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为何将《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放到一章里?有何含义?

林四娘暗指林黛玉呗。


词诔互文,照见丹心;晴雯黛玉,实为一人;七十二变,其人唯一;才貌空前,西江月子;太子宏愿,镜月水花;国贼禄蠹,背誓篡权;冷月因废,掉包代玉;补裘补天,有实无名;做嫁衣裳,徒练一石;唯遗妙玉,终陷泥淖;大荒无稽,冤屈雪藏;寓意深远,朝雪梦清!


谢邀!

这个问题,我觉得,触及了关键。

姽婳,谐音“鬼话”。

小说中有一段情节,写宝玉在紫鹃的试探下,以为有林家人来了,要接黛玉回南方去,急疯了,嚷嚷着只许黛玉一个人姓林,其他任何人都不许姓林。——这段情节让人读了,一定会和故事中宝玉身边的贾母等人一样,感到又好气又好笑。然而它说明了在小说中,姓“林”不是随意的。

另有一个情节,就是宝玉是在黄昏时(但愿我的印象没错)拿着那篇诔文来到荷塘边祭奠晴雯的。当他念完了诔文并把它挂在一棵花枝上时,书中写,此时林黛玉的身影从花丛中飘然而现,(说实话,读到这里时我还吓了一跳)——我个人理解,作者这样写实际上是暗示我们,宝玉所祭奠的,是书中的人物晴雯,也是林黛玉,因为宝玉刚刚所念的,也是一篇姽婳词。


《红楼梦》里的《西江月》把贾宝玉批判得体无完肤。那么贾宝玉真的像《西江月》批判的那样“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贾宝玉真的如此不堪,一肚子草莽吗?

当然不是,这是《红楼梦》作者一贯的笔法,假作真时真亦假。

贾宝玉不爱读圣贤书,不爱读八股文。但是贾宝玉爱读杂书,贾宝玉的知识不必贾政的那些清客们少。

大观园试才就是最好的证明,贾宝玉在大观园里侃侃而谈,所提的匾额对联,清新脱俗,别具一格。他的才华获得了贾政的认可。贾政虽然表面叱责贾宝玉,内心美得不要不要的。小厮们都说宝玉露脸了。

贾宝玉的代表作有两篇,一篇是《芙蓉女儿诔》、一篇是《姽婳词》。贾宝玉之所以能写出这样重量级的作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贾宝玉有学识的积累属于厚积薄发。

贾宝玉自幼爱读诗词,有爱对对子的歪才。十二三岁时,就给贵妃的省亲别墅题匾额。

贾宝玉的诗词在京城贵族圈里广泛流传,人们把宝玉的诗抄录到扇面上,或者粉壁墙上,不时吟诵。

大观园诗社活动中,贾宝玉是最积极的一个,他虽然经常落第,但是诗词水平并不差。

贾宝玉有能力写出《芙蓉女儿诔》这样的文章。

第二,贾宝玉经历了晴雯的病死的打击,百感交集,有写出这样作品的感情基础。

晴雯是宝玉最喜欢的丫头,可是晴雯被冤枉,被撵出大观园,最后悲惨而死。晴雯的死,给了贾宝玉极大的打击。情之所至,下笔如有神。回顾与晴雯相处的点点滴滴,贾宝玉有如神助,洋洋洒洒写出了《芙蓉女儿诔》。

诔文中,宝玉用激愤的语言痛斥了那些制造晴雯悲剧的卑鄙无耻之徒。全篇文采飞扬、感情真挚、寓意深刻,体现了宝玉的不世文才。

第三,宝玉无处发泄自己的一腔愤懑,只有诉诸笔端。

宝玉亲自去看晴雯后,看到晴雯瘦骨伶仃的手,黑乎乎的茶,他的心痛苦得要死,他知道晴雯命不久矣。心中愤懑,却无处发泄,不敢让别人知道。

宝玉听到晴雯的死讯,在小丫头口中得知晴雯化作了芙蓉花神。宝玉找借口去了晴雯哥哥的住处,打算祭奠一下晴雯,为红颜一哭。哪里想到,晴雯的哥哥嫂子贪图烧埋银子,晴雯一咽气,就回禀了王夫人。王夫人命赏了十两烧埋银子。又命:“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

晴雯的哥嫂没有停灵,立刻雇人入殓,抬往城外化人场上去了,晴雯尸骨无存。宝玉走来扑了个空。

宝玉的感情尚郁积在心头,贾政传口信,让他到书房写姽婳将军诗。宝玉听到姽婳将军的事迹,再加上对晴雯等英烈女儿的敬仰,他写出一篇长篇歌行,半叙半咏,流利飘逸。写出了“马践胭脂骨髓香”林四娘等女中豪杰捐躯沙场悲壮场面,以及“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馀意尚傍徨”的心态。

回到怡红院,宝玉用晴雯素日所喜欢的冰鲛縠为帛,恭恭敬敬用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又备了四样晴雯所喜之物,百花蕊为香,冰鲛縠为帛,沁芳亭泉水,枫露茶一杯,在夜月下祭奠晴雯。贾宝玉把自己的心事诉诸笔端,写出了自己对晴雯深深的思念,他的感情如滔滔流水,奔腾不息。

贾宝玉在芙蓉花前,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因为感情丰沛,有感而发,所以贾宝玉在一天里,写出了感人肺腑的两篇长赋。

这两篇长赋说明贾宝玉不是一肚子草莽,他一肚子锦绣文章。


这应该是后人改的。


你好,我是国风

因为林四娘的故事是石头记最后时刻暴露出来的匕首,就像荆轲刺秦时呈上的燕国的地图,最终图穷匕见!这里才是真正表露出红楼梦中“血淋淋的东西”也是通灵宝玉的核心——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非但于荡气回肠的姽婳词,鸿篇巨作的芙蓉女儿诔。甚至于前面林黛玉悲春伤秋吟唱的〈葬花吟〉也是为了林四娘的故事而写!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不要以为这只是风马牛之叹,看江阴血海,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哪里不是悲歌重奏?

林四娘的故事,并没有出现在史书上,仅在王渔洋池北偶谈和蒲松龄聊斋志异等作品中出现过。主人公陈宝钥是明末清初人,入京赶考途中路遇女鬼,谓林四娘,自称“妾遭难而死17年矣”。池北偶谈中亦有此语“不幸早卒殡于宫中,不数年国破……”几乎都明示林四娘是故明宫人。石头记中编撰了这个故事,将林四娘撰为镇守青州的恒王宠爱的女伎。遭遇流寇,为报恒王血战而死,成就一段佳话。

这里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这流寇到底是何人?如果源于聊斋和池北。林四娘的死非比寻常。是死于国难。但明朝灭亡之时,李自成并没有屠城。虽然也有达官显贵及家人被杀的事例,但至少李自成善待了,大部分的明王朝后裔。而真正使大明陷入万劫不复的地狱的是吴三桂引入的清军。只有他们进入北京之后,进行了无差别的杀戮。期间死于国难的宫人数不胜数。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其他作品中,对于作乱害民的马匪流寇都是直呼其名。唯有林四娘的死,处理的非常隐晦。这里只有一个可能,林四娘死于清军之手。

而曹雪芹引用这个故事来,自然针对的也是“清军”。而且在这个故事被扒出来之前,已经通过贾政之口做了铺叙:昨日因又奉恩旨,着察核前代以来,应加褒奖而遗落未经奏请各项人等,无论僧尼、乞丐与女妇人等,有一事可嘉,即行汇送履历至礼部,备请恩奖。也交代了此为前朝旧事!

故事的事发地青州更是坐实了对于清军的指控,因为李自成的军队并没有打到山东。当时明朝的防卫非常薄弱,明崇祯11年和15年,清军两次一旅之师深入中原,一路烧杀抢掠直至山东,并悠闲的歇马三四个月。掠夺完粮食财宝人口一路大摇大摆毫无芥蒂的撤回去。而无能的明军只能远远跟随“抗议驱离”!林四娘的故事应设定发生在第一次清军入关之时。〈可能这个故事在当地就传说良久了〉

曹雪芹借着这个故事,揭示了满清军事入侵时的残暴杀戮和对当时明军腐败无能战斗力薄弱的谴责,似如:天兵一到,化为乌有!去原来是非战之力,人家自己走了,何等的讽刺!

似如当年,蜀王孟昶花蕊夫人,一词亡国唱: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尽解甲,并无一个是男儿!曹雪芹对于林四娘是非常敬佩的。所以爱这种“女儿”。而对于那些妄食君禄,国难当头畏首畏尾的“臭男人”是非常鄙夷的!所以不但要歌以颂之——祝以《姽婳词》更以《芙蓉女儿诔》祭之!

但凡读过红楼梦的人应该都会发现:林四娘的故事完全突兀于红楼梦故事之外,根本是可有可无!而且非常不合时宜的插入晴雯之死这段荡气回肠的情节之中!几乎硬生生的把这段牵动人心的故事强行分成了两段,前面是晴雯之死,本该直接接着花下祭奠!但是被林四娘的故事一刀两断。一番鬼话之后〈这鬼话的含义相当了得,即是暗示了林四娘的故事是鬼话,又点出了林四娘故事出自鬼话(聊斋志异和池北偶谈都是借鬼说话)〉跟着一片宏大的祭文!

似乎拉扯的情节,这还是为了祭奠晴雯而作。放在这篇祭文中,却已经丝毫见不到晴雯的影子了。我们知道秦雯这辈子干过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勇补孔雀裘。但在这篇祭文中根本没有。反而到了89回,说到宝玉上学,看到了晴雯补的雀金裘,人亡物在。一时伤心逃课在家。静室里摆了一祭,书写:怡红主人焚付晴姐知之,酌茗清香,庶几来飨。”其词云:随身伴,独自意绸缪。谁料风波平地起,顿教躯命实时休。孰与话轻柔?东逝水,无复向西流。想象更无怀梦草,添衣还见翠云裘。脉脉使人愁!这才是又有其名,又有其事。确确实实的祭奠晴雯的。那么前面那篇芙蓉女儿诔肯定就和晴雯无关了〈前面居然有了那么大一篇祭奠晴雯的祭文,根本没必要狗尾续貂,十几回之后又写出这么几行毫不起眼的祭文。而正是这毫不起眼才应对了晴雯的身份〉!

芙蓉女儿诔读到最后,花荫里现出一人,几乎把人吓死。视之竟是黛玉!这也非偶然。在前面宝玉过生日夜宴时,众人抽花签,明确了芙蓉女儿是林黛玉。并不是晴雯,而且晴雯成为花神这件事就是一个小丫头信口胡编的,已经告诉了大家。林黛玉出现后,并将祭文进行了一番修改:将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先是改成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又改成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被黛玉反讽之后,最后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引起黛玉满心狐疑。其实何以狐疑?自不在宝玉对晴雯的情分上,真正的疑,是这句话把这篇祭文拉到了她自己身上!成了祭奠林黛玉的祭文了!黛玉即是芙蓉女儿。

林黛玉被诩为谢道韫一般的咏絮之才,原型拥有智杀贼寇的勇武。〈谢道韫少博学,聪颖有才智,以大雪天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得到谢安的赞赏,后世遂称女子文学才能为“咏絮才”。婚后,丈夫王凝之之弟王献之与宾客谈论,词理将屈,谢道韫在青绫屏障后参加议论,发挥王献之前议,宾客不能折屈。其谈锋之健不让男子。后在孙恩起义中,其夫与子均被义军杀害,她率领侍女挥刃入敌群,手杀数人。后被俘,坚贞不屈,被孙恩释放,重归故里,一直寡居于会稽。这故事是否和奋勇杀敌的青州林四娘十分相像呢?〉应该是以此影射了林四娘的故事,林黛玉既是林四娘!芙蓉女儿诔真正祭奠的人物正是林四娘!

石头记中断于80回,后事没了踪影。直到若许年后红楼梦才非常神秘的出现了!但很快被满清政府迅速绞杀。至高鹗,程伟元意图续书时,居然找不到一本完本,不得已以手中三十七八圈窜连补裰,修葺成完本。可见,在文字狱横行的康乾时代,红楼梦的生存环境有多残酷!而其中包含的危险又多严重!以百曹雪芹不得不对其写出的文字万般包装,不肯轻示真相于世。就是为了保全自己这条小命罢了!

如果我们也很蠢,仅仅看他花花绿绿的包装,可能永远也就难以了解红楼梦这部书的真相,难以读懂它的精髓了!


曹雪芹写林四娘,目的还是为了写晴雯。他以“姽婳词”引出悼晴雯的“芙蓉诔”,显然还是出于对女性的尊重分赞扬。文里“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说得何等明白。而晴雯在一场恶斗中终于败死在封建势力屠刀之手,其悲壮,恐怕还要远远超过林四娘的沙场战死。在这里主从的位置也是安排得很清楚的。曹公破格使用浓墨重笔,这并非两个平行的互不相干的故事,而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


鬼话词,说的是晴雯,因为晴雯死时宝玉正在做这篇文章。脂批说,这篇为“宾也。”与晴雯身份相符。而后面的芙蓉女儿诔说的则是黛玉,而二者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宝玉。


把姽婳词与芙蓉女儿诔放在一起,等于挑明了晴雯的真实死因。晴雯并非病死,而是死于刀剑之下。姽婳一词原形容女子体态娴静美好。

出自战国楚人宋玉《神女赋》:素质干之醲实兮,志解泰而体闲。既姽嫿於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这里的姽婳将军指的是,衡王朱常庶的宠妃林四娘,为救衡王朱常庶而战死。

知道了林四娘是怎么死的,也就明白晴雯是为救贾宝玉而死,这要从坠儿偷虾须镯说起。

【晴雯说着,只见坠儿也蹭了进来。晴雯道:你瞧瞧这小蹄子,不问他还不来呢。这里又放月钱了,又散果子了,你该跑在头里了。你往前些,我不是老虎吃了你!坠儿只得前凑。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取了一丈青,向他手上乱戳,口内骂道:要这爪子作什么?拈不得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

这段话有两个看点,一个是晴雯用来扎坠儿的“一丈青”,在这里有两重含义,第一,是一种造型别致的首饰,头端为钺斧或蛇矛的形状,尾部锋利尖锐,用于头饰美观之外,还是可做女子的防身只用。

第二,一丈青还是北京香山产的一种毒蛇,这种蛇毒性极强,是一种令人生畏的剧毒之物。

这里的毒蛇一丈青就是坠儿,看晴雯骂坠儿的话:“要这爪子作什么?拈不得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就明白坠儿的事情不是犯在手上,而是犯在了嘴上,坠儿的毒蛇口危害到了宝玉,这才是晴雯对坠儿痛下杀手的原因。

坠儿这条毒蛇咬了宝玉和黛玉,晴雯用一丈青刺死了坠儿,刺死了坠儿的晴雯遭到报复,报复晴雯的就是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坠儿报告的消息本来可以至黛玉于死地,结果被晴雯杀了自己的耳目,恼羞成怒的王夫人,把晴雯也被杀死了,连尸体都不让入土为安,而是命人拉去火化了。


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看起来完全不像同一本书,因此,历来有【曹雪芹做前八十回,高鹗续写后四十回】的说法。

但我个人认为所谓续书不存在,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就是一个整体,后四十回的庸俗化和【被续写】都是作者的刻意处理。作者自己也留下了隐晦的拨正指引,而这个指引,就是都出现在第七十八回这两篇长诗:《芙蓉女儿诔》和《姽婳将军歌》。

分析一下,这两篇长诗,同样写的都是死亡——先是悼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宝玉说晴雯:这样的人是死而不死的,但现实是晴雯被王夫人挫骨扬灰和宝玉的伤心欲绝;宝玉最反感愚忠和无意义的送死,林四娘的行为在宝玉眼里无疑便是如此,但宝玉却不得不歌颂她的行为,违心的写出【虽死胜生】的味道。

总之,前篇是情真意切的个人悲痛和心如死灰【死】,后篇,是惺惺作态的官样怜悯和歌功普世【生】。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了它们同时出现在第七十八回这样一个靠近第八十回的节点上的意义:它意味着全书最大的一次阴阳相生,生死互换的开始。

归结到两篇颂文的主人公命运身上,那就是作者个人的晴雯死,适用于普世的姽婳生。

姽婳的谐音是【鬼话】,对应一下,晴雯只能是【情文】

也就是说,从这一刻【第七十八回】开始,写个人真心实情的【情文】死了,后面展开的,将是歌功普世的敷衍【鬼话】。

这也就是后四十回为什么总让人觉得不对劲的原因——他是作者精心炮制的庸俗之作,如果单在别处,也许你不会觉得它有什么不好,但问题是作者故意把他和心血真诚之作的前八十回做了同一个拼盘。

你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他不能明着说:前八十回都是以真情记史实,而是让你自己去领悟,因为如果他明说出来,那是要掉脑袋甚至诛九族的。

红楼梦前八十回【情文】到底说了什么【实情】?欢迎阅读我账号图文,与你一起探索藏在《红楼梦》中金麒麟、滴翠亭和暖香坞中以及红香圃寿宴里那些你绝对想不到的惊天奇闻【绮纹】。


林四娘实为作者影涉元春,为贾家舍命抗争,威势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身已灰!


《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一篇是长歌体的长诗,咏叹的是恒王宠妃林四娘酬王德、战外辱,恩义感天动地的故事,是一首悼亡的祭诗,也是一座升级版的贞洁牌坊;一篇是四六骈文,对一个受到不公对待而惨死的卑贱女奴晴雯的祭祀,当然实为祭黛玉。即便如此,两篇祭文主体人物没有任何可比性,放在同一日写在一个章节里,显得十分割裂,可是曹雪芹如此安排绝对不是无意,按照曹公一贯的手法和似散而魂聚的结构特点,这是绝对的刻意为之。

第一问:贾宝玉彼时的情绪能做的了《姽婳词》吗?

一身重病的晴雯被驱逐,贾宝玉刚偷偷去探望过,看到她从养尊处优的怡红院投入醉酒痨表哥家那黑污脏乱的下房里,如一盆刚出嫩箭的兰花投入到猪窝,宝玉见到垂死的晴雯伤心哭到不行,要不是晴雯后来坚持以被蒙头不再见他,宝玉是无法挪动脚步离开晴雯的,彼时宝玉已是痛心到五脏俱焚。第二日他迫不及待的又向小丫头询问情况,得知晴雯已逝,想去看一眼晴雯的灵柩,因父亲召他,耽误了半日,回来后立刻赶去想做个最后告别却扑了个空。

以宝玉一贯的心性,在这种心魂苦痛难挨的状态下,他应该什么事都干不下去。偏偏贾政一会儿让他去会客赏桂花,一会儿去参加文学沙龙,宝玉有这个心吗?打得起精神吗?参照前文贾政让他会见贾雨村,宝玉因为不愿和贾雨村这种官场中人多交往,都表现的葳葳蕤蕤,没有一点挥洒的谈吐,令贾政十分生气。这个时候宝玉满脑子都是晴雯,按常理他应该没有办法正常吃饭,睡觉,做任何与晴雯无关的事都没兴趣,一副生无可恋的状态才是,令人奇怪的是,宝玉正常的密集的参加了两次聚会,一次因才具出众拐了许多东西回来向贾母炫耀,而且很是自得,另一次发了一大段感慨,下笔更是文思泉涌,情绪高涨,一挥而就一篇长诗《姽婳词》。这时的宝玉好似完全抽离了这两日低落的情绪,变了一个人。

做完《姽婳词》,结束了这个沙龙,匆匆赶回的宝玉一秒钟就恢复了对晴雯之死的伤心里,他立即马上又投入到另一篇更费心血感情炽烈的骈文创作中,一篇洒泪泣血,一字一血泪的诔文从他的笔下作出,诔文里,宝玉感愤哀切、饱含深情,痛切表达对晴雯的热爱倾慕、对施暴者的愤怒、对进馋者的仇恨、对爱姬早夭的痛心。他将晴雯描绘成天上的神仙,是芙蓉花神,给予了晴雯最美好期许,诔文文采飞扬,感情真挚,寓意深远。连每作诗都是冠军的黛玉都连赞宝玉这篇诔文新奇,可以和《曹娥碑》并传于世了。问题是每次诗社都落弟,常常才思枯竭的宝玉,怎么就能在这种极度伤心的氛围里,一天之内,小宇宙大爆发,连写两篇奇文呢?而且为两个毫无类似性的女性而作,按照曹雪芹一贯的结构逻辑,唯一的解释是,二者一定有着深刻的联系。

第二问:贾宝玉做《姽婳词》,是什么因素可以让他从晴雯之死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呢?

诔晴雯即诔黛玉,这是毫无异议的,诔文里列举出的桩桩件件,绝大多数也是宝玉和黛玉的往事,那么《姽婳词》和黛玉有关吗?屏山认为和黛玉没有任何的关系,林四娘无论是身份、人格、精神都和黛玉相距甚远,完全没有可比性,《姽婳词》其实是另一首《长恨歌》,《长恨歌》是写杨贵妃,林四娘与杨贵妃有身份上的相似性,具体到红楼人物,勉强和杨贵妃扯得上关系的有贾元春和薛宝钗,难道这是贾宝玉提前为贾元春或薛宝钗写的挽歌?

第三问:《姽婳词》是贾宝玉提前为贾元春或薛宝钗写的挽歌?有没有这个可能性呢?

有,但是太勉强了。元春的可比性几乎没有,会是宝钗吗?贾宝玉一天之内写两篇祭文,一篇祭晴雯,实是对黛玉的祭悼;而薛宝钗是曹雪芹心中另一位重要的悼红对象,比重上并不低于林黛玉,既然判词二人可以一首共用,当然也可以让男主人公分别对二人进行祭悼。《姽婳词》里能找到宝钗的影子吗?说实在话,是找不到的。不过,贾兰做的那首诗完全是一个读八股死书的书呆子在赞美一个以死酬郡王的标准封建道德下的女子,简直就是给林四娘立牌坊:

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肤铁为肠。

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

贾环为此做的诗主题也一样,不过比贾兰的更有水平一些:

红粉不知愁,将军意未休。掩啼离绣幕,抱恨出青州。

自谓酬王德,讵能复寇仇。谁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

二人的诗通篇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林四娘的价值就在于她自身的节操忠义和为报恒王之德慷慨赴死,为这个男人牺牲,就是这个女人的全部价值。这不就是封建礼制对女子的道德要求吗?这位林四娘不就是李纨和宝钗的化身吗?当然不可能是李纨,那么只有是宝钗。还有一点,后来宝玉作《姽婳词》几乎就是《长恨歌》第二,红楼女儿中,杨妃从来用来比宝钗,而用西施比黛玉,所以,说宝玉的《姽婳词》是在祭宝钗也算是可以找得到这么两点小依据。

八十回后的内容尽数遗失,我们也不能否认此迷案是曹雪芹打了一个埋伏,后续还有解密之举,不过,《红楼梦》戛然于第八十回,《姽婳词》为何必须与《芙蓉女儿诔》相对照?为何让正痛彻心扉的宝玉连做两部大作?为何让姽婳将军姓林?宝玉一贯的价值取向为何在这次沙龙上显得与平时相矛盾?这一系列的疑问随着八十回后内容的遗失已成永远的谜团!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探究红楼一梦。图片来源: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


谢谢邀请!

这两篇放在一起确实让人感觉很奇特。

晴雯去世,宝玉临别不能一见,正自悲痛伤感垂头丧气之时,中间突然插进了贾政跟一帮清客们聊天,喊他和贾环贾兰过去,说起当年恒王一事。恒王朱佑楎被叛军所戳,他的宠姬名唤林四娘者,集府里众女将,为回报恒王当年恩,林四娘带着一众人连夜出城,杀至贼营,斩杀了几员首贼。最后林四娘等人被贼人拿下,被杀戮,成就了林四娘的一片忠义之心。

作者在第七十八回说,《姽婳词》是依照白乐天的《长恨歌》来写的,给予了很高的评。贾政一向对宝玉的诗文不愿意说什么赞美的话,但是也一直没有发怒。贾政笑道:“虽然说了几句,到底不大恳切。”我以前说过,贾政对宝玉笑是难得的事,虽然他不肯夸儿子好,但是,能做到笑,已是最高评价了。

作者在这样的时候硬生生地插入这样一件事,让毫无心情的宝玉写上这么一段诗词,实在是难为他了。也许在作者的心目中,那个对恒王忠义以身相报的林四娘,就是此时的晴雯。林四娘是恒王的爱姬,晴雯也是宝玉的最爱。晴雯虽然不是以生命相报,但是,在宝玉的心目中,晴雯已经达到了林四娘的高度——那种为了爱和忠义舍却性命的壮烈。

宝玉得给晴雯一个说法,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盖棺定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姽婳词》是《芙蓉女儿诔》的前奏,宝玉要在心中对晴雯进行祭典之前,先给她一个定位。而这首词写得越是壮烈,越能表达宝玉此刻的心情。

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这问题须挂在曹李康雍的主脉上才能弄清楚,否则讨论一万次也没用。《红楼梦》涉及三大块内容,一是感恩怀念康熙,二是恨不能干掉雍正,三是为曹李伸冤。《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正好说的是这三件事。曹家坚持认为,康熙是被雍正害死的,为康熙复仇的情绪难抑。雍正上台不久,京城出了个要刺杀雍正的吕四娘,此事雍正自己也承认。曹雪芹将“吕四娘”改为“林四娘”,通过林四娘为旧主复仇杀强贼的故事,传达曹家为康熙鸣不平、想除掉雍正的强烈情感。一个“林”,两个“木”,代表的就是曹家和李家。苏州织造李煦被雍正发往打牲乌拉冻饿而死,是曹雪芹心中永远的恨。晴雯就是李煦的化身。《芙蓉女儿诔》以康熙的语气悼念晴雯,许多内容也涉及到少年曹寅与少年康熙共同生活的往事,这个“诔”是同时悼念李煦与曹寅的。宝玉悼念后黛玉出现,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此“诔”实际就是对雍正的血泪控诉。将《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放在同一章里,就是集中反映曹雪芹这三种情绪。什么叫“真事隐”,这些就是!可见,《红楼梦》里任何人和事,不放在曹李康雍关系中分析,都是一钱不值的废话。


红楼梦七十八回是不简单的一回,贾宝玉一天之内撰写两篇悼亡诗篇《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悼念传奇女性林四娘,《芙蓉女儿诔》明悼晴雯,暗悼林黛玉。那么,曹雪芹安排贾宝玉一天之内作两篇长文,有什么深意?二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其实,分析贾宝玉的心路历程,可知曹雪芹如此写真是大事手笔!

一,《姽婳词》

王夫人雷厉风行撵走晴雯后,贾宝玉买通老嬷嬷去见晴雯最后一面,第二天从小丫头口中得知晴雯已死。来不及伤心贾政就将他和贾环,贾兰叫来,讲述了一个林四娘以死筹恒王的故事!贾宝玉听过林四娘的故事,当场创作长篇悼亡诗《姽婳词》,歌咏悼念。

贾宝玉为什么会在晴雯死后的悲伤情绪中一挥而就写出《姽婳词》?皆因他心中藏着一股愤懑,借《姽婳词》以抒怀。

林四娘是恒王的姬,身份与晴雯基本相同。恒王被“黄巾”“赤眉”俘获后惨死,林四娘奋起反抗,带领娘子军替恒王报仇不果后宁死不屈,香消玉殒!林四娘的果敢性格与晴雯如出一辙。她以死筹恒王的故事,也与晴雯对贾宝玉的感情遭遇一样!

如果将大观园当成一块封地,贾宝玉就像其中的恒王!晴雯是被恒王宠爱的林四娘,她“舞枪弄棒”的做什么姽婳将军,不容于俗流,最后遭遇敌对势力摧毁。“黄巾”“赤眉”之祸明显指出王夫人推动,王善保家的发起的抄检大观园。贾宝玉幻想自己类似恒王出师未捷身先死,晴雯摔箱子反抗最终以死筹宝玉了。

抄检大观园、晴雯被撵而死一系列事件,贾宝玉这个“已死”的恒王心中的悲愤可想而知。他借林四娘之死,长文悼念晴雯,将之当成大观园的“姽婳将军”,发泄心中愤懑!

贼势猖獗不可敌,柳折花残血凝碧。

马践胭脂骨髓香,魂依城郭家乡隔。

贾宝玉对抄检大观园造成晴雯之死,恨之入骨!

二,《芙蓉女儿诔》

贾宝玉怀着一腔愤懑作完《姽婳词》后,意犹未尽,回怡红院后,借着《姽婳词》余韵,再作《芙蓉女儿诔》。

《芙蓉女儿诔》世人皆知明悼晴雯,暗悼黛玉。尤其贾宝玉将诔文修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连林黛玉都悚然而惊,可知《芙蓉女儿诔》不同于《姽婳词》表彰晴雯,实为祭奠林黛玉!

芙蓉花并非晴雯,而是林黛玉。六十三回群芳夜宴中,林黛玉掣得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证明芙蓉花正是林黛玉。抄检大观园虽因“绣春囊”而起,实则王夫人就是要顺手收拾怡红院。而她之所以撵走晴雯,更多是冲着宝黛爱情而去。看看王夫人骂晴雯的那些难听话:

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

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我且放着你,自然明儿掲你的皮!去!站在这里,我看不上这浪样儿!谁许你这样花红柳绿的妆扮!

王夫人撵晴雯不过是敲山震虎,晴雯是要撵走,但敲打林黛玉才是王夫人的主因。过后她回复贾母撵走了晴雯,就是告诉贾母,你选的人我不满意,我要挑我选的。贾母对此心知肚明,所以才再次掰谎,说贾宝玉不懂男女之情,别是个女孩投胎吧。

【三】《芙蓉女儿诔》和《姽婳词》

《芙蓉女儿诔》与《姽婳词》其实一唱一和。所谓晴为黛影,就是二者之间互为影射。《姽婳词》也并非只赞誉晴雯。林四娘偏巧姓林,影射林黛玉无疑。而林黛玉最后为什么与贾宝玉劳燕分飞?根据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以及《题帕三绝》《五美吟》、潇湘妃子与贾探春牵连不断的线索推断,林黛玉最终远嫁异乡后客死他乡。

黛玉远嫁会不会是筹“恒王”的举动呢?我认为极可能!林黛玉和贾探春最终远嫁,很可能也是挽救贾家的无奈之举。

“黄巾”“赤眉”侵略大观园,晴雯是受害者,林黛玉更是受害者。宝黛姻缘在抄检大观园后几乎再无可能。而黛玉远嫁更可能源于救贾家,救宝玉。

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

《芙蓉女儿诔》这一段深受《姽婳词》影响,杀伐之气浓烈。《姽婳词》赞扬因爱以死相筹,影射晴雯、黛玉的以身殉死结局。《芙蓉女儿诔》却缠绵悱恻,其恨幽幽,是为生前身后悼念香魂。

贾宝玉最终抛下妻子薛宝钗出家为僧后寻到林黛玉的香丘守墓一生(二十三回变个大王八,驮一辈子墓碑),践行《柳絮词》中那句: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宝黛二人隔年之期再见,已经天人永隔,僧俗两隔!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原始地址:/qinggan/11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