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何害怕小动物
宝宝与动物和谐相处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有一部分宝宝不愿意甚至害怕与动物接触,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性格内向,胆小敏感
这一类宝宝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家长的依赖性较高、交往能力比较差、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异常敏感、缺乏安全感。先天的性格因素使宝宝对动物毛茸茸的外形、夸张的动作、奇怪的声音产生害怕情绪,胆怯、退缩、无所适从,躲在家长怀里不敢与之接近,一副拒之千里之外的样子,更不用说和谐相处了。
对动物缺乏了解
宝宝年龄尚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还很窄,对各种动物的外形、结构、习性、生活环境等也不了解,不知道哪一类动物是温顺的、可以接近的,哪一类动物是具有攻击性的、要远离的。因为不懂得如何正确地与动物相处,所以看到它们才会害怕。
受过动物的伤害
在宝宝的记忆中有被动物伤害过的经历,或是亲眼目睹过他人被动物伤害的场景,或者电视节目里播放的有关画面,会对宝宝产生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使宝宝想当然地认为动物是凶猛可怕的。久而久之,宝宝对动物的害怕情绪就增强了。
模仿大人的行为
宝宝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而家长则是他们最经常接触到的、喜欢模仿的对象。在生活中,许多妈妈见到诸如老鼠、虫子、蜘蛛一类的动物时,往往会表现出尖叫、逃窜等夸张行为,而宝宝观察到类似行为后就会认为动物是恐怖的、不能接近的。家长的“榜样”作用会刺激宝宝去模仿害怕动物的行为。
家长的负面教导
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对宝宝说这样的话:“离它远点,脏!”“不能碰,会咬人的!”“你不听话外面的小狗就会把你叼走!”家长这种略带夸张的口吻甚至警告式的言语会给宝宝造成一种心理暗示,动物非脏即猛,要远离它们。家长的这种负面教导不仅妨碍宝宝与小动物之间建立感情,还有可能扼杀宝宝对自然和科学的探索兴趣。
缓解害怕情绪有妙招
其实,大部分宝宝都认为动物跟人一样,是有思想、有灵性的,会把动物当作自己的玩伴,跟它讲话、向它倾诉。而对于那些害怕动物的宝宝来说,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帮助宝宝缓解恐惧心理。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孩子本身性格敏感,家里没有宠物,比较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家长反应过大,本来孩子不排斥小动物,但家长看见宝贝接触,怕脏也怕危险,反应过激,进而让宝宝害怕。
小明16个月了,平时活泼好动,但唯独看到小动物很是害怕。猫猫狗狗暂且不说,即便一只茸毛小鸡也不敢用手去触摸。一到公园里,面对肉肉的白鸽、散养的小羊等更是躲得远远的,这让妈妈担心不已,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对小动物都喜爱有加,自己的宝宝为什么总是畏畏缩缩的样子?该如何消除宝宝的恐惧心理呢?
恐惧小动物的理由
恐惧、害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一个大人如果对某种小动物表现出很大的恐惧,不敢看、不敢摸,有的甚至导致身体上的不适,口渴、发抖、休克等,那么这份恐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幼时一次恐怖的经历,或者幼小的时候没有及时改变害怕的心理。
幼时没有及时纠正,长大后就需要专业心理医师的介入了,催眠疗法、强迫疗法、情景治疗等都是治疗恐惧的好方法。但是有的人即使进行专业治疗,也不一定有效果,反而成为某个心灵死角。
为了让宝宝有个健康、敞亮的心理,妈妈要搞清楚宝宝何以会有恐惧心理、为什么会害怕小动物。
当然,宝宝只是表现出一般的害怕,并不说明什么。如果一见到某种动物就非常紧张、苦恼、逃离,那么妈妈就要观察一下宝宝何以如此害怕。
对于小宝宝,妈妈是非常关心他们的安危的。妈妈为了不让小宝宝被猫挠了、被狗咬了、被虫子啃了,就会告诉宝宝:“咬人!宝宝躲远点!”这样说没有错,但是在宝宝没有认识到这是怎么样一种动物的情况下,有可能阻碍宝宝对这种动物的探索兴趣,今后更无从知道这种动物会在哪种情况下伤害自己,在哪种情况下不会伤害自己,思维意识只停留在这种动物很可怕上。所以,妈妈不要在宝宝没有建立起对小动物的认识之前,动不动就对宝宝提出这样的警告。
除了妈妈的负面教导外,宝宝亲眼见到别人被小动物伤害的画面、电视上播放的画面、别人描述的画面等,对宝宝来讲都是一种不良暗示。
为了防止宝宝被外界资讯左右,妈妈需要从小带领宝宝与小动物进行良性接触。现在,养宠物狗的比较多,很多小狗狗都是非常友善的。妈妈可以在主人的陪同下,和宝宝一起喂喂小狗,摸摸小狗,然后告诉宝宝:“小狗狗很友善,轻轻地抚摸,小狗狗会很舒服!如果弄痛小狗狗,它可能就咬人了!”当狗狗不愿意被人摸的时候,妈妈就说:“宝宝不摸了,小狗狗不愿意了!”然后带宝宝离开。
平时,妈妈可以在宝宝面前多讲述一些小狗狗看家护院、保护主人、顽皮可爱的故事,这样有利于宝宝对狗狗有个良好的印象。
培养宝宝和小动物的感情
宝宝是否喜欢小动物,关系着宝宝未来性格的发展。那些喜欢小动物、愿意养小动物的宝宝,会更有爱心,在人际交往中更愿意付出、更勤快等。
6岁以前的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个体。所以,他们会把小动物当成有思想、能活动的小伙伴,寂寞了、不开心了、受委屈了的时候,会对着小动物诉说。这个过程,有利于宝宝的思维发展。所以,妈妈要注意培养宝宝对小动物的感情。
宝宝小的时候,很自然地要躲避小动物。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对宝宝说:“小动物很可爱的,宝宝不怕啊!”当宝宝玩耍的时候,妈妈可以故意把小动物放在离宝宝近点的地方,或者抱着小动物玩耍。也许宝宝并不在意妈妈的行为,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宝宝害怕的情绪就会减弱以至消退。妈妈就能发现,宝宝从能接受小动物在他身边,发展到和小动物玩耍了。
很多妈妈不喜欢小动物,是觉得小动物身上有病菌,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其实,那些经常洗澡的小狗狗,身上并不脏。偶尔摸摸,不会传染到病菌。如果宝宝摸完,妈妈就给宝宝洗手、洗澡就更好了。
宝宝的爱心、好奇心都很强,如果妈妈鼓励宝宝给狗狗喂食,宝宝会非常愿意的,但是也会表现出害怕的情绪。妈妈可以一边喂,一边鼓励宝宝学。有妈妈陪伴,宝宝不会特别害怕。
如果宝宝已经对某种小动物产生了畏惧心理,即使这种小动物对宝宝不会有伤害,妈妈都不要强行把宝宝和小动物放在一起,妈妈要尽可能地忽略宝宝的这种情绪,但只是表面忽略,内心里要想办法去改变宝宝。
家里也可以养一些安全性较高的小动物,比如小白兔、小乌龟、小金鱼、小荷兰鼠等,平时,和宝宝一起喂养、整理卫生,逗小动物玩。小动物很乖巧的,对于喂养它的小主人会有情感上的回应,能够促进宝宝对小动物的喜欢。
妈妈可以多带宝宝去动物园、昆虫馆游玩,到海洋馆、宠物市场等地方参观,教宝宝认识各种动物,并告诉宝宝:“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它们。”
除此以外,妈妈多给宝宝看看关于小动物的书和画片,给他讲一些小猫小狗和小宝宝做朋友的故事,再带他到有宠物的朋友家做客,让他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跟小狗小猫一起玩的,都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害怕小动物就不要强行让孩子接触小动物了呗。我家宝宝喜欢狗,可是遇到真的狗狗,他就会躲在大人的身后,平时多带他看一些小动物的图片,让他摸一摸,可以给他买些仿真的玩具,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自然就不那么害怕了。
害怕未必是坏事,但是我们要孩子喜欢小动物就要保证他所接触的动作是安全的要接种过疫苗的。
我们应该多给宝宝看看关于小动物的书和画片,给他讲一些小猫小狗和小宝宝做朋友的故事,带他到宠物商店和市场,先隔着笼子观察这些小动物;或者教他触碰一些安全性很高的小动物,像是小乌龟、小金鱼;周末去动物园、昆虫馆游玩等等。再带他到有宠物的朋友家做客,让他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跟小狗小猫一起玩的。当然,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段时间以后,不妨给孩子一个和小动物单独接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