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有甄士隐和贾雨村,有甄宝玉和贾宝玉,他们是相对的存在,互为影子,真和假同时存在,境遇不同,最后都殊途同归,应了那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贾雨村和甄士隐是叙述红楼梦或者石头记的由来,避免当时很严厉的文字狱,说这篇文字是真亦是假,真假宝玉则是文字中的主要人物,所有的事情围绕着他发生。
甄士隐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而且热心助人,给贾雨村资助了赶考的盘缠,但是自己却没有得到被资助人的报恩,女儿被拐子拐走,本来贾雨村很容易就报恩,说明了人性之恶,即使自己做好人却得不到好报。贾雨村却热衷于功名官场,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后中了进士,进入官场,几起几降,坏事做尽,曹公借他来揭示官场的腐败和黑暗。他是书中唯一的反面人物,让大家知道人性如此可恶。最后的结果他们都是一无所有,甄士隐出家了,贾雨村重回贫穷。
见证以及推动贾府的灭亡
贾雨村断案的故事出现在《红楼梦》的第四回,是贾雨村上任应天府知府一职的第一个审理的案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贾雨村的心理活动和变化,突显出其人物性格特点。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甄英莲小时候被人拐走,长大后颇有姿色,被人贩子卖掉。但人贩子将她同时卖给了当地的乡绅冯渊和望族薛家。于是引起了冯渊和薛家的冲突。薛蟠带着人,把冯渊痛打一顿后,冯渊被打死了。冯渊的仆人到应天府告状,称这个状子已经告了一年了,没有人肯为他们出头。贾雨村一听,勃然大怒,当即下令要捉拿凶手。当时站在一旁的门子对他丢了眼色,贾雨村心里就咯噔一下,马上宣布退堂,择日再审。因为贾雨村知道,在大堂上,门子一个普通差役竟然对他使眼色,这其中肯定有什么他还不知道的内情。所以退堂之后马上找到了门子。
门子告诉贾雨村说:凶手薛蟠,在地方上实力很大,是贾政的外甥。那个甄英莲是贾雨村曾经的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这让贾雨村顿时感到什么为难,首先,他不敢得罪了贾府和薛家,主要因为他官复原职,主要靠的还是贾府。其次,他对自己恩人的女儿也不好下手。思前想后,由于害怕当时权贵们的势力,他终于决定昧着良心,讨好贾政,判了凶手薛蟠无罪,同时还把甄英莲判给了他。从贾雨村断案中我们可以看出,贾雨村从一个饱读诗书的读书人蜕变成十恶不赦的贪官的全部心里历程,表现了旧社会底层人民所受的深重压迫。
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的线索人物,贾雨村是当之无愧的。为什么说他是整部小说中的主要的,甚至是线索的人物呢?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贾雨村的人物。首先,贾雨村一开始是个落魄书生,家道中落,但他有才华,出口成章,而且有抱负,这使得他一心想要往上爬。他的隔壁住着甄士隐,甄士隐是个好人,而且很欣赏贾雨村的才华,所以才出资让他上京赶考。但是贾雨村注定是个有才无德的人,也注定是个当不了好官的人,这一点在“薛蟠人命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贾雨村一开始贫穷,使得他有了一颗利欲熏心的心,所以他才一心想要出人头地。而且他的野心很大,不甘久居人下,所以他开始不择手段,尤其是当他在审理“葫芦案”的时候,他其实心里很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他为了攀附权贵,故意神错,这说明他不是糊涂,而是奸诈。同时,他有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人。
在第四回中,一开始听苦主告状,就一本正经地说要捉拿犯人,等到门子以目暗示他的时候,他马上心神领会;在与与门子密室商量的时候,又故作高深,等计议一定,他却连说“不妥”,而他真实的想法却始终没有说出来。可见此人隐藏极深,心计极深。而最主要的是,是贾雨村这个人的无情无义。起初甄士隐资助他上京赶考,才让他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而他一旦得势,当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吃了官司的时候,不仅没有出手相救,反而有落井下石的嫌疑。从以上对贾雨村人物分析来看,他不仅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而且还是一个无情无义的,这也决定了他日后陷害贾政的故事。
《红楼梦》这部小说,神就神在遗失了后四十回,让观者如面对残缺的维纳斯雕像一样,纷纷感慨与遗憾的同时,又忍不住猜测它的结局。而贾雨村结局亦是如此。但好在,《红楼梦》这部书,前五回可以算是整部书的总纲,对于书中人物的出场、经历和结局,都充满了暗示。在小说第一回,甄士隐说过一句悟道词: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这句话虽然不一定指的是贾雨村,在根据这部书宣扬因果报应,善恶循环的主题来看,恐怕贾雨村也逃不出这样的结局。
在“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那一回中写到,贾雨村恐怕门子说出自己还没发迹前的事情来,所以把门子远远地发配充军去了。在甲戌本的《红楼梦》中,这段文字旁边有段批注,说葫芦案到此完结,但又埋下了后文的伏笔。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几点:
其一,门子被判充军,确实是葫芦案中贾雨村为自己日后命运埋下的伏笔。贾雨村依靠贾府飞黄腾达,但后来贾府倒了,贾雨村就失去了依靠,而他平时为人又奸诈险恶,所以他的政敌们无不虎视眈眈,巴不得找个理由将他干掉。而要干掉贾雨村,葫芦案肯定是他贪赃枉法的最好理由了。
其二,门子也不是吃素的(虽然曾经是小沙弥,吃过素),在贾雨村设法对付他的时候,只要他有朝一日可以翻身,必定想办法报仇。所以,很有可能,贾雨村结局就是被门子拉下马的。根据这样推测贾雨村的结局,应该算是比较合理的,也是现在研究红楼梦的学者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
穿插型人物。
假语村言真士隐曰
谢邀。贾雨村在《红楼梦》中,是一个点睛人物,或者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都是出现在关键的时刻,甚至他在左右着主要事件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红楼梦》开篇就写甄士隐资助贾雨村进京应试。他最困顿的时刻,迎得了百无聊赖的小望族甄士隐的好感!贾雨村的发达从甄家花园赏月这一时刻开始。贾雨村进京顺风顺雨考取了功名,谋得了官职。因恃才贪污,被革职。因盐政林如海要聘西席,他又成了林黛玉的老师。黛玉生来弱症,和尚要她若想平平安安的生活,除父母外,禁见外人。贾村雨成了她见的第一个生人,又妨死了她的母亲。可知雨村是林家的克星!雨村正要谋官之际,是林如海写信力荐给贾政。贾雨村借助贾政的势力,又往应天府上任去了。在应天府,是雨村的权力,右右了英莲的命运!该偿命的薛蟠,不但躲过一劫,还娶到了英莲!贾雨村恩将仇报,点了一把邪火,把贾府送到了抄家流放的地步!换句话说,是贾雨村左右了贾府的命运!《红楼梦》整部书写的就是荣宁贾府,那贾雨村就是点睛之人!
作用极大。几乎出现在贾家命运的每一个节点。对情节推动和转折起重大作用。
贾雨村就是当时官场上一个无耻官痞的代表人物。
贾雨村和王熙凤,都是贾宝玉的法身,或者说是替身。第一回贾雨村的五言律诗,玉钗联和《三五》七绝,就很说明问题。贾雨村判的葫芦案,是废太子胤礽现身说法:你看,我的案子就是这样,是葫芦案!王熙凤借刀杀死尤二姐,也是废太子胤礽现身说法:我绝后了,失去祭祀权了!都是那个属兔的(雍正虎年继位,兔年改年号)干的好事!贾宝玉,是废太子胤礽的化身。
钗于奁内待时飞已经暗示了贾雨村是薛宝钗的真正归宿。
红楼梦为明遗民悼念亡明之作,宝钗为脑后金,天生壮,是寓意清对玉玺的觊觎,因此最重仕途经济学问,也意味着她其实最爱工于仕途经济学问的贾雨村。最后宝玉出走,宝钗勾引贾雨村,给他当了妾,侥幸死后扶正。
没想到多年后门子成了贾雨村的顶头上司,为报当年之仇,将贾雨村薛宝钗夫妇流放,最终薛宝钗死于北寒大雪之中。
因此贾雨村的地位十分重要,仕途经济学问,有他而起,至他而终
好似是作者一种不自觉混乱的自我展示吧!贾雨村穷书生流落小庙读书准备赶考,得到甄士隐资助上京考试得官,侍才傲谩得罪上司被革职,他又投在林如海下教黛玉书,每日游山玩水很清闲,后送黛玉上京得贾政帮助官至知府,他又不帮甄士隐被拐之女英莲,放过胖蟠纵奴杀人之罪,好似他之后好多年都在红楼梦中官运平稳畅通了,成了老油条,最搞笑他好似变了一个槛外高人,在结尾又遇到真事隐去为英莲收结局云云??甄士隐好似无厘头变神仙了,真混乱!
贾雨村与甄士隐的描写其实最闷最不好看,我很早就发觉这个现象,觉得老生常谈,每次都跳过去不细看,红楼梦最闷烦就是他这两个人的事情!假语村言又真事忍!真他M的装腔作势烦闷!曹雪芹真人绝对是一个闷人怪人,自闭自恋精神分裂整古作怪的一个伟大作家,让你对他哭笑不得,被他玩死,潜在红楼梦中他的幽灵在阴阴作笑,大恶作剧整蛊专家,像周星驰一样扮鬼扮马,笑脸?问你死未?!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甄士隐赠贾雨村钱物解进京赶考燃眉之急,贾雨村只略谢一下,意外大喜却面无喜色,第二天一大早还不辞而别:何其冷峻。赴任路遇娇杏,第二天晚上便付重金娶到家。何其性急而出手疾猛若抢。为官不久被参解职,心中惭恨,面上却喜笑自若,这要多大的克制力!罢官后,把娇杏与儿子送回老家,一人独自游山玩水,又何其冷血。种种反常之举,折射出贾雨村复杂而阴冷性格面,他是红楼梦中出现的第一个大假之人,全身包裹层层伪装,无八看得透,而深深裹藏着的,则是他那颗待时飞的野心。贾雨村是个什么样的人?很难说的清,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有大野心的典型阴险政客!
红楼梦人物命名大都有讲究,是红楼魅力之一。甄士隐由真事隐去而来没争议,但贾雨村从假语村言而来却有变数,即使这是作者言之凿凿的交代,还是有几位红学大家论证“假语村言”是“假语存焉”,贾雨村是假语存的谐音,这正好与真事隐相对,而且对得很工稳。还说:真事隐去与假语存焉才是绝对绝配,伟大曹雪芹怎么会用假语村言与真事隐去相对?但是这几位红学家的大论更经不起推敲:一者曹雪芹根本没要偏落俗套非对不可,他是将真事隐去后,用假语村言来说红楼梦。完全是两话两事两不硬对仗搭配。二者真事隐去的去与假语存焉的焉,无论词性还是词义都不能对仗工稳,这样硬拗,哪里会是不拘一格的语言创新天才曹雪芹所为?倒极像冬烘学究的手笔。真是尽信红学家,不如没有红学家。
红楼梦开章明义贾雨村之名由假语村言而来,脂砚斋更直白点破“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这其实说的就是红楼梦的创作特点:用通俗的语言讲述虚构的故事,真事隐藏其间,有影而无实。这里的假语就是虚构的故事,这里的村言,就是通俗的语言。这也是古代白话小说的共同特点,即使是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照小了说是七分真实,三分演义,照大了说,那就是七分演义,三分真实,而红楼梦,可能连一分真实也没有,纯是假语村言。所以那些索隐考证派,大多都是盲人摸象,曹雪芹九泉之下看了他们的索隐考证,必当笑得肚子疼。红楼梦无疑是伟大的艺术虚构,索隐考证也无疑是猜笨谜,当然,人类好奇心驱使,会永无休止索隐考证下去:学术龙门阵!但红楼梦绝非村粗之言!那是作者的自谦!事实上,红楼梦不仅是古代最富有文采的典雅小说,而且正是从她开始,小说这种正人君子所不为的下里巴人体裁才步入了纯文学的殿堂。当然,伟大的曹雪芹也因此把汉语的文言与白话的界线打破,炉火纯青地打造成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的宝库与最高范式!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贾雨村,就是假语存,既假话的意思。
在红楼梦全书中,他只是引子,既引出荣,宁二府的故事。在红书中,前面几章的内容,作为一种交代,从而为后面的内容做了一定的铺垫。
贾雨村通过甄家的帮助,走上了仕途的道路,当中有一个隐喻,既将真事隐去,不说的意思。后来他到林黛玉家中当老师,接着的林黛玉进贾府,然后拜访贾府,都从侧面来说明了贾家的权力和财力。
他就如同一面镜子,通过他的出场到后来离开贾家,折射出贾家的情况,更变相的体现出林黛玉的性格。也为后来林的才气做了一定的铺垫。从林的性格和后来所做的文章中,能看出她小时侯的那段日子,那些经历造就了林后来的一切。前后呼应,用这样的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来作为开端,比起光用叙述的方式来陈述和交代事情的起由,更加有灵动性。
贾雨村是儒家代表人物,年轻时胸怀大志,饱读圣贤书,在开明乡绅甄士隐的资助下一路考取功名。在仕途初期由于不够圆滑,遭受打击,免除官职,后来因攀附同姓本家贾家,官复原职。在薛蟠打死冯渊抢走甄英莲一案中,为了保住乌沙帽,昧着良心,恩将仇报,揭露了贾雨村几经宦海沉浮,苦痛挣扎的心路历程。后来贾家败落,贾雨村又一次落井下石,一马当先查抄贾府。通过贾雨村这个人物,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标榜的圣人教化下的政治现实,官僚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攀权附贵,尔虞我诈,鱼肉百姓的现实。官场的升迁取决于上司的好恶,上司的命运又取决于至高无上的皇帝,就像四大家族的兴衰全靠皇帝对元妃的宠幸与否。要么同流合污,要么扫地出局,对名利的渴求扭曲了人性,泯灭了良知,最后在费劲心机,蝇营狗苟,一个无常的到来,一世的荣华富贵风吹云散,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裳。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是一个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他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帅全文。他与贾府、林府关系密切,又由他引出了红楼梦的后续故事,贾府的落败也与他相关。他或者正是陷害贾府的人。
贾雨村的作用很大。1,全书穿针引线的人物,情节,人物间的联系,由他串连,可以想象,全书由他起头展开,之后也定是他收尾。2,此人的沉浮起落,也照应了作者写书的宗旨,也是用意所在。3.作者通过他,正好真话反说,反话正说,所谓假语存,云云。
个人观点:首先,我认为“贾雨村”可能是作者为了真实地反应当时社会风气,为避嫌而寓意为“假语村言”,捏造出这个名字,以免读者对号入座。其次,贾雨村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线索性人物,是整个四大家族兴亡历程的见证者,同时也是某些事件的参与人。
不管是曹雪芹的原著前八十回的《石头记》还是高鹗的伪续的后四十回;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下通称《红楼梦》)都离不了贾雨村,通篇红楼梦把他贯穿始终,直到最后也没有说出贾雨村的归宿。
曹雪芹“将真事隐去”,借助于“贾雨村言”敷衍出洋洋大观的文学巨著——《红楼梦》
甄士隐和贾雨村是曹雪芹虚构出来的“文学人物”,甄隐士,贾出仕。没有真老爷哪有假老爷?“假作真时真宜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说甄贾(真假)两个人合二为一也未尝不可,正是(一个)人的正反两面的真实写照。两个人都是不知死活、没有结局的人物。但又是不可否缺的非主(重)要人物。
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赞扬红楼梦:用“将真事隐去;假语寸言”的写作方法写小说曹雪芹是第一人。古今中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红楼里面没有“坏人”,而以正反写,看似正面却是反派,又能把反派角色写得为千夫所指,被万世唾骂?
甄士隐看破红尘,漂然而去。而贾雨村入世出仕,读书做官,当得应天府府尹。
他并看不懂慧通寺破庙前那幅对联“身后有余望缩手,眼前无路盼回头。”看似浅易但要真正做到是何岂难呀?一旦得手,伸出去的手还能缩回来吗?
但他看不透社会的本质,特别是官场,官不如乞丐、“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是为别人作嫁衣裳”、“加减乘除,上有天眼”、“不是不报;日子未到;日子一到;说报就报。苍天饶过谁?”
佛言“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贾雨村不得好死,但生命无常,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偏他是红楼里最长寿之人,不知所终。他还最后归结了《红楼梦》。
贾雨村,本贯胡州(胡诌)人士,姓贾名化(假话);表时飞(是非),别号贾雨村。村;东北话,乡村野夫的粗言糙语,比骂人好听点。林黛玉的私人老师,进士出身,后官至应天府府尹。
未发迹前寄居在姑苏城葫芦庙里的一个穷儒,以卖字画为生。此人野心很大,怀才不遇。拿不出去京赶考的盘缠。大热天还穿着露着棉絮的破棉袄。进甄老爷家的门都得过侧门闪身而入,受甄士隐五十两银子的资助进京大比,皇榜高中,进士及第。马上就平步青云当得大官。
和任何新贫乍富的人一样,如饿皮虱子似的贾雨村一但得势岂有不贪污之理?再加初入职场,官场险恶,贾雨村侍才自傲,贪酷营私,可惜还没顾得大捞上一笔就被抛弃出官场。他违犯了官场之大忌,所以才出师不利,碰了一鼻子灰。
贾雨村是《红楼梦》里唯一的“坏人”,而曹翁却把坏人当好人写,给他穿上美丽的外衣,貌相“虎背熊腰,耳大口方”;“美女巨眼视英雄”、“未逢三生願,每逢十五必团圆”、“烂僂衣衫,却伟岸雄壮,但是非久困之人”,他美丽动人的言辞,“我沐浴皇帝隆恩,起复重用。皇上对我如父母再造,人命关天,我岂能贪脏枉法。”
看他的所作所为,自己的恩人甄士隐之女甄应莲被拐卖,而他的续弦就是甄士隐家的丫头娇杏,他若告诉苦主家一声,甄英莲就可获救,凶手就可伏法。案情就可大白。“枕边风一吹就可真相大白的官司”。却是几届官老爷都不敢过问;由于碍于“四大家族”淫威,“官当不成不说,连性命都难保呀”,贾雨村费得吹灰之力就“糊涂僧错判葫芦案”;几两银子就打发了条人命。亊后还没忘记修书一封到主人家领个“顺水人情的全情”。
仕途、官位、报恩、还情?孰轻孰重?在贾雨村的心目中最清楚。
和要抱答的恩人他乡相遇,恩人甄士隐有可能被火烧死,由于急于赶路,仅派个手下“看那个人烧死了吗?”
小门子用“护官符”给新来乍到的官老爷上了生动的一课,还用奇计帮他解决了“政治上的难题”。小门子自以为得意,在奸雄面前耍小聪明。贾雨村冷笑道“何为‘护官符’?”、“原是贫贱之交,但坐无妨”,怕小门子抖露出他的“贫贱之相”,把他远远得充发了。
“只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为了迎娶娇杏,空头许诺给封肃“务必把被拐卖的外甥女寻访得来”。重复广告词“我不告诉他”。
尽管曹翁没有安排他最后的归宿。但一首《好了歌》是对贾雨村命运最好的注解。“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因嫌纱帽小,反把枷锁扛。”到头来,反把他乡作故乡。
曹雪芹用无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的揭露了贾雨村真面目。他的笔像显微镜和解剖刀,三言两语就直刺人的灵魂深处,把个贾雨村解剖得体无完肤。特别是他的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把坏人当好人写。透出的宿命论情绪,隐晦曲折,千里草蛇灰线能逃避明清时期的文字狱等都更加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魄力。
串联。线索。
贾雨村,可理解假语存,依靠假话存在。贾雨村官场上曾有一次经历,被以贪酷之弊而被革职,后被重新启用。重新被启用的贾雨村有前车之鉴,按理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在为官,为生存免受流离之苦与报皇恩和人情官司上,贾雨村还象从前所为,让人感觉如果他还如从前。一点教训也未吸取,也不是之前论天下大奸大恶之人。难道他只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依然不改悔。从他对英莲被拐卖案其实并未查,又不让沙弥门子说从前贫贱事,他有意不让人知他与英莲之事。
从后来林之孝,贾琏等人对贾雨村的反感,贾雨村与贾珍,贾赦来往,贾琏怕沾惹事,感觉贾雨村有意为之。是为攀附升官还是为救英莲做一些事呢?如果四大家族败,贾雨村能救出英莲,也是为救英莲。从贾琏敏锐的嗅觉中闻到了对贾府不利的危机。
而从贾雨村为人,当官后娶当年所见甄士隐的丫头娇杏,又见封肃赏银,如果甄士隐在,也必报当年救济之恩,也告诉慢找英莲,不要灰心。从贾雨村获甄士隐所赠金不语与匆匆离别,贾雨村应是一个少承诺重实际行动之人,而且很自信。
贾雨村为救英莲,想扳倒四大家族之势,贾家之势与之来往而寻求证据,亲入虎穴也不是不可能。贾雨村等旧官被复职多也是上面有体察,一些有能之人不顺而被排挤。贾雨村人品也是可靠的。复职的贾雨村摊上这样一场恩人之女被拐,其家破人亡案。他为救人暂容于人,搜罗证据直至将贾家扳倒是可能的。
引发作者创作的导火线可能是世上有这样的惊世之案,一个为救人入虎穴作卧底之官,牵出四大家族的腐朽落败。由此引出一系列真真假假之事。贾雨村并不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他在此案中放过了贾政一房。以他当官升职只与贾政来往即可,不必与贾珍,贾赦往来。这其中关系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其中有葫芦画瓢难言之事,是贾雨村后来所为是为葫芦一条街甄家之事。贾雨村的存在是贯穿全文的另一条线索,表面贾话,爱情与文艺,真事是这一切表象之事及家事后的社会重大案情。贾雨村依靠做表面假找出真实证据,把这一贾府之势打掉。假象枉法是为了正法。以曲为进。
他这样做,凭有法之权为私,也是正法打假。这种事历史上也应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