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婚后都不愿意和婆婆住在一起,其一是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其二是多数婆婆都爱护着自己的儿子,若是生活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至于生孩子后让婆婆带孩子,这要看她是否愿意,若愿意带那就让她帮忙带,若不愿意那就自己带,现在城市里大多带孙儿,孙女的多数是外婆,这样就能减少婆媳之间的矛盾
住过十年,一言难尽。个人的感受,不要跟公婆住一起,包括丈人与丈母娘,都不要在一起住。太多的是是非非与生活方式理念的冲突。孩子最好是自己带。上一辈真的没有给自己再带孩子的义务。真有实际困难,真需要父母支援,也不要住在一起。要么送到父母那里,要么请保姆。没有既要父母付出,又要合自己全部心意,还觉得天经地义啃老的。孩子是自己的,跟别人没半毛钱关系。如果自己觉得孩子是给别人生的,很冤,可以婚前说好不生,只要老公愿意,其他人无权干涉。自己生了,就要做出取舍牺牲,否则哪里来的讴歌母爱伟大一说。今日的媳妇,早晚都会变成明日的婆婆和丈母娘,易地而处,各自体会吧!
看住谁的房咯,反正我自己生的自己带
没有和父母公婆同住。早上上班前把儿子送外婆家,女儿送奶奶家。晚上接回家。
谢谢邀请。
婚后一直跟婆婆住一起。生孩子后,孩子两岁半之前我和老公自己带,婆婆高兴的时候搭把手;孩子两岁半以后我们都上班,白天婆婆照顾,我们不上班就是自己照顾。
不一起住,也不给带。当然人家也没要帮我带。不住一起是我的底线,就在去年我顶住了压力守住了这个底线。孩子我生的当然要自己带,养育孩子最大的乐趣就是前几年,虽然很累,过程中我也抑郁过暴躁过但都过来了,未来可期。
我们和婆婆没有住一起,生孩子后也没有让婆婆带,婆婆当时其实还没有满60岁,刚退休两年。老公家在省会城市,父亲是一家化工厂的总工程师,母亲以前是剧团的,后来转成了工人。
我们是70年代中,后期的人,对公婆和自己的父母没有那么多期望。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长大后读书出来了,哥哥,姐姐们都陆续走出了那个小县城,现在老家基本没什么亲人了。
我是2001年和老公认识的,2003年结婚。我们的房子是自己两个人买的,双方父母没有出力,也没有出钱。2002年,当时我们两个人身上所有的积蓄8万,正好够首付。买了婚房就没有钱装修了,又过了两年才装修的。我当时想买大一点的房子,因为考虑到公婆住8楼,如果他们爬不动了,最终还是要和我们在一起住。可是公婆两人认知非常有限,公公一个理工男,除了他的图纸,外面的世界似乎和他隔绝的一样,婆婆虽然总在外面,但是计划性太弱,除了跳舞,她也是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包括他们的老年生活都不想打算)只要别攀上她就行[汗],而我们有自己的想法,但经济实力又不够,后来只能买一套小的两房。
婆婆不喜欢小孩子,她明确表示不帮我们带小孩,(不过老公哥哥家的小孩子是她带大了的,那是一个例外),我的月子也是自己一个人坐的,没有人帮助。我辞职在家3年,孩子上幼儿园了我才出去工作的。说实在的,婆婆对我们的生活不管不顾,她只帮助了哥哥一家,他们买房子把老人所有的积蓄都拿走了。公公已经去世好几年,婆婆现在快80了,还是住在8楼,她还在等待大儿子叫她去一起住,哪知道大儿子就是不叫(因为她总是骂大儿媳懒,还骂她长得丑,说配不上她的儿子)。我们在家的旁边给她买了一个小公寓,叫她来住,她很硬气不来,自己说从头到尾她没有管过我们,没有帮助过我们,不好意思来住。婆婆强势惯了,不过也已经老了,现在走路,做事情都很慢。虽然我没有感受到来自婆婆的温暖,有时候还说对她好就是想去图她的,让人难过伤心的话,不过她养大了老公,冲着这一份恩情,我没有在意她对我们的无视和伤害。
如果你和你婆婆都是懂得互相照顾和帮助的人,可以住一起,老人有时候很固执,生活习惯也不一定能合拍,要互相体谅才不会一地鸡毛。如果婆婆太强势,还是在旁边准备个小房子比较好。
我生一孩后在婆家,婆婆很用心的照顾我们三个月。但是每天过量的肉食餐让我很有负担,身材恢复困难,心生焦虑。孩子黄旦严重,老人家思想守旧,也不肯及时让看医生。我就在孩子满了百天一个人带着孩子飞到东莞和老公团圆。一个人带着孩子,自己买菜、做饭、带孩子、看书、运动恢复身材。虽然有些辛苦,但乐在其中,少了很多因观念不合而起纷争的烦恼。
但终归我骨子里是事业心比较强的,产前就想好了,产假一结束就回去上班的,但无奈孩子生下来了,不知道是孩子太可爱,还是自己母爱泛滥,感觉自己离不开儿子,就自己带儿子过了周岁,全程母乳喂养,直到我驾照拿到手时,孩子一岁两个月了。公公婆婆带着新鲜感来到东莞,意气风发地说,现在我们来了,给你带孩子。你想干什么就出去干吧,言外之意就是想我出去工作,减轻他们儿子的负担。我当时心态也是求之不得。很快就找到了还不错的工作,美业培训学校的校长。
重返职场的第一年,也是与公公婆婆长期同住的一年。时间一长各种问题都来了。婆婆虽然善良朴实,但是做家务大多入不了我的眼。家里卫生三个字脏乱差,我白天忙工作,晚上回家还要带孩子收拾家务,一个字累,两个字心累,三个字,真心累。婆婆很是固执,洗碗坚决不肯用洗洁精,说用洗洁精,她会想吐,可是她洗的碗碟,手一摸一手油,每次吃饭我又要重新洗一遍碗。老是追着孩子喂饭,带孩子出去玩,老怕别的孩子打自己的孙子,干脆让孩子一个人玩,远离别的小朋友,孩子都两岁了还不怎么说话,越来越孤僻。诸如此类,说多了显得我挑剔,但实在是很多无法忍受的细节。我和老公也经常因各种琐碎起磨擦。
孩子的语言发育迟缓,我和老公都慌神了,两个人一下班就花很多时间自己带孩子陪孩子。公公婆婆一吃完饭,丢下碗筷就去跳广场舞......就这样跌跌撞撞,同住了两三年,感觉家庭生活气氛很不和谐,和公婆也不会大争吵,但就是各种不适应。公公一天到晚几乎啥事不干,吃饭都是婆婆伺候好好的,还老是嚷着要回老家。在前年年底迎来了老二,婆婆照顾我们满了三个月,公公一个人在老家病倒了,婆婆就回去了,我又过了一个人带俩娃的日子三个月,虽然辛苦,大娃上幼儿园,每天接送,小的才三个多月,但是我每天有条不紊的安排好生活,家里也收拾布置的干净整齐,孩子也慢慢听话,语言表达进步明显。我一度限入纠结,又三个月过去了,半年的产假结束,我不得不先回去工作,公公婆婆又过来帮忙带俩孩子。
但是我发现,我这次怎么都很难全身心投入工作。每天都有些怀凝自己为了碎银几两像个陀螺这么忙碌,孩子又没养育好,到底要图哪样?老公也和我一样很不适应跟公婆长住的日子。到2022年年前,公公又是一心想要回老家。我几经思考,何必让老人孩子都过得这么憋屈呢!心一恒,辞掉了做了三年多的美校校长的工作,回归家庭,从事风险巨大的二孩全职妈妈
[捂脸]
有失必有得,我顾不上自己没收入,万一哪天老公像外面那些众多老公变心翻脸不认人怎么办。我只知道,现阶段,家庭需要我,孩子需要我。我能做的就是先放弃工作,全身心照顾好孩子,经营好家庭。顺便挤时间学习提升自己,看自己还能做点儿什么?有多少妈妈经历了跟我一样的烦恼,还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对身边人充满善意呢?[来看我]
不和婆婆住一起,不把孩子给婆婆带,不需要作统计,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婆婆举双手赞成,问题是你有这个能力吗???
媳妇儿和媳妇儿不一样,婆婆和婆婆不一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看看彼此的实际情况吧!但是我肯定是不想住一起,我结婚十五年了,差不多住一起十三年吧,生活习惯互相迁就,磨合。还有就是消费观和饮食习惯,都不一样。彼此在一起都认为自己很迁就,后来就分开住,我们买的装修好的新房子给他们住,我们出来租房子住,现在客客气气的,互不干扰。想孙子了,接他们来看看,或者我们回去也挺好的,至于看孩子,我婆婆生活不能自理,公公照顾她,他们只要顾好他们自己就行,我以后也会是婆婆,我想着我受过的苦,尽量不让自己的儿媳妇再受一遍,我两次做月子都没有人伺候,糊糊弄弄就过去了。我想着以后一定要好好伺候儿媳妇做月子。至于孩子能帮把手就帮把手。不愿意我帮就出点钱。
是的
尽管已经很好的婆婆了,还是有矛盾
一起住有代沟,不太好
这个不太好是双方的
她也觉得不太好
磨合久了倒也没什么了
这里需要一个知进退的婆婆,不唠叨多事。双方还是互相尊重就行了。
住或不住在一起都要有界限感,谁与谁都没有那么多应该或不应该。孩子是你生的,你和你老公是孩子的父母照顾与培养是你们的责任,如需婆婆帮助我想婆婆也会义无反顾但一定要有感恩的心。端正态度心存感激语言就会柔和,永远不要把妈与婆婆同等,因为妈是生养关系不光有血脉还有几十年的相处与习性,而媳妇是后入伙没有时间的积淀缺少情感的融合所以则缺少应有的包容,因此心中具备感恩行动具有界限一定是今后幸福生活的基础。
27年前嫁到农村,孩子26岁了。一直和婆婆同住,东西屋。说一说我的经历。农村家家都有地,婆婆家地特别多。家里的活也多,都是公公婆婆和老公在做。那时候刚生完孩子,身体比较弱,孩子一直是自己带,因为婆婆有干不完的活,家里家外,地里的活!所以这些年,婆婆从没给我带过孩子。我也基本没有下地干过啥活。直到这两年婆婆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再说孩子也大了,不在身边也不用照顾,我才接了婆婆的班,正式开始干活!说到会不会让婆婆带孩子,我不会,就算是婆婆没有那么多的活我也不会,我要自己带。这样并不是不信任,是因为父母和爷爷奶奶带孩子的方法不一样,爷爷奶奶大多数会溺爱孩子,当父母的又不好干涉,所以干脆就不让他们带!也免的因为孩子闹的大家都不开心!友友们,我这样做对
吗?
没结婚之前,我就跟老公约法三章,不和老人住在一起。
我需要婚后独立自主的生活空间。
我结婚20年,保持婆媳关系良好,夫妻感情好,孩子教育的好,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不跟老人的生活掺和在一起。
跟老人住在一起的时候,是老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时候,而不是在双方都需要独立空间的时候!
关于带孩子,我属于宁愿辞职自己带,或者请保姆阿姨带,也不希望跟老人住在一起,一起带。我就希望生活简简单单,这样心不累,保持好愉悦的心情,人情世故的处理也要良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