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如何学习国学文化?

小孩最爱的接受方式是听故事,把国学用通俗又有趣的故事形式进行讲解是最有效的。


循序渐进,引导而学。学习什么都得有氛围,环境很重要,家里应该有这样的氛围。父母喜欢国学,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也会喜欢上的。


国学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国学,不仅了解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国学文化,要有很好的引领者。这个引领者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老师。如何学习国学,我的观点是:

一、有详细周密的学习规划。不能今天学诸子百家,明天学唐诗宋词。学习要有计划,学国学更要有规划。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国学学习规划。

二、定好了规划,就是执行的问题了。我们成年人学习都要有考试作为监督,何况小学生?你想让他们自己按照规划学习,简直是痴人说梦。所以,这个规划的执行者就要带着他一点点学习,一点点积累,一点点领悟,一点点熏陶。

三、学习的方法吗?有背诵,有摘抄,有精读,有略讲。比如,三字经,幼儿园就学,怎么学?你想让那么小的孩子理解?天方夜谭,就得死记硬背。如果到了小学三四年级,孩子有了一点的理解能力,可以进行精读的训练,在精读中、了解中背诵。


中小学生必须学习国学,但是没必要给他们太多的压力。重点在于熏陶而不是硬塞。每日诵读经典,长大后自然能游刃有余。


这里可以套用邓小平同志关于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指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我的意见是:学国学要精,要修心的。中国国学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人穷其一生都难以全部涉猎更不说要精通了。国学文化主要是用来提高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社会上实用的是现代文化,学习国学文化不以追求实用为鹄的,而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旨归。中小学生记忆力强,可以以古代私塾的发蒙教材为主,以背诵为主要学习方式。这些教学内容包括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等。


伢儿走进国学,惟有“拷贝”抑或“正名”,历经千四百年岁月的成功检验、会背诵即会吟咏的“私塾规矩”。

中国学问的“文史哲”浑然一体,犹如同中国文字的“音形义”集于一身,喻示了中国文化启蒙,自古华山一条道——不求甚解惟训练语感,不问顿渐惟寄望感悟。

最最要紧,家长与老师必须坚定“熟读百遍其义自现”的东方理念,也必须推翻“理解之后有益背诵”的西方错觉。

毕竟文言文与白话文相去太远,二者教学途径不可混同。前者循文言规律,拜熟能生巧,后者则天女散花无拘无束,伢儿能不诘屈聱牙?

诗词是精炼化的文言,伢儿多背并无实际用途。所以,从著文垂辞出发,还是建议诵读散文,比如《古文观止》、《文心雕龙》、《论衡》等等。


学国学,最好是系统完整的学过去必须要学的内容。“三百千千四书五经前四史”,零碎的学习,代替不了系统完整的学习,学习没有捷径可以走。


中小学生学习国学文化是必须的应该的而且是迫切的!

国学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的精髓,是勤劳伟大的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泱泱大国毅立于世界东方的牢固基石!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现在与世界接触的方法和途径非常多,这有好处,但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接受的舶来品多,了解的国学文化少,甚至出现了不少背祖忘宗的民族败类,因此,国家应在教科书中加大民族的、传统的、经典的国学文化占比,让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接受国学熏陶,以成长为合格的炎黄子孙!


国学不是语言知识,更不是概念信条,国学是身心文化。文化是一种人生沉淀,一种人文底蕴,一种人性常态。

孩子从小学国学,浸润于中国传统经典书香中,读书习字、琴棋书画、洒扫应对,修养身心,格物致知,中庸之行。从小接受,温良恭俭让与忠孝义勇智之仁礼文化教育;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之龙马精神教育,使孩子获得具有君子气质的精气神,久而化之,有了沉淀,有了底蕴,有了常态。

腹有诗书气自华,身有精神势自强,就是一种文化体现。

樱桃好吃树难栽。国学虽好,若要求学,不仅需要下苦功,还要有方法。

一、小学阶段

小学生,遵照孔子的[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教育方针,把习礼作为主题,学习传统礼仪文化,方式有三:

1、仪式化

国学学习不能缺仪式。培养仪式意识,就是培养敬畏意识。

从待人接物,到饮食起坐;从读书写字,到言谈举止,要有规范和要求,就是要有仪式感,不能随随便便,否则是无法培养孩子的恭敬心,教养自然无从谈起。

师长面前,没大没小,尊卑不分,就是从小缺少仪式感教育所带来的副作用。

读书仪式化,会让孩子对书籍有恭敬心。

古人读书,从来就有,席不正不坐,手不洁不书之规矩。

从孩子走进教室迎接经典那一刻起,就要有规矩抑或仪式。司马光读书前,要洗手。翻书时,小心翼翼。诵书时,要站起。读毕,小心翼翼合上书,并鞠躬敬礼,把书放归原处。

我们可以借鉴参考。老师要先示范读,然后再带领大家读。读时,大家要起立。众人读毕,要请每个同学上台来读。

孩子上讲台时,面对大家要鞠躬。双手庄重捧书,一字一句,读声琅琅。若读错了要重读,少读或多读皆要重读,读毕下台前,要鞠躬。拿书放书,要轻手轻声。

总之,老师家长可以根据情况,设计读书的仪式并严格执行。

2、游戏化

读书游戏化,会让孩子对书籍有热爱心。

教学游戏化,2500年期的孔子老师就提出来了:游于艺。

国学往往给人以深奥、古老、僵化,死板之感。其实,这不是国学的问题,而是教授国学的人的问题。如果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子上课,远比我们现在的课堂活泼的多,做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如何让孩子喜欢并明白所读那些不苟言笑的讲大道理的国学?形象、活泼、好玩的教学形式是不二的选择。游戏化教学是最佳首选。

孔子的课堂教学活泼有趣幽默,会让我们觉得儒家经典《论语》很是亲切,愿意走近它。

小学生学国学,以礼为本,展开诵读经文,游戏文言,生活践行。

古人作文非常重视韵律,作文如作曲般,故古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如唱读。除诵读文言文外,还可以表演文言文,就是把所读文言文改编成可以表演的小品或者故事。

《论语》的对话格式文体,特别适合改编成小品。以游戏方式学《论语》,会大大焕发2500年《论语》老人的青春,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

要注意,游戏要有规则,规则一定要遵循,否则会让童心游离,道理戏言。

3、生活化

读书生活化,会让孩子对书籍有同行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不要死读书,会让人枯燥无聊的。课上学了礼仪礼规,课下就要行礼。

生活中,从孝悌做起,到待人接物,衣食住行。从应对进退,到言谈举止,老师和家长要时刻提醒、督促孩子把做人的礼仪、礼规有意识的应用其中,做到知行合一。

成为有教养的学生,是小学学习国学的目标。

二、中学阶段

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国学经典播种,在此基础上,把学经典作为学习主题,从培养人的角度,游学于其间,声读于其中,解读于其里,获得文化基因与气质。

按照孔子的教育方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以下三个方面,学习国学:

1、读写经典

小学的学习,已经奠定了扎实的国学经典诵读和一定的书写基础,进入中学,将继续诵读与书写。不过要求有一定提高。比如,书写从写字迈向书法。诵读与书法基本读写要求如下:

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有仪式感般的大声的朗读。

笔墨纸砚,一笔一画,有仪式感般的大气的书写。

2、讲经论经

中学已经开始学习文言文,国学的载体就是文言文,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利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文言文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等学习国学经典。

学习后要上台,面向大家演讲出来,把自己对所学经典的读解和读后感,说出来。然后,老师可以带着大家讨论,即论经。

文言文往往给人以深奥、古老、僵化,死板之感。其实,这不是古文的问题,而是教授古文的人的问题。如果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子上课,远比我们现在的课堂活泼的多,做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如何让孩子喜欢并明白所读那些不苟言笑的讲大道理的文言文?形象、活泼、好玩的教学形式是不二的选择。游戏化教学是最佳首选。

孔子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活泼有趣幽默,会让我们觉得儒家经典《论语》很是亲切,愿意走近它

3、知行合一

最快乐的读书,莫过于学与习的结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死读书,会让人枯燥无聊的。要活学活用,课上学了,课下就要用。

生活中,从激扬文字到指点江山,老师家长要适时提醒、督促孩子把所解读国学经典,有意识的应用于修身齐家中,做到知行合一。

成为有思想的学生,是中学生学习国学的目标。

温馨提示:

我们学习国学,就是学习传统文化,以继承和弘扬中国仁礼传统文化,做一个有教养,有思想,有文化的中国人。


谢谢(秋水映红尘)邀请。

这两种观念可以说都有偏差、不足之处。

中小学生学习国学文化,是必须的、更是应该的,国学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和道德行为,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尤其是中小学生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为国学文化庞杂浩繁、博大精深、无所不包、无所不含、即使尽毕生之力,可以说也难通万一,所以说,学习国学应抓住重点、核心内容去学习。

让中小学生学习国学知识,如何在翰若烟海的国学知识进行适当取舍,选择最具代表性、最实用、孩子们也最感性趣的必读内容,是最为关键点。

让孩子们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国学知识,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开阔文化视野,又丰富了知识储备、也能提高人文修养、领悟民族的历史智慧、也可丰富自身内涵、陶冶情操而修身养性,个个成为文化达人。


原始地址:/rebang/37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