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诊断包括哪些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

一、诊法,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就是说,外部的疾病表现可以反映内在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往往通过病人的自我感觉和医生观察到的病人的一些外在表现来推断病人内部的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以表知里……以诊则不失矣”,认为外在变化可以反映体内病变。《灵枢·外揣篇》则提得更为明确:“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认为体表的变化会正确地反映出内在的病变。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巨大作用。

二、诊病,亦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辨证,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辨证等概念。

四、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真气,阴阳,五行,经脉。


中医诊断学,最基础的应是四诊八钢,四诊即望闻问切,望诊包括望神色和望肌肤,望整体和望局部。闻诊有闻声音和闻气味两项,问诊咱中医有十问歌,切诊即切脉和肌肤。

八钢属于辩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以上是中医基础诊断。再向外拓展,就是脏腑,经络,以及张仲景老先生的六经辩证,吴菊通的卫气营血,还有三焦,气血精津液等。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现在反对中医的人都成立组织了。注意安全


望闻问切


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中医完整的诊病体系,即四诊(望、闻、问、切)、辨证与辨病。中医诊断学所具有的独特诊断方法与对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认识,从古至今,一直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对国外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望: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即一个人的基本状态;

闻:分别为听患者的声音和嗅气味;

问:就是医生主导提问,通过患者的回答了解病情;

切:不仅仅只是切脉,也包括切腹之类的诸多触诊;

通过四诊,再辩证,基本就把身体的情况搞清楚了。

随着中医的发展,中医的诊查手法不断有新的变化,比如四诊的完善,诊病思维的删减与补充,近现代亦有人结合理化检查提出“理化是四针的延伸”之口号。


四诊辩证诊病病案


望,闻,问,切


中医病因主要包括:

外因:六淫、疠气

内因:七情

其他因素:饮食、劳逸、痰饮瘀血、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等。

中医诊断方法主要有两个,一种方法是直接推求病因,一种方法是间接辨证求因。

1、直接推求病因:询问疾病的经过及其有关的情况来直接推求病因。

比如:夏天有一名患者,因为夜晚睡觉的时候吹了空调,而出现发烧、咽喉痛、鼻塞、流鼻涕、咳嗽、咳痰等等症状。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病人发病的经过推测他吹空调,感受了风热之邪。这就是直接推求病因的方法。

2、间接辨证求因:通过观察病证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推求病因。这种方法就是间接辨证求因的方法。

比如:冬天有一名患者,因为受凉,同样也出现了发热、咽喉疼痛、鼻塞、流鼻涕、咳嗽、咳痰等等症状,我们不能因为冬天天气冷,而判断他感受了风寒之邪,而是应该根据其临床表现来综合、分析判断,虽然它是在冬天患病,但仍然感受的是风热之邪。这就是间接判断,我们称为辨证求因。辨证求因,常常是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汇诸家之言,学以归真

以中医经书为依据,溯本清源,返璞归真,传播中医文化。本文由杂家归真原创,转载请注明。欢迎指正交流,喜欢请关注。


中医基础诊断分四步,即:望、闻、问、切;望,从外观上(面部和舌头)观察问题,闻,从口气中判断问题,问,询问患者一些与产生疾病的有关问题,切,号脉(诊脉),从脉相上分折判断问题。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判断,最终给出患者治疗方案。


五行,风水,阴阳,穴位,察,观


天人合一,未病先防,平衡机制,辩证施治:四诊八纲,望闻问切,表里寒热,阴阳虚实;辨症求因,审因论治,立法组方,对症用药,精神抚慰,亢者则害,承之以制,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心俱健,天伦喜乐!


中医诊病是不用医疗器械和仪器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望、问、闻、切。

望就是看。病人来看病,医生首先就是看病人的体态,眼睛,气色,舌苔等,做到心中有数。

问就是问病人的生活习惯,嗜好,起居,以便从中寻找病人致病的原因。

闻就是听病人的自述,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和呼吸的频率是否均匀。

切就是诊脉。通过脉博的跳动,感觉脉博的强、弱、细、柔、顺、滑等,再综合以上望、问、闻所获得的信息,确定病人所患何病。

然后根据具体病情,运用辨证方法,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治愈病患者之目的。


四诊:望、闻、问、切诊;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常见疾病诊断及证侯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诊断是为辩证和辨病服务的,统统服务于疾病的确定,类似于西医的高级设备。手段无非是四诊、八纲等等,这其中又包含多种手法,古人将这些项目总结绝了,现将常见诊断留在这供大家参考。

四诊法,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根据以上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一诊代四诊,同时症状、体征与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审察准确,不能草率从事。

八纲辨证,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张景岳称为“阴阳”、“六变”。四诊所得的一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而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它从总的方面,亦即最根本的方面分别疾病属阴属阳,为治疗指明总的方向。

其他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各种辨证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并且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诊断与病案: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征候诊断两个方面。疾病诊断简称诊病。就是对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征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证候的判断。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气一元论

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三章脏象

第一节五脏

一、心(附:心包络)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附:命门)

第二节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节奇恒之府

一、脑

二、髓

三、女子胞(附:精室)

第四节形体官窍

一、形体

二、官窍

三、五脏外华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的关系

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一、神志活动

二、血液循行与五脏调节

三、呼吸运动与五脏调节

四、消化吸收与五脏调节

五、水液代谢与五脏调节

六、生长生殖与五脏调节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精

第二节气

第三节血

第四节津液

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五章经络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

(一)经脉系统

(二)络脉系统

第二节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附]十二经循行歌

第三节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一)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二)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三)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四)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五)阴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六)阳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七)阴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八)阳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一、经别

二、络脉

三、经筋

四、皮部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体质

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七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第二节内伤病因

一、七情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

第三节病理性因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节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寄生虫

三、胎传

第八章病机

第一节发病机理

第二节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调

四、津液失常

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一、风气内动

二、寒从中生

三、湿浊内生

四、津伤化燥

五、火热内生

第四节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府病机

第五节经络病机

一、十二经脉病机

二、奇经八脉病机

第六节疾病的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概念

二、病位传变

三、病性转化

四.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第七节疾病的转归

第九章养生与防治

第一节养生

第二节预防

第三节治则

[附]五运六气

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运气的概念

二、干支甲子

三、五运

四、六气

五、运气相合

第二节标本中气

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病因讨论了外感六淫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四)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原始地址:/kepu/4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