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之前,不要先把弹琴想的那么难,打消人学琴的积极性,古琴是很好入门的乐器,想想这门乐器从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难的话可能已经失传了,虽然想精进是要下一番功夫的,但是相比于古筝、二胡、琵琶之类的要简单很多。
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同的乐器都有各自的难处。知道自己手里的乐器的特点,难在哪里,我觉得也算是解决技术问题的第一步吧。所以在此理一下古琴的难点…
首先是音准和节奏。音准方面,古琴的音准要难于有品的琵琶、阮和有码的筝,同时又由于古琴的有效弦长更长且有徽位参考,所以易于小提二胡三味线之类。萌新在克服跑调上的训练肯定要比小提二胡容易多了。这是其一。
节奏是任何乐器都绕不开的东西了。古琴的传统曲目在速度上少有飙得特别高的,但要是去听听张子谦先生打谱的《长清》,其节奏飘逸跌宕,也不是很好模仿。这不是开着节拍器能练出来的。我觉得这个更像是西乐里的rubato,像传统戏曲里的那个韵味,像是菜里的调料,难就难在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在那,要自己酌情根据不同的乐句适量添加,自由好了锦上添花,否则就全完了。
不过自由节奏也不是古琴独有的难点,肖邦、李斯特为代表的一些浪漫派时期作品也是带着潇洒飘逸的rubato的,不同的是人家的速度一会快一会慢的那些变化是明明白白写在谱面上的,是作曲家的原意。但是古琴曲的谱面信息太少了,这些rubato往往需要演奏者自己分析处理。至于如何处理这种散板所带来的独特韵味呢?该从曲式分析的角度来考虑,还是从传统戏曲的方面来入手,各种学琴人也是各持一端。(出于对音乐作为一种独立学科的尊重,个人觉得爱好者一上来就靠主观的感觉/文化素养来处理,是远远不行的)这是其二。
其次是对手指机能的要求。我觉得古琴真的可以说比较友好了。
练小提琴的时候真的是全身都在疼【手动狗头围笑】,而古琴也就是左手大指中指名指糟点罪。【话说回来哪个学弦乐的不受点皮肉之苦呢】最棒的是古琴不用小指!!两个手都不用小指!!这是普通人最短最不好使的一根指头,就凭这点我吹爆古琴。所以现在很多人说古琴不那么依赖童子功,还是很有道理的。我觉得…但就传统曲目而言,成年人的手指机能完全可以胜任的呢。以后的新创作曲目有越来越难越来越炫技的趋势,不过多加练习,即使成年人也不是什么问题。
第三是对音色的掌控
因为手指甲肉直接触弦,出来的音色可以有更多的层次,可以更细腻。所以我觉得右手相对于左手更难一点。在音色控制上,我觉得难于钢琴,而更近似于学习古典吉他时对音色近乎苛刻的训练。
最后不客气地表示…经常听过有人讲古琴要阅历、要有传统文化修养才能弹好之类,我倒是不以为然的。这种话倒是没错,但是要是技术不行却老是挂在嘴上说出来就满满的毒鸡汤味儿了~
啥乐器不需要阅历和文化修养呢?古典钢琴,提琴也都是一样的曲高和寡,旋律不入耳,巴洛克时期的赋格更是结构复杂,一样的“难学易忘不中听”。同样地,无论民乐还是古典乐,每位演奏家的处理也都是千人千面,变幻诡谲。
所以说,琴外功夫当然要有,读书学琴不可偏废,但古琴首先作为一门乐器,还是得把技术(音准/节奏/手速/控制力/音乐性)解决,技术高超的伶人琴也照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否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呢。总之,对大多数爱好者来说,过早地考虑个人风格和文化底蕴,而盲目自我陶醉,放松对手上,耳上工夫等等的磨练,也是个心理上要突破的难点吧。
古琴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要求是成正比的,自己的要求越高,越难,要求越低,越简单。
古琴难不难,是相对于每个人来说的。从学琴的人从黄发幼儿到耄耋老妪不一而足,能说古琴难和门坎高吗?而又有靓丽青春俊男美女,初始学琴,信心满满,雅兴正浓,三日不到,意兴全无,是心态不正啊。
喜欢听琴,不一定非要学琴,做一个识音者且能得其之乐,和弹琴所得之乐并无差别。
我五十才开始自学古琴,先前并不懂音乐,至今一年,不仅能弹,也学会了斫琴,兴趣和耐心才是最好的动力。
准确讲想成为古琴顶级演奏艺术家真难,普通小白想学会抚琴一曲最快可以三五分钟轻松实现,在我们琴馆零基础入门趁暑假期间用三天、一周、三周学会几首古琴曲子回去上学的学员很多,只要在学习功课之余借休息的小时间每天温习温习,每天把所有学的几首曲子过一遍并及时录制成视频传给老师进行斧正点评,周六周日集中练习每天两遍,用一学期时间把暑假所学的曲子练习熟悉,就是最大的收获。
古琴古琴~千古雅器,奏的并非为琴,而是当下之心。心难了,琴就难奏了,心简单了,琴就简单了~
古琴难弹,古人常谓之“难学易忘不中听”,其间原因便可见三:
一在难学,难学并非技法上的难学,在诸多乐器中,琴反倒属于偏简单的类别,远不及琵琶、钢琴;在于学习期间,理解指法、琴曲、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需要许多琴以外的东西去支撑和理解。正所谓“左手吟猱绰注,右抹挑勾剔,还有一般难说,此人须得读书”;这就是一个大命题,一个人生命题。有的曲子弹一辈子,许是一周背奏,一月娴熟,然要弦指相合,音意相应,须得经年;待说意境,更需几番机缘,或对高山流水,或经生活历练,待到技法与心境水到渠成,天人合一,才能窥得一二。
再说易忘,琴曲曲调轻微淡远,不似常规乐曲通常节奏鲜明,旋律易掌握;而古琴曲常用呼吸来表示节奏,快慢亦是相对,如入慢、大慢等,这就给曲谱记忆带来了难度,如不常弹之曲,势必很快生疏。我们说“一天不弹,自己知道;三天不弹,老师知道;一周不弹,人人皆知”。有人学琴,如是为了显摆,为了呼朋唤友,这易忘的琴,确实不讨喜。所以,真正弹琴,需要曲不离手,琴人出行,总会随身携琴。
又说这不中听,这便是见仁见智了。古琴,音在弦内,意在弦外,表达一种绝去尘嚣、遗世独立的希夷境界,如深山邃谷,老木寒潭;爱琴者,觉得闻之心静,百听不厌;但不喜者自古也多,强求不来。白居易说“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刘长卿云“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所以说古琴悦耳,不如说它悦心。喜爱古琴,并非因它如丝竹管弦之悦耳,而是静听松风可待知音,即便没有,“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真心爱琴,弹琴易也,兴趣会让琴伴你一生;叶公好龙,一时兴起,处处都是高山,不如先多听,不一定弹。
琴不难弹,在于爱之心切否?
悦人难,悦己易;
悦耳难,悦心易;
作显摆难,作良伴易;
心猿意马难,孜孜不倦易;
速成取巧难,日积跬步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