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
网络上查到:《红楼梦》自乾隆五十六年以活字印刷本问世以来,便陆续产生了一些杂记随笔式评论。但真正称得上研究,并有独立体系,自成一家的,还是从近代开始。
先是旧红学派,王国维1904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以“解脱说”立论,成为“红学”史上第一篇评论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以“索隐派”为主导的“旧红学”一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功劳是搞清楚曹雪芹的家世、朋友交往、本人生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书未尽雪芹泪尽而亡。死的时候大致40多岁。
然后是新红学,“五四”运动时期,学术界兴起了研究红楼梦的热潮,以胡适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红学”专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确立了《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并且认为该书是作者自传,后四十回系高鄂所续,从此开始了“新红学”时代。鲁迅先生、俞平伯、蔡元培、周汝昌等等,都有相应的红学作品和论述。正是他们奠定了《红楼梦》在文学上的地位。
其中鲁迅先生虽然只是些论述的片段,但是读起来很是启迪人。他还说过迫于当时的形势,只操匕首投枪。后世文化人一定要写大作品!潜制鸿篇巨著,哪些怕粗糙一些也没关系。
文革期间,以后、近年来,“红学”再掀热潮,图书市场上各种红楼论著,层出不穷,且大受读者追捧。这部分作品暂且以革命红学命名。否定高鄂续书《红楼梦》,也是他们功绩之一。
最后笔者想说,《红楼梦》就是一部小说,反映的是清中期满族贵族的生活。距离我们的现实太远,是否有必要去反复讨论?作者的写作手法,也属于低唱浅吟。放在今天如果写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生活也不适合。一孔之见,不伤大雅,供阅读人见笑。
蒋勋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反复阅读《红楼梦》三十多遍后的系列讲座录音集,蒋勋从美的角度,从情感出发梳理《红楼梦》文本中渗透出的细微感觉。蒋老师完全超越了考据,满足的不是人们的好奇心,而是与你生命的对接。走进蒋勋老师的《红楼梦》私家讲堂,细细品味,会感觉正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蒋勋老师曾获台湾广播界主持人最高奖——“金钟奖”,他的声音具有宗教般的感染力量,难怪曾有陌生人对他说:“你前世在庙里捐过一口钟,所以这一世会有很好的声音。”一度吸引林青霞每周一次飞到台北,只为了听蒋勋老师讲《红楼梦》。
《红楼梦》讲解最经典的是我,网名叫红楼痴客,知乎网名叫重生。《红楼梦》开篇就讲了,《红楼梦》是一部有“真事隐、假语村”的小说,即有真事隐,那它的真事隐藏在了哪里?肯定是藏在了小说文本当中,可是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绝大多数的红学家不去研究小说文本,而是研究文本以外的东西,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只有我认真研究小说文本,只有我以文本里线索和证据推断出《红楼梦》真正作者是谁,《红楼梦》真事隐的真事是什么。一切不以《红楼梦》文本为材料的研究和解读都是不靠谱的。有兴趣的朋友们,可去或知乎里去搜索我写的《红楼梦》背后真实的故事(1一37)。
看过马瑞芳在百家讲坛的讲解看着舒服没有奇谈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