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识。
不认识这个人,无法回答
谢邀。
胸有韬略,一表人才。
老张死后,楊之所以被执,是楊以为老张即没,小张是扶不起的阿头,故轻视小张欲取小张代之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小张还有很多政治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日本人、当时的南京政府无所不及其所能,竭尽全力影响东北乃至中国局势。事实上日本人、南京政府都欲除楊而后快,所以小张除楊既符合日本人利益也符合蒋介石的利益,这是事后证明。
杨宇霆有大才,不然也不会成为张作霖手下参谋长,但恃才而骄,功高震主,成了小张刀下鬼
杨宇霆早期留学日本,能力没得说,特别是军事指挥能力,是奉系军阀的二号人物,地位一时仅次于张作霖,虽然势力大但还在张作霖控制之下。
但张作霖被炸死后,他没有调整好心态,有点自我膨胀,但是我推测他对张学良没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但是张学良和于凤至两个人还是不放心,最好合谋枪毙了杨宇霆。
如果杨不死的话,9.18事变后可能不会发生,因为杨擅长与日本人打交道,他和张作霖两个人长期靠一软一硬对付日本人,玩平衡游戏。结果张学良枪毙杨宇霆后,暴露出了奉系军阀最大的内部矛盾,给了日本人可乘之机,他们才敢制造9.18事变。
但是日本人没想到的是张学良和蒋还有矛盾,各自保存实力不敢跟日本人硬扛,反而东北军撤入关内,尽管如此日本也不敢吞并东北,还要找溥仪来建立伪满洲国。
所以说这些都是张学良枪毙了杨宇霆带来的一系列误判,当然杨宇霆本人恃才傲物,瞧不起张学良也是导致杀身之祸的一个原因。
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是北洋时期的三大派系之一,长期盘踞于东北三省,鼎盛时期甚至占据了京津地区和山东等地。在众多的奉系将领中,除了张作相、李景林、韩麟春和郭松龄等人外,杨宇霆是无论如何都不得不提的一位。尤其是,他在张作霖过世后与少帅张学良不睦而被对方诱杀,最终造成了奉系旧派和新派的离心离德,直接加速了日本侵华的进程。
为了支持原创和抵制抄袭,本人只得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标识。同时声明,我的所有原创文章只发表于“百家号”和“号”这两个平台,而且只使用“文史不假”的网名,其余均为无耻的剽窃行为!
杨宇霆(1885年8月——1929年1月),字邻葛,奉天法库(今沈阳市法库县)蛇山沟村人,奉系旧派的代表型人物。他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毕业,历任奉军参谋长、训练总监、兵工厂总办和东北政务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职,长期掌控奉系的第三军和第四军。
1885年秋,杨宇霆出生于一户富裕的小地主家庭,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封建教育。他在私塾阶段就表现得异于常人,甚至具备了过目不忘的本领,16岁时便考中了秀才。
1905年,清廷为了顺应新形势的要求,更为了继续维持封建君权,慈禧太后准许了袁世凯和张之洞等重臣的奏请,下旨废除了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从此以后,杨宇霆开始接受新式文化的教育,还东渡日本进入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在日本留学期间,杨宇霆迅速接受了资产阶级的革命主张,认定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帝制才能挽救中国。很快,他与于珍、邢士廉和熙洽等人成为了密友,还与孙中山和蒋介石等人常有往来。
回国后,杨宇霆顺理成章在东北参军,一步步由排长、连长晋升为军械厂的厂长。由于头脑灵活且才能出众,他逐步在军中扬名,还赢得了“小诸葛”的外号。
1907年时,已经是摇摇欲坠的满清政权将东北地区改立为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任命徐世昌为总督。当时,驻守奉天省的第二混成旅,后来扩编为第二十七师,张作霖出任师长。
素闻杨宇霆足智多谋,草莽出身的张作霖效仿三国时期的刘备那样礼贤下士,任命他为师参谋长,从此不断委以重任。他没有辜负重托,首先开始严厉整顿军风军纪,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得到信任和重用。
辛亥革命前夕,东北的“民主”和“共和”思想已经空前的高涨,甚至渗透进了新军之内。其中,尤其以蓝天蔚、徐敬兴和张绍曾等部最为积极,长期都秘密酝酿发动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后,东三省的总督赵尔巽连夜召集将领们商讨对策,当得知蓝天蔚等人正在酝酿起义时,吓得差点儿脚底抹油逃入关内。此时,张作霖正在辽西一带剿匪,他敏锐地预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立即向南移动,表现出自己“忠君爱国”的决心。
终于见到赵尔巽后,张作霖假心假意地表示:
因为局势紧张而惟恐总督陷于危境,下官迫不及待率兵前来勤王。如总督认为卑职未奉命令就擅自行动的话,甘愿接受惩处!
对于这个“大大的忠臣”,赵尔巽自然欣喜若狂,立即任命张作霖兼任中路巡防营统领以扩充其军力。结果,由于缺乏斗争经验,蓝天蔚等革命党人并没有抓住时机起兵响应武昌起义,反而被赵尔巽和张作霖等人稳住了局势。
由于一系列的“忠勇表现”,张作霖自然赢得了赵尔巽的完全信任,成功出任了关外练兵大臣兼奉天巡防营总办。从此以后,他终于成为了手握实权的一方将领,一步步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东北王”。
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软弱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向来都遵守“谁强跟谁混”的原则,张作霖立刻调换效忠对象而对袁世凯表忠心,强烈支持他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1915年,张作霖被袁世凯召入北京,明确表示支持“速登大位”并建立中华帝国。等袁世凯称帝后,又被册封为子爵和盛武将军,全面督理奉天军务兼任巡按使。
1916年,张作霖驱段芝贵离奉,从此成为奉天督军兼省长。期间,杨宇霆也一跃成为了他的核心幕僚和左膀右臂,成为了奉军的核心人物。
1918年,占据北京的直系政府向日本秘密借款购买了大量的军火运抵秦皇岛。截获情报后,杨宇霆建议张作霖劫持这批军火以扩充自身实力,终于在徐树铮的配合下一举成功。
面对关内的军阀混战,张作霖再次趁火打劫,成立“援湘军”并且自任总司令,任命原陆军次长徐树铮担任了副总司令,任命杨宇霆为参谋长。不过,由于杨宇霆和徐树铮暗中勾结私自招编了4个旅的兵力,被张作霖以“勾结外援”和“内树党羽”之名撤职。
1921年,杨宇霆因为“认罪态度”良好,被张作霖重新启用,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并兼任东三省兵工厂的总督办。任职期间,他专注于奉系兵工厂的发展,为张作霖在军阀混战中居功至伟,真正奠定了奉系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军事优势。
1927年,凭借奉系的军事优势,张作霖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海陆空大元帅。为了保住既得的权位和利益,他开始与日本进行更加密切的联系,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军事方面。
自然,始终对中国不怀好意的日本也希望张作霖能成为自己的代理人,以便先控制东北,再控制华北,进而占据整个中国。
为此,日本向张作霖狮子大开口,开出了一份“满蒙新五路协约”。其中规定,日本在东北地区修建五条铁路线,往北可以通到苏联,往南可以进入关内,往东可以接壤朝鲜。
张作霖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根本不敢答应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他正面临蒋介石的南方军队北伐而急需得到日本的支持,故而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拒绝。在杨宇霆的建议下,他采取了一种表面赞同的方式虚与委蛇,实际上却在一直借故推脱。
受此影响,日本人开始对张作霖怀恨在心,甚至产生了重新更换代理人的想法。于是,在1928年6月4日时,张作霖的奉系在北京失势,他在乘坐火车返回东北途径皇姑屯时被日本人炸死,史称“皇姑屯事件”。
1928年6月18日,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秘密从天津返回东北临时主持大局。他在紧锣密鼓地操办父亲丧事的同时,立即召集了所有的奉系高层将领开会,以确定新的奉系首领。
经过数天的闭门磋商,各方终于达成了初步的意向,推举张作相为新的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不过,在张作相的坚辞不受下,张学良还是被最终确立为新的“东北王”,东北地区正式进入了少帅时代。
此时,杨宇霆的处境尴尬了。因为他手中没有真正的兵权,而且此前还因为郭松龄事件而与张学良结下了梁子。郭松龄曾是张学良的绝对支持者,与杨宇霆则长期不睦,为了逼迫张作霖交权还发动了兵变而被处死。
不过,初登大位的张学良此时羽翼未丰,还不想在权力过渡时期为杨宇霆交恶,担心奉系元老们联合反对自己。因此,他决定暂时摒弃前嫌,并没有立即动手的打算。
向来善于把握局势的杨宇霆在此时却昏招迭出,不仅没有及时收敛以安其心,反而时时都以长辈自居。甚至于,他还倚老卖老,不顾情面当众批评张学良的诸多缺点,规劝他戒毒、戒色。
对于杨宇霆的不识时务,张学良尽管心有不满,但考虑到稳定军心和民意,只好选择引而不发。结果,杨宇霆竟然变得更加得寸进尺,甚至胆敢自诩为是“周公辅政”,当面称呼张学良“小六子”。
加之,日本对于东北的局势也非常关心,眼见张学良背负家仇国恨而接掌东北,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他们开始利用张学良和杨宇霆之间的嫌隙而大做文章,不断挑唆双方的矛盾。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奉系内部并没有真正达成共识的情况下通电全国宣布:
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并且改变旗帜。
这次“东北易帜”,虽然有大功于国家,使得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实现了疆域的统一。但是,奉系内部却出现了明显的反对声,尤其是掌握实权的元老们居多,杨宇霆就是其中的一位。
如果是其他的问题,张学良或许还能继续克制和容忍,但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非常的决绝。终于,萌生了斩杀杨宇霆以绝后患的想法。
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联合黑龙江省主席常荫槐向张学良共同提出,希望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当日夜,他就被帅府请去打牌,谁料刚一进门就和常荫槐一同被扣压了,还以“吞扣军饷”和“贻误戎机”的罪名被处决,史称“杨常事件”。
杨宇霆被杀时不过才44岁,从此东北的局势变得更加诡秘莫测,奉系内部的新派势力和老派势力之间更加互不信任,极大地降低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当杨宇霆之死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都震惊了,就连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都惋惜地表示:
杨宇霆绝非亲日者流,以智计深沉闻于世,故日人尤忌之,才略学术,均非平庸,本为国家干城之才,终为军阀制度之殉。
之后,张学良虽然旗帜鲜明地倒向了南京国民政府,而且还在日后的“中原大战”中不遗余力地支持了蒋介石取胜。但是,奉系再也没有恢复到往昔的实力,这对东北的国防无疑产生了巨大的消极作用,为关东军发动侵略提供了可能。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受命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竟然违心地率军撤入山海关内,眼睁睁地看着东北全境沦陷,甚至还被迫前去“剿匪”,从此成为了千夫所指。直到1936年12月12日,他和杨虎城通过发动“西安事变”才重新被国人所尊重。难怪,胡适会这样表示:
他不死,东北必不会丢。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后,随着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他遭到了对方的长期羁押,直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都没有被释放。蒋经国去世后,台湾结束威权统治,才终于结束了对张学良长达五十多年的管制措施。
事实上,张学良在枪杀杨宇霆不久后就后悔了,只好以十分优厚的待遇对待杨家的后人。即便到了晚年时期,依然还是屡屡自责,依然不能释怀此事。据《张学良口述历史》记载,他曾不止一次表示:
我做错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杀了杨宇霆。
假如杨宇霆没有被杀,东北的局势或许会发生变化。即便不能像胡适预言的那样“东北必不会丢”,可也绝不会完全遵照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得短短三个月时间就人地皆失。@文史不假
杨宇霆自比诸葛,欲佐作霖经营八表(天下),助张作霖掌权北京,却令张学良压抑的喘不过气,导致张学良跑老叔张作相那哭诉。
初出茅庐,身手不凡
祖上是逃荒到关外,杨宇霆1885年出生,1904年中秀才,也是末代秀才,1909年由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选送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913年,杨宇霆任东北军械厂厂长时训练了一支卫队连,时任第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看到训练有素的卫队连,得知是杨宇霆训练出来的,对其大加赞赏,邀请其担任二十七师参谋处长。自此,杨宇霆入张作霖幕府。
第一件事就是改造二十七师,二十七师张作霖的起家资本,大多由绿林人士组成,纪律散漫,战斗力低下。经过杨宇霆的改造,二十七师确实面貌一新。
接着,杨就替张作霖运筹帷幄,平定了汤玉麟叛乱、不安分的冯德麟以及赶走了吉林督军孟恩远等,从而黑、吉两省也归张作霖统管,奠定了“东北王”的宝座。
膨胀被赶出幕府
为了巩固在东三省的势力,杨宇霆献计,让张作霖插手北京政府的事情。因而杨宇霆与徐树铮搭上了关系,两人还成了密友。
只要奉军入关支持段祺瑞,钳制冯国璋,徐树铮答应截留军火给张作霖,1918年2月底,张作霖拿到了1.7万支抢,随后奉军入关,冯国璋被迫让步,同意段祺瑞任国务总理。
图/徐树铮
在办这件事的时候,杨宇霆伙同徐树铮私自编练军队,有4个步兵旅和1和骑兵旅,在河南一带训练,培养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件事很会被张作霖的绿林老伙伴张景惠获知并告密。张作霖盛怒之下,亲自从沈阳跑到天津,撤了杨宇霆的一切职务。
杨宇霆也不敢回沈阳,就依靠着徐树铮,担任侍从武官等闲职,1920年,直皖大战,皖系溃败,段祺瑞下野,徐树铮被通缉,杨宇霆失去靠山,在北京天津一带混日子。
重新回到张作霖身边
一无所有的杨宇霆,依然不放弃,他时刻在寻找时机,想办法回到张作霖身边。终于在1921年初杨宇霆给奉天省籍的众议院议员李有忱写信,说有要事请转张作霖知晓。勿中计。大致就是他杨宇霆还是一心为张作霖出谋划策。
而自从杨宇霆走后,张作霖对几任参谋长都不满意,还不时感叹,他们不如邻葛(杨宇霆的字)。1922年,直奉争夺北京政府的控制权已经到了白日化阶段,战事一触即发,而张作相建议张作霖不要参与关内事,保境安民为上。
这显然不对雄心勃勃的张作霖胃口,张作霖想到了杨宇霆,杨宇霆自认识张作霖开始,就绞尽脑汁分析张作霖的性格和心理特点,不断的投其所好。于是4月份,不计前嫌,杨宇霆被任命为总参议,实际上就是总参谋长。
图/民国时期的山海关
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因为主和派张作相和张景惠消极应战,慢慢吞吞,奉军大败,退出关内,自此,张作霖也意识到绿林班底军队的战斗力低下,靠不住,开始重用新人。
杨宇霆、姜登选、包括郭松龄等新派人士得以施展的机会。按照杨宇霆的建议,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来的一大批人得到重用,渐渐的杨宇霆自称一派,也称为“洋派”。
要想一洗前耻,除了增强军队战斗力,还要搞好外部各势力的关系,才能增加成功率。在杨宇霆的建议下,联合段祺瑞和孙中山成立“反直三角联盟”,最大限度孤立直系。此时,杨宇霆展示出了纵横捭阖的手腕。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奉系大获全胜,11月10日,杨宇霆陪张作霖以胜利者的姿态入关,夺取了北京政府一半的控制权。
督军江苏、狼狈而逃
人往往在他志得意满的时候,最能考验出格局,优缺点都会被暴露无遗。战争胜利后,论功行赏,杨宇霆请任江苏督军,张作霖同意了。其实这不符合当初杨宇霆要佐张作霖经营天下的目标。
杨宇霆也是没得办法,在奉天不受待见,周围的同僚没人喜欢他。主和派的老人张作相等与新派的郭松龄等都不喜欢他鼓动张作霖穷兵黩武,管钱的王永江更是讨厌他,没事就把刚攒的钱花光了,甚至自己举荐的姜登选等自己人,也和他唱反调。
为什么杨宇霆会混不下去呢?从督军江苏就能很好的得出原因。
1925年9月,杨宇霆在100多人的护卫下,到南京走马上任,刚到浦口下火车就对前来迎接的绅士名流大发指责,军政一塌糊涂,当时绅士冯梦华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便说:“我们是来欢迎督军的呀!其他也不关我们的事。”
到公署门口,杨宇霆的座驾径直开入,江苏军务帮办陈调元等高级将领要在门口下车。到任后,杨宇霆对不是奉系的将领重新作了人事调配,对前来谢委的资历比他深得师长,颐指气使,居高临下,模仿张作霖的架势。
图/孙传芳
这样一来就引起了江苏人士的不满,骂杨宇霆什么东西,也形成了以陈调元等的反奉督苏,反杨宇霆督苏的势力。
杨宇霆的到来令直系浙江的孙传芳感到不安,所以孙传芳极力笼络这些反奉势力,仅仅一个多月后,10月10日,孙传芳就做出了进攻江苏的势态,而且是五省联军。
原来驻守浦口有3个步兵团,郭松龄不满杨宇霆,把这3个团也调走了。杨宇霆手里可用的兵寥寥无几,所以干脆不战而退。
孙传芳不依不饶,胜券在握,10月18日,杨宇霆召开军事会议,表示他随时可以走人。已经与孙传芳勾结的陈调元讥讽道,今日就是来给杜督军送行的。
杨宇霆说:“好,让我洗个澡,马上就走。”结果,洗了两小时还不见人出来,陈调元派人查看,发现已经跑了,立刻通知各路人马拦截。通知晚了一点点,拦下了杨宇霆的专车,却没来得及拦前面的压道车,杨宇霆其实坐在压道车里。其他随杨宇霆督苏的奉军将领被扣留关押了一年才放回。
22日,杨宇霆跑到奉天汇报了江苏安徽的情况,张作霖不仅没有责罚他,还让他继续担任总参议。
又重获信任
杨宇霆不顾王永江等人的反对,撮合张作霖与对手吴佩孚言和,共同对付国民军,奉军因而获得热河、察哈尔及京津地区的控制权,杨宇霆又重新获得了张作霖的信任。
一直到张作霖去世,杨宇霆都深受宠信,期间张作霖已经答应杨度出任顾维钧内阁的教育总长,只因为杨度没有去正式拜访杨宇霆,有人跟杨度说:“你教育总长的位置是做不成了?”杨度还不信,认为老帅已经答应了。
果不其然,杨宇霆在张作霖面前说,杨度是洪宪(袁世凯)旧人,用了担心招来非议。张作霖就没有兑现对杨度的承诺,可见张作霖是非常宠信杨宇霆。
图/杨宇霆与张学良
少帅忍无可忍
举一个例子,杨宇霆在给老父亲祝寿时,大张旗鼓的操办,各路要人云集,包括南方的一些将领,高朋满座。
寿宴当日,张学良携夫人于凤至出席,当门口通报“总司令到!”起身的人寥寥无几,貌似见到闯进来了什么外人。不一会杨宇霆来了,门口大喊“杨督办到!”结果,所有人刷刷起立,只有张学良托着下巴坐着。
当时杨宇霆没有任何职务,竟然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气焰非常高。张学良回来很老叔张作相哭诉,张作相很干脆,主张“杀!”。
杨宇霆恃才傲物的特点,也不是没有人提醒他,任江苏督军前,姜登选提议他不要去,江南局面复杂,杨手腕不够灵活,不适合。朋友也提醒他父亲的寿宴要低调,老帅才去世。
杨平时跟张学良沟通总是有一种倚老卖老的感觉,张学良也多次跟人提及,实在无法忍受。
写在最后
杨宇霆确实为张作霖带来了很大帮助,奠定“东北王”的位置,又把张推向国家元首的位置。
但是,杨的自身格局修养不够,所以决定了他难以走的很远,盛气凌人而不自知,可能他的一些建议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他的态度语气让人无法忍受。
杨宇霆也算近代风云人物,但是里习得君子之大道还很远。
杨宇霆,原名玉亭,号凌阁,后改邻葛,取以诸葛亮为邻,有自况之意。辽宁法库人,生于1885年8月29日(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其先祖世居河北滦州戴家岭。清同治年间,其祖父杨正荣携家逃荒,至奉天法库县蛇山沟村定居。杨正荣生有四子,次子曰永昌。永昌生四子,次子即杨宇霆。杨宇霆幼时聪颖好学,先后就读于本村毛麟兆私塾和铁岭县小江屯张秀才书馆。1904年,赴锦州考中清代末科秀才。清廷废科举办学堂后,考入奉天省立中学堂读书。1906年,被清廷选送到日本留学,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第七期学习。
1911年,杨宇霆回国,任长春陆军第三镇炮兵见习队官。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杨改任东三省讲武堂教官。不久,又入奉天军械厂,历任科长、厂长。1916年4月,张作霖赶走段芝贵出任奉天督军兼省长,延请各方面人士,调杨宇霆任督军公署参谋长。张作霖“初谋巩定奉局,继则笼吉、黑二省于掌握”,先后平息了五十三旅旅长汤玉麟的叛乱,瓦解了奉天军务帮办冯德麟的势力,逼迫吉林督军孟恩远下台,驱逐黑龙江师长许兰洲等,攫取了东三省的霸权。这一切,都是“杨宇霆参预帷幄,而底于成功”的。
杨宇霆在协助张作霖统一东北的同时,利用与北京政府陆军次长徐树铮日本士官同学的关系,代表张作霖参加1917年4月和12月两次督军团会议,借支持“府院之争”段祺瑞一方,图谋向关内发展奉军势力。是年冬,段祺瑞以对西南主战政策失败而辞去国务总理一职,其心腹徐树铮向杨宇霆提出,以陆军部在日本订购的军火作为交换条件,请奉军入关,逼迫代总统冯国璋下台,并恢复段的总理职务。在杨宇霆居间联系下,奉皖双方达成协议。1918年2月,杨宇霆携带徐树铮送给的空白领取军械证件,率奉军五十三旅张景惠部开到秦皇岛,劫走了冯国璋本打算用来武装直系的价值四千万元的军火,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秦皇岛劫械案”。张作霖利用这批军火武装了三个混成旅,迅速壮大了奉军。3月12日,张作霖组织援湘军,自任总司令,以徐树铮为副司令,杨宇霆为参谋长,进驻军粮城,直接威胁冯国璋。23日,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从此,杨宇霆之名“崛起于东北,而渐震乎中原”。
1918年秋,徐树铮与杨宇霆合谋利用奉军之名,招募新兵四旅,在洛阳、信阳两地训练,发展自己的势力,引起了张作霖的不满。张作霖下令免去徐树铮、杨宇霆的职务,杨宇霆不敢回东北,遂依附徐树铮,历任总统府侍从武官、西北边防司令部参谋等闲职。三年后,张作霖以东三省巡阅使兼蒙疆经略使,统辖奉、吉、黑三省及热、察、绥三特别区,思杨宇霆人才可用,重新启用他为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赞襄军务及对日交涉事宜。1922年4月,杨宇霆被张作霖任命为镇威军总参谋长,参加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战败后,在杨宇霆的建议下,张作霖决心整军经武,以备再战。杨宇霆将奉天军械厂扩建为东三省兵工厂,并自兼兵工厂督办,大力改善奉军的后勤供应。同时,成立“陆军整理处”,充实东三省讲武堂,培训中下级军官,编练新军。经过一年整训后,奉军共编成二十七个步兵旅,五个骑兵旅,约有三十五万余人,实力大有提高。期间,杨宇霆先后将留日军官姜登选、韩麟春、于珍等人援引过来,逐渐形成日本士官派;而郭松龄凭借与张学良的关系,以北京陆军大学和保定军校的毕业生为主体,形成陆大派。由于杨宇霆“嫉视”郭松龄的崛起,支持郭的张学良也“事事受杨阻碍”,两派的矛盾自此开始。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张作霖即以粤、浙、奉三角同盟为由,组织镇威军,以杨宇霆为总参谋长,率十七万大兵入关,向直系宣战。第二次直奉战争历时约有两月,奉张大获全胜,入关与冯玉祥推段祺瑞为临时执政,杨宇霆的声名也煊赫一时。1925年8月,段祺瑞执政府任命杨宇霆为江苏军务督办、姜登选为安徽军务督办,奉张势力达于苏、皖两省。杨宇霆到南京任职后,以胜利者自居,对直系将领、军务帮办陈调元多有歧视。陈遂与浙江督办孙传芳秘通款曲,共同反奉。10月初,孙传芳举兵进攻松江、上海,陈调元在南京策应,杨宇霆被迫离苏北上。
本来,奉军取得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以郭松龄的战功最大,张作霖原打算派郭松龄督皖,但因杨宇霆的反对而改派姜登选,郭松龄对杨颇为不满。此次杨宇霆督苏不到两月,便丧师失地、铩羽而归,而张作霖仍任他为奉军总参议,更引起了郭松龄等一些奉军将领的愤懑。11月22日,郭松龄在直隶滦州倒戈反奉,要求张作霖即日下野,严惩杨宇霆。杨宇霆先避居大连,后又求助日本关东军禁止郭松龄军队“越过南满铁路线”,为张作霖争得了缓兵的机会。12月24日,郭松龄兵溃被俘,乃致书张学良,词颇哀恻,杨宇霆担心张学良对郭宽释,“纵虎贻患”,便将信焚烧,并急谏张作霖,将郭松龄夫妇就地处死。可见,郭松龄之死,是与杨宇霆密切相关的。
同年12月,杨宇霆受张作霖之命,与吴佩孚的代表蒋方震在大连会晤,就共同对付冯玉祥的国民军“大体上达成了谅解”。1926年1月,直奉联合进攻国民军,并于4月进占北京。6月,经杨宇霆与吴的幕僚多次密商,张作霖与吴佩孚“聚首怀仁堂”,正式结成了“反赤”联盟。12月,为对抗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张作霖出任“安国军”总司令,杨宇霆任安国军总参谋长,并制定了先利用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与北伐军火并,再消灭北伐军统一全国的计划。无奈这一计划在连战连捷、势不可挡的北伐军面前,只是个泡影而已。1927年6月,杨宇霆协助张作霖成立安国军政府,并任元帅府总参议,以与北伐军作最后一搏。1928年1月,奉军第四方面军军团长韩麟春以病痿不能治军,由杨宇霆接任,与张学良一起负责京汉线作战。5月30日,鉴于北伐军逼近京、津,张作霖召集张作相、杨宇霆、张学良等举行紧急会议,决定即日下令总退却。6月4日晨,张作霖途经沈阳西北皇姑屯车站南满铁路与京奉铁路交叉口时,被日本关东军埋设的炸弹炸死。张学良得知消息后,将全军委托杨宇霆指挥,自己化装成士兵秘密回到沈阳。7月4日,张学良经东三省议会推举,当选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驻关内的奉军在杨宇霆指挥下也陆续撤回关外。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为缩减军事开支,撤销了旅以上的军、师番号,以旅为军队最高单位。杨宇霆脱离军旅,以“兵工厂督办”的身份寓居沈阳,张学良仍不时就商政事。而杨宇霆却怏怏“非少主臣”,对张的诸多措施有异议,甚至肆意阻挠。他表面上称张学良为“少帅”或汉卿,背地里却不止一次地叫他“小六子”(张学良行六),对张学良极不礼貌。起初,张学良对杨的意见颇为尊重,“凡事得宇霆之关白,学良无不许可;凡人得宇霆之品题,学良无不擢用”。但“学良愈恭谨,而宇霆愈跋扈”,东北的一些官员们以为“宇霆之果能操纵学良也”,“故趋赴者愈多”,杨公馆辐辏如市。张学良对杨“心渐厌之”,两人的矛盾逐渐激化。
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是杨宇霆的心腹。他身兼省长、东北交通委员会委员长、中东铁路督办等要职,是东北的实力派人物之一。常荫槐虽精明干练,但也与杨宇霆一样,根本未把张学良放在眼里,甚至对张的命令拒不执行。常擅自在黑龙江省成立山林警备队,由杨宇霆从其兵工厂提供军械,“有替杨宇霆培养势力的企图”。这对急欲统一东北政令的张学良来说,无疑是一大心患。
杨宇霆与张学良的政见分歧突出表现在“东北易帜”上。杨宇霆反对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合作,而主张联合西南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抵抗蒋介石,保持东北“独立自主”的政治局面。1928年8月25日和10月7日,杨宇霆两次背着张学良与白崇禧会见。白崇禧劝杨宇霆推翻张学良取而代之,并愿意提供帮助。蒋介石获悉此事后,立即密告张学良,叫他“先下手为强”。杨宇霆虽没有谋害张学良之心,但坚持反蒋不变。12月29日,东北正式“易帜”,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杨宇霆为国民政府和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张学良宣誓就职时,杨宇霆当场表示不接受其委任,乃拂袖而去。与此同时,日本竭力挑拨离间张学良与杨宇霆的关系,大川周明送给张学良一本《日本外史》,并用红笔将丰臣秀赖被权臣德川家康推翻的一段史实勾画出来,暗示杨即德川家康,张为丰臣秀赖。关东军还设法将一些杨宇霆与日本人密谋联系、要篡夺张氏政权的假情报传到张学良手中,希望张、杨互相争权、火并,日本好从中渔利。
1929年1月7日,杨宇霆为其父祝寿,杨公馆门前车水马龙,盛况为沈阳向所未有。张学良偕夫人于凤至亲往道贺,杨宇霆竟以普通礼节相待,与一般宾客无异。席间,杨的一举一动俨然以东北领袖自居,而来自全国各地的贺客也对杨恭维备至。张学良目睹这些情景,更感到杨宇霆是他施政的最大障碍,遂决心除掉杨宇霆。
1月10日,杨宇霆、常荫槐一起来见张学良,以管理中东铁路为名,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以常荫槐为督办。张学良表示,目前东北刚刚安定,涉及外交的事情应慎重考虑,须从长计议。杨、常则要求立即决定,并拿出已拟好的文件要张学良签字。张学良认为杨、常欺人太甚,忍无可忍,便推托吃过晚饭后再说。当杨、常二人吃过晚餐来到帅府老虎厅坐下时,辽宁警务处长高纪毅等人奉张学良之命将杨、常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