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古人留下了大概50种左右的古琴形制。现代的古琴斫琴师也有不同程度的古琴新的样式的创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王鹏先生,其创新样式有100种左右,并创立有钧天百琴堂以做展示。现就一些经典样式做一些基本分享:
四大名琴(古代四大名琴样式已经失传,下图为王鹏先生根据四大名琴的史料记载恢复的四大名琴的形制)
号钟
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
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齐桓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三百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绿绮绕梁焦尾号钟
神农式
神农式造型简洁明晰,气韵肃穆高古,各部分关系紧凑合理。琴头微圆,颈部内敛,肩较头宽。九十徽间呈内凹半月,庄重中亦见灵动。龙池凤沼皆为方形,出音中正。神农式古琴风貌卓绝,凝立时可观圣人体象,抚奏时更闻先知教诲,令人无限思慕上古先圣德风。
伏羲式
历代传世名琴中,“伏羲式”琴尤受历代琴人喜爱,不仅因其造型圆浑古朴,音色宏厚内敛,富有内在张力,更因伏羲氏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代表,其博大精深,包容守一之品格令世人神往。
伏羲式“九霄环佩”
伏羲式“九霄环佩”为唐代西蜀雷氏所斫,堪为传世唐琴之最,其神韵风采受历代琴家仰慕,被视为“鼎鼎唐物”和“仙物”。原琴形制浑厚,作圆首与内收双连弧形腰,通体紫漆,朱漆修补,蛇腹断纹,鹿角灰胎。音色温劲松透,纯粹完美。据《故宫古琴》所记,杉木为面,梓木为底,造型如初,音色佳妙。
伏羲式“大圣遗音”
伏羲式“大圣遗音”琴为唐肃宗李亨即位后首批御制宫琴,曾在中国嘉德2011春拍以1.15亿元拍出。“凤鸣秋月,鹤舞瑶台”,琴面弧形圆展,气度浑厚舒朗,尽显盛唐古风,音色尤为宽宏殊异,不同凡响。
仲尼式“膝琴仲尼”
常见古琴长度多为三尺六寸五,为传统标准琴长。膝琴则比标准琴短小很多。此式多为传统文人携之访友或游历山水所设计,形制虽小而精,音色又不失正音之德,其制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仲尼式“玲珑玉”
仲尼式为琴中经典样式,但很少见到变体,“玲珑玉”则是变体仲尼式经典之作。其为南宋制作,清宫旧藏。原琴斫以桐木,板厚而开膛小,凤舌镶嵌,纳音贴以木片;黑漆,八宝灰胎极薄,牛毛间蛇腹断纹。此琴最有特点处为龙池凤沼形状的设计,为两宝葫芦头相对接之状。
仲尼式“金钟”琴
“金钟”琴,仲尼式,北宋制作,清宫旧藏。通体黑漆,牛毛断,葛布底鹿角灰胎。胶合紧密,挖膛颇浅。长方池沼,凤舌镶嵌。琴扁薄,底板两边微向上稍有圆意,额底略有减薄。弹奏此琴,仿若聆听宋代先儒如金钟般谆谆化育之声。
师旷式“太古遗音”
“太古遗音”为唐初贞观年间制造,现藏于中央音乐学院。琴身褐红,通体蛇腹龙鳞断纹;两肩圆鼓,合成满月;龙池正圆,凤沼长圆。琴体造型恢弘,庄严肃穆,凛然盛唐之风。“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伴随着辽远悠扬的古琴声,一幅壮丽的画卷徐徐展开,震慑了世人的心。所用古琴即为“太古遗音”。
宋琴“松石间意”
宋琴“松石间意”,原系清宫旧藏,亦是清乾隆帝最为喜爱的一张琴。其“项与腰皆作凹入半月形,相交处复作凸出半月形,通体极长大,池沼皆长方”。(《琴学随笔》)此琴在2010年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上以1.3664亿元拍出,创造了世界古琴拍卖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乐器拍卖纪录。该琴音色“其音清穆,其德渊懿”,如同乾隆御题诗所言“古锦囊轁龙门琴,朱弦久歇霹雳音”,声若霹雳又不失和净。
落霞式
“落霞”是古代名琴之一,汉代郭宪的《洞冥记》中即有“握凤管之箫,抚落霞之琴。”“落霞式”可从细微的波浪曲线处理中流现出晚霞沉落的丰富变幻之态,尤其漆面黑红互嵌,交相隐现,另加断纹斑驳,斓彩风姿如舞曳于苍穹。此琴音色琳琅,抚之若泛舟浩渺湖面,可感天水相接之空灵,正如王勃《滕王阁序》所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灵机式“大圣遗音”
“大圣遗音”琴为唐肃宗李亨即位后首批御制宫琴。此琴为清宫旧藏,后由王世襄发现,得以移藏珍品库延禧宫。原琴弦轸俱失,琴面灰白,后经管平湖先生修复,污锈褪尽,漆徽如初,轸岳重装,由此世人才重见其颇具盛唐神采的本来面貌。此琴造型浑厚优美,线条精整古朴,断纹隐起如虬,音色松透响亮,气象远渤。抚之得见铭文所述:“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
灵机式“独幽”琴
“独幽”琴为晚唐之作,明末清初时为王船山所用,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因为制作标准精良,故而常被视为鉴定唐琴的三大标准器之一。此琴面漆色黑红相间,梅花与蛇腹断纹交织,背面牛毛断纹。其音色清远和逸,抚之可见王维《竹里馆》之意境:“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霹雳式“大霹雳”
“大霹雳”,琴头方正,琴项与腰皆有两条内收弧线,勾勒出两个半月形,两曲线相交处,则一尖一圆对比呈现,造型极富张力,若雷霆霹雳之变化多端。龙池凤沼皆为浑圆,出音有力。琴面朱砂与黑漆相濡缠绕,通体斑驳,尤显古韵。琴音宏亮,抚之可见韩愈“风涛相豗,中作霹雳”所绘之景,亦有李白《蜀道难》“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所叹之境。
连珠式“大三连珠”
“大三连珠”,形制为连珠式原型,即项腰各作三个连续半月形弯入,龙池凤沼皆为方正;通体黑漆,随藏朱斑。此琴纵身修长,造型灵动跳跃又不失端庄典雅,观之抚之,可见范仲淹《岳阳楼记》“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之态,动静互容,两相合宜。
连珠式“变体四连珠”
“变体四连珠”,即项腰间勾勒出四个内敛半月形,连绵起伏如群岚,项部略为紧凑,腰尾稍显延缓,除表现了一般连珠式动静两宜的形态外,“变体四连珠”造型更加生动跳跃,尤其音色琅琅锵锵,如球琳并振,奏之仿见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言美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连珠式“飞瀑连珠”
明琴“飞瀑连珠”,连珠式,为明代宁王朱权亲制,至今已逾五百年,曾由琴家顾梅羹先生所藏。朱权为明代四王之一,“飞瀑连珠”居“四王”琴之首。传世宁王琴海内仅存此一张,为其孤品。形制由“连珠式”创改而成,使原本均匀排列的三连珠之中段曲线转变更为陡促,以显“飞瀑”跃动之势。琴面断纹排列缜密,黑红漆色缭绕互嵌。
凤式势“传统凤式”
传统凤势造型束敛挺拔,琴头为方,项腰处各曲两折,灵动若水纹,仙逸如流云,造型出色,犹凤凰起势。圆形龙池,方形凤沼,两相应和,音色清劲。其声噰噰,其韵喈喈,抚之仿闻鸾凤和鸣,更见《诗经˙大雅˙卷阿》所云“凤凰于飞,翙翙其羽”,即言凤凰相偕而飞,美满合欢。
凤势式“宣和式”
“宣和式”造型来源于凤势式,项腰仍保留凤势式特点,但更着以流线性的弧度处理,即项腰处均为两凹中凸,且从琴额开始曲线内收,额侧微敛,轮廓柔婉秀美,造型浑融统一。宋徽宗独创“瘦金体”书法,瘦挺爽利,苍劲飘逸,舒畅洒脱,富有鲜明个性。由此“宣和式”古琴形制可见其艺术风格之一斑,可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
蕉叶式
蕉叶式,因临摹芭蕉阔叶得名,中生一茎,叶边起伏,如立庭院舞风承雨。琴首生一叶柄,形体精妙秀美,线条跌宕起伏、飘逸工雅,富有鲜明的节奏感,音色润匀静透,抚之若闻雨落庭檐,云雪轻飞,尤为动听。
鹤鸣秋月式
“鹤鸣秋月”,传为明代制品,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原琴枣红色漆夹藏片片肃黑,琴体呈鳞状断纹,底板为牛毛断纹,龙池凤沼皆为长方。造型奇异,气势宏大;声色苍古,音质极佳,相较而言,更显之唐宋气象。其风度盎溢,抚之可感沈佺期《峡山赋》中所绘之意境:“闲凭晚阁,指天外之霞飞;梦断晓钟,听云间之鹤唳。”【文藏来答】古琴有很多形制,高票回答已经很全面了,但是往细里分的话单就蕉叶琴就有很多~小编来一一列举。
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与琴人雅士的情怀在琴式中有着一定的表现。明代中叶以后,出现蕉叶式古琴,蕉叶琴的琴身似一片修长的芭蕉叶,琴体两侧似蕉叶的叶缘,琴体酷似自然生长的芭蕉叶。
罗聘芭蕉佛像图
器形分类
蕉叶式古琴大体可细分为三型。
A型Ⅰ式琴体积较大,颈部和腰部不明显,细长条形的浅槽从琴首叶柄处向上生长,琴底中央有一相应的凸棱贯穿始终,与琴周身断纹相接,宛若蕉叶之纵横经脉,实为摹写自然蕉叶之神笔。
明代蕉林听雨琴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蕉林听雨琴,通长124.6、隐间113.8、额宽16.8、肩宽19.2、尾宽14.4、厚5.1厘米。桐木质地,黑漆琴腹内刻款“万历丙辰秋钱唐王舜臣制”。
蕉叶琴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蕉叶琴,通长123.5、隐间113、肩宽18.5、尾宽14、厚5厘米。琴首右刻楷书“冰丝碧”,左刻“紫玉鸣”。左右各一方印。琴体灰胎之下裹有麻布。
A型Ⅱ式琴形态接近Ⅰ式,但颈部明显,琴首叶柄为凸起状,琴面无凹槽,琴底无凸起。
祝公望琴裴金宝藏
裴金宝藏祝公望琴,长119.5、隐间109.6、肩宽20.6、尾宽13.4、厚5.4厘米。面桐底梓,池内纳音右侧刻“大明嘉靖丁未秋,新安毕古石鉴”,左刻“龙游海鹤道人祝公望制”,此琴可能为假百衲琴。B型琴体较小,琴底无凸棱。纳音面板显露多个六边形拼接桐木方块表明此琴可能为假百衲琴。
B型Ⅰ式琴额中有一段短凸棱连接岳山与叶柄。
明代沧海龙吟琴张子谦旧藏
广陵派古琴家张子谦旧藏明代沧海龙吟琴,琴长123、隐间112、肩宽18、尾宽13.5、厚4.2厘米。梧桐木面。琴背刻篆书“沧海龙吟”。琴腹左侧刻楷书“龙丘祝公望斫”。
明代砚雪琴山东省博物馆藏
山东省博物馆馆藏明代砚雪琴,通长119、隐间101.3、肩宽18.6、尾宽13、厚3厘米。琴背龙池上刻篆书“砚雪”,池内纳音两侧刻“大明崇祯古吴张顺修作,荆口口藏”。
B型Ⅱ式琴额光滑无凸棱,额顶直接生出叶柄。
祝公望琴湖南省博物馆藏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祝公望琴,通长121、隐间112.5、肩宽16、厚4.5厘米。黑漆,池内纳音右侧刻“龙丘祝公望制”。
B型Ⅲ式为有底百衲蕉叶。
绿天风雨琴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馆藏“绿天风雨”琴,通长120、隐间110.5、肩宽20、厚10厘米。桐木斫制。龙池上方阴刻金漆隶书“绿天风雨”,池下方阴刻金漆篆书圆印“十二琴楼清赏”。
C型为无底蕉叶,只有面板无底板,琴面板正面绷琴弦,背面有题刻,并直接安插雁足。C型Ⅰ式体型较大。
明代古杲华琴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馆藏明代古杲华琴,通长121.2、隐间113.1、额宽45、肩宽7.5、尾宽12.3、厚5厘米。桐面。琴面背板铭文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入清宫之前,伪造元明藏家之铭刻:左上角刻“高氏房山珍藏”印,雁足右下方刻“陆树声藏”印,琴尾右角刻“句曲外史”。第二组为乾隆皇帝及其御前大臣的题诗。隶书琴名“古杲华”。刻“御赏”长方小印。
“御书堂”无底蕉叶琴
“御书堂”蕉叶琴,通长128厘米,杉木面。琴内腹刻隶书“御书堂”,曾为乾隆御用之琴,后一直被收藏在山东曲阜孔府。
C型Ⅱ式体型较小,类似于膝琴。
无底蕉叶秦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无底蕉叶琴,通长110.7、肩宽17、尾宽12、厚3.3厘米。桐木面。琴背轸池下方阴刻楷书:“嘉庆丁丑仲冬月鹅湖华季直氏珍玩”。雁足下印“子山”。
明代无名无底蕉叶
无名蕉叶琴,明代,长112、肩宽16.7、尾宽12.8、厚4.2厘米。无底,琴首出叶柄,黑漆,黄杨木雁足。琴轸、岳山、承露皆为紫檀,龙吟及冠角为牛角所制。
原文作者:周理坤文章来源:《收藏家》2017年10月刊《借造化之形诉人间真情——明清蕉叶琴赏析》
《收藏家》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号!
古琴的形制有很多,但有仲尼、伏羲、蕉叶、混沌这四种比较经典的款式,也有像落霞、神辉等其他形制
习琴者初买古琴时,通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古琴那么多的样式,自己应该选购那一种?那种样式的古琴音色又为最好呢?古琴样式丰富,为其它乐器所不及,每一种样式均有一个有意义的名字,每一款样式的背后,又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文化。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形制,也欢迎琴友补充。
古琴样式的命名大致有二种。第一种,以人名命名,或圣人,或文人,如仲尼式、伏羲式、神农式、师旷式、子期式等样式。第二种,以物象命名,或形象,或意象,如蕉叶式、正合式、凤势式、连珠式等。
现在见到最古老的琴为唐琴,形制有多种,如伏羲式、神农式、凤势式、连珠式、师旷式、子期式、仲尼式、霹雳式等等。
以唐为始,宋、元、明、清,古琴样式历代均有发展,无论是唐、宋的简,还是明、清的繁,每一种样式均是历代斫琴师的智慧结晶。
明初琴谱《太音大全》中列古琴样式38种,至清代《五知斋琴谱》已发展成51种,可见,历代古琴样式之丰。
伏羲式——最古老的一种样式
伏羲式的造型浑厚,琴首微圆,其项自肩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整个造型简洁大方,自唐代出现此样式以后,历代均有伏羲式名琴问世。伏羲式为样式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样式,原因有二,一是故宫博物院藏的九霄环佩是专家考证传世古琴中最古的一张;二是大多琴谱在列举古琴的样式时,总是将伏羲式放在首位介绍。
△唐九霄环佩琴伏羲式故宫博物院藏
伏羲是远古时期的一位圣人,华夏文明的始始祖,伏羲造琴说是古琴起源说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如汉末蔡邕《琴操》中说:“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伏羲造琴说或许还有其考证的必要,但如说此样式说为伏羲所创,那便只是一种传说了。伏羲时代,中国文化尚虽滥觞期,古琴的形制还未成形,更别说能创制出如此精美的器型了。可见,伏羲式也属典型的托古之作。
△凤舞九天古琴伏羲式
连珠式——最漂亮的一种样式
连珠式琴首无太多变化,为常见的方形,琴颈与琴腰分别有三个内收的弧形,与另一侧的三个弧形组成一串漂亮的珠子,远观像双进珠相连,故曰连珠式,此样式为典型的物象命名。连珠式自唐代出现以来,历代均有名琴存世。
△唐“飞泉”琴连珠式故宫博物院藏
△凤舞九天古琴连珠式
仲尼式——历代最流行的样式
仲尼式,又称为孔子式、夫子式。仲尼式琴首为常见的方首,琴颈、肩处内收一斜下的圆弧,腰部内收一方条,除此之外,别有变化。整体简洁大方,弧度有圆有方,颇具儒家处世之道。此样式是历代存世古中最多的一种样式。
《中国古琴珍粹》一书共录入了109张老琴,其中仲尼式便有62张;《今虞琴刊》一书所载二百余张古琴,仲尼式十占其八,可见此样式流行之甚。然而从存世的唐琴来看,仲尼式在宋代以前并非十分流行,因为现在明确认定为唐琴的仅有一张,且为晚唐所制。
△宋万壑松仲尼式故宫博物院藏
△凤舞九天古琴仲尼式
落霞式——最女性化的一种样式
落霞式很美,就如同样式的名子一样。琴首为常见的方首,琴的两侧对称地分布有波浪起伏的弧线,整个琴体如同天空中的一抹晚霞。落霞式为明代以后才出现的一种样式,造型绮丽、流畅,既富有变化,又不失古朴凝重,为最为女性化的一种样式。
△明壑雷落霞式苏木藏
△凤舞九天古琴落霞式
正合式——最素净的一种样式
古琴的样式,自明清以后,风格多趋向于华丽、繁琐,但唯有一种样式例外,那是正合式,“大巧若拙”一词在此样式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此琴首、颈、肩、腰等处,浑然一体,一线直下,无一丝变化,此样式若冠之以“素琴”再恰当不过。正合式为明代以后出现一种样式,因其造型素净、大方,也颇得琴人喜爱。
△明仲令正合式
△凤舞九天古琴正合式
蕉叶式——是难斫的一种样式
蕉叶式,顾名思义,因琴体像一片蕉叶而得名。蕉叶,在我国传统文化有中有很丰富的意象:窗前植一丛蕉叶,或得荫下清凉之感,或赏蕉窗夜雨之景,颇有一番诗情画意,所以此样式极俱文人气息,但也极为难斫。
△明蕉叶式音乐研究所藏
△凤舞九天古琴小蕉叶
古琴样式虽林林总总,丰富繁杂,以上仅介绍了几种,其他形制以后有机会还会一一整理的,欢迎各位支持。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本答案来自东家匠人天一琴茶掌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