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这些就是对一些景和事坡有兴趣,随心所欲写一些顺口溜罢了。对你所说的不了解。
中国诗歌自古有风,雅,颂,赋,比,兴之说。又以雄浑,充读,漂艺,深奥。消洒手法为妙。写山雄浑大气,说水宜源远流长,写人见各邻其妙,记事可罗列纲常。总之诗之妙妙在舒怀,文之兴兴在意境。答君问纵下笔千言意尤难尽。待时机可共评其洋。谢邀。
可以这么讲,一首诗词缺少了象征的手法,就犹如缺少了遐思的灵魂。其意境必然落俗,所谓的抒情达意,往往也只是在平铺直述,冗长的“啊”“哦”“额”之间。
最高境界的象征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为语言不足以形容象征所带来的意境。学会朦胧达意的象征手法是学诗的重中之重!
象征,乍一看象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其实不然。他往往是把多个紧扣诗调的情节层层递进,从而达到画意的目的。这是一种高强凝炼的手段。不须要你说具体的情怀,却什么都说了。尽在不言中!一种咏永新的含蓄是那么的意味深长!
象征是精炼语言的表达。它是作者匠心独具地用联想的手段,勾起读者更广泛的联想,它会让读者回忆起或有或无的人生际遇。让读者很轻易地进入到诗词所营造的要围中,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请看:
寄调《黄莺儿》
早春心意寒,闻夜莺唱情烦。
满眼艾怨更漏残,谁人我伴?
燕语呢喃。
天涯极目柔肠断,春绿哪山?
无心问,燕还不还。
毫无疑问,这是一首叙说单相思艾怨情怀的调调。早春绝对不是单指时令,它实质指向是情窦初开的年华。满眼艾怨更漏残,只怕是说长夜将逝,不能在梦里与意中人相会吧?由此就不难理会,春绿哪山的艾怨了。
这调通篇没有一个爱字的表露,却给与了人一种举言欲止的无限联想。读者自感自悟,定能了解象征的奥妙!
自卖自夸一回吧,万望勿笑!
路过打打酱油。
象征手法,简单通俗地说,就是将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或情感赋于平凡的事物里,好像是写“山”、实际上让人感受到是在写“水”的武功招法,就叫做“象征”.。
象征,是变平凡为神奇的金手指,亦是一种深入浅出、意境深远的表现方式。
例: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描述的是秋风萧瑟,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吐蕊绽放,无畏无惧,以致长安城里满城清香,遍地黄金璀璨,;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胜利后的盛况,表达了诗人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铿锵有力且意味深长。
又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人以云水的逍遥自在,衬托恬淡,悠闲的心境。用泉水激起的波浪寓意社会环境,言浅意深,回味无穷。
这首诗描述了白云随风来去,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悠远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渴望的独白,对自由深沉的呐喊。
要诗歌,就不要象征,对比,排比,拟人也是象征。直抒胸臆多好,不要想啥啥,还要啥啥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将具体的形象事物指代特定的情绪和场景。如红豆代表相思,柳枝代表离别等,百度一下就知道了。象征这个词在英文是symbolize,用符号表示指代的意思。古诗中李商隐的《锦瑟》应该比较典型,用不同的形象及形象组合指代了多种情绪。我国古代诗歌并未有象征之说,但实践却早超前,所谓的象征都落在了赋比兴的框框里了。谢邀。
所谓象征的手法,是用一种曲笔来委婉或深沉地表达诗人心中的所思所想,从而避免直抒胸臆式的单一艺术方式达到更为巧妙的文字艺术效果。
比如于谦的巜石灰吟》就是很著名的代表作。
艾青的《礁石》也是,都是借所咏之物,深沉而强烈地表达抒发了自已的高尚情怀以明志!
一般来讲,象征手法,意境比较高远雄浑,气象较大,很容易震撼读者心灵,较为被人接受。
当然,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深的人生阅历,以及对于理想无私而执着的追求和家国天下,万民苍生的悲悯,奉劝作者悄悄走开,象征艺术不欢迎你!
我是诗人高粱,愿与众文友共勉!
诗歌的创作灵感来自内心深处,表现手法各异,如歌颂花木兰从军的诗歌,其中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就是典型代表。
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认为:一件作品的诞生,不仅要经过作家的创造,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这一理论引申到现代诗歌的写作中,我们可以这样说:一首诗的诞生,不仅要经过诗人的创造,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读者,或说读诗的人,是如何才能参与到这种“再创造”的状态的呢?在诗歌的众多表现手法里,恐怕象征这种艺术手法是最合适让我们读者进行诗歌的再创造的了。因为这种艺术手法所表现出的效果寓意深刻,最能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人获得诗外有意的感觉。我们写诗歌的目的之一,不就是想达到这样的互动效果吗?
象征,有许多解释,其一: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其二: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其三: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意蕴。黑格尔则说:“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简而言之:象征,就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寄寓深刻的思想与感情。比如西方的宗教用具体的十字架,来象征殉道和神圣。又如咱中国的长城,它寄寓着中华民族顽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大一统意识。
哪么我们如何运用象征手法,去写这样寓意深刻,能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的诗歌呢?对于写诗,我一直认为:前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前人的作品,是我们最好的教材。我们伟大的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数目众多的咏物诗,其中就有很多都使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如咏花的诗以“梅”象征高洁;以“菊”象征傲霜斗雪的坚强;以“牡丹”象征富丽;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其他的还有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近代散文茅盾的《白杨礼赞》,高尔基的散文《海燕》等等。下面让我们通过臧克家《老马》一诗,来分析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既然诗是《老马》,哪诗中横竖不说一句话的它自然就是这匹老马了,马有多老,诗人没说,这或许只是个习惯性的尊称,如生活中的老张,老李。但老字在诗中还是说明了一点我们容易忽视的东西:它已经是老的马了,亦即它不年轻,不力壮了。这个老字对于这首诗的意义是很有作用的,慢慢读下去就会明白。压力往肉里扣说明了装个够的大车是哪么的沉重,但另一方面是不是老马因年事已高,皮肤已然松松垮垮的了?一个扣字是使我们心痛老马身上哪道隐隐可见的勒痕,它已这么老了,为何还要叫它拉这么重?没有谁能帮得上老马,老马有口,但难言,它只能把头沉重地垂下。此情此境,真叫人伤感不已。
老马拉车已拉到老老垂矣!它哪能跟车主对着干,车主让拉就要拉,让拉多少就拉多少,不管它愿不原意,不管它能不能拉,它有泪,只能往心里咽下去,命运掌握在车主的手中……在飘来的哪道鞭影里,在老马努力,吃力地抬起头拉动大车的剪影中,我们无法不同情它悲惨的现实生活,前面有多远?老马望向的前面有终点吗?不知道……
诗到此结束了,但真的就这样结束了吗?是的,诗是结束了,但老马悲惨的生活还没有看见尽头,诗外的意昧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无法不联想到:老马很像旧社会里哪些贫苦的老农!很像哪些被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老马命运凄凉、悲惨、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在哪个万恶的旧社会,劳苦大众不也是一样的低垂着头,沉默着,受鞭打受压迫吗?它们的命运如此的相似!诗中只描述了老马的生活,但不也同时描述当时贫苦的大众吗?诗中寄托了对老马的同情,诗外不是也同时寄寓了对贫苦大众的同情吗?这,就是象征,这艺术的手法,就是象征手法。老马的悲惨命运,痛苦的感受和悲凉的心境,在诗之外,就是对当时社会的一个折射,并藉此产生了深深的,血泪的控诉意昧!这就是这首名诗的意义所在,也是象征艺术手法运用的一个成功的典范。
这首文字简单,诗意显浅的小诗却又是哪么的意蕴丰富,意义深刻,感情又是哪样的深厚,这一切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吗?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象征意义两个方面。在这首诗里,老马与它的悲剧就是象征体,诗外蕴含的思想感情就是象征意义。老马与它的悲剧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是有着深深的联系的,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由老马与它的悲剧想到当时贫苦大众的悲惨命运与社会的丑恶。这是我们从这首诗中得到第一个启发。第二点是:老马拉大车是当时社会中很常见的现象,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很真实的生活。唯其真实可信,它所象征的意义才可信,才能打动我们,越是真实就越深刻,所我们常说诗来源于生活,这就是例证。越深刻的形象刻画,它所象征的意义就越有感染力。这是我们运用象征手法时要注意的,不要选取哪些自己不甚了解的事物来作象征体,更不要选择当下网络诗歌中的一些怪诞的意象来作文章,哪些东西没有人能说出它们象征了什么。第三点就是:象征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它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刻画而表达出一种诗外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可以意会,豁然而通并因此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含蓄、隐晦而又简单易行的写作技巧,希望初学写诗的朋友们多多揣摩。第四点:象征艺术手法和比喻修辞手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又有很明显的不同。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象征也有这个要求,这是它们相似的地方。但象征要求对所要象征的人和事物的重要特征或性质要求更高,要有更深刻和积极的意义,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由此及彼的联想。象征要做到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要延伸出所描写事物的内蕴,才能形成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最后,谈到象征手法不得不说一下象征主义的诗歌。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这份宣言标志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象征主义诗歌流派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主张故意的使读者不怎么理解诗与诗人的表达,要让读者似懂非懂,恍惚中若有所悟;给读者一种此中有深意的体会。象征主义诗歌主张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的效果。另外它又十分强调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押韵来表现,而是推崇诗句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一下马拉梅、魏尔伦和兰波等大诗人的作品,相信会有借鉴与启发的作用的。这些与本文虽有关联,但在此讨论的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至于象征主义,或以后另立文再谈吧!文中观点只是我一管之所窥,漏洞恐怕不少,观点也恐是无甚新意,仅作抛砖之姿态,希方家指正。在此祝朋友们写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