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让孩子能够输得起?

我的孩子最近也有点这样的现象,做什么都要第一名,当然她对第一名还不清楚是什么概念,就好比她最后吃好饭,她也说她是第一名。我也在犯愁呢。每次我说她不是第一名她都会不高兴,我都装作无所谓说,没有第一名又没关系,自己尽力就好但她还是听不进去啊




输得起,也是一种挫折教育。只有输得起的人,长大才能成大器。从小只能赢不能输的人,一丁点失败的打击都承受不了,这也是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所以,明智的家长应该有意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挫折教育,并且百折不挠,屡败屡战,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好处的。




一是多进行心理教育。小孩子喜欢听故事,讲类似的故事或者买类似的故事书给孩子看,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也可以讲现实中的例子给孩子听。

二是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的态度和举动很重要。

家长要有“输得起”的豪气,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法,孩子就会学到家长的好品质,也会勇敢面对暂时的困难,勇敢前行。




赢或者说成功固然重要,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人的进取心、上进心的问题,但是输得起或者说是承受得住失败或挫折,则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成功、进取心的意义不言而喻,但面对失败、挫折的能力,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她)今后人生的幸福水平。个人认为,家长如果要帮助孩子能够面对挫折和失败,首先父母得过得了自己这关,父母得输得起。

我们很多价值判断是在成长过程中受爸妈及周边亲近的人的价值表达潜移默化形成的,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家人的价值表达对其影响最大,上学后老师的价值表达影响也非常大。作为父母能够做到平常心对待在孩子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那么孩子对输赢的态度就会比较淡然。如果父母不自觉地经常在孩子面前强调成功(赢得各类比赛、考好的学校多么多么重要),那么孩子受到反复暗示,就会对这些事情非常看重,如果这些事情没成功,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行,自己让父母失望等等。一些父母甚至从吃饭速度、穿衣服的速度、起床时间的早晚等等生活的细碎都对孩子有要求,去和其他小朋友比,如果孩子表现比其他孩子好,就拼命表扬,如果不如其他孩子,就贬低,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只有比别人好,父母才喜欢我。如上所言,孩子在生活点滴中,就受了父母的暗示,强化了对胜利的渴望,同时也加深了对失败的恐惧。

父母可以做的是,注重孩子在整个事情中过程的表现,而不是事情的结果。最近很流行说的,不要称赞孩子聪明,要表扬孩子的努力。这里也是一样,在比赛、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的专心、努力、创造力、毅力等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应该重点肯定,这样,孩子就会把价值的注意力放在过程之中,放在自己的表现上和自己的收获上,而不是一个比较的结果上。有好的结果值得祝贺,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值得祝贺,例如,“我发现你非常认真,专心致志……”这些都可以祝贺,因为能力的展现也是一种获得。

此外,父母不要太多包办,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做事情的整个过程。比如扫地,孩子开始可能控制不住笤帚,但是尝试多了就会了,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明白,一开始不成功,并不代表之后不成功,多加努力就好了。这样,在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孩子就不会“一棍子”否定自己,而是会觉得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样对挫折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很多。其他的游戏中,父母不用一味地让着孩子(可以适当地让)比如打扑克或下棋,起先稍微让着点,不至于孩子每次都输,这样就失去了兴趣,让孩子有输有赢,这样他就有兴趣继续玩,而且也会更加淡然地看待输赢。




鼓励孩子要赢肯定是正确的,谁家父母甘心孩子落后掉队呢?但是凡事只赢不输,输了就要死要话就不对了,毕竟孩子是人不是神,怎么可能在成长路上一帆风顺,不磕磕绊绊的呢?所以家长首先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提要求。比如你要求孩子考试成绩全班第一,那你要考虑孩子是否有这种能力,没有就不要提出这种过高要求,而是说只要努力就是最好的。其次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假如孩子一时疏忽考砸了,你也不要指责批评孩子,而是帮他找出原因,鼓励他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要教育他失败是成功的基础,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就象小孩子初学走路,摔跤后大哭一场,爬起来再走,今后不但走得快,还可以又跑又跳。但是如果怕摔就不走了,那今后就是瘸子与拐子。




对待赢输父母的心态很重要,父母很重视赢,那么孩子也是,父母觉得没关,那么孩子对于结果也容易坦然接受。在比赛、学校学习等等,不是跟别人比较,是跟自己比较,今天比昨天一点点进步就好。我的帐号有一些育儿文章,如果有需可以去看看。




孩子在参加游戏、比赛时免不了会失败,这时要教孩子:比赛可以输,但不要输掉面子。失败时和对手握握手,祝贺对方,不要说脏话,能做到优雅地失败,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谢谢您的邀请。

1.想让孩子输得起,家长就要先输得起。不想输的家长,其实有一种怕输的恐惧,而这种怕输,会延展到自己孩子身上。孩子无形之中还会承担来自父母的恐惧,是双重的恐惧。若家长输不起,却强求孩子输得起,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分裂,就好像孩子在被两种力量撕扯,最终无法确定自己到底该怎么做。

2.解决了家长要输得起的因素之后,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引导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展现自己,专注于过程中的享受与快乐,而不是只盯着结果。引导孩子看到每一次参与中自己的进步,引导孩子以欣赏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引导孩子恭喜祝福获胜的人,会让孩子喜欢竞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3.引导孩子宏观地看待生命及生命的意义,将目标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就会淡化暂时的得失输赢。也确实是,只注重赢的结果,必然会失去整体的广阔,也因此注定了格局的狭小。如果读懂了老子的道德经,那就很容易明白,输中有赢,赢中有输的道理。关键就看当局者怎么看,怎么处理了。

暂时先说这么多吧。祝福您!




孩子天生都是要强的,胜则喜,败则悲。女儿3岁的时候玩游戏或者参加比赛,也非要赢,输了就不痛快,撇着小嘴就想哭,所以有时和他一起玩儿,其实我会过语速很轻松,无所谓的跟他说我输了输了又怎么样,表情也确实是无所谓的,这种体验的认知改变很有威力,不久他说的时候也很坦然了,输了没什么,也成了他的口头禅,这样自然对输不敏感。有的父母在与孩子玩游戏时也是故意输,但目的是为了哄孩子高兴,结果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假象,他就该赢不该输,结果反而输不得。所以看似同样的方法结果完全不同。




原始地址:/zixun/61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