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古琴吗?

我就知道七根弦


对中国的古琴,你们知道多少?

答:

(一)非常好听,远超古筝,是我最喜欢的乐器

(二)非常漂亮

(三)上档次

(四)会的人少

(五)不好学

(六)我家有,可是我没时间学


我不会古琴,但我会古筝


乃知圣人情虑深,将治四海先治琴。


对不起(.﹒︣︿﹒︣.)我对这个没研究过。


古琴:别名七弦琴,丝琴。古代文人学士代表的象征。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古琴是修心养性之物,谁听到过古琴与电声乐队合奏?有点文化,诗词,歌曲(老歌曲,慢,舒情曲,)描写古诗笔下的山,水,自然风景,适合独自弹奏。自娱自乐!


均天坊的琴


古琴大致分为两种材质:桐木和杉木,其中又有新旧之说,以百年老房梁等材质为最佳;加上刮灰上漆,历经两至三年,才能成品。

琴曲的话网上很多,可以听听看;所用曲谱早期为文字谱,后期改为简字谱;传世到现在珍贵古琴多为唐代琴,而且音色价值都远超现代琴,现在有的琴家提出古琴应该抢救发掘,但是个人认为不需要,因为古琴音乐并不是所有人都听的懂,只是少部分人的音乐


古琴,原名琴,堪称中国现存最古老之拨弦乐器,可信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先秦以至两汉典籍中,颇不乏有关之记载,如《礼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诗经》:“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风俗能》:“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可知先秦之世,琴乐已然盛行,为众所重视喜爱,以桐梓制琴亦具悠久历史,迄今尚有唐、宋、元、明、清各代古斫流传,即有破损,经修缮后仍可供弹奏使用。

   琴之起源,自古即众说纷纭;据古籍所载,琴之创始者有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帝尧、帝舜……等诸般说法,因年代久远兼无原始实物传世,上述诸说仅足显示古琴历史之悠久,惜未能穷究其为何时何人所创。

现时能行琴器长度多在一二0至一二五公分间,最宽处(肩部或琴首)约廿公分,即以最长宽之面、底板合成并外加灰漆,整体腹腔中空之狭长共鸣体,面圆拱而底平,下开两出音孔;除用于承弦之岳山、龙龈外,面镶十三徽以标示音位,底嵌两雁足以分系七弦,琴轸则外露于底板之轸池上,以便随时调音;现存此种已定型琴器以唐琴为最古。自唐至今,历朝所制之琴虽各显不同时代风格与制作特色,惟基本结构尚无重大改变。


我很喜欢古琴,就是没人教,现在一把古琴满是灰尘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是国乐之精粹。古琴的历史非常悠久,据传说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也有三千年了,可以说基本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融合了人们智慧的结晶,表现着华夏儿女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与追求,并逐渐发展、完善至今,其魅力自然与众不同。它是一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是传统高雅艺术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传统音乐。

古琴是极雅的,一般弹古琴的人的聚会都叫做雅集,古琴其实并不适合大庭广众演奏,因为古琴的声音是相对微弱的。听古琴弹奏,一定要安静。这都是古琴基本的礼仪。如今虞琴社8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上海音乐厅,全场数千人,到演奏的时候鸦雀无声。

其次,谈谈古琴的现在与过去。现代古琴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古代的古琴是丝弦的,现代改良成钢弦了。丝弦的制作技术由于抗战和内战基本失传,现在有少数师傅能做,国内一共也就三家,但是日本有一类冰丝,据说很有特色。丝弦量少价格贵,一套弦随便能上千。现在不管是国学还是西洋乐器都是钢弦居多,比如吉他比如古筝,古琴讲究的是韵味,钢弦虽然对古琴的演奏声音有提升,对普及古琴有帮助,但是真正的琴人梦寐以求的还是用丝弦演奏出古韵的琴曲。国内现在的教学基本都是钢弦,目前极力倡导丝弦复兴的有汪铎老师,吴钊老师等。

第三可谈的是古琴的价格,这些年古琴的价格像火箭一样,唐代的琴已经没法拍卖了,太珍贵,宋代和明代的琴已经拍卖价过亿,目前老琴藏家不愿意拿出来了,这价没法估。古琴的妙就在,唐宋的琴到现在依然能弹奏,古琴是越存越有味道的。古琴的制作工艺要求极高,一定要是天然的材料,很多斫琴大师都是在民间求数百年的桐木或者杉木,一把好琴最少要耗时一年才能出来,大师级的可能几年出一把。市面上那些千元级别的琴基本都是化学漆,真正的琴是自然的大漆。当然如果有实力的话,送她一把现代大师亲斫的琴,十几万到百万,以后升值空间很大。第一老木材越用越少,第二古琴越弹越好。目前斫琴的几位有名的如王百万李蕉叶马落霞裴断纹倪灵机曾仲尼何八宝。

古琴真正的内涵不是能装出来,越装越露馅。古琴讲究清微淡远,讲究清雅,如果以这种心态表达观点,还是比较匹配的。千万不要啃着大鸡腿,满嘴流油的说啊,那就太不搭了,最好是一杯茶,徐徐道来。


没有一个乐器像古琴这样承载了这么多历史与人文的内涵,它是文人雅士精神诉求的外化,以真实美妙的乐音达成自己的文化认同与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在陶渊明心中甚至它发不发声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赋予琴的文化品质与精神寄托,因此古琴既是乐器又具有高于寻常乐器的文化属性。这就是为什古琴具有崇高地位的原因吧。


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他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连接天地人的法器。


高雅!大气!


古琴的设计就是中国传统宇宙观、社会观、价值观的浓缩。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口传心授和模糊记谱别于西方音乐体系。鼓琴者追求心超物外,咏叹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和沉浸于行云流水的天籁之中,中国文化完美地含藏于这把精美的古琴之上。

世上知音少,惺惺为我听。不似幽兰曲,悠然梦亦馨。所谓琴棋书画,四艺兼备,文人所好矣。而文人好古琴,如痴人爱才女,求的是“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九德兼备。乃念宋徽宗之听琴一图,所以展古琴,坐松下,听者入神,奏者雅心。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自古,中国历代文人皆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当文人抑郁不得志之时,通常选择由儒入道,将关注点从纷攘的外界拉回到丰富的内心,逍遥隐逸,寄情山水,亲近广阔的大自然。抚琴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令历代文人雅士为之沈醉而解脱释怀。这正如嵇康在《琴赋》当中所言,「物有盛衰,而此(古琴)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琴道古来文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古琴琴谱存世共一百五十余部,历代重要的琴谱琴书如下:

一现存的文字谱: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调幽兰》(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最早的减字谱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

汉代最重要的琴谱琴书:扬雄《琴清英》、诸葛亮的《琴经》。

现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

明代重要琴谱:《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统》、《太古遗音》、《风宣玄品》、《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

清代重要琴谱:《大还阁琴谱》、《松风阁琴谱》、《德音堂琴谱》、《诚一堂琴谱》、《五知斋琴谱》、《春草堂琴谱》、《自远堂琴谱》、《琴学入门》、《蕉庵琴谱》、《天闻阁琴谱》、《枯木禅琴谱》、《琴学丛书》。

民国及现代:《梅庵琴谱》、《今虞琴刊》、《琴曲集成》、《古琴曲汇编》、《古琴曲集》。


一七年末现场一位很喜欢的青年古琴演奏家的演出,当时偶有所感,假设了古琴的出现是为了记录声音特征用的可能性,对应结绳记事,古琴的产生就应该是上古结绳记音了。

如今一年半的时间,这个假设基本得到证明了。

曾仕强当年去我们集团演讲题目是‘中国人的两难’,儒家讲中庸,很多古书名喜欢用‘折中’中华民族自古形成的思维模式就是在错综矛盾中于一个高度实现一致。

由此古代为了记录天时变化,物理属性的特殊赫兹数据被古人用竹丝进行了记录并标准为五音,由五音调节出六律为刻度来体现五音清浊,同时产生了一系列思想性和技术性的学问。

琴形成一门学问是正在进行时,估计用不了几年就会触及这个问题了。

在这里不得不再次崇拜一下标准的弦歌,语言的律是永远存在的,只是读音的变化,弦歌依律的吟唱是目前唯一能校正琴律的方法了。当古琴爱好者听到一曲不是那么让人兴奋的琴曲,但有有些意兴的时候,音律可能又重新出现在世间了。[耶]

满满的一年半。

后附对这个话题的简单解释:

这个事简单科普一下,不然多数人不了解其中意义。区别于目前流行的平均律,中国自己的律法叫‘三分损益律’这个律制目前考古能证明的出现时间在一万年前,那么这个律制的出现依据是什么目前没有说法,对其功能除了演奏以外没什么观点。但是从汉代到清代很多易学中代表人物的著述都牵扯着音律问题。所以现在很多琴人通常是讲一些象征意义,比如十三徽象征十三个月,七弦象征什么,琴尺寸象征什么。只以演奏效果看,损益律确实不如现在的平均律比较受欢迎,所以音准和音高的选择,目前一致倾向西乐标准。古琴弹奏没有太大的难度,可以说是乐器里最容易掌握的乐器,弹奏依据和表达方式基本进入死胡同,所以这两年古琴界很多人都倾向捆绑国学,这也是古琴突破瓶颈的一个被动选择,但是这种感性的捆绑并不能让理智的观众买账,所以古琴通过什么有逻辑的跟古典文化过度就是个问题。弦歌是方法层面的重要衔接方式,弦歌中的律制应和是学术和技艺的分水岭,所以又涉及了律的重要性和其中依据。


古琴就是中华优秀传统的瑰宝,了解只能说是一二,一点点皮毛而已,三千多年的传承到今天,就凭知道古琴的外观构造有龙头、凤尾、琴面、琴底、龙池凤沼、琴珍琴穗、、蝇头琴弦、徽位、蝇头这都是表面的,宫、商、角、徵、羽和阴阳(文武)七弦;古琴内在的底蕴和指法弹奏是大学问,每首曲子的精彩诠释是琴道的核心。


欢迎大家多沟通?古琴不是古筝哈


琴棋书画,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追捧,其中的琴单指的是古琴,琴又排在四艺之首,有着几千年的沉淀,积累了无数人的智慧,到目前还有很多人不认识,也是我辈琴人宣传力度不够。


原始地址:/yanjie/1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