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家孩子上名校的少?

农村孩子没钱上名校,农村孩子不补课,能学习好吗,没有希望上名校


农家没有背景钱又少又没钱给有关部门送更没休息钱绘有关颌寻送更不会走后门


教育资源的原因,经济压力原因,环境原因都有。。。。。


父母不引导。小孩子学习没有督促,所以成绩好的不多。


您好,感谢你的问题。我听说这么一件事,很有意思:本地王某多年前成功动员某国企投资多米尼克,获取一个移民指标,可多米尼克毕竟不像欧美国家那么能招蜂引蝶,它只是加勒比海岸的一个北美岛国,论面积大约相当于一个比较大的乡镇,论收入不如一个村,故而对移民指标,企业领导没谁要。就在这种情况下王某拿到移民指标,成功把自己的儿子移民多米尼克,他儿子实际在乡镇中学读初中。

待初中毕业,报考留学,考北大!能考上吗?且慢,窍诀就出在这里,咱出国留学考外语当然很难,王某的儿子是不出国留学考中文,那还不一考一个着!最后环节是面试,孩子一开口,教授们闻到浓浓的地瓜干味儿,他怎么说一口山东话啊?但是无论怎么着,人家合乎要求,你还不能不录取。

王某厉害!我听说拢共有十三条路通向清华北大,他这是找到了第十四条。北大毕业后可以去多米尼克,从多米尼克能够很容易就再移民欧美,这就与高官巨贾以及精英阶层的子女会师了,再以后就抖起来了。

坦率地说,把孩子送去欧美我不羡慕,可多数人还是羡慕的,我就有好几个朋友不但把孩子送去欧美,而且让孩子在欧美结婚生子,如此,后代就变作“香蕉人”,一代代都是华侨,似乎伟大升三级,归国处处受照顾,譬如考清华北大,国人的孩子得拼分,我听说外国人的孩子现在都无需考试,只需申请审核,其中的区别,大了去啦!当然,中国这么大,有十四亿人口,特别聪明的孩子是肯定有的,有个叫何碧玉的河南女孩儿当年就以750分满分考入清华,而且仅仅十四岁半!但是,这样的神童毕竟少而又少,以裸分考名校又谈何容易?

我有个朋友叫吕海峰,当年以全县第一的成绩以裸分考入清华,牛逼得很,感觉就要飘起来了,岂料入学之后一打听,他们宿舍除来自大城市的都是第一,既有全市第一,也有全省第一,而且分数比他高。但是,成绩690甚至700以上这是什么概念?错题率不超过8%!这其中含有采意评分的文科项,起码语文,那个考生都逃不脱。

在我们这里能考上本科的约占一半,由扩大招生所造成,但考上的绝大多数是二本三本,能考上一本的不多,能考上名校的就少得可怜。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个现象是在清华北大就读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穷人家孩子也越来越少,一个现象是清华北大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占八成以上。

这已经说明问题了,其实两者联系着,高考录取加杠杆,拼爹也拼钱,农村子女拼不过,穷家子弟拼不过。事实在那里明摆着,谁都不能否认教育资源不平衡越拉越大,而这一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是何等迫切,有多少家长丢掉工作选择了陪读,有多少家长心心念念怕影响孩子!其实我也在陪读,在不影响写作的前提下陪读,我租住的就是学区房,我觉得在附近陪读的住户起码占一半以上,这个情况不惊人吗?可我也非常泄气地发现,孩子就读的这所中学前几年还每年都有一、两个孩子考入清华北大,现在能考入清华北大者已绝迹多年,其深层根源,就出在自主招生!


因为从古至今,进城当官,工作大多通过考试取得,特别是恢复高考后己经历二代以上,如果数百年没能通过考试进城,近四十年高考还没进城,留下来的比例一定小!能进清华北大的的确是很努力取得的


1.父母水平有限给予的影响和引导有限!

2.环境有限所以孩子的眼界有限!

3.教师的水平有限!


农家在农村,农村经济基础差,教学教育一个差一个不重视。所以农村孩子们咋能上名校?


可以冒名顶替


以2010年入学的清华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2010级学生的人数,大致以1/6的比例发放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表示自己户籍在农村的学生比例仅为17.0%。而同年全国高考考生中,农村生源的比例高达62%。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有相当多的农村户籍学生,已经进入城市生活、学习并参加高考。若单纯计算农村地区的学生,在一流大学中所占比例会更低。

1、城乡差距首先体现在中学的教育环境上。

2008年,有5918所普通高中位于城市,7526所位于县镇,位于农村的仅有1762所。农村学校的硬件、师资、生源无法与城市同日而语。近年来,自主招生、特长生、保送生等制度拓宽了高校选拔渠道,农村考生却难以从中“分一杯羹”,因为农村学生获得艺术、体育、奥赛等“补偿教育”的机会不多,自招试题的城市化特色和高昂的考试成本,也让很多农村家庭的学生望而却步。

2、城乡家庭在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上的差异,也加剧了农村学生比重下降的趋势。

2008年,我国城市人均年收入是农村的2.55倍,城乡家庭在经济收入上的显著差距,意味着教育投入上的差距。尽管高校资助贫困生的力度不断加大,清华大学等名校都做出“不让一个勤奋有志向的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承诺,但在高中和大学阶段不断增加的教育开支,无疑成为农村家庭的沉重负担。

3、社会学研究表明,家长的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清华大学大一学生小陈的母亲是一名教师。能考入清华,小陈认为母亲功不可没:“中考后,她坚决支持我到省会上重点高中。她说现在的花费、不便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进入最好的高中。我高三时,她会通过书店和网络搜集复习资料、了解招生信息。妈妈还一直帮我排解压力,让我在高三也能保持轻松心态。而我的一名初中同学,她的母亲只有小学文化,虽然也很想帮女儿,但她唯一能给女儿提供的,只是顿顿做好吃的。那位同学高三压力很大,却只能跟我交流解压,而这本来应该是家长要做的事。”

在贵州,那里的孩子对未来怀抱美丽的梦想,他们希望成为律师、记者、科学家。但他们将来也许会面临上好大学更加困难的现实。让人振奋的是,清华大学今年首次在新疆、甘肃等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自主招生的B计划,在申请条件、考试费用、评价体系上给予农村学生支持,更加重视他们的成长经历、心态志向和学习能力。我们希望,今后类似的举措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


原始地址:/jingpin/6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