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好,不好高骛远,学习为主
大学生面对就业如同NBA选秀一样,只有在选秀的当晚是主角,进入职场之后才是漫长的历练开始。每个新秀不管多厉害,到了高手如云的赛场上,一样要熟悉新的规则,学习新的战术,适应队友和教练。与此同时,新秀的训练强度要求也会提升很多,基本功的练习也会更加系统。只有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主力位置,才有可能得到联盟的认可。
站在未来的远点,我们回看现在即将迎来的“节后”就业小高潮,到底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呢?
首先,好文凭不如能干活儿。
随着经济压力的加大,大部分企业对于新进员工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也越来越没有耐心培养新员工,都是希望抓过来就能干的。文凭对于面试官而言,仅仅是一个筛选的纬度,但绝对不是录取的硬指标。
由于中国的大学教育系统有些部分过于陈旧,依旧是成绩导向,缺乏真正的工作实践。就算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也不意味着高人一等,还是需要面试进行验证,只是说在一些知名企业面前,他们有可能不会在简历关被筛掉而已。对于学习成绩出色的学生,只是学习和考试能力得到了认可,如何把知识应用出来,还是需要靠一些社会实践体现出来。因此,大学的学习生活不仅是在宿舍与自习室之间,而是逐步接触社会,走进社会的过程。
这些年,一些面试官也不敢要好学校的好成绩学生,主要是考虑到他们的期望值与企业现状的匹配程度。不一定是企业没有好的机遇,而是学生心态浮躁很难踏实下来,认清什么是机会。学生往往耐不住性子,总琢磨着一上来就成为主力,发表见解,这种多半在一个企业是呆不住的。
之前我在营销咨询公司面试新员工的时候,第一项并不是介绍自己,因为简历上已经写过了,不需要再说太多。我就会问他,在走近到面试房间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和感受。这一方面是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看他如何表达,更重要的是,看他到底对这个公司是否真的感兴趣。如果感兴趣,企业的文化氛围是最容易感受到的。其实,他的答案说的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态度,有没有在意这样一个机会。也有些同学在简历上写英文很好,我也会和他们用英语聊聊天,看看到底是单词能力强,还是对话能力好。
一般的企业没有那么多智力测验题、压力测试题,都是正常测试你有没有工作的基本能力,所以大家不要过度担心。当然,用心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基本功的训练很重要。
现在跨专业选择工作的学生越来越多,有可能是原先专业就不喜欢,只是无奈只能选择,或是选择的专业自己没有学好,再或者是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不管怎样的原因,每个行业每份工作都有自己的基本功,都必须要练好,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比如说,像是程序员的工作,企业就会考察你写过多少行代码,做的最大项目代码有多少行,熟悉哪种语言等等;像是记者的工作呢,也起就会问你写过多少篇文章,总共的字数有多少,偏好的文章类型是什么,都度过誰的书等等;像是外企的工作,语言关肯定要过,日常的沟通和书写肯定要会的,然后才是专业的能力考察。
那么,基本功的训练在大学期间就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这个就与考试没啥关系了,是个人修炼的过程。就算是有了工作,这些活儿照样也要天天练,越练越能精益求精。
记得我有个同事,刚毕业两年,来到了公关行业。起初,他的工作内容很简单,就是撰写营销类的分析文章。每篇文章都要电话采访、整理文字稿、梳理框架、撰写文章,大概字数在2000~3000字。他大概看了两、三天之前的文章,就要开始干这个活儿。他的经理对他比较苛刻,经常拎到会议室指点,有些时候都会觉得是不是伤了“好学生”的自信心。三个月期间,小伙子每天至少完成一版稿件,从一篇稿件要改7-8遍,到一遍通过,甚至要让老板过目才可能挑出问题的状态,真是叫人刮目想看。后来我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他前三个月累积下来差不多写了30万字,真真正正是练出来的。后来,小伙子一年内连升3级,不过因为个人原因离职了一段时间,然后又被领导在2年后请了回来,一下子就成为公司的策略总监啦。真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
基本功就是这样,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没有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这个也不是拼智商的事情,反而是看毅力和耐力的。所以,聪明人未必基本功扎实,然而基本功扎实的人必定厚积而薄发。
最后,面试态度要灵活。
关于面试态度,真诚是一个前提,没什么可商量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要学会灵活面对问题。按照“提问-回答”的思路,像考试一样互动肯定不是最好的策略。适当的停顿,澄清问题,甚至拒绝回答一些问题,也能体现出来一个人的风格。有些销售和市场类职位不是要的乖乖男女,而是有足够灵活潜力的年轻人。考察的是,人际沟通和利益权衡的能力。所以也要根据职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
建议面试经验比较少的同学,多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练手,看看那些面试官,熟悉一下这样的沟通场景,以免紧张。人事部和业务部门的面试风格也不太相同,一个是求三观的认同,一个是看能力的认同,也要求你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一定要记住,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也是你评判一个企业的依据。如果你有能力,面试官也会想尽办法把你招进来;如果你能力普通,这又是你喜欢的企业,那就只有靠真诚的态度打动对方。面试,没有什么大招可言,都是实打实的东西。
那么,在面试之前,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准备好自己的简历。有些学生准备简历很潦草,要记住这是你的脸面,一定要打扮漂亮点。否则,你连面试机会都得不到,更别提工作机会了。简历除了罗列各种奖励之外,最好多一些数据性的说明和简单细节的描述,让面试感能够感觉到含金量,这非常的重要。
最后的最后,这个世界上公司很多,从哪里起步都可以,不一定只有最好的才是最适合你的。
这个我有发言权,我就不从其他地方复制粘贴了,我从我自己这些年来接触的各种各样的大学生以及他们的人生经历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相信大家都知道,大学刚毕业,每个人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觉得自己本事通天,但等到企业后,你会发现,你学到的东西能用到的十之一二,你就会觉得非常失落,这时就有一个分水岭,有的人继续拿出以前的学习劲头去钻研自己岗位需要的技术,另一种人则是怨天尤人,觉得自己的才能被埋没了,从而消极怠工,老是抱着反正我也干不久的姿态去工作,结果两三年后,那些不断学习提高的人要么当上领导了要么跳槽去了更好的公司,而那些怨天尤人的人要么还在抱怨要么又到另一家公司同样的抱怨。
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如何适应职场在于你的学习力不在于你的学历,不断学习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才会更快的适应,即使适应不了,你也能学到更多的经验,这样才能不断的强大自己。
希望我的答案能够帮助到你,有不对的地方恳请指正!
我是一个刚入职一个月的大学教务处助管,主要负责老师的调课工作。在这这个月的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十六字决: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小心为上,谨言慎行。在单位上班,尽量少说话,祸从口出,不经意间就会得罪人。第二点就是练习写好字,虽然现在大多是电脑打字,但是好多文件都需要签名,最好能把签名联系好。第三点要想到后立马去做,不要托,一托就有可能出现新的问题。第四点主动询问工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找本记录下来,笔记本是必备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第五点当领导不在,替领导接电话时,刚入职的人员一定要先表明自己属于哪个单位,最好能把来电话人的姓名,联系方式,问题一一核对后记下来,等领导回来时进行汇报,并记录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第六点记住主要领导和你主要负责联系单位部门电话,好及时开展工作。第七点,尽快熟悉周围的人,避免相遇不认识的尴尬。总之,工作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最近在几所高校做生涯咨询,对大学生面临的职业困惑以及存在的认识误区有了一些了解。
一、升级学习经验。过往的关系模式和行为模式都是来自于家庭和学校,一旦踏入职场,就需要升级自己的学习经验了。比如,职场就是价值交换的场所,没有价值,什么都是枉然,哪怕你是博士后毕业;比如职场不是家,别指望在职场中找妈,找导师辅导员,自己积极主动该干啥干啥;等等
二、识别职场潜规则。除了公司制度、岗位职责、企业文化这些书面的东西,还有很多潜规则需要留心观察并小心遵守。比如公司的会议和餐桌文化、加班文化,比如公共财物大家如何处理,等等。
三、收起高谈阔论和指手画脚,从自己的岗位工作着眼和着手,把份内的工作做好。
四、多虚心请教,常把“谢谢”嘴边,再加上嘴甜手快多承担,总不会差。
五、因为职业的关系,还是叮嘱职场新人们,在职场的初期,适应是天理。别轻易就说不适合,没有全力以赴的“不适合”,有可能是“不适应”的伪装。
看到楼主的标题,因为问题没有描述你目前是实习期还是在校生状态,我且暂当你是实习期的小白好了。以下仅是我作为过来人经验与你分享。
我毕业于2010年,工作年限6年。从最初的职场小白到现在的人事主管,从房地产领域跨界到互联网领域,从济南到深圳,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我就想,如果刚毕业时我身边有一些经验人可以指点一二,该多好;或者我在无助的时候翻看问答,可以多了解一些知识信息该多好!可是世上没有如果,现在只是将我的经验给你分享一二,对你有用,我便安好!
一、定位
调整好自己心态,搞清楚自己到底做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如果你可以在一毕业就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我很负责的告诉你,你会比同龄人节约至少3-5年探索时间。
二、态度:
如果你的身份还是实习生,在公司里你就是小白,学校里教的知识有限,更何况现在知识更新迭代这么快。态度上一定要谦虚,遇到问题多请教,尤其是对待基层的人员,更能显现你的素质。
三、你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
领导雇佣你的价值在于你可以解决问题,帮他消除困难。如果你什么问题都跑过去问该怎么办,领导会认为你懂得制造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价值。还记得之前刚毕业的毕业生,到了华为后给任正非提出的一百多条问题吗?任总是如何处理的,你可以问下度娘。
最后,祝你好运!
谢邀,进入装修行业第十个年头,没事扯扯家居,可以顺手关注我下,
想了解更多家居的相关信息,就请关注凡菲家居!做最有营养价值的家居号!去看一本书,是的,一本就够了:
《12个工作的基本》
为啥呢?
一
按八小时计算,工作占据了一天清醒时间的一半。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并没有对它有过一点点认真的思考。
虽然,很多人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在升职加薪跳槽中,在与天斗与地斗与同事斗的其乐无穷中,在与朋友的吐槽中,渐渐形成了为什么工作、如何工作的简单信条。
但是,这足够吗?
每天早上,睁开双眼,上班,工作,下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麻木工作,思考沉滞,像北京的雾霾,任尔东南西北风,依然浓的化不开。这样,别说对工作本质的哲思,即便怎么干好工作,琢磨这项技艺,恐怕也是少之又少。
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工作本身,就像站在天台看车流汹涌,灯光倏忽而过,推荐阿兰德波顿的《工作颂歌》。相信我,这绝不是单调乏味的“颂歌”。
若是就做好工作本身,精进业务,为职业发展,个人成长打造框架,看后浪出品的,日本人大久保幸夫的这本《12个工作的基本》准没有错。它像是一部基本法,告诉你职场律法的边界在哪里。
二
从装帧设计看,像其他日本人写的书一样,简单直观,干净利落。内容也一样,有一说一,精干短小,不像美国人写的同类型书,东拉西扯,故作风趣。
所谓12个基本,就是指自我管理:包含乐观力、持续学习力、目标发现力、专业构筑力;人际沟通:亲和力、反应力、语境理解力、人脉开拓力;团队协作:委任力、商谈力、传授力、协调力。说实话,12个方面内容非得用“力”来穿成串,有些穿凿附会,生拉硬扯之嫌,但并不妨碍作者力图将工作,或者说职业发展各个因素打造成稳定结构的企图,而且做的不错。
此书简介也说了,不是告诉你具体工作细节,而是给出个框架,锚定个起点,指明个方向。
所以,12个方面,以及各自间的联系读书即可,把概念解读、结构框架、思维导图等所谓“干货”放在这里,我觉得其实没有必要,且显得敷衍了事。
还不如摘出来一些有用的信息,结合自己些许思考,呈现出来。就像漫山遍野的花海,让人心旷神怡,面对美景,与其拍个照片发朋友圈@一下,不如摘下一捧亲手送给你。
三
作者说,他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讲座,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开始请以漂流的方式行动,过段时间再切换成登山型。”什么意思?就是说,择业时,到底是以兴趣为导向,认准一门,不走到底不罢休;还是随遇而安,慢慢确定职业方向。作者给出的意见是,刚开始像漂流一样,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迎接每一段激流的挑战,应接不暇,打怪升级;然后能力提升,自然眼界宽广,找到一座山峰,一步一脚印,向上攀爬。
想起自己刚毕业那阵,对职业的了解,停留在不知何处听来七拼八凑、七零八落的信息、身边七大姑八大姨的七嘴八舌。要知道,即使传授经验者身在其中,也不一定对所在行业、职业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再把信息传达给你,你在加入不必要的想象,便完全是另一个故事了。
除了极少数人,天生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就像村上春树笔下那个梦想成为地图测绘员的家伙。大多数人是不能正确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的。
那些没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孩子,作为一个工作5年的老司机,我觉得这份忠告很有意义。
四
在知乎里回答过一个问题,关于非法学人为什么司考。我的答案是这样的:
一定有一部分人参加司考的原因是焦虑。
对未来焦虑,对身无长物焦虑。尤其是文科生,真的是没有什么安身立命的本领。而社会上的焦虑让人没有时间去判断一个人的素质。
所以,一纸证书证明了学习的能力和意愿。像贴在脑门上的“我行我行我行”。
再说,法律,门槛不太高。核物理一定没人敢招惹的。
还有就是闲的或随大流。那么问题来了,通过司考到底有没有用呢?
这本书说,没用。一纸学历或者证书,并不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你有多优秀,一个普普通通的博士、硕士学位,或者一纸不疼不痒的证书,真的看不出什么,在职场的视角上,筛选不出什么。不过个人以为顶尖名校和CPA、CFA的加持,会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除此之外,大多数此类证书只能锦上添花,绝不会雪中送炭。
想指望一个MBA或不痛不痒的证书来跳槽,更是无稽之谈。再说,要是工作一段时间后,还抱着拿这些东西改变命运,登上人生顶峰的愿望,未免过于幼稚。
书里说,年过35岁的人想要跳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备业界通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是说,比如在银行,有些业务是银行特有的,有些技能是各金融机构间差不多的。若是想跳槽,第二种业务能力得有,积攒的专业技能也不可或缺,那是定义你几年来工作的坐标。二是积累作为领导者的扎实经验和技巧。过了35,在职场里,可以被称作“一大把年纪”了,要是还把自己当做生产力工具使唤,未免太过悲凉。所以,除了工作能力之外,必须具备“领导力”,表现在带团队、拓展人脉、知人用人等方面。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这种本事是多么重要。
这本书里,也提到了成为专家与负责管理并不冲突。有人,包括我,曾经认为做人和做事一定程度上是很难相容的。或者说二者居其一就不错了,把活干得漂亮和做人做的明白都做到,实属不易。这种想法就是错的。实际上,真正的成功者,大多二者能力都具备,只不过有所侧重罢了。其实,那些过于强调其一的,恐怕是另一方面实在不行或者不敢尝试的托词吧。
五
在亲和力的塑造上,作者举出了日本首相的例子,田中角荣、小渊惠三。总结起来,大致是:做什么事,无论演讲、会议甚至笑容,大量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记住别人的名字;主动与人联系;洞悉别人的意愿和想法;没有架子平易近人。不用多说,聪明的读者在身边的领导、上司中,也能发现他们的魅力之所在。不承认不行,有些才能是天生的,我等凡人是如何追赶不上的。但是,上天还给普通人一点活路,其实上面很多方面,可以让人通过努力和技巧去追赶。结果是一样的,尽管我们走了些许弯路。怕的是偏离航道。
比如说,万事万物皆有准备。不必说一项重大工作、当众演讲、重要面试等,即便穿戴、笑容、寒暄,都可以准备一个良好状态。虽然很多时候,准备并不会对干好一件事有什么直接作用,但是,准备的过程就像是囤积粮食,“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个积攒自信的过程。
六
作者提到了日本很多年轻人是“待命族”,就是给安排活就干,不给安排活就不干。看来普天之下,故事并没有什么不同。生活需要主动,工作也一样。
在社会精细化分工的大背景下,我们都是社会运转的小小螺丝钉,面对本质上皆为单调乏味的工作,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理智、克制的中产阶级,干好自己一摊活就可以了。
其实,这真的就可以了。但是,大多数人不甘心成为被上级呼来唤去的跟班,不甘心成为流水线上的机械臂,希望能向上一步,一品黄山,天高云淡。“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虽然,本质上,仍然逃不出阶级本身,却仍然所有人生存于世的目标之所在。
可怜,但不可悲。
如果这样,只是“待命”、“听喝”,老板让干啥就干啥是断然不行的。主动思考,尤其是站在上级的维度去思考,很重要。遗憾的是,很多人选择性的忽略了这一点。
七
作者提到了“思维的格式化”,大概意思是学知识,无论是读书听课看文章,先打下底儿,形成骨架,再以此为坐标,在往上填血肉,慢慢的把专项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深以为然。之前以为务必博览群书,让知识在大脑里碰撞,事实却是,不会碰撞,只是遗忘。
所以,找到你认可的作者或观点,不管是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讲座,先深入了解、学习、记忆,再通过其他渠道,进一步了解、学习、记忆,甚至不需要自己思考。在这基础上,在了解其他内容,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就像一个棵树,根子打好了,自然枝繁叶茂。可大多数人随处播撒,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自以为知识广博,真要问起来,依然不知所以。
八
专业构筑力的说法耳目一新。发展专业技能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说法,见诸各类鸡汤和职场攻略中,但是作者这么鲜明地提出来,并给出了建议,还是颇为难得。尤其是选择专业方向上给出意见:
一是已经积累大量经验的领域。沉没成本还是得重视的。有时,诗和远方不如眼前的苟且。这年头,说大实话的人不被喜欢,忽悠梦想的人大行其道。二是要清楚在公司内部是否存在被估价的可能,在社会上是否存在高需求。就是说,对自己所干工作有个评估,是否具有通用性、发展性和普遍适用性。三是在相对较短时间能达到一定水平的领域。有的领域需要10年20年的积累,才能达到独当一面的程度。不要“我等到花儿也谢了”。四是能想象出自己享受该领域工作的模样。这点作者提的碰到了痛点,有一个活生生的目标。可以是你的上司、导师、领导,可以使半泽直树,甚至可以是格林斯潘。重要的是,这幅图景里,是享受这份工作。
九
现在教人记笔记的书、文章、公众号数不胜数,不知道多少人能坚持下来。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笔记术;一是开会时携带的论点整理单。论点二字是重点。二是手册大小的笔记本,积累专业知识时,随手记在本上。三是A4大小的大笔记本,用来将学习理论通过知识图表化加以整理,或者回顾实践,变成自己的语言,记下来。
其实所谓笔记术,适合自己,坚持就好。我就两个本子,一个日常,一个工作。简单就是力量。
毕竟职场基本法第一条,就是放假是第一生产力。关于大学生如何适应职场,有以下3点建议:
1、意识到“眼高手低”的严重性,不要掉到好高骛远的坑里。虚心好学,踏实做事。我之前公司的主管就直接跟我说,他很不喜欢“眼高手低”、“自命不凡”的大学生,幸好我做事踏实。。。。由此可见,想要适应职场,必须从放平心态,踏实做事开始。
2、积极沟通。进入职场,要主动与同事沟通交流,不要一个人闷在工位上自顾自地工作,这样同事会觉得你高冷,不好打交道,初入职场,多主动与同事沟通交流,嘴巴甜一点,这样有助于你快速融入集体。
3、通过互联网多自学职场上的知识,掌握一两项技能,并且让它成为你的标签,让自己变得更有稀缺性,这样自我升值就快了。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定存在很多不适应,怎样去融入这样的生活呢?首先你一定要自信,不要没自信,这很重要!在公司中可以多多去帮助前辈完成一些跑腿的工作,找一个知心朋友在,职场中一定会有你不喜欢的人,那你就保持一定距离就好,千万不要表现出来,在职场需要注意的事情很多,推荐你去网上搜搜资料什么的,也可以看看我发表的东西,希望可以给你一些帮助哦!加油!
谢谢邀请。
职场就是小社会,职场就是江湖。走出了大学象牙塔,要带着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摒弃掉学生气和自负,以一种全新的心态走向职场。
职场新人第一条要做到的是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面对能力不强的同事,苛求的上司、难搞的客户、保安或清洁工,都要以尊重的心态去与之相处:也许有些人有背景、有些人有特殊的能力,而表面上不显山不露水,甚至迟到早退,那么这种人也是你需要学习的对象,值得你尊敬对待;对于保洁阿姨、保安小哥,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也是一种礼貌。面对非常不合理的要求、严重侵犯到自身权益的事情,要尊重自己,据理力争。这是对自己的尊重。千万不要因为是新人就不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
职场新人第二位要做到的是营造良性人际关系。不要刻意接近同事,也不要故意疏远;大家都是合作伙伴,过于近的关系会让别人觉得你很好说话,有些时候吃苦的就是你;过于不合群或者得罪同事也会让你失去机会。不远不近的距离最好。
职场新人第三位要做到的是谦虚好学。在职场上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你的前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避免别人的短处不要重蹈覆辙。但是也不要轻易丢弃自己曾经的知识——就像《摔跤吧爸爸》里面吉塔丢弃了她爸爸的传统技巧而屡战屡败一样,那些让我们成功的经验永远是有用的。
希望每个大学生职场人都能迈好职场第一步!
更多职场干货,欢迎关注号及同名微信公众号,ID:寰宇看客。
谢邀。
个人感觉大学生适应职场有2个方法:
1、做一些兼职,锻炼自己与社会沟通交流的能力。重要的是每一次兼职要有自己的总结,看看达没达到自己提升自己的目的。
2、参加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活动。尽量能够参与组织策划一些活动。这样子其实是一个学生到社会的过渡。
有些大学生刚进入职场,往往倾向于,先赚得第一桶金,金钱的金,但个人觉得首要的还是要稳住,人稳了,稳住的将不仅仅是钱......
1
曾遇到这样一位员工,刚开始进入公司的时候,跟师傅学机械加工,学得非常专心,每一个动作要领都要反复练习到10遍以上,3个月过后,终于通过了试用期,正式上岗了。
然而,刚刚过了不到一个月,那位员工却突然递交了辞职报告,自称是准备回家创业,自谋出路,而实际上,只不过是跳槽到另一家薪酬更高的公司去,重新打鼓,另行开张,再一次当起了学徒。
原本,那位员工的师傅准备将更高深的技艺传授给他,没想到,他却中途离场,眼瞅着月薪8k的岗位,就这样拱手让出,实在可惜。
成功有3大定律,其中有一个就是竹子定律:竹子在前4年只能长3厘米,这3厘米还都是深埋于土下,等到第4年它破土而出,就能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6周时间就能长到15米。
反观到那位员工,真是错过了最佳的成长期,回到我们自己身上,一心想做成一件事,而自始至终地坚持走下去的,变得越来越少,至少,刚接触一件事,就不得心平气和的稳下来,何谈接下来会有什么惊喜发生。
2
前一段时间,公司新招了一名机械压力员工,几轮交谈过后,公司便与之签定了劳动合同,原因是个人技术好,工作经验丰富,对工资薪酬等也没有过多的要求,随后便下到车间从事相应的工作。
但万万让人没想到的是,当天下午刚入职的员工就提出了辞职申请,向人事部门冷冷地甩了一句,“我不干了,领导太难伺候了。”
事后,了解那位即上岗即离开的职工,离开的主要原因就是感觉车间里的领导,太能装了,相互间没说几句话,就发生了语言冲突。
经深一步了解,那位的员工离职来到现公司起因也是与原公司的领导没有处好关系,结果,又再一次重蹈覆辙了。
老人当中有一句俗语,得瑟鸡,不下蛋。意思就是说今天到这个岗位干一段时间,明天又到那个岗位干一段时间,总是频繁换岗,最终,什么也学不会,什么也得不到。
打通任督二脉,才能练得上乘武功。来到一个新的岗位,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跟上司处好关系,这是个人立足职场首要且必备的前提,当总是在指责别人的不是的时候,首先反观一下自己,同样也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3
德国作家罗尔夫·多贝里,曾写过一件事:
一次,他和一位制药集团总裁聊天,总裁说:“在公司里巡视的时候,我马上能觉察到哪些部门运行良好,哪些部门有问题;在雇用员工时,短短几秒,我就能感觉到对方是否合适,当准备收购一家公司时,投资银行几千页的报告,远远没有一趟短暂的巡视有用。”
罗尔夫·多贝里问他:“你是在哪里学到这些的?哈佛吗?”他摇摇头:“在发展自己事业时,我犯了上千个错误,从中学到了很多。”
这句话也解释了一种现象:你看了很多书,懂了很多道理,仍然过的不是很好。
有些知识,只能身体力行,让自己和未知碰撞。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中,获得反馈,然后校对自己的认知,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的力量。
从中也可以澄清一种认识,新到一个职场,刚开始出现一些错误是正常的,不能因为错误的出现,就退缩不前,前怕狼后怕虎,甚至选择了离开。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稳下来,将心情平复起来,分析出现的差错的原因,时间长了,慢慢地肯定会发现其中的原因与改正的决窍。
这里的关键还是要稳定,没有了稳定就无法复盘,既得了的能力与知识就会快速流失,而出现的错误更将变得一文不值。
4
公司招聘,常能听到这样的询问,“有‘五险一金’”吗?、“周末双休”吗?、“年假带薪”吗?
的确,这是个人劳动的基本权利,应该了解。
不过,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这样的人,往往只关心“公司能给我什么”,而对“我能为公司做些什么”却闭口不谈或者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一旦,得到的不是他心中想要的回答时,随即奉上一句,“现在月薪3k到5k的工作多了去了,到哪儿还不混口饭吃?”
确实如此,如果选择了“混”日子,追求一种饿不死的状态,大可无所谓,但如果选择了“过”日子,个人给出的建议还是在一个单位先稳下来。
由此,得到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平台,在这里,你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你的经验可以得到丰富,你的人脉可以得到拓展。
当你再利用业余时间默默地打磨、提升自己的时候,终于有一天,你可以自信地说,我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
手里空空如也,拿什么拼?拜托,颜值当道迟早会贬值,练就价值,才能保持升值。
更多回答,敬请持续关注公众号:爱尚人生(asrs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