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妹妹带着儿子过来做客。
女儿高兴地把她的玩具都拿出来,两个小家伙在客厅玩成一团。
看着他俩其乐融融,我们退到厨房做饭。
忽然“哇”地一声大哭,我俩赶紧冲到客厅。
3岁的小外甥一只手扯着女儿的衣服,一只手在抢她手里的玩具。
没等我说话,妹妹一个箭步上前,对着小外甥就是一巴掌:“你个小祖宗,怎么又打人,不好好玩就回家!”
小外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憋红着脸却不示弱,对着他妈又踢又打。
妹妹气哼哼地对小外甥说:“我看你就是欠揍!”说着,又抬起了手。
我赶紧拦住,把小家伙搂到怀里,刚刚倔强的他,立马大哭起来:“姨妈,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想多玩会那个小汽车……”
看着小外甥在我怀里情绪渐渐平复,妹妹眼眶湿润了。
她说,这孩子最近经常打人,每次还不认错,除了揍他两下,她真的没有办法,真担心他有暴力倾向。
其实妹妹的担心有点多余,这个年龄的孩子打人并不是个例。
许多同龄的宝妈都发现,家里那个一向很乖的宝宝,不知为何突然举起他们的小拳头,四处惹祸。
孩子为什么爱打人?
关于孩子打人的问题,我们先不要慌张。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孩子天生有一种攻击的冲动,在婴儿期就已经具备。
其次去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才不会变得措手不及。
1、敏感期的到来
按照蒙台梭利理论,2-3岁孩子有几个特殊的敏感期,在这期间适当满足和理解孩子,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口手敏感期
由于身体发育,孩子可以手脚灵活运用,去探索未知事物。
但如果得不到大人理解和支持,情绪不能释放,就变得敏感,就喜欢用肢体语言表达,出现打人、摔东西等行为。
分离焦虑期
2-3的孩子即将进入幼儿园,这时候孩子和父母分离,进入陌生的环境,面对不熟悉的小朋友,感到孤独、无助、恐惧,这时候他们常会用拳头保护自己。
物权敏感期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指出:
孩子2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会开始产生私有意识,会特别在乎自己对物品的的所有权,并认为什么都是“我的”。这一时期的孩子会以抢夺的方式去占有,同时也会担心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走。
进入物权敏感期的孩子,一旦自己的物品被他人碰触就会特别敏感。
有的宝宝会激动大哭大闹,有的甚至会做出攻击性的行为。
蒙台梭利说:敏感期教育的实质,其实是爱的教育。
无论孩子处于哪个敏感期,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粗暴地伤害孩子。
2、孩子对外界的试探
身边2-3岁阶段的孩子,喜欢动手打人其实并不少见。
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行动可以自主,世界在他们眼里变得丰富多彩。
有时孩子在家不打人,出门和小伙伴交往时却会打人。
这是孩子想与别人交往,却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他就会用肢体语言表示友好。
但因为年龄,身体的发育原因不能好好地控制自己动作的幅度和力度,就会被人认为是打人。
还有一种是因为孩子的好奇心,他想试探一下打人会引起什么后果。
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打了小伙伴,他看到同伴哭了,他也会跟着哭起来。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孩子的攻击行为,看得比较单一,但从孩子所处的年龄来看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只是交往需求、认知边界的一种方式。
他们想知道自己通过什么方式表达情绪,会得到关注或者惩罚。
3、用打人的方式求关注
2-3岁的孩子,会很在乎家人的态度,当他发现自己被冷落,就会产生不安的情绪。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要强,不喜欢妈妈夸别的孩子。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他会直接攻击别的孩子。
前几天闺蜜就来求助,她家的女儿最近太霸道。
只要家里来个人,她不是哭就是趁妈妈不注意打客人一下,出去吃饭、玩的时候,如果妈妈夸了别的小朋友一句,她肯定会偷偷挠人一下。
更有一些二胎家庭,因为父母双方对老大关心不够,导致老大产生嫉妒心理,就会偷偷打老二。
其实孩子打人不是他不懂事,只是他在索爱。
4、孩子成长的环境影响
有些家庭父母喜欢吵架甚至打架,从不顾及孩子在不在场,他们看到大人解决问题使用拳头,自然也会模仿。
还有的孩子看了暴力的动画片,他们便会模仿里面的动作,其实他们只是觉得好玩,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
这就要我们家长帮孩子选择健康的节目,远离暴力。
并且我们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孩子爱打人,父母怎么做?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而童年则是孩子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我们做父母的对于孩子打架千万不能因为心急处理,让孩子伤心,错失了最佳的教育时机。
当我们的孩子举起他的小拳头,我们可以这样做:
1、控制我们的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纳他
心理学中解决冲突的的第一位,是先接纳情绪,再处理问题。
遇到孩子打人,我们首先要冷静。
孩子打人后,比起处理方式,我们处理时的态度更重要。
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我们先不要急着讲道理,可以暂时带孩子找个安静的地方,辅助孩子平缓情绪。
隔离一小会,再去询问打人的原因。
不听孩子讲明白打人原因,你永远不知道孩子为何而生气,也不会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这时,我们要告诉他:“不要着急,妈妈会慢慢听你讲的。”
先真正地去共情,再来解决问题。
去年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里,演员胡可对待儿子小鱼儿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她总是第一回应“我知道”来认同小鱼儿的情绪,再坚定地告诉小鱼儿不能违反规则。
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建议。
2、做好移情教育,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
科学家发现,很多习惯霸凌甚至少年犯罪的孩子,他们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特别差。被他们欺负的孩子已经很痛苦了,他们却感知不到,或者无所谓。
这就是从小欠缺了最基础的移情教育。
当弄清楚孩子打人原因,我们再来给他描述被打孩子的感受,让他知道自己“打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
比如:“你这样打弟弟,他会觉得很疼,你看他都哭了。如果别人打你,是不是也会疼哭啊?”
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让他认识到打人是错误的,从而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转移注意力,引导孩子正确释放情绪
当宝宝情绪不好,急躁不安的时候,可以试着给他听喜欢的音乐,和他一起玩有趣的游戏或者是带着他一起做运动(跳舞、拍球、打沙包等),转移孩子注意力,在玩耍中发泄负面情绪,调节自己。
4、家长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家长在孩子面前注意文明,不崇尚暴力,孩子才能以此为榜样要求自己。
一位美国儿童咨询师曾说:“最需要爱的孩子,往往会用最不可爱的方式来讨要爱。”
打人的孩子往往是孤独的。常抱抱孩子,多陪陪孩子,陪他走过成长中的每个关键期,让他知道爱比拳头更有分量!
以我的亲身经历来看,这就是父母素质不高而且对孩子纵容的结果。孩子是缺乏是非观念的,这是年龄的问题,他们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了,因为家长对打人耳光的行为是默许的,甚至是觉得这样做挺棒的。
好多年以前,我才十几岁。我哥哥家的孩子就是围着我跑,跑一圈然后回来,拿他的充气的锤子玩具用力在我身上打,我傻乎乎的也没有躲开,我嫂子在那看孩子打我哈哈笑,笑的可开心了。小孩看见他妈笑了,他就打的更来劲,打的气喘吁吁,我身上直疼。当时我真傻,别提了,还不跑,真是的。
我想说,但凡父母懂点事,孩子会这样?早就教育明白了。讲道理不成,就要适当训斥,或者惩罚什么的,总之遇见不好的习惯一定要强制性的解决掉!孩子不分是非,家长管不得吗?父母真管不了孩子的话,那将来孩子长大了,道德不过关,素质低下,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恶果?
谢邀。
细读了本问题的描述,题主也只看到了孩子爱打人的现象,而不了解孩子的养育环境。个人只能凭经验和相关心理学来回答。
孩子的不好行为,背后都是有一定原因的,不是天生的,而是与教育方式有关。
对于幼年期的孩子,打人这事,不是被人教,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而来,模仿的对象也多,家庭、社会、网络都有可能。
孩子打完人还笑,一是说明他认为这样做很好玩,甚至于认为是在表达喜欢;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面对这一行为,可以这样去帮助孩子:
1.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爱。
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都有个“情绪的箱子”等着被填满爱。当一个孩子真正感觉到被爱,他才会正常的成长,但是,当爱箱空了的时候,孩子就会有问题行为。
他们的问题行为,是因为感受不到爱而导致一种错误的补偿心理,用这种错误的方式来寻找爱。
因此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给他的爱箱加满,孩子自然不会用打人的方式,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了。
2.教给孩子参与人际交往的方式。
幼年期的孩子,既渴望人际交往,但又缺乏融入团体的方法。当他们非常想参与小伙伴的活动,不知道如何去做时,也可能会动手打。
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带孩子主动去认识一些小伙伴,开始做给孩子看,慢慢引导孩子自己去做,多鼓励并表扬孩子采取正确的社交方式。
也可以通过阅读绘本帮助获得社交技能,帮助孩子认识打人的错误方法。
3.别让孩子觉得好玩,误认为是爱的表达。
由于幼年期孩子的一举一动特别可爱,有时候,成人会拍拍他的脸蛋表示喜欢和爱,孩子也会模仿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如果属于此种原因,成人就要改变这样的表达,转而拥抱,或者用语言表达,还可以给孩子解释一下,带给孩子好的模仿行为。
因此,帮助孩子最有效的方式,给他的爱箱加满,让他们有更安全、饱满的动力。在孩子行为未改变之前,要做到在孩子未动手之前,带他暂时离开现场。
个人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向作者致谢!
大家好,我是爱讲故事的牛仔爸,今天来和大家讲讲爱打人的孩子该怎么教育。
孩子在从很小的时候就会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对于“入侵”他们领地的事物,有时候往往会采取用打人的方式,其实这是孩子一种自我保护性的行为,并不真的代表他们喜欢打人,或者调皮。
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到了2~3岁时,家长针对孩子爱打人的行为必须要做出相应的纠正,否则就真的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小恶魔”了。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要是打人,你打回去,让他也疼一下,他就能明白打人不对了。这样的做法我不太提倡,因为孩子一旦错误地认为别人打你,你也必须打回去,必须以暴制暴,那么有可能还会变本加厉更加难缠。我更倾向于温和地引导,树立孩子正确的领地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孩子过激的领地意识和自我保护行为,如果家长没有正确的意识或者去正确引导孩子,而简单地归结到孩子“淘”这个因素上,这是其实是家长懒惰的表现。
我儿子小牛仔在1岁到两岁之间,就有类似的情况,只不过他不是打耳光,而是用力抓。只要在他手能触及到的地方,一旦有东西,他都会狠狠抓下去,不管这是妈妈的手,还是爸爸的脸……
在他1岁半时,我们因为比较忙,就让奶奶带他回到了老家,并把他送到了老家一个熟人开的托幼班,过年时我们回老家,老师向我们告状,说小牛仔在托幼班里把所有孩子都打遍了,快要无敌了。
我和孩子妈妈赶紧给老师道了歉,老师说没关系,我们现在重点“盯防”他,只要有别的小朋友靠近他,我们都会留意的。并且也说小牛仔其他方面表现都挺好,但就是爱打人。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带他出去玩时我就仔细留意,想要搞清楚他到底为什么打人。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小朋友离他比较远,那就无所谓,他不会主动过去打人。
但只要有小朋友靠近,他就会不自觉地紧张,然后想要避开,如果避不开,他就会上去动手打人。同样的,家长靠他太近,比如抱着他亲亲脸蛋,他就会把手抬起来狠狠揪住你的脸蛋。我有点明白了,其实小牛仔不是爱打人,而是他意识到你入侵他的“领地”了。
我告诉牛仔妈不用担心,孩子打人是因为他胆小,牛仔妈一脸的不可置信!我又给她详细解释道:孩子胆小,惧怕有人离他太近,一旦“入侵”到他的安全距离以内,他就有可能打人。
另外,孩子1岁半,所会的语言有限,无法做到及时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才会采取“先下手为强”的方式,这其实是一种过激的领地意识和自我保护。
牛仔妈问我怎么办?我告诉她,必须教会孩子建立正确的领地意识并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有时间多陪陪小牛仔,同时也要告诉他其他小朋友和家长是友好的,并不会伤害你,你不必要动手。
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牛仔的攻击性有所下降,又变成了那个天天笑呵呵的小朋友了。
安全感的树立有几个要点:多陪伴孩子,让孩子信任家长;用尽量温和的方式处理事情,避免高声或者争吵;多与孩子进行语言的沟通,告诉他父母是最值得他信赖的人。
孩子打人都是模仿大人们的做法,希望在孩子面前不要打人。要身正为笵,言传身教。
孩子的行为大多源于模仿。不是模仿大人,就是模仿其他孩子。
通常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觉得好玩儿,而并没有把它当回事儿。很多父母或者长辈在发现孩子有类似不太良好的举动的时候,也并不觉得是什么大事儿。并没有想着去阻止孩子的行为。顶多了不疼不痒的,说那么一下。时间久了,孩子觉得自己的这种行为就变得很正当,因为没有人反对。而恰恰从此时开始,孩子的这种举动的危险性就开始增加了。不仅仅是习惯了暴力,也习惯了用暴力方式去解决问题。如果这种状态还只是开始的话,家长还是及早介入的好。
因为,其实这时候孩子已经有了心理或者心态上的扭曲。只有跟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而不是一味用指责、谩骂或者殴打的方式来试图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当然沟通一定要态度严肃,否则孩子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首先要跟孩子谈,问孩子为什么要打人,孩子多半会说,是因为别的孩子有错,是为了纠正他人的错误。
那么父母就一定要问他,是谁有权确定别人在犯错?这个标准是什么?有充足的理由吗?因为指责别人错误容易,而看自己的问题却很难。
然后接着要问“你会不会犯错误?”“如果你犯了错误,别人是不是也可以同样的打你?,因为凡是人都不可能不犯错误”“你是否愿意接受?”如果你能够接受,那么但凡你犯了错误,或者父母认为你犯了错误,或者父母认为不是别人的错而是你的错,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纠正你,可以吗?
第四要跟孩子讨论,即便是确定对方有错的情况下,是否一定要使用暴力,为什么非得用暴力的形式去解决问题?难道别的方式都不可以了吗?他人有错就一定要挨打吗?
这样的问答是为了让孩子设身处地的、用换位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并让他思考解决问题的别的方式,学会讲道理。学会与他人正常的相处。否则孩子再过几年就无法管教了。
当然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做事举止要文明有礼。这样才能正向的引导和影响孩子。
否则的话,有一个爱打人的孩子。将来有一天给自己惹祸端的概率非常的高。有时候所捅的篓子不一定是你能够承受的。
这样的孩子我也见过,多半是家长惯成的。想高效地教育好这样的熊孩子,有两个方法:
第一,主动教育法。家长用同样的方式揍孩子,注意要趁他打别人耳光的时候,不能无缘无故揍他,以免误导他的三观;家长打他时还要把握好度,既让他感觉到疼,又不至于伤了他,然后给他讲道理。
第二,被动教育法。他打别人家的孩子,人家家长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因为孩子在家长眼里都是宝。人家会找上门,让你处理。你应该毫不客气的扇他耳光,不扇交不了差;如果你不扇,那位家长可能会做出出格的事,给熊孩子一个教训,亲自去扇他。
个人想法,不成熟,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