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游戏,需要家长进行适当地管控,建议引导孩子建立手机网络、学习、作息的界限,让孩子在保证基本的学习、作息正常的前提下有边界地玩游戏。
如何帮孩子30天戒除网瘾,建立手机网络界限步骤如下:
第一步,家长系统学习孩子沉迷游戏的从心向到结果的底层逻辑链条的拆解。
第二步,家长做好帮孩子建立界限时,孩子会出现的反抗情况的预防措施。
第三步,家长开始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界限,并控制好焦虑的情绪,面对孩子的反抗坚定心向,在我们的引导下坚持执行界限。
第四步,家长帮助孩子巩固界限,引导孩子制定学习目标,把精力放回学习上。
帮孩子戒除网瘾这件事,家长自己首先要控制焦虑的情绪,之后方向要走对,按方法有步骤地引导孩子建立手机网络界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手机电脑网络游戏,网瘾了呢?
1、家长看到孩子碰手机,玩电脑就紧张,总是担心孩子有网瘾,于是一发现孩子玩游戏,就使用过各种极端方法来阻止孩子玩游戏,比如,没收手机,给电脑设置密码或者停掉家里的网络,取消孩子的零用钱等。
2、孩子想要成就感。在游戏里,当孩子一关一关打过时,系统就会升级或奖励“发钱”,孩子会有相当大的成就感,会有自信,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如果在家里,什么事情父母都代替孩子做,孩子就被剥夺了获得成就感的机会。还有些严格要求的父母,一直给孩子定高目标,长期达不到,孩子就没有了成就感,也就失去了兴趣。游戏是相对容易取得的成就感的地方,就会留住孩子的心。
3、在玩团队游戏的时候,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语言,然后分工合作,紧密配合,一起去迎接挑战和困难,不管最终输赢如何,这个过程中,无疑是把他们凝聚到了一起,孩子在里面会有存在感,有价值感,也有归属感……在现实生活中,回头想想,有多少机会能够让孩子去体验到这些感觉?家庭没有这种机会,学校更多的又不注重,只有游戏里能满足。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沉迷手机电脑不敢管,是什么原因呢?
现在越来越多家长,觉得自己无法管控孩子手机电脑网瘾,又担心孩子走上违法的道路,只能把孩子送去叛逆网瘾学校,一般是3个月到一年,费用大约是3-20万。
孩子网瘾,长时间沉迷手机电脑网络游戏有哪些危害?
1、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常常“宅”在家中,过少与外界接触,会导致缺乏人际交际能力,同时,还会使成瘾学生的人格发生明显改变,变得自私、怯懦、自卑,失去朋友和家长的信任,继而旷课、逃学。
2、网络游戏成瘾者长时间沉迷于游戏而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不愿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为了满足他们的游戏目的,有时甚至会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造成个人品行方面的问题。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尊重他人等。由于缺乏与现实中的人沟通而造成人际障碍。
3、过度上网会影响孩子的正常人际交往。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过分投入,会慢慢脱离现实,真实存在的人际关系反而会越来越被忽视,变得越来越冷漠,只活在自己的一个小世界中。
孩子网瘾,长时间沉迷手机电脑网络游戏家长应该怎么做?
1、带孩子去外面看看,比如去郊外走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孩子增长一些见识,虽然看似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在孩子的内心还是会留下印象。
2、培养孩子自我控制力,家长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控制当前的诱惑,积累延迟满足带来的积极体验;培养孩子积极等待的能力;培养孩子能够抑制已有的想法和行为,并根据新规则调整自己出现相应的新观念、新态度和新行为;要为孩子提供一定的外在控制,不断提高孩子的执行能力。孩子有了自控力,就能对自己的上网行为进行自我控制,主动戒除网瘾。
3、家长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治疗知识。很多家长面对子女网络成瘾,往往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哭诉,最终又束手无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确面对,并用适当方法去改变孩子,转移孩子的兴趣,帮助他们走出网络成瘾这个迷阵。
帮孩子戒除网瘾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无条件接纳,等孩子玩够了主动放下手机网络;
第二种送孩子去封闭式网瘾学校戒除网瘾;
第三种帮孩子建立界限,让孩子有边界用手机电脑。
欢迎家长关注我们,一起讨论更好地帮助孩子戒除网瘾,改善抑郁,让孩子顺利的重返学校,提升学习成绩。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愿意学习,家长们十分着急。那么,孩子沉迷游戏厌学怎么办呢?
第一步,了解原因。了解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才能针对性解决问题。
第二步,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引导,把他们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
第三步,家长的引导。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孩子沉迷游戏厌学是一件让很多家长着急的事情。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了解原因,再培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家长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又要采用正确的方式,鼓励孩子,引导孩子,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您好,我是彭华勇,心理咨询师,专业从事青春期教育心理问题咨询解决,著有《越有效的教育越轻松》,欢迎关注我
已经沉迷了就比较难处理了,但是在孩子还不知道游戏为何物的时候却可以做点工作提前预防:
1,提前让孩子认识游戏,参与游戏。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了。
2,尽量见识好游戏,最好陪孩子一同沉浸。所谓的好游戏绝对不是目前国内泛滥的依据成瘾机制频繁更换的手游,好游戏绝大多数是单机,而且是耗费数年精雕细琢打磨出来的精品(里面也有对艺术的追求)。
3,见缝插针得帮他分辨游戏与现实的区别,了解游戏背后的制作与运作,将游戏与“编程”“计算机”甚至更广义的“科学”构建联系,对“游戏”二字建立全面的认知。
4,发挥家长的作用,协助他把控好游戏时间,适时调整,形成习惯。逐步树立孩子内在的防沉迷系统。
这样做的逻辑是堵不如疏,疏不如导。
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游戏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所占比重大概率是越来越高的,而且这还没有把相关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可能性考虑在内,如果VR技术有突破性进展,那么游戏与生活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
这意味着无论我们愿意与否,做了多少保护,甚至把游戏从孩子的生活中屏蔽掉,你的孩子早晚有一天要在你的监管之外独自面对这个东西。
所以,我们最该考虑的问题应该是“遇到了以后怎样能合理的平衡生活与游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怎么才能让孩子永远不接触游戏”(这是幻想)。
为什么我们对游戏如此痴迷?
首先游戏中有令我们感兴趣的东西,题材、画面、动作、操作等等,它既能实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去想不敢去做的事,也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乃至对美的欣赏。
其次游戏中有一套成熟的即时反馈机制,它能让你时刻处于收获和满足的状态,不必延迟不必等待,这套机制是完全符合我们人体的生理基础的,但是需要明白一点,这套机制本身并无好坏,它只是一个加成器,是好是坏还得看你用它具体做什么了(再多一句嘴,游戏不是全都是负面的)。
还有一点,游戏可以逃离现实。进入游戏,意味着在这段时间里你不必再为任何事情苦恼(不管是学业、人际关系还是社会地位),当一个人在现实中越痛苦时,他就有更大的动机去逃入游戏中。
沉迷游戏这个问题,不止是孩子有,大人同样存在,只能说由于缺少了中高考这样的评价机制,大人们沉迷与否并不那么被人关注而已。
所以,想要让孩子未来尽可能不沉迷于此,我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他认识游戏,在游戏中实践,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认知,最终把游戏安置在妥善之处,正确合理的使用它。
而且这整个过程应该完全处于父母的监管之下,凡有不合适的情况,及时介入调整。孩子越小,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越大,反之则越小,所以这一步工作赶早不赶晚。
我很早就买了游戏机(任天堂的switch,最近为了降低难度还买了一台小霸王怀旧游戏机)计划实施我自己的理论,但是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孩子五六岁之前(我家的目前快4岁了)根本操作不了基本的游戏,他只能看你玩,但是他会抢手柄,抢过来又不会操作。我觉得还是再大点更合适。
当他玩过足够多的游戏,对别的游戏也就不那么稀罕了。
当他见过真正的好游戏,对“垃圾”游戏也就不屑一顾了。
当然,这个策略实施的前提是父母本身能正确的对待游戏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
我是彭华勇,心理咨询师,专业解决各类青春期教育心理问题,孩子厌学叛逆,不读书等教育心理问题,欢迎关注,有问题可以私信我,免费领取《亲子关系修复秘籍》。
方法/步骤
1/5分步阅读
1.控制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如今,学生接触电子产品早已不足为奇,但孩子缺乏自控力,一旦玩起游戏便不顾时间,作为家长,应起到监督作用,严格控制孩子上网时间,最好不要让孩子对游戏上瘾。
2/5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一旦你发现孩子玩游戏的时间过长或一旦玩起来就停不下来,那家长就要注意了,坚决不能任由孩子一直玩,这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其他事物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带孩子去做喜欢的体育运动或者去景区游玩来放松心情。
3/5
3.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家长应教会孩子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这样孩子就能有事可做,而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游戏上。
4/5
4.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很多家长教育孩子不要玩手机,却在孩子做作业时刷手机,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言传身教带来的力量远远大于言语,因此父母应当做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健康快乐了的成长!
5/5
5.多花时间陪孩子:有些孩子玩游戏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打发时间,因为父母不在身旁,孩子也会感到孤单和无聊,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作为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陪孩子。
感谢提问:
把童年综合托育设施纳入市政公建配套,并配备职业化管理服务人员,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真实生活体验才能把孩子们从虚拟游戏世界拽回来。
堵不如疏,汉语四字俗语,出自《国语·周语下》[禹治水]。原意指治水时一味封堵不如合理疏导,后引申为对事物,尤其是现阶段难以判定其影响好坏的新兴事物,处理者不应当直接封杀压制,而应采用疏泄引导的方式将事物纳入正轨,从而避免因为暴力压堵所引起的强烈反弹。
孩子是未成年人、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对所有生活周边事物都存在好奇的探知之欲。但是,孩子又缺乏人类社会生活阅历和经验,难以鉴别生活周边事物对自身成长短期利损&长期价值利好或短期利好&长期利损。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孩子们,时常更愿选择能够带来短时愉悦的玩乐、包括沉迷虚拟电子游戏。
人类是社群性高等级哺乳动物,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才能实现生活幸福、每个人都必须服务群体才能博得个人生命价值,学习成长就是个人从小我融入群体我们不断社交圈层的过程。因此,家庭、学校都只是孩子融入社会生活的跳板,随着年岁增长每个孩子都必须逐步适应更大的社交朋友圈。
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一根竹篙难度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大船、一只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同样,人类和社会越现代,单个家庭独自养大孩子的可能性越小,比如单个家庭无法满足孩子多样化的文娱陪伴需求、无法引导孩子适应多人群体社交、无法在工作时间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等等。因此,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分工越细致,家庭生育对公共教陪服务需求越盛。
缺乏课外运动,孩子们的体型越来越肥胖、缺乏社会生活实践,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缺乏自主文娱空间,孩子们的近视比例越来越高......教育部、卫健委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3.6%,2019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0.2%,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经超过50%,6-17岁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达到10%。
学校原则上假期不对孩子们开放、小区内原则上禁止孩子们游戏打闹、城镇紧凑的房屋让孩子们玩个过家家的必须去计时付费性游乐场......《关于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建房规〔2020〕10号)》鼓励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向养老、托幼、家政等领域延伸;《“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聚焦“一老一小”领域扩大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要求满足广大家长需求、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缓解家庭生育“后顾之忧”的政策法规从未如2021年这般密集出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从未如2021年这般为如何托管好课堂之外的孩子们“淘神费力”。
学校、社区、图书馆、少年宫......2021年暑假如此大面积开展公益性志愿性托管注定要载入教育服务史册。然而,一时风光无限的暑期托管真能全面、系统性的解决家庭生育的“后顾之忧”吗?
未必!因为: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这暑托可基本上啥基础建设也没有增加呀,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服务形式上依旧延续课堂教学、服务基础设施主要为桌椅板凳、服务作息采取行政坐班制、被服务对象不包括学龄前孩子+未报名的孩子不能享受服务+报名的孩子不能无故缺席+托管服务地点只有极少孩子能够自主前往......因此,有关公共暑托“遇冷”的信息在网络之中也不在少数。
孩子是未成年人,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他们需要被管教。但是,他们也是具备完全思维能力与自主成长兴趣的独立个体。因此,再小的孩子也都有在群体社交中展示自我成长能力的需求、都有自愿选择模仿学习对象的需求、都有被同伴夸赞的需求......所以,课外综合托管应该努力唤醒孩子们学习成长的自主、自觉、自律性,激活孩子们学习成长过程中的想象力、创造力、劳动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每个家庭都为自家孩子搭建一个游乐园,费用、使用效益都不合算;企业为孩子们搭建综合游乐平台,不盈利它们不会干。所以,完善课外综合托育、缓解家庭生育“后顾之忧”只有一个可行解决方案——把童年综合托育设施纳入市政公建配套,并配备职业化管理服务人员,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真实生活体验才能把孩子们从虚拟游戏世界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