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而言,现代汉语与古文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

从时代发展的大尺度看,现代汉语是与时俱进的。是中国走上世界的必然。较比古文是进步了。


退步了!古人可以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心情,抱负,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又雅致又有味道!今人的大白话实在是没有啥可回味的!


对孔乙己式的人来说是落后了,对一般人来说是进步了


从普及的层面好象现代汉语进步了。若从文化传承的意义衡量,现代汉语西化严重,将古汉语文言文的精华丢失了,是实质性的落后。


肯定进步了,不然不会被代替


这问题不能说进步或落后,你应认清各特迄,古文简含意深非常精練,并非一朝一夕能掌握。现代汉语大众化,说得出就写得出,人人皆知。所以才有现代汉语,但是味差多了。若将一篇古文改用现代汉语写出便是大篇幅,花去很多时间。如果国人文化修养提昇,自自然趋向走古文之路。当然外交上有外交语言文字,在达到共识前题下书写,既不能以你的也不能用我的。


浮燥进步了,实干落后了。1


无所谓进步与落后之说。语言是什么?人类相互交往的工具而已;古人用古汉语,现代人用现代汉语——只要能够满足他们相互之间交流即可。

相比较而言,古人的世界(活动范围)是狭小的;他们所使用的汉字以及句式,还有各种文体(应用文)也无法与现代人相比。

举个例子。加上现在还没有识别的甲骨文在内,所有出土的甲骨文的总和不过一万左右,然而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收录多少汉字呢?少则三四万,多则十万以上!注意,不是词条而是汉字。

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录多少汉字?9345个汉字!从殷商到东汉过了多少年?将近两千年!

说白了,汉在这两千年年中已经够用了;即使不够的话,古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办法;那就是通假字;换句话说,一个汉字可以用在不同的语境中;这种情况到了后来才慢慢创造出其它的汉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借来用用——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比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慢慢创造不少汉字;尤其是因为按照辈分取名,创造出大量一次性汉字;这些字只能用于名字中,而且只能一个人专用,比如明朝皇帝家族的子子孙孙;普通人必须避讳不能用这些字。

除了人名,还有地名;不断的开疆扩土,每一个新的地方都必须有自己的名字;同样,这些汉字只能专用,比如说——

①浙江台(tāi)州,不读tái;②山西洪洞(tóng),不读dòng;③湖南郴(chēn)州,不读bīn;④江西铅(yán)山,不读qiān;⑤安徽亳(bó)州,不读háo…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突然发现多达十万的汉字当中竟然有那么多字都是摆设,都是陈列品,没有任何实际用途;

因此,现代人做了两件事;一,规范汉字的用法;二,简化汉字。

这里不得不再一次重申语言的工具性——只要好使,越简单越实用;汉字中出现了大量的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现象;不过这些状况很难说是进步还是退步。

大道至简。汉字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常用汉字不过就是三四千;这个数量与已经解读出来的甲骨文数量差不多!

不过,汉字或者现代中国人实际交往中,夹杂了大量的英文以及汉语拼音的缩写;特别是英文缩写比如说CCTV、ATM、CT、yyds等等。

这些语言现象也不能简单的说进步或者落后;换言之,这些都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生活快节奏的衍生品。


我认为的相比较言,现代汉语与古是进步了落后。任何时候都要一为二看问题,不能说落后进步。各有各的优势如象唐诗,宋词文言文古代文学。都是很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说《阿宫房赋》《兰庭序》《腾王阁王序》。《卖碳翁》《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样的一些优秀古代文学作品。谁舍得丢弃是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学白话文是现代。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推动社会发展学技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语言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的。现代汉语比起古文来当然是一种进步。可能有人会感觉现代汉语不如文简洁优美。但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古籍都是古代文人的作品。古代的普通人其实不是这样说话的。比如距离我们不太远的宋朝。我们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哇,写的真美!是情感报复和语言结合的巅峰。但是如果你再看宋人语录,那又是另一种风格语言。与现在的白话文类似。

举一个例子吧。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汉语在新加坡的应用很广。但是新加坡的汉语和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语我们近些年来出现的网络流行语等等词汇。新加坡人是不会用的。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是有差别的。能满足时代要求的语言才是最先进的语言。


当然是进步了!

现代汉语是在古文和普通百姓交际语言的融合创新发展而来。她让普通百姓成为文化的受众。能够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方便使用,就是进步。

现代汉语形成了完备的语法、修辞和逻辑体系。能生动明确形象的描写事物和表达、抒发情感。而且我们普通百姓也可以运用自如。这都是古文无法达到的。


现代汉语与古文相比较而言,还是进步了。古文即文言文,虽然语言精炼、言简意赅,但是文言文的难度较大,与口语是脱节的,只限于文人墨客能够掌握,不易被普通大众所掌握。古代之所以使用文言文,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写文章都是写在竹片上,如果文章的文字太多,就会用到大量的竹片,很不方便。为了减少竹片的使用量,就必须从简炼书面语言,减少字数上下功夫,于是就出现了文言文,尽管我国在东汉末年发明了造纸后,但是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一直使用到1919年五四运功之前。五四运动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使书面语与口头语一致,便于普通群众所掌握,是我国文化的进步。


进步了。


古文高雅,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不一样,适用性窄,只有读书人懂得;今文通俗,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基本一样,适用性广,不识字的人也懂得。语言的作用是交流,从这个语言功能上讲,今文进步了,更加便于交流。


现代汉语和古文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咱先不谈。但是无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汉语的语言功能都在实现。所以说不存在进步和落后之说。语言的功能就是交流,在交流方面无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汉语都没有问题。


是落后了。古文有许多文章能给人启迪。现在的白话文确不多。


当然是进步。例如有关量子力学的论文,你用古汉语写一篇试试,通篇之乎者也,能讲清楚原理和应用吗?


古文简练含深意,现代汉语利普及,孰优孰劣看场合,相辅相成莫偏激。


语言是自由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谈不上先进还是落后。

古文适应了当时的需要,试想如果没有古文,如何能传承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化。没有古文司马迁如何能留下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记》。没有古文中国又如何能凭借科举制度在国家体制上翘楚。

现代汉语则适应了当代的需求。先是拿来主义-大量引进科技词汇,流行语,迅速提升国人的思想和意识。又推出简体字方案,引进拉丁语拼音系统,嫁接语法方案,这些措施使得国人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扫盲,为现在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汉语还在不断地演化,或许有那么一天,会演变成一种全新的语言,一种全世界人都愿意说的语言,自然而然地把其他语言通通淘汰,那种汉语才能算是先进吧。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比较,当然是进步了,这个问题,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已经讨论过并且在现实中已解决。

很多答主都是说到文言文和白话文的简洁问题,我评论了一个,写作简洁这个问题,两者都可以简洁,都可以啰嗦,和文体没关系,是作者的问题。

文言文的啰嗦有个事例,朱元璋时期,有个大臣上书言事,写了长达一万七千多字的奏折,朱元璋让让人读到六千多字的时候还没听出个所以然,所以大怒,打了他五十棍。

白话文的简洁也有个例子,就是新文化运动中,胡适著名的那个“不干了,谢谢”。当然,这个个例并不能说服人。不过,高水平的白话文精炼起来也能做到“一字不能增,一字不能减”。

总体而言,文言文还是简洁的,叙事用字少,精炼,适合写史书,欧阳修就有个例子,逸马杀犬于道,欧阳修在对一件事应如何记载到史书中而与同僚展开讨论的故事,主要是强调语言文字要精简,这里还是一个作者写作水平的问题。

现代汉语相对古代汉语的进步,在语法方面减少了没有用的之乎者也一类的虚词、语气助词,以及一般老百姓看不懂的倒装、互文,如“时不我待”“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更加接近于口语,很直白。

现在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估计基本上看不上《史记》《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文言文,高中毕业也够呛。可是小学毕业的也能看懂报纸和网文小说,这就是现代汉语的进步。

附上欧阳修的故事:

北宋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的时候,经常和同院同僚一起出外游玩。有一次,路过一条街道,有一匹马因为受惊了,扬起前蹄,踩死了一条睡在路上的狗。欧阳修灵机一动说:“既然我们都任职于翰林院,那么就描述下刚刚发生的事情吧!”

这时一位官员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欧阳修笑笑没有说话,另一位官员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后笑着说:“像你们这样修史,记上一万卷也记不完啊!”那二人有些不服,于是让欧阳修说说该怎么描述。只见欧阳修捻须一笑,说道:“逸马杀犬于道。”那二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

翰林院的同僚,文言水平应该很高了,要不然也中不了进士入翰林院,他们驾驭古文也有这样的问题,明朝的官员,一不小心就啰嗦了,挨打不冤枉。

可见古文写作是多么不容易,教员曾说过,上学时多亏老师袁大胡子指导,现在需要时,还能写一篇像样的古文。现在的让模仿古人写的伪文言文,很多语法句法不对,古人不那么写啊,贻笑大方,自己以及读者还以为他很有水平。

现在的人,还是老老实实写白话文吧,能写的流畅就不错了,至于言简意赅、滴水不漏,那是高手了。


原始地址:/resou/16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