面对和化解它们。
情绪没有对错之分,一定不要试图压抑或回避情绪,它们不会因此而消失,而是会埋在心底,在类似情况出现的时候再次爆发。
应该接纳情绪,就是要看见它,并在内心承认它。
2、表达出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原因
比如,我对伙伴抢了我的东西感到很生气,感到屈辱,不被尊重,你就可以对对方说,至少可以对自己说:“我此刻很生气,感到很不被尊重,因为你抢了我的东西。”
如果孩子因为你不买冰激凌给他吃而愤怒的时候,你可以说:“我能感到你很生气,因为妈妈没有给你买你想吃的冰激凌。”
这都是我的实际案例,只要你真诚的表达,孩子的情绪一旦会消很多,因为他感觉到了被理解;或者对方没有回应,自己正视了情况,看见了情绪,情绪就会慢慢化解。
3、接下来在孩子平静一些后可以和孩子解释刚才发生的事情,并讨论以后面对此类情况的合理处理方式。
4、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并根据你们俩都同意的方式去做。
以上方法有效的前提是父母得理解孩子,并以身作则,要知道身教优于言传。
欢迎关注“嘉妈Jane说”: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北师大应用心理硕士,美国正面管教讲师,亲子阅读金牌导师,专注家庭教育。欢迎您来交流儿童心理、亲子育儿、家庭关系等家庭教育问题。
为什么有的孩子攻击性特别强?
模仿是儿童生长发育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成年人是孩子的榜样。在孩子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如果有幸处在周围成年人能给予他所需之关爱和理解的环境。那么他通过模仿周边的人,就能朝良好的方向成长。模仿是以一种特殊的,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为依据的。
随着时间推移,皮质与边缘系统之间的通路得到强化。自然就会去控制愤怒,恐惧、焦虑等原始冲动。孩子能更好的面对常会引起情绪激动的情形,控制自己的恐惧或愤怒。他的情绪和社交脑区得以良好运行。他能意识到自我,体察自己的情绪并转向与他人交流。
如果没人帮助孩子平复情绪,放任他独自一人,她必要的大脑连接得不到充分发育,便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一些粗暴剧烈的反应,比如嚎叫、打人、撕咬等。成年后,这样的人通常也难以平静生活,无法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会成为焦虑、攻击性或抑郁情绪下的牺牲品,不懂得建立亲密关系,也无法对他人产生公情。
如果一个小孩在很小的时候,1-3岁的期间,只要一哭就会受到处罚,大人不许他哭泣。当他哭泣的时候,他的父母并不试着去理解他的情绪,情感处于怎么样的状态。他听到的总是:哭闹、任性是很不好的事,男孩子要坚强,不许哭。所以他隐匿了自己的忧伤、欲望和情绪。他学会不去理会自己或他人的感受,他没有建立起对自己或对他人共情的能力。他从父母那里学会的是用叫骂和暴力区解决问题,所以他去做同样的事情。当别人对他说,打人是不对的,要对人友善时,他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他所经历的只有强权,于是他也这样对待别人。
关注芝麻育儿专注于0-8岁孩子家庭在健康、养育、教育方面的需要。芝麻大的孕育问题,关注我们就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