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我们是不是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面?

我们人类是不可能永远存在的。不论如何,人类终将从宇宙中消失。但是,在我们消失之前,我们的计算机能力或许已经足够强大,能够极尽详细地模拟人类的经验。一些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已经开始思考,我们是否早已走到了这一步。或许,我们正身处一个计算机模拟中,我们体验到的现实只不过是该程序的一部分而已。

现代计算机技术极其复杂,而量子计算(quantumcomputing)的出现使其更加复杂。通过这些强大的机器,我们将能够大规模地模拟更加复杂的物质系统(physicalsyst),其中可能包括完整的生物体,甚至人类。但是,为什么要在这里止步不前呢?

这一想法并没有它听起来那么疯狂。最近,两位哲学家表示,如果我们承认电脑硬件最终会变得极为复杂,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已经是一种“先人模拟”(ancestorsimulation),即未来人类对过去的虚拟重现的一部分了。同时,三位核物理学家以“所有科学程序都要做出简化假设”(simplifyingassumption)这一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检验这一假说的方法。他们认为,如果我们活在一个模拟之中,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检测出这些简化假设。

然而,这两种观点,无论从逻辑角度出发,还是从实证角度出发,都只是留下了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模拟之中的可能性,无法指出真实生活和模拟生活的区别所在。不过,即使我们不生活在一个模拟世界中,核物理学家们提出的模拟实验的结果也依旧可以得到解释。因此,这一问题仍悬而未决:是否有方法判断我们的生活真实与否?

我们都知道,在未来的某一时刻,人类会不复存在。或许我们会完全灭绝,没有进化的后裔,也可能会有一种或多种后人类(post-human)物种作为我们生命的延续,但是我们人类终会消失。然而,如果未来我们确有后裔,他们或许会有兴趣创造先人模拟,即由有意识的人类居住的虚拟宇宙。如果创造这种模拟的技术足够普及,模拟人类便会大幅激增,以至模拟中的第一人称经验(first-personexperience)会比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的第一人称经验要丰富得多。

如果你偶然发现,你自己有亲身意识经验(first-personconsciousexperience),一个有趣的问题便产生了:你如何才能知道你到底是人类本身,还是一个先人模拟,尤其是在后者大大多于前者的情况下?哲学家尼克·博斯特伦(NickBostrom)提出了一个思考这一问题的框架。他认为,以下三种可能必居其一:第一,人类或者类人物种在取得模拟技术之前就灭绝了;第二,“后人类”文明对创造或使用这一技术兴趣寥寥;第三,我们“可能”就是一个模拟的一部分。我说“可能”是因为,在同等条件下,一个意识经验就是模拟经验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其他两个可能性(灭绝说和缺乏兴趣说)不成立,那世界上就会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模拟经验。

当然,在博斯特伦之前就有人思考我们感知到的现实可能是虚拟的,虽然人们提出的模拟器的性质各不相同。人类意识是模拟的,这一观点不但是哲学和科学思考的问题,还是科幻领域的主打题材。在黑客帝国三部曲的第一部,《黑客帝国》(TheMatrix)(1999年)中,观众所知的世界就是一个电脑模拟,目的是在保持人脑繁忙工作的同时,利用人体里的化学反应来创造能源。在《黑客帝国》中,人类在一个完全沉浸式的虚拟现实环境里,以计算机化身(avatars)的形式体验着这个世界。但是,这套模拟有着诸多缺陷,让一些觉醒的头脑可以发现这一系统中的小故障,而“真实世界”中的人类也可以侵入名为“矩阵”(Matrix)的模拟现实。

博斯特伦的观点略微不同:他认为,不仅仅是人类,整个宇宙都是模拟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意识,以及与程序中无感知部分的互动,都是代码的一部分。然而,博斯特伦也承认,即使是对一个强大的计算机系统而言,要完全模拟现实的各个层面可能是不切实际的。正如我们的科学模拟包含一些不要求冗余细节的抽象层面,模拟系统也可能会借助某些规则和假设,使一些细节不用被模拟出来。而当我们做实验时,系统便会补充细节:例如,博斯特伦在其2003年发表的论文,《你活在一个计算机模拟中吗?》(AreYouLivinginaComputerSimulation?)里写道:“当[模拟系统]发现一个人正准备观察微观世界时,它可以根据需要,在一个[恰当的模拟领域]中填充足够的细节。”这样一来,系统就不用准确无疑地追踪所有粒子或星系的轨迹。当需要这些数据时,程序中的宇宙会提供足够的细节,来呈现毫无破绽的现实。甚至,人类也不需要每时每刻都被不差毫分地模拟出来;我们对“自我”的主观认识会随环境变化。

当博斯特伦热衷于向人们说明,我们活在一个模拟世界里的可能性更大时,面对这一难题的科学家们则需要回答另外一组问题。存在这一主要区别是因为,科学关心的是可以被实验或观察检验的事物。而且,事实证明,不论我们活在一个怎样的模拟系统里,我们都能从中推断出各种模拟之间的共性。

首先,如果我们活在一个模拟系统中,这一系统要遵守一套明确的法则,这些法则的动态变化(dynamicchanges)是相对较小的。科学方法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取得的巨大成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模拟假说有一些潜在的解释力:我们的宇宙之所以遵从相对简单的法则,是因为这都是设计好的。至于模拟器在程序运转过程中做出的修改,研究人员指出:模拟程序中存在错误,我们又测量到了以这一错误为基础的现象,但随后这一漏洞得到了修正。

或许,真相是,我们确实活在一个模拟中,但是,就像假如世上存在一个不通人情的神一样,模拟世界也不会改变我们对自己生活的主导。


生活在虚拟世界里,有一个典型的感觉就是你会被你所感受得到的某种未知力量所控制。坦诚说,人类目前是不是这样子,不好说。也就是说,人类其实是有可能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而要淡化这种感觉,就必须强化自主意识,拜托未知力量,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去得到结果。如果这个自主意识强化了,你就不会感觉到你是生活在虚拟世界中。


我抛个砖吧。有一个叫做庄周梦蝶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大意是说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在山水间惬意遨游甚至忘了自己真实的身份:”一个人“。梦醒时分,他才在亦真亦幻的感受中回想起自己是人而不是蝴蝶。但很快,庄子又陷入了迷惑。梦与真,蝶与人,哪个才是真我?我是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的人,还是梦见自己变成人的蝴蝶呢?而我们生活的本身其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举例来说,当你限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时,你会离真实生活渐行渐远,久而久之,虚拟成了真实,真实成了虚拟。所以我认为虚拟和现实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辩证的无解问题,仁者见仁。对每个人来说,都会活在一个对自己最有意义的“世界”里,我想这才是真相。至于其他,任何没有目的性的神秘主义都是无意义的。


虚拟世界是什么?假的世界。比如电子游戏里被操控的人就是虚拟的。比如电影里的人是假的,他们只是光的储存,一旦胶片损害,假人也就永远消失了。

再说假的与真的比较。假钱与真钱制作物质不同。假树与真树,一个死的,一个活的。

最后如何分辨真假世界。从上述问题找证据。假的东西是死的,假的东西会消失,假的与真的世界物质不同。真的世界就是有活的生命,不会消失,物质组成相同。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

其实,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当年庄子有晓梦迷蝴蝶的故事,不知道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

这种相互分不清的状态耐人寻味!

在现实的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会越来越接近这样的生存状态,尤其到十年后VR/AR大量普及的时候,人们的生活虚实界限其实并不那么明显了。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第一个方式,且由他去吧,人生苦短,岁月流金,懵懂无知并非坏事,分得清又如何,分不清又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

其次是远离高科技,放下伪装,寻找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环境。

第三是难得糊涂,也就是说既要适应环境,又要对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个有点难,我暂时难以回答,但这种东西是我想追求的。


什能叫虚拟呢?我真的搞不懂。按照人的活经验,过去的事都可是真实存在的,一天一天过来的,没吃饭就上学,小时候别欺负,那件事是假的?现实中的每一刻都是实实在在的,未来的事谁知道会是怎么样。如说现实是虚拟的,让我揍你一顿,疼不疼?还不信?把你所有钱都转给我,谁敢?饿你几天就知道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现实。又是说这种无聊的话题,出这问题的不是白痴就是精神病。


关于我们是虚拟的,还是物质世界的,主要看载体,没有载体的存在,一切无存,而载体是物质世界的,假如我们现在是物质世界的,现阶段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肉体,而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超级电脑。在未来我们终将以程序在网络中储存自己的意识,形成意识人与肉体人双态共存。假如我们是虚拟的,那么必然存在一个终极载体,来承托我们这个虚拟的世界。而这个载体终将会被发现的,甚至我们也会用这个载体去建立虚拟世界。所以我们不但是制造者,而且还会成为造物主的。是不是虚拟的有一个验证方法就是验证未来现在过去是否同时存在,可以借助条件穿梭其中。但目前阶段,我们尚无法判断我们是不是虚拟的。


这个是几乎无解的问题的,讨论到这里就有一个哲学问题了,就是如果把一个人脑放在营养中,器供给足够的营养,用各种电流刺激大脑模拟各种信号,那么大脑能否辨认出这些确实是自己眼看耳听到的?我想是不能的了,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无法回答。例外说一下黑客帝国就是借用了这个哲学思想


关于生活哲思,这是个答案。

我给你答案

——灵遁者

你如何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你如何证明自己是个女人?这个乍一听,是个很傻的提问。但很多很傻的问题,引出了很多不可思议的的理论。

正如牛顿问:“苹果为什么是向下落的?”爱因斯坦问:“如果我能以光速运动,看待周围的事物,会发生什么呢?”魏格纳躺在床上问:“世界地图的轮廓怎么那么相像?”

所以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提出了一个看似很傻的问题,请大家不要喷,对他要宽容。

你如何证明自己是个男人或者女人?是个逻辑问题。倘若世界上只有男人,你如果证明自己就是男人。

伟大的数学家哥德尔给出了答案。男人要想证明自己是男人,不能从男人本身【本身这个系统】来证明,是从女人出发。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哥德尔。美国《时代》杂志曾评选出20世纪100个最伟大的人物,在数学家中,排在第一的不是别人,就是哥德尔!

哥德尔以其惊人的才智,提出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而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数学的范围。它不仅使数学、逻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引发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哲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甚至宇宙学。

哥德尔定律的基本表述为:第一不完备性定理

任意一个包含一阶谓词逻辑与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为否。

第二不完备性定理

如果系统s含有初等数论,当s无矛盾时,它的无矛盾性不可能在s内证明。

就是这样简单的语句,它的威力却让很多数学家叹息。哥德尔让大数学家希伯特的“公理完备性”计划彻底流产。悖论的阴影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无怪乎大数学家外尔发出这样的感叹:“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数学无疑是相容的;魔鬼也是存在的,因为我们不能证明这种相容性。”

可能看到这里,不熟悉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魅力。

吃瓜群众的困惑,和当年罗素的困惑是一样的。比如有这样一句话,让你判断真假。“我的这句话是假的。”你会怎么判断?这就是说谎者悖论。提出者是西元前6世纪克里特哲学家埃庇米尼得斯。

即使过了几千年,这句话依然困扰者很多智者。罗素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我的哲学的发展》第七章《数学原理》里说道:“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无论哪一个学派的逻辑学家,从他们所公认的前提中似乎都可以推出一些矛盾来。这表明有些东西是有毛病的,但是指不出纠正的方法是什么。在1903年的春季,其中一种矛盾的发现把我正在享受的那种逻辑蜜月打断了。”

有趣的是罗素也提出了一个罗素悖论。说的是有个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是这样:“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欢迎!”

我们的问题是:“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脸吗?”“包含一切集合的集合存在吗?”这些看似奇怪的问题,折磨了我们几千年。

直到哥德尔出现,问题才有了答案。答案是——不能证明!也就是说包含一切集合的集合的存在证明,不能给出!但哥德尔证明了,不能给出!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问题,总会歇斯底里道:“到底能不能,你给我答案!你证明给我看!”现在我们终于可以长长的出一口气,让自己放松下来。

写到这里,我有个疑问,不知道哥德尔是否受到过维特根斯坦的启发。维特根斯坦也是一位伟大的逻辑学家,哲学家。曾是罗素的学生。哥德尔和爱因斯坦是好朋友。罗素又认识爱因斯坦,会有一起讨论的时间。所以我才会有这样的疑问。

而且非常巧合。我查询他们出生的日期。罗素比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大17岁。而维特根斯坦又比哥德尔大17岁。

我之所以将两个人联系起来,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有句非常著名的名言:“对于可说的,我们说。对于不可说的,我们要保持沉默。”

其潜在的逻辑是——有些问题是可以证明的,有些是不可以证明。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尤其提到伦理问题是我们应该保持沉默的。

维特根斯坦这句名言,在我看来甚至可以称之为:“维特根斯坦定理。”那么何谓沉默?什么时候应该沉默?

维特根斯坦认为当对象是无法言说之物时应保持沉默。比如一个简短的哲学理论,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即使用成千上万的字去解释它,也难以把它说个透彻和明晰。

因为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心里虽然对它有个了解,但无从寻找合适的字眼去把这个理论解释到自己心中所想的程度,才导致没有办法把这个理论清楚地解释出来。如谈论人生和理想这类的事物,即使口若悬河,也难以说个明白、道个清楚。每个人的思想各异,导致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人生”或者“理想”的畅谈也将各式各样,没有一个准确、统一、清楚的答案。这就是为什么,遇到伦理问题,维特根斯坦总是闭口不言。

不知道大家意识到没有,维特根斯坦的这种表述和哥德尔定理暗合,一点也不排斥。所以我觉得两个伟大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是“心有灵犀。”

从哥德尔提出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再往前推几年,还有海森堡提出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该原理指出在描述微观粒子运动时候,我们无法同时得到粒子的准确位置和速度。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和“波尔互补原理”构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支柱。细细思考,这两大定理与哥德尔定理,也无冲突。对于哲学来说,也深有启发。

总体来说就是——我们不能确定很多东西,但很多东西在整体上又是一致性的,可以理解的。

我不知道我说的够不够直白。我也是文科生,我也不懂那些繁复的数学公式。但我一直对物理,哲学等有兴趣。曾经最大的梦想,还是做一位科学家。现在想想,也不觉得可笑。人生,有好奇不是挺好的吗?

我的好奇,你们肯定也有过。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幸福是什么?孤独是什么?自由是什么?我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就是告诉你,在生活中对于一些事情我们能说的清,而还有一些事情,我们应该保持沉默。

可以讨论,可以去争论,你可以保持你自己的观点,而不要在乎别人的论断。鞋子合不合脚,穿的人知道。你幸不幸福,你自己感觉。不要为不适合回答的问题,来折磨你自己。

当然我也在诗歌中写过:“坚持自己不是一句话,是血淋淋的战斗。”总之你还是要做你王国里的国王。

现在是一个信息泛滥的社会。你写什么都会有人骂你。比如我根据王宝强离婚新闻,写了一篇《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的文章。结果被骂是马蓉的枪手等等。后来我发了一篇之前写的科普作品《引力量子化》,这样的文章竟然也被骂了。说我不自量力,一个搞玄学的人,敢谈科学。

我其实想说,正是因为对人生的好奇,我才看这么多书。而看了这些书之后,从哲人们那里,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这些答案,本就不属于我。大家就在网络上可以找到。但信息泛滥时代,你不一定检索到你想要的答案。我希望,我给你的是你想要的。我肯定还有很多问题不知道的答案,如果你知道,也希望你告诉我们。

现在请长长的舒一口气,放松下来。人生的答案其实都在人生里有了,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累。如果你很累,换一种方式看问题吧。

2016年12月4日晚。

摘自独立学者,诗人,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散文作品。


我认为不是虚幻的,于是这个世界对于我来说就不是虚幻的。至于别人怎么认为也与我无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而这个认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正确的。

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怎么想,都是个人的事情,但至少每个人那么想而已。

于是每个人针对自己想的提出问题,这个世界是不是我们自己认知的那个世界。

然后想办法去验证。

其实,这就是哲学。

唯心就是提出问题,唯物就是验证。


人类是很难理解自己身处的世界相对其外部是怎么回事的,你其实想知道的是

自己会不会突然被世界外部的力量影响比如突然被拔电源弄消失之类的吧.为这种事担心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首先人类创作的作品中的角色所思所想都是人类赋予他们的无论是所谓打破第四面墙的死侍还是其他都是创作者赋予他们的他们自己也不理解自己说的话有什么意义所以如果咱们是被更高等存在设计出来的也不可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你问这个问题我回答这个问题都是他们让的其次二次元作品中的角色确实会随着他们在外界人气的提升而改变命运这一点也不完全由创作者决定如果我们拥有自我意识那我们就应该多做那些另自己在外界人气提升的事但以我们的能力无法考虑全面各种情况比如你喜欢卖萌的狗狗你家的狗狗卖萌可以得到好吃的但还有的饲养者只喜欢看家护院的狗狗他们的狗狗卖萌也许会被打死所以最后结论知道不了就算知道也没p用还是瞎几把活吧!


没办法知道,所以还是老实搬砖吧


肯定不是呀,微粒的性质是随机的,不过也不一定,或许这些随机只是一个有规律的有周期的活动的一个周期之内,我们的世界是反复在反复,但我们处在反复之中,呵呵你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你一发呆,上帝也得发呆


其实这个很难说,可以关系到玄学和科学,其实人生可以说成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现实,就看自己怎么选择了,有的人领悟到了人生的道理,可真正懂得的又有几个?或许我们所在的宇宙包括我们,都是一串代码构成的,按我们人类的大脑思考问题永远也不会有答案。


谈谈我作为民科的想法。

两面镜子相对,我们的影像就会在镜子中无限反射下去,直到物理极限。镜子不是理想化的模型,影像随着反射的进行逐渐变形。这就跟我们的宇宙一样。高维度的宇宙,通过反射,逐渐降维,构成了我们这个三维宇宙。高维宇宙的某种排序行为,引起了我们这个宇宙某个角落生成了有机物,在这种排序行为的影响下,有机物逐渐排序为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直至人类的出现。

人类开始怀疑一切都是某个计算机程序影响,决定寻找证据,物理发展的结果表示,证据在高维宇宙中,必需达到光速才能进入高维宇宙。人类的机器推进速度还只能达到第三宇宙速度,当人类的机器推进速度达到光速时,开始升维进入另一个宇宙,人类痛苦的发现,要继续升维,必需达到另一个宇宙速度极限……人类经过亿万年的发展,一次次升维进入另一个宇宙……高维度的那台影响人类的计算机关机了,宇宙收缩为奇点……

不说了,写《左手天才右手疯子》的那个疯子拿着录音笔过来了,我躲一躲


如果我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那么我要向程序员提出质疑~你为什么要把我的生活设计得一团糟?为了孩子我不想离婚但你为什么让我非离不可?为什么要让孩子忍受这样的痛苦?如果是游戏你觉得好玩吗?还有你为什么要设计那么多的人类灾难?难道好玩吗?

真希望一切是场游戏,请重新设置程序,让世界不再有痛苦。


我们可能都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但这并不重要,你相信,那便是真,不信便是幻,是真是幻,在于自己怎么看,就像照镜子,是镜子里的是真,还是镜外是真,你觉得镜子里是幻,镜子里面的可能也觉得镜外是幻,但又可能都是真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不相信,相信便是真,不信便是幻,真与幻在于心尔!


如果我们真的生活在虚拟世界的话,虚拟现实的创造者们或者说系统程序员肯定不允许我们产生这个疑惑,除非系统还有漏洞,如果有系统漏洞的话,肯定不仅仅只是导致我们产生这种疑惑,应该还有一些超自然的奇异现象。


纯粹唯心论者不承认客观现实?只有先有思想意识,然后往现实上套?即,我承认眼前的树,才是树?我死了,树也就没了?……这是非常荒谬的?脱离现实的虚拟世界是不存在的?任何人死了?地球依然绕太阳自转和周转?


一个简单的方法,取大量的单个人类对多个随机问题进行回答,如1到5的数字中由被测试主体按个体意识选取一个数字,将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果是真实世界,那么这些被测试主体是有自由意识的,所以整体的测试结果应该是不均匀分布的,如果最终结果是呈现普通概率分布的,那么这些被测试主体没有自由意识,所在的世界也是虚拟的,参考以下视频:


原始地址:/jingpin/32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