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被说烂的“原生家庭”的框架,是否真的存在?

原生家庭就是由你,你父母或者你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和你从小生活的地方和固定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学界,咨询师们或者专家,学者,教授们都喜欢玩弄一些新名词,以此显示他们是多么的专业,学识多么渊博。其实也没多大的意义,就是从你过去的生活中来推断出当下的某些因为是怎么形成的。就是这么简单。作为咨询师个人觉得应该少引用专业名词,多说大白话,事实求是的告诉别人怎么做就行了。


几乎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就看是否对下一代烙上了印记。我的父亲成长在特殊时代下,家庭气氛很压抑,他也不善于表达爱意,作为女儿,我从来没有挽着父亲或者撒娇之类的,父女之间交流要么很冷静,要么很火爆,知道父母都很爱我,但是这样的父爱其实是不完整的,导致我现在非常没有安全感,和男生的相处也很奇怪,实际上很合拍聊得来的异性变成了兄弟的感觉,却对不合拍但是温柔包容的男生很依赖,我不是缺爱,而是从小缺失了男性的温柔,老是爱错人。

这种类似情况也比较常见,很多女生特别粘另一半,或者特别在意另一半心里是否一直想着自己,其实上一代普遍存在羞于表达爱的现象,特别是父亲这个角色,所以衍生了一批不太有安全感的下一代。这是我的理解和体会,欢迎大家各自剖析交流。


原生家庭框架是存在的,而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虽说同样的环境下每个人的感触不一样,到无论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

记得看过一个小故事:有两个兄弟的爸爸妈妈经常吵架,爸爸经常喝酒,喝完就打骂妈妈,妈妈不敢反抗,因为越反抗落在身上的拳头越重,而这两个年幼的孩子被吓得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长期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老大和老二的心里也在慢慢发生变化,老大想:原来老公是可以这样打老婆的,以后我娶了媳妇也可以这样打她;老二心里想的却是:妈妈太可怜了,等我打的过爸爸以后我要保护她,以后我对自己的老婆绝不会像爸爸对待妈妈一样。

简单的一个小故事,就说明了原生的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大程度上会对孩子以后的恋爱婚姻观造成不可否认的好的坏的影响。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女孩子们,都已经到了和男朋友谈婚论嫁的时候了,有不少人在见识了解了男方的家庭成员及不友好氛围后,宁愿被人笑话也要决意退婚。而有的女孩子本来对男友不是甚为满意,但见识了男方家庭友好的氛围和睦通情达理的爸妈后,自然而然的会觉得这样的家庭教出的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从而对男友多了一份坚定。

就像每个孩子一样,谁都希望有个温馨的家庭,在一个家庭人员互相关爱的环境下长大,但有的孩子是幸运的,但有的孩子却不那么幸运,但我希望这些孩子坚强一点,虽然自己的家庭看起来不那么美好,但当你有能力了长大了,请不要让自己经受的童年再一次发生在自己的下一代就好,给孩子一个温暖和睦的原生家庭。


你好!这肯定是存在的,并且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其影响。

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为我们人类从出生以后就善于模仿,所以我们的生活习性等各方面,都会与父母或爷爷奶奶的相近。

也就是说家人都一些不良习惯或性格也会影响到孩子,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这也就是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框架了。

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越来越多人把当下的迷茫和对未来的焦虑,往后回溯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如果你执意拆穿他们一层层的借口,就会看见原生家庭是他们最后,也最坚固的挡箭牌。

原生家庭,不是成年人失败的挡箭牌。

豆瓣网上有个人气小组,名字叫做“父母皆祸害”。

这个小组的成员有一项共同特征,那就是习惯性将自己的人生困难和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地归咎为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这种网络热潮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推波助澜下,“原生家庭决定论”成为了一代年轻人逃避自我、嬉戏人生的万能挡箭牌。

可是,原生家庭的能量真的有那么大吗?

实际上,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完美的原生家庭。

在原生家庭中的逻辑就是这样:知道自己有问题,就没问题。在原生家庭这个框架下的病人逻辑是:病的时候,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病。等病好了,才知道自己曾经病过。”

一个时常将原生家庭挂在嘴边的成年人,与其说是“原生家庭决定论”的信徒,不如说是不敢直面自己失败的人生懦夫。

他们把原生家庭当作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和责任的挡箭牌,只是因为这块挡箭牌够好用,也够坚固。

甚至你永远也无法拆穿他,因为你也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他们真正缺乏的,是面对失败的勇气,是对于成功的尊重,是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普世价值观。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原始地址:/jingpin/11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