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兰亭序》?

作为一位书法爱好者,兰亭序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兰亭上的每个字的笔划,多一点少一点,长一点短一点都不会变得比原来更好。


关于兰亭序,前些天我答了一些话,没有新的话了,抱歉,谢谢!


圣教序和兰亭序的字,有明显的区别,感觉兰亭序软弱无力,难说是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难进难出


生老病死,自己掌握自己


笔法好结体没那么好名气过于大不能盲目崇拜


关于兰亭序现在普遍较认同的是唐冯承素双钩描摹的神龙本,学术上有学者质疑其有可能是明朝时期的伪作,因为真迹早已失传无从考证故而备受争议。史料讲真迹随葬李世民墓,但后世盗墓者朱温把唐陵墓几乎盗了个遍所记载并未发现真迹所在,因此又有人推测极有可能随葬于唯一未能盗掘的武则天墓,迷题留待有一天终能够解开。


兰亭序是有名的书法经典传奇,为什么说传奇呢,因为兰亭序原件已没有了。


世上本无兰亭序,唯有攀本在人间。


评价这样一幅神品,我以为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一是人文价值。《兰亭序》是王羲之一生最得意之作,于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日,邀请谢安、谢万、孙绰等名士及亲友41人在会稽之(今绍兴)兰亭举行“修禊”之礼。魏晋时期,尚处在兵戈四起,战火纷飞的日子,一批风度翩翩的绅士,时代的精英,会聚在兰渚山下,时值暮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曲水流觞,宴游雅集,各自赋诗,集为一卷,是为《兰亭序》。他们崇尚老庄道教思想和佛教文化,向往思想解放和精神自由。王羲之乘着酒意正酣,心神愉悦,即兴挥毫,写下了史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这短短的324字,高度表现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文字、书法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可谓精妙绝伦。二是社会价值。《兰亭序》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注定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王谢两家,魏晋南北朝时期顶级门阀士族,是当时无数文人雅士的崇拜者和追捧者。尤其是唐朝天子李世民极力推崇王羲之的《兰亭序》,赢得了书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兰亭序》历经千余年,见证了中国大半部书法史,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和追求,在它身上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有多少谜一样的传奇,也许是社会赋予了太多的内涵,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苦苦探寻它的身世、真假、去向……然而都显得苍白无力。全社会,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史都认定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还有必要追究真假问题吗?三是奠定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翻开中国书法史,魏晋承接秦汉篆隶开启了楷书、行草书发展历程,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南帖,得到了空前发展,王羲之传承传统书法之精华,倡导将书写者的精神气质融入到书法中,遵循卫夫人“意在笔先”之笔法论。他在《用笔赋》中强调“藏骨抱筋,含文包质”之理论。王羲之主张书法要表现出笔法的含蓄之美与文字内容美的和谐统一,可谓是中国书法古典美之标准。《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传承书法经典,实践其书法理论的典型代表作品,也是我国书法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从而也奠定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阑亭序,笔者认为圣手凡心!

应为阑亭记,如岳阳楼记类。说序有点不妥。再品内容,倾向游记记事。故作阑亭记更佳。其内言聚朋友于阑亭风是区,景美天气好,心情舒畅。赞美山河之佘感慨人生,今昔一致!

齐彭觞为妄作,叙时人,录其所述”。哪所述呢??王羲之作阑亭序,这序应承其所述作序,只未见述而序,空洞无物,或众人胡言酒语不值一提,或后删之。

阑序圣名传今,不在其内而在其表,王義之书法。故称圣手凡心。


兰亭序基于强大的书法修为,在恰当的时机,内心变化和情感舒悦到极致,即兴发挥的神来之作……连王羲之自己之后都无法复制的杰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向永远经典致敬……


《兰亭序》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写的,对生活感悟融入兰亭序中值得称赞


但凡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的人,应该没有不知道《兰亭序》的。

说《兰亭序》,就有必要先说一下兰亭。兰亭是一个地名,严格地说,应该只是一个具体的处所,它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现在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我曾在2011年12月到过此地。这里,融秀美的山水风光、雅致的园林景观、独享的书坛盛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一体,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

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1665年前的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吧。这一天,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兴致勃勃地将一批文人雅士如谢安、王献之等计41人(加上他本人共计42人)邀至兰亭,在一个开阔而幽静的曲水地方,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聚会。可能当时没有人会料到,这次兰亭雅集活动,会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这次兰亭雅集活动有两个项目:第一个是传统项目:修禊,行祓禊之礼。这天正值上巳节,其习俗是修禊,就是“漱清源以涤秽”,求得来日美满幸福生活。第二个是创新项目: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东道主王羲之把这些文人雅士安排到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而地而坐,由侍女将斟上酒的觞杯放入溪水中,让其顺流而下,觞杯在谁的面前停下来,谁就得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如果才思不敏,赋诗不成,就得罚酒三杯。结果,有11人各赋诗2首(其中王羲之2首),15人各赋诗1首,16人诗未赋成而被罚酒。这样,大家把37首诗作汇为一集,并提议由王羲之为之作序,这就是声名远播、传诵至今的《兰亭序》或《兰亭集序》。

王羲之作的这个序,计324字,是用鼠须笔、蚕茧纸,带着一点微微醉意一挥而就的。后世关于《兰亭序》的评价,对文章有褒有贬,说法不一;而对书法,则众口一词,大加赞誉。到唐代,被尊为“古今法帖第一”;到宋代,更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则成为海内外交口称道的“中国第一书法圣地”。

王羲之的《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地位,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珍爱与推崇是分不开的。当他听说王羲之本人最看重的《兰亭序》真迹还流传于世并且就在永欣寺和尚辨才手中时,他便立即召集臣下商议对策,终于拿到了《兰亭序》真迹。此后,他不仅自己经常欣赏和临摹,而且还鼓动近臣临摹。

你说,有了皇帝的大力宣传,能不火吗?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果没有唐太宗的亲自推介,那么作为书法作品的《兰亭序》还有没有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呢?

附录王羲之《兰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圣篇作品,虽说是堰品,1600年来还追捧至今。不槐为圣书。人人都学王的书法可为啥写出的品味都不一样呢,它与年令,性格,阅历,性别有很大关系。


原始地址:/xinwen/1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