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作者把宝玉说得如此不堪?

并没有说得不堪呀。

曹雪芹对宝玉是偏爱的,就跟自家孩子一样,打是亲骂是爱。“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宝玉是荒唐的,也是心酸的,是不容于世俗的痴儿。


纨绔子弟中宝玉应该算比较优秀的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1、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不是真的很不堪2.红楼梦为什么要这么写?明白了这两个问题,题主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1.贾宝玉是不是真的很不堪?

看上去好像是真的,毕竟有诗为证: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细读红楼好像也是真的,他会听鸟说话,听鱼说话,看见别人在雨地里写字就大喊下雨了,却浑然不知自己也在雨地里,可不就是傻里傻气的嘛!

长得确实还成,书里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可是在做官的读书人贾政看来,这小子不爱读书,成天瞎胡闹,可不就是顽劣不堪,甚至还为此挨了打。

还给自己起了个富贵闲人的别号,可不就是富贵不知乐业。更别提他天天在脂粉堆里晃悠,吃姑娘的胭脂,只会哄小姐丫鬟开心,可不就是不堪的很嘛!

但他真的傻吗?真的不爱读书,腹中空空吗?真的无能吗?

不傻。因为他心中自有山水天地的纯真自然,至情至性。切身为人,却浑然忘己,哪里傻呢?这是纯粹、纯真、灵性的结合。

腹有诗书。看大观园处处居处的标题、对联,哪里是个腹中空空之辈写得出的呢?如“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醿梦也香”,“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等。

不是无能。仅以一例为证,宝玉不过收拾了桌面,看了几天书,参加科举考试,就赫然中举。举人是那么好考的吗?范进中举大家肯定不陌生,有人考了一辈子,而宝玉不过是准备了一段时间而已,真的无知无能吗?

所以,宝玉不是很不堪,相反,他十分优秀,品性端正,饱读诗书,懂得体贴尊重他人。那么作者为啥要这么写呢?

2.红楼梦为什么要这么写?

红楼梦正话反说,看似批评宝玉,实际在褒扬宝玉的至情至性,纯真自然。那么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何在呢?

假作真来真亦假

宝玉是贾(假)宝玉,那么红楼梦的其他人呢?尤其是以贾命名的一批人,是真的吗?显然,作者塑造了一个举世皆浊他独清的世界,那么这个世界是纯粹编造的吗?不,他恰恰取材于现实。书中假的一群人,现实却极为可能为真。这莫不是极大的折射与反讽!

不能说真话的现实

作者生活在清朝,而清朝最有名的,于文人最厉害的,便是“文字狱”,况且,作者不是无名之辈,家族好歹在朝堂留了底子的。

那么在这样的现实处境中,作者能怎样形容贾宝玉呢?大加褒扬吗?显而易见,不能。

因此,基于客观现实与文字理想的双重处境,贾宝玉在作者笔下不得不这样“不堪”。

而我们,看的人,懂的要懂。这,便是文人的悲哀。


作者是想表达反封建思想的,宝玉恰恰是一个叛逆者,他不热衷功名,只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作者没像你说的这样,你可能没看懂。至少,宝玉的诗词是写得很好的,一般人写不出。


第一回合贾宝玉有两句话:“负父母养育之恩,违师友规训之德”。反求诸己才有进步。


这不是一种“不堪”

我们可以在《红楼梦》第三回里看到曹雪芹是这样描写贾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这是曹雪芹所做的两首《西江月》,很多人认为贾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的祸胎。

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

曹雪芹寓褒于贬,正话反说,充分概括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贾宝玉不与世俗浮沉、独醒独清的个性特征,也辛辣讽刺了世态人情的庸俗和封建礼教的腐朽。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其实宝玉的才华和人性是很有光彩的,正如一颗五彩宝玉,他一个翩翩少年对周围的人是充满尊重和悲悯之心的,对科举官试之外的文学艺术也是广览博学的,对黛玉的爱与怜惜也是情真意切的,只是他和当时社会所要求的成功标准格格不入,也不能实现长辈对他能官场通达、光宗耀祖、传承家族财富的期待。他认为以男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腐朽无能、庸陋可憎,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因而最爱内围厮混,感觉周围的姐姐妹妹们都那么聪敏、洁净、纯真、自由不羁,作者把他写成“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也是为突出他对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


我倒不觉得红楼梦里把宝玉说的不堪,从某种程度来说宝玉不也正是曹雪芹本人吗


3.15晚会应有文化打假内容,文化打假应从《红楼梦》开始。

胡适对《红楼梦》的考据是以推翻中国历史为依据的,上过学的中国人都懂的。《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让没有历史常识,文学常识的名人窝头翻个现大眼

四大名著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是让没有历史常识,文学常识的名人窝头翻个现大眼。这样说有人会不太同意,没关系,要用历史常识,文学常识,人性常识等证据来说明一下。

先看看《红楼梦》书里自己带的100条历史常识:

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宁国府是皇帝下旨建造的,宁国府正面是五个东西走向的大门,这说的是中国大地上独一无二说的北京天安门。“主子和奴才”是清朝满人专用词语,明朝时期,太监称为“厂臣”、“内臣”,大臣统统自称为“臣”,并无奴才称谓。到了清朝,皇宫内的太监、侍女便自称奴才。贾宝玉的贾家大院天天张口主子,闭口奴才,这在大清朝的中国大地上只有一家,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宫。

贾宝玉家大院有穿龙绣装的人物出现,封建社会规定绣龙服是皇家专用服饰,是皇帝和皇子才可以穿的。贾宝玉家过年祭祖里的描写:抱厦前上面悬着只有皇帝家才能挂的九龙金匾。贾宝玉家大院满院子跑太医,太医是干啥工作的?学过历史和会查字典的同学都知道。满院子跑太医的地方除了皇宫就是太医院。贾宝玉家大院到处都是进贡的用品,就连过年放的烟火也是各处进贡的。进贡:指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给皇帝送东西称为进贡,皇帝给别人东西叫赏赐。

这些历史常识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猜测和推理思考,历史常识都不知道的红学家应该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再看看汉语文学常识:

历史记载曹寅号“雪樵”,胡周先生说曹寅有个孙子号“雪芹”,当然曹寅家族的家谱里找不到曹雪芹这个人。按胡周先生说法就是一个号:雪樵,一个号:雪芹,爷俩成哥俩。《红楼梦》书里说的明白,借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告诉广大读者,中华民族是百善孝为先的民族,中国封建社会历来有为尊者名讳的传统,在封建社会如果遇到与长辈尊者名字相同或相似读音的字,要回避或加以变通,所谓耳可闻,口不能道也。结果是曹雪芹老先生刚说完,红学家就让曹曹雪芹老先生自己打脸,曹雪芹对其爷爷曹寅的名讳从来不避开,《红楼梦》书里多次出现“寅”字。红学家这就是说曹雪芹老先生大逆不道,毫无孝顺可言。还装模作样在书里告诉林黛玉要知道为尊者名讳的传统。

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说曹雪芹是曹寅孙子的红学家竟然没了人性常识:

红学家说《红楼梦》是以曹雪芹家为背景原型写成的小说,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结果悲催了。老仆焦大的嘴骂起人来可以说是很黑的,因为他用汉语言中凶狠,恶毒的话在骂人: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是当着贾宝玉和王熙凤及很多族人的面骂的。红学家让曹雪芹自己写书自己去捡骂,不要脸的极端表现,红学家看来是不要脸习惯了!

《红楼梦》书里最狠毒的是柳湘莲的跌足骂:“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历史有这样丧心病狂的给自己家族脸上贴骂的的吗?不学有术红学家得多么恨曹雪芹啊!竟然让曹雪芹老先生毫无人性的找人用最恶毒和无耻的话骂曹氏家族,最后还让曹雪芹老先生自己写出来,告诉广大读者骂的有道理。中华文人的精神分裂到这样的程度了吗?善良的中国人没人会相信的。这是不学有术红学家没有人性的阴谋诡计。不学有术红学家是在侮辱所有喜欢看《红楼梦》的善良读者的智慧。

一些所谓文化名人研究号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这些没有中国历史常识,汉语言文学常识,人性常识的文化名人表演了窝头翻个现大眼!《红楼梦》的读者都是上过学,念过书的,对历史常识,文学常识,人性常识都是知道的,这些没常识的红学家骗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还是没有读懂红楼梦。


我觉得《红楼梦》的作者描写的贾宝玉没有不堪,所谓的不堪只是表面,宝玉是有着叛逆性格,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物。

首先我觉得影响贾宝玉形象的,可能是受小说中两首词的影响。

在《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进贾府时,贾宝玉这个人物出现了。作者曹雪芹假借后人之口,用《西江月》二词对宝玉做了概述:

词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词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从这两首词,可以看出贾宝玉是一个,外貌极好,性格脾气有点古怪,不喜欢读书,有点叛逆的人。

作者把宝玉这样写,也是突出了人物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突出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但是又无奈的一种心态。

我觉得贾宝玉其实是一个有着鲜明特点的人。

第一,贾宝玉有着大爱之心,在《红楼梦》中他有着菩萨般心肠。他爱所有人,不管是地位卑微的丫鬟,仆人,他都是一视同仁,不去比较他们地位高低,也不去评判他们。他就只是尊重每一个生命,他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

在林黛玉进贾府后,他摔玉的事情就看出,他喜欢众人都能有平等的地位。

这在那个社会情况下,是极少存在的。说他痴,是因为他有大爱之心,平等对人,与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行为处事不同,在别人眼里就是异类一样的存在。

第二:贾宝玉并不是无才之人,他只是有着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之道。他只是不喜欢封建礼教,不喜欢那种迂腐的事情,也不喜欢读那些家里人让他读的对仕途有用的书。但是他偷偷读《西厢记》,这个当时被列为禁书。所以他的做法,在家里人看来是离经叛道的。

他出生于大家族,父亲当然希望他参加仕途,光耀门庭。可是他偏不,他有着叛逆之心,对大家的说教,他是深恶痛绝的。

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就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和姐妹混在一起玩耍。

而且他也是积极参加诗社,和姐妹们一起填词对对。

第三:贾宝玉表面有点呆,顽劣,偏僻,但是其实这正是他的可爱之处。他性格温和,懂礼,所以深的老太君喜欢。在小说中第五十六回贾母与甄母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来。

有时候所行礼数比大人还周到,长得又惹人爱,所以大家都喜欢他。

他不计较,毫无占有之欲,其实他有着非比寻常的灵秀之气。

第四,他是一个痴情重义之人。他喜欢林黛玉,但是最后却不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黛玉死去,最后虽然和宝钗结婚,但是最后还是出家而去。


其实《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并没有把宝玉说的那么不堪,他用的是明贬实褒的手法。

为什么会有人说作者把宝玉写的那么不堪,其实最主要是还是拿两首《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里写了“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很多人也就从这里认定了作者是在贬低贾宝玉。当然除了这个之外,还有通篇居然没有找作者正面表扬或者赞叹宝玉的话来,每次一评价宝玉,几乎都是贬低。

为什么会他会这样写呢?其实《红楼梦》里宝玉和曹雪芹的经历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宝玉的原型,就是曹雪芹本人。而且曹雪芹的很多思想,应该都和宝玉想吻合。

曹雪芹明着贬低宝玉,实则有可能他只是在自嘲而已。

而且曹雪芹这样随时贬低宝玉,可能还有他对人生的困惑在里面。

当然,也有可能是曹雪芹在自谦,毕竟自己写自己,总不可能自己把自己吹上天。

而且,我们不能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贾宝玉,毕竟贾宝玉博爱啊,懦弱啊,胆小啊……一系列的毛病。

但是其实在那个时期,贾宝玉还是很受女子喜爱的,在那个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是很低的,但是贾宝玉对女性确实非常的尊重。不说其他,光是尊重这一点,就胜过了其他很多。

而且在清朝后期,有个女孩子读红楼梦读痴了,她父母一生气就把书烧了,这个女孩子赶忙抢救没有被烧成灰的残稿,一边哭一边说:奈何烧杀我宝玉,奈何烧杀我宝玉啊!

说明了宝玉,在那个社会真的是一个很少见的好男子。


不知题主为什么认为贾宝玉不堪?

《红楼梦》是一本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人物很立体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根据一般人眼里的不堪,我猜测着问答一下。

一、贾府子弟中的清流

如果是因为和袭人等的男女关系认为他不堪,这是事实。

他生活在贾府那样一个大染缸里,连贾母都说婚外关系是小孩子们一时偷嘴。贾宝玉只和袭人,也许加上碧痕,这是长辈黙许的,而对其他姐妹都是尊重的,清白的。

而且当他年龄越来越大,更懂得尊重女性,明白了只能和林妹妹,袭人同生共死,对其他少女尽量帮助,具有初步的民主意识,比他那些把贾府搞得污烟瘴气的伯伯,哥哥,表哥们,他就是立身较正的一股清流。

二、不读书,不上进

贾宝玉是读书的,而且知识很淵博,文章,诗词也作的很好。

大观园的扁额,对联,多为宝玉所拟,连贾元春都夸,果真进益了。他为晴雯所写的《芙蓉女儿诔》更是文采飞扬。他要当真是个胸无点墨之人,才女如林黛玉、博学如薛宝钗等怎么能看上他?

他不喜欢的只是八股文,从四书中出一句话作按八股作文章,但必须以圣人的口气说,叫作代圣贤立言。最可气的是有的出题者把上半句截几个字,下半句截几个字作为题目,叫你作文章。八股文只是敲开仕途之门的砖而已,对国计民生完全无用。

贾宝玉反对八股文,反对道貌岸然的官僚,恰是他比别人更早的覺醒之处。

三、贾宝玉的缺点

贾宝玉是个能知不能行的罗亭式的人物,他只能是个有点叛逆思想的富贵闲人,却不可能离开本阶级生活。

他太沒有担当,有时他对女孩子们的示好,反而成了灾殃。他是现在所说的妈宝男,见了事情就跑,比如金钏、晴雯之事,不敢说一句话,到底是个娇生惯养的少爷。

但是这个人物还是有很多可爱之处的,沒有那么不堪。


《红楼梦》是反映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逐步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灭亡过程。

作者之所以把贾宝玉写得如此不堪,是因为他要借助贾宝玉来表现作品彻底的反封建主题。就其人物命名来看。《红楼梦》中许多人物的名字都有其寓意,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连在一起就是“原应叹息”之意,预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甄士隐,其实就是把真事隐去,也可理解为真的隐士,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因被拐卖而死,甄英莲——真应怜,命运真的应该让人怜惜;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一块玉,却是假玉。

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同样也离不开他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贾宝玉生长在封建社会濒临没落的时代,必然要打上时代的烙印。而作者要表达的是反封建的主题,因此,在作者的笔下,贾宝玉不可能是那个社会的一个卫道士,只能是一个叛逆者。

在贾宝玉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所以,贾宝玉身上表现出来不爱读书,不愿走科举考试的道路,追求自由平等,鄙弃功名利禄,反对仕途经济的叛逆性格和叛逆精神,其实就是作者思想的反映。

贾宝玉生长在封建社会即将崩溃的时代,而且是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身上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他对封建思想、观念、道德、礼教,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他的行为越“偏僻而乖张”,就越能表现出他的叛逆精神,就越能表现出深刻的反封建主题。

因此,作者要把他写得如此不堪,否则,把他写成一个封建卫道士,岂不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西江月·二首》是正文反作,用批评的口吻褒扬宝玉的叛逆精神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西江月》对宝玉这个复杂的艺术形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这两首词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的“缩影”,同时对对于全书主要矛盾的某些方面,为有了见微知著的了解。词用寓褒于贬、似抑实扬、若嘲实赞的写法。作者正话反说,笔力劲健,又寓同情于不觉中。词中我们看出,宝玉的性情在那个封建大家庭眼中,是不合乎常理的,宝玉是离经叛道的。正如王夫人对初来的黛玉说“我有一个孽根祸胎”,宝玉问初来的黛玉“妹妹有玉没有”,当得知这个神仙似的妹妹没有玉时,突然抓起狂来,将玉摔在地上,这些行为在那个封建大家庭中都是“似傻如狂”似傻如狂”的。宝玉生在富贵之乡,鼎盛之家,可是他没有按着父亲的意愿结交达官贵人,走仕途之路,他讨厌八股文,认为古今之书,没有几本不是杜撰的,这些都不符合封建家庭的要求。宝钗劝他读书做官,他说那是“混账话”。宝玉的一切言行在贾府,在封建社会中当然会被认为“不肖”。

曹雪芹这种似嘲实赞的写法,正是宝玉叛逆精神的写照,他的“偏僻”、“乖张”在封建社会是多么的可贵。


做为《红楼梦》的男主角,我觉得贾宝玉的形象所谓的“不堪”正是作者蓄意雕琢和塑造。

众所周知,《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所有《红楼梦》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块神奇的石头完成的。那么,这块石头到底在哪呢?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青埂”谐音“情根”。胭脂斋批语说:“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无稽崖”说明了这个故事纯属虚构,无稽之谈,真实情节只有作者知道。读者也只有猜测的份了。

后面还有两句诗:无才可去补仓天,误入红尘若许年。“无才”补天绝不是作者的笔误,正常思维无才的被抛弃,有才的拿来用。自己是被女娲抛弃的,当然应该是无才的,却枉入了红尘。这应该是作者故意混淆的结果。应该是暗指了那些封建俗儒,譬如贾雨村之流,才去考取功名,侍奉天子。真正有学识的自己被现实所不容,在尘世中受尽折磨。作者这样费劲心机来构思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怎么会叫他“不堪”呢?

《红楼梦》中人物多达四百八十多个,其中名字有“玉”的,就有十个,贾宝玉、林黛玉、妙玉、蒋玉函……所有这些人都是作者喜欢的,也是煞费笔墨的。而贾宝玉无疑是重中之重。胭脂斋说贾宝玉:“古今未见之一人”,可见贾宝玉是众多现实中人的缩影,他既不是曹雪芹,也不是什么王公贵族。贾宝玉是个讨厌男权主意的人,《红楼梦》里坏人大都是男的,比如:贾珍、贾琏、贾瑞、贾雨村……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头,男人是泥做的骨头”,“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这些不代表贾宝玉就是一个“淫邪”之徒,他对黛玉,对宝钗,对袭人,对妙玉,对晴雯,对香菱,对湘云……都能看出他对女性的崇拜,他讨厌功名利禄,讨厌强权统治,追求博爱平等。有时他也耍下公子哥的脾气,有时还流露出浪荡公子的本来面目,这些都是作者的苦心设计,就像雕琢一块璞玉一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再有学问的红学家,对于《红楼梦》来说都是外人。一个用了十年写成的作品,字字是泪,句句含血。每一个形象都是作者心目中最完美的,做为读者所有的评论都是枉言。正如作者自己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原始地址:/wenti/15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