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到底应不应该学知识?

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一直广受诟病。主要原因是把小学知识提前到幼儿园教授,很多孩子根本不懂,有拔苗助长之嫌。容易导致孩子厌学、让孩子失去幸福感。

作为幼儿园的学生,在小班和中班期间不建议家长给孩子辅导有关小学的知识,毕竟孩子年龄小,这些知识一是难度不适合孩子,孩子根本看不懂。而是过早让孩子接触这些对于他们来讲很“无趣”的东西,可能会让他们过早的产生厌学情绪。反而不利于今后的小学段的学习。

然而,孩子到了大班,尤其是大班下学期以后,家长是可以适当引导孩子有步骤地接触一些小学的初级知识的。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私立幼儿园是教授孩子一些小学知识的,而公立幼儿园则只教孩子唱歌、跳舞、画画、做游戏。等孩子上了一年级以后,这两种孩子在知识学习能力上理解能力上就确实存在差异!

那些接触过小学知识的孩子,在一年级初期无论是课上理解能力还是成绩都要优于没有接触这些知识的孩子。

因此,家长可以在孩子上大班以后,适当、适当、适当(重要的事说三遍)给孩子接触一些小学的知识。如何讲,讲多少?要根据孩子具体情况而定。不要急于求成。要记住,孩子接触一些这类知识固然好。如果孩子理解能力达不到,或者家长不会教,那也没必要纠结这个事情。毕竟到了小学老师还是会教的。


中国现在基础教育是一个反人性的教育,如果再不反思和纠正,将毁掉许多孩子的人生,也会毁掉许多家庭的幸福!也会毁掉这个社会的和谐!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在西方就是轻松和快乐教育。许多国家均立法规定,幼儿园教育除给孩子玩耍游戏或力所能及的自立劳动外,是不允许多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计算的;小学的时侯,1至4年级的孩子做作业老师是不给学生计分的,所以每个学生都不知道包括所有学生在内的学习成绩。在美、德等国家,假如学校老师给孩子作业布置多了,家长还会到学校投诉说:“为什么给我孩子布置这么多的作业?”因此,所有学校和老师都不会给孩子多布置作业的。每学期期末,老师都会给每个孩子发一个奖状,这个奖状是根据每个孩子特长发的,内容不一样,以期鼓励。那么为什么小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搞竞争呢?是因为小孩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善,特别是小孩子的大脑左前上方这地方,是供小孩玩耍的,如果过度地灌输文化知识或数学计算,会严重伤害这个孩子大脑发育的,会严重伤害这孩子未来的圆满人生。这是北京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告诉我们的。这位儿教专家还讲了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有一位5岁男孩,在其外婆的教育下,能够熟背唐诗300首,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优秀,觉得内心非常高兴,但这儿教专家认为这种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也不便说,就只是笑笑而已。后来当这个男孩上到高中时,因为患了重度的抑郁症而退学了。当初认为非常优秀的孩子,就这样失去了未来、失去了光环。中国的教育再也不能摧残孩子了,孩子是花朵,是每个家庭的未来,是祖国的未来!再也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幼儿园教授知识是必要的,学前教育也是有连续性的。真正的幼儿教师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教学的重点也是在规范学习仁义礼智信的同时,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训练注意力、规范学习习惯为入学打下基础。但是现如今,好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攀比之心,提高生源进而获得最大收益,随意增设写字、拼音等超过幼儿能力的知识是错误的"教",也是当下无奈的"育",建议家长要因材施教,重规范轻技能,让孩子掌握了好习惯自信、自愿的步入小学生活,才能安心快乐的去学习知识,也不至于为了孩子的作业鸡飞狗跳的。


幼儿园要学一些知识,只要不超出儿童的接受能力范围。教育部去年发布的禁止幼儿园课程小学化,目的是根据幼儿阶段的生理特性,促使儿童从小健康成长的美好目的。然而,如果不在公立和私立幼儿园之间进行一个统一的规划,恐怕幼儿小学化的矛盾还会依然如初。


当然应该学习知识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四条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这里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技能经验以及情感道德价值观等经验。

知识可以说就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验证过的经验,既有书面的,也有非书面的。

幼儿获得知识,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及其规律,发展自身。

只是幼儿学习的知识无论是从深广度,内容,学习方式,评测标准等都应该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贴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并促进幼儿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增长。

从深度上说,幼儿园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园教授的知识也是启蒙的,较为浅显易懂的知识。

从内容上说,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也体现了幼儿园学习内容的全面性。

从学习方式上,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多采用直观性的教学方法,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比如学习古诗《鹅》,教师可以展示鹅的图片,视频,并请幼儿说说自己关于鹅的经验,在引导理解古诗的意思后,还可以玩扮演大鹅的游戏。

比如一位教师看到孩子们在喝水时总是不排队,就在等待区域的地板上贴了一排小脚丫图片,并告诉孩子们排队时要踩准小脚丫,这样孩子们就学会排队等待。

在知识的学习上,既关注幼儿整体的发展,又关注到个体需求。

从测评方式上,应该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

我们应该反对的是向幼儿教授不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脱离幼儿生活经验的知识。

比如让幼儿写字,做算术,大量的背古诗,或者向幼儿讲授过多抽象化的概念,并要求幼儿背诵等。

这样做既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又不利于幼儿掌握知识,教育部办公厅在2018年发布《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严禁幼儿园教授拼音、识字、计算等小学课程内容,社会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环境。

最后再引用一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容:

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

五、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照本《纲要》第二部分的有关条款进行,同时体现以下原则:

(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三)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不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达成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共识,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当然要学,必须要学,不要把知识仅限于1+1等于多少!知识它是很广泛的!


学前班一定要学了,我在教学过程中,一年级凡是在学前班没学的,一点跟不上,孩子着急哭,班主任不停叫家长到学校谈话,你觉得不学行吗?


感谢邀请:

孩子学习从来没有定时定量必须****孩子的学习需要自然。专家建议的是一般规律,那个规律里面不包括您家的孩子。

孩子学习场境无处不在,您生活的周边到处都是课堂。街道边的路标指示牌、广告、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公园里争奇斗艳的植物,都是极佳的学习资源,您有心孩子识字、学习自然不是问题......

我家孩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与他一起识字就是在以上场景下开展的趣味学习,来北京半年多也发现地铁、公交、公园都会成为部分父母的教学场地。

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即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


01

知识,可以分为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

顾名思义,书本知识,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等学科类知识;生活知识泛指生活习惯、生活常识等日常认知知识,比如:吃饭、穿衣、作息、运动等。

那在幼儿园,到底是应该学习书本上的学科类知识呢?还是学习生活知识呢?我个人更偏向于学习生活知识。

在当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本末倒置了,从孩子还在娘胎里开始,我们的耳边就充斥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各种论调、广告和宣传语,于是才有那么多的父母拼了命地让孩子进各种高端双语幼儿园,排队上各种早教机构,将钱往各类英语、奥数、作文等培训机构砸,目的只有一个: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

但是我们看一看,那些往返在各个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孩子:吃饭要人喂,穿衣要人帮忙,书包要家长背,脾气大,还动不动骂人,打人,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人生活在世上最起码的自理能力都成问题,更何谈各种生活和学习习惯了。

02

在习惯培养方面,我觉得我家俩宝上的幼儿园做的就很好。

幼儿园以“生活习惯培养”为办园理念,从小班开始的自己穿衣、吃饭、上厕所、叠被子、叠衣服开始,到大班的早睡早起、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都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后,也能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

有一次开家委会的时候,园长给我们讲了一件事给了我特别深刻的印象:幼儿园举行户外活动,需要中班的孩子自己去布置场地,其中一个孩子一个人在拖一个轮胎,想要放到指定的位置,但是他自己弄了好久,就是拖不动,因为力气太小了。恰巧那个孩子的奶奶还没有离开幼儿园,刚好看到了这一幕,于是想要动手去帮助自己的孙子。但是被园长给拦下了,告诉奶奶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最终,那个孩子去找了其他人帮忙,一起将轮胎拖到了指定的位置。

园长说:孩子的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不管是自己动手解决,还是找其他小伙伴帮忙,都说明孩子在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孩子的独立和沟通交流能力。

03

有人说,如果幼儿园不学习学科知识,上小学会跟不上进度。

的确,比起那些在幼儿园就学过语数外,或者上过幼小衔接的孩子来说,没有学过这些的孩子,刚开始确实会有落后的现象。但正因为如此,这些没有学过的孩子才会更加努力,更加认真,而那些已经学过的孩子,因为自己已经知道,所以上课不认真,因为知识掌握不牢固,在3年级的时候,就能看出两者的差距。

我有一个侄女,幼儿园也没有学过学科知识,上一年级的时候,家长没少操心,每次考试,侄女总是最后一个完成,成绩也不理想,但是侄女的爸妈并不着急,而是陪着孩子一起每天练习,打牢基础,并有针对性的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在侄女3年级的时候,孩子的作业完全不用再操心,因为孩子自己就知道该做什么。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但也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筛选能力,要分得清孰轻孰重,这样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

【我是海绵妈妈育儿,爱看书,勤反思,希望通过身边的故事影响你我他,让我们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转发及评论】


不论成人教还是不教,幼儿每天的生活都在学习,学习认识不同的事物,学习说话,学习吃饭穿衣,学习各种规则。

幼儿的学习应该是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的。学龄前的孩子,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成熟,对书本的,非实物的知识是很难吸收的。

非要学习的话,孩子基本上大部分是靠死记硬背,大多理解不了其真正的含义。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事倍功半,还会影响了孩子本身对对知识深入学习的兴趣。


学龄前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更重要。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在3——5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孩子学点什么?

家长能想到的就是知识。也有很多的家长已经在这么做了,给孩子认字、背诗词、学乐器、绘画、数学类的心脑算珠心算等等。

也有一部分家长持相反观点,但是看到周边的孩子大的小的都进了各种“学堂”,心中不免“惴惴不安”,学还是不学?学点什么最合适?

事实上,这是一个早期教育的问题。

完全不做任何有意识的培育,从现在大多数早教专家的研究成果来看,显然是在失去一个孩子发育的良好时机。这个阶段,重要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与他人相处)、情绪处理等内容。

有些有心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就着手开始“培育”——跟孩子说话,增加对孩子大脑的语言刺激;带着孩子去逛书店,去翻书,给孩子读书听,和孩子一起看书。

这种行为成为家庭中长期的一种固定模式。父母有意识的把孩子带到了书和阅读的世界。

这样的孩子,喜欢书喜欢阅读就像喜欢玩具一样。

这就是习惯的养成的方式和路径,很多父母在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发现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写作业、不喜欢学习。

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和爱好,孩子习惯了散漫和毫无规律的生活之后,突然要被书本束缚——读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对于小孩子,怎会一下子喜欢上读书学习呢?

很多家长注重实效,很在乎孩子短期内的学习成果和对于知识的掌握量,这会引起孩子对书对学习的排斥。因为一旦固定了学习量,变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兴趣随之消隐不见。

因此,培养一种喜欢读书和阅读的习惯,是幼儿时期家长可以给孩子的最好培育。

学龄前儿童,语言学习正当时。

也有很多家长在问,幼儿园的孩子可以学习英语吗?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仍然的,不要追求短期效果,不要在意孩子背会了多少单词会说了几句口语,不要追求这些貌似成果的东西,而是让孩子有一个外语的环境,让孩子早早地接受一种母语之外的语言刺激。

语言的学习也是一种模仿的过程,一如孩子出生以后听父母说话,然后模仿父母说话的样子,发音的方式,逐渐会说出音节、说出一个字,说出一句短短的话。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自己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方式与直接抚养人一模一样,而且根本不需要父母去教去讲解某一个字的意思,孩子就会用就会明白——尽管他们的表达方式有限,但是你会知道他是真的懂。

外语的学习也是一样的过程,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听到外语的机会,这个学习越早越好。

不用担心孩子汉语都不怎么好——怎么能学好外语?

孩子的大脑能够分辨并接受同时输入的几种语言——这是经过专家研究经年的结果。

如果家长想给孩子教点什么知识,在幼儿阶段,语言类的学习恰当其时。

但是同样的,请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要给孩子学习任务,兴趣在压力之下,只会消失而不是长成。

学龄前儿童,爱的教育更有益。

这个应该放在题头的,最重要的部分,我放在了最后。

因为对“爱”的理解,每个父母有不同的认知和表达。而且很多家长都不以为然,谁不知道爱自己的孩子?!

对于孩子天然的母爱和父爱是人的本能,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一件国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放眼看过去,似乎很多的父母很容易的跟着天性走了。

爱孩子变成了无限度的“宠溺”——对孩子有求必应、放纵无度,把孩子宠的一塌糊涂,到孩子长大了,又抱怨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父母认为给了这个孩子最好的,然而孩子似乎并不知并且完全没有感恩之意。

希腊神话中的海洋女神忒提丝为了让自己的儿子阿喀琉斯变得无懈可击,在孩子出生之后,她握住孩子脚脖子把孩子倒着浸入冥河水中,除了未沾倒水的脚,阿喀琉斯后来变得周身刀枪不入。最后被光明之神阿波罗用暗箭射中他最脆弱的脚脖而死。

不要只给孩子蜜糖,爱是帮助孩子未来变得更强壮、更独立、更完整的一种选择。而不是事事顺遂孩子的心意,从小开始培育孩子好的生活习惯、同理心、与人相处的能力,教给孩子恰当的处理情绪和困难、挫折的应对方式,才是理性父母对孩子正确的“爱的教育”。

对孩子的教育是贯穿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之中的,对孩子的教育也一定不是仅仅限于知识,真正支撑一个人走过最艰难的时间的,是内在的力量。

而父母,是孩子幼年之时,最好的领路人。

————————————————————————————————————

我是芯妈,和孩子共同成长;和您共同探索孕育养儿之道。关注【芯妈心语】


原始地址:/faxian/4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