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学经典?

多谢邀请!希望大家多阅读国学经典?我又不是教育部长,也不是靠炒作捞钱混饭的砖家,实在不敢说希望大家怎么怎么地!

不过,我只能粗浅地说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作为一名初中国文教师,学校一直使用台湾版的繁体字教材,每册课本上安排的国学内容较多,除四书五经之类的之外,还有从《史记》,《资治通鉴》,四大名著中选录的!

因此,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需要,必须多读国学经典,多年以来一直如此!我觉得国学实在是博大精深,只要开卷绝对就有益的,特别是教导人如何处世如何对待得失这些方面,真可以说是受益良多!

以前我也特别爱看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爱情小说,侦探小说之类的,但看多了之后,就会有一种乏味,而且,看完了书一丢开,最多两星期之后,内容便忘得一干二净了,实在记不得什么,这也许是外国的文学作品,讲的故事多半是万变不离其宗千篇一律吧!

看完多少本,最多也只能让眼睛有点快感,触及心灵深处的太少太少了,因此我认为外国小说多读无益,只能白费时光!

回头再找些国学的东西看一看,哎,感觉真不错!特别有助于改善心态环境,对于身处万丈红尘中,心灵浮躁的中年人,帮助太大了!尤其孔子孟子老庄之言,真正是开卷有益,百读不厌的!


阳明子认为:世上讲学者有两种。一种是传习训诂之学,无论什么经典,拿过来都是精讲字、句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白话翻译,讲之于口耳。另一种是身心之学。这个是拿到经典后,从自身,自心上行著习察,就是把经典的文字在己身,心上体验。阳明子认为这个才是孔门之学。

举个例子:《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白话翻译:中:不偏不倚。发而中节就是情绪可以发,但要发的不大不小,不能过也不能不及。那么怎么是个不大不小,不过不及呢?这个要你自己去想。第二种,体验:中,是“心”的体。是一个感觉。闭上眼,不要用脑,用心来感觉,就是早上刚刚睡醒,还没有想谁欠我钱,谁又想整我等等那些事的一种感觉。用白话来说:即是清净的感觉。发而中节呢?这个要有基本功了。阳明子在回答周道通书这样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就是我们的心是气。喜怒哀乐都是气的一点点变化,这个气有它自己的运行速率,只要你不去压抑或去助长它,任由它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该来就来,该去就去。这个就是中节,就是和。

现在我们知道经典该怎么去读了吧!如果你仅仅是口耳之学,任由你读多少,都是“义袭”。也知道为什么现在你把《论语》都会背了,别说去治国了,就是自家能不能治好都不一定,因为你的学问都是作伪。这是阳明子说的。先生在回答正之时说: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有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大学》、《中庸》都有:故君子慎其独也。这个用白话来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也要如何如何。阳明子说应是这样:独,是自己独知的地方,即是心。每次无论什么事,不论你是一个人还是很多人,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觉知道这件事是对是错,这个是我们每个人的良知,不需要学就会的,不需要学就有的。即是是小人做过不好的事他都知道,要不为什么会“见君子而后厌然”呢!因此,这个独知之地就是我们一切学问的根。也由此,孟子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


其实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较中国文化更适合理政!任何一个国家都离不开政治。所以,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最优秀,和最正确的文化!老子的道德经主要是讲的道体的内义。也就是理体。而孔孟之道的言教,主要是侧重于讲道的用,也就是如何入世之用!其实,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不二,在最高的道理上是合一的。所以说中国文化的国学经典,用于理政也是最完备的。也是最正确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较中国文化更加完备和正确。中国文化正是体现在国学经典上和历代传承上。


积极支持!诵读国学经典,不单是,当下国学热的问题。重要的是从经典中,孩子们可以汲取一生的营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少走弯路。

我们听歌,说,这是经典,我们看电视,说,这也是经典。

而唯独,真正的,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国学经典。中华的精髓,怎么需要这么多人去质疑呢?


我支持国学经典。但是不支持连小区门口都贴着国学班的广告。

阅读经典,传承文化。不是机器人式的背诵,而是时间阅历的累计。

没有捷径走的文化传承,更要坚持自己学习的态度。一步步去了解,去理解。而不是听两节培训课,开始自命不凡,成为大师了。


原始地址:/yule/3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