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孩子的兴趣是否持久是一件很重要的问题。
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如果有兴趣,那么学习音乐就是事半功倍。
但是孩子如果没有兴趣,那么学音乐就变成了一件苦差事。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状况。已经与孩子商量好开始进行某一种乐器的学习,可是孩子却忽然变卦,临阵退缩了。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究竟是因为什么?
大多是因为,家长没有给孩子进行学琴前的心理建设,或者说铺垫。
但是真的能说家长就没有给孩子做心理建设吗?其实也不是,只不过很多家长对孩子做的心理建设都是负面的。
比方说家长会和孩子说,学琴可苦了!你看小名学琴多刻苦,天天在家里练琴,从来都不出去玩。
这个老师可严了!
学琴了,每天都要练琴,不能做其他的了。
这些话都是出自琴童家长之口,最后的结局就是孩子越来越抗拒学琴,因为在孩子的心理,学琴是痛苦的,老师是严格的,学琴之后就不能玩耍了,一点都不是快乐的。
这么看来,家长在孩子学琴之前做负面的心理建设还是做了很多的。
这些话语根植在孩子的心中,造成了孩子抗拒学琴的伏笔。
学琴前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首先,投下诱饵,让孩子主动学琴。
之后,让孩子明白,学琴是必须接受的教育。
既然要投下诱饵,那么家长应该准备什么呢?
第一,让孩子首先感觉到音乐的美。
孩子往往喜欢跟随音乐手舞足蹈,家长平时在家里放一些孩子喜欢的音乐,当孩子随着音乐舞动的时候,立刻用夸张的表情赞赏孩子:
“这个音乐太好听了!”
“你跳的太好了!”
宗旨就是赞赏孩子对音乐的反应,当这些快乐与学琴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就会转换成激发孩子学琴的动力。
第二点,成就感!
对成就感的追求是人的本能需要,孩子在家里故意搞破坏,把家长刚刚摆好的东西推到,弄得乱七八糟,自己还很高兴。
这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成就,这就是孩子的成就感。
所以孩子也很喜欢拨弄乐器,因为可以“主动”的让乐器发出声音,那些他亲手弄出来的声音能够给孩子带来特别强的成就感。
家长可以再孩子玩乐器的时候,赞美孩子发出的声音,再让他看看相关演奏的视频。孩子会把成为这样的人作为目标,从而产生学琴的动力。
第三点,亲情。
孩子对家长的亲和需要,是与孩子吃奶一样强烈的本能需要。
孩子摆弄乐器的时候,家长就抱一抱,亲一亲,夸一夸孩子。孩子就会意识到,学琴这件事情会让父母高兴,父母会因为学琴而更爱他。这样的行为让孩子的亲和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第四点,优胜感。
孩子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就会便显出争强好胜的心理与行为。
孩子之间就会有这样的现象,看到邻居的哥哥学钢琴就说自己也要学钢琴。
看到另一个小朋友学了小提琴,自己就也要学小提琴。
这些都是在优胜感受驱动下产生的行为表现。
只要利用好了孩子的这种感受,就可以给孩子学琴带来很强的动力。
让孩子明白,学琴是必须接受的教育。
当孩子的脑海中存在这样的意识的时候,他对学琴的抵触情绪就会小很多。
就像很多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又哭又闹,很不情愿,但是过了几天,当他发现去幼儿园是必须做的规定时,他也就顺从了家长的安排,不再闹着不去幼儿园了。
但是如果家长开始的态度给了孩子一种幼儿园可上可不上的感觉,那么孩子对于不去幼儿园的期待就增强了,去幼儿园的痛苦就上升了。
家长可以在孩子还没有学琴的时候告诉他,“长大了就能去学琴了。”
“隔壁的小明哥哥三岁就开始学琴了。”
之类的话,让孩子对学琴的人逐渐变成“这是必须的”,只要让孩子接受学琴是必须的,是长大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就像去上学一样自然。那么在将来学琴的时候遇到困难就要小得多了。
提高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还是从3个方面入手:趣味性,习惯性和成就感。
1.趣味性
趣味性在孩子进行音乐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激发孩子的音乐学习兴趣时,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进行有趣的活动,用直观而又活泼的形式带领孩子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强弱等,鼓励孩子自己创造有趣的音乐,帮助孩子找到藏在其中的乐趣。
而在孩子开始学习和练习乐器、乐理时,为了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也至关重要。
搜索“哆哆”(duolaimengkefu),获取更多音乐启蒙优质经验。
2.习惯性
让音乐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个习惯,营造一种音乐的氛围。这不仅仅是每天播放音乐这么简单,而是需要家长配合参加一些简单地音乐活动,共同构造出一种音乐家庭的环境,让孩子无意识地将音乐活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3.成就感
学习音乐是一个不会停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让孩子适时地感受到音乐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家长可以夸奖孩子,鼓励孩子进行演出,引导孩子不要害怕错误,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一举两得。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琴的孩子一直保持一种自发的兴趣和愿望,这是大家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在儿童学习培养兴趣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让孩子去学钢琴,教师如何教,家长如何配合,这都需要去紧密的将三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保持下去。
1发挥教师充分的引导作用,保持儿童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前的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教学观点,要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孩子对于老师教授知识的兴趣,这对改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是传授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沟通就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桥梁。儿童的思维发展有限,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较弱,因此在对于儿童的教学上并不是要去口若悬河地说,而是要将语言尽量的儿童化,去贴近他们的生活,即要把表达的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故事,抑扬顿挫的向学生教授,总之,要使儿童愿意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儿童对于学习钢琴的兴趣。
其次,运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引起儿童的关注。
儿童主要是以直观的形式来认识外界的事物,儿童的思维通过这些直观地的事物来进行联想,利用那些学生熟悉的实物来进行类比,这样有助于儿童的理解。比如在教授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关系时,老师就可以用学生生活中常吃的苹果来讲解这一抽象的内容,告诉学生一个完整的苹果我们把它当作一个四分音符X,中间切一刀,就变成两个半个苹果,一个半个苹果就是一个八分音符X,两个半个苹果和起来就是XX,我们将切一刀转化成八分音符底下的时值线,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既快速又明白的了解一个四分音符等于两个八分音符,也就是X=XX。只有将这些抽象的乐理知识变得具体直观化,才能让孩子理解并且对此产生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让孩子多听示范演奏也会对儿童学习钢琴起到引导作用。让优美的旋律,让生动的音色通过老师的示范正确的传达给学生。用琴声说话,是最直接的方式。当然一个好的演奏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教师,但是真正的好教师必须是一个好的演奏家,他必须具备热爱钢琴、关心学生、懂得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作用下更加热爱钢琴,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2让音乐陪伴孩子一生,使他们终生热爱音乐
培养“兴趣这样伟大的精神力量,要做很多努力,恐怕最根本的就是应当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本身,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利用音响符号组合变化以表现自己情绪的语言。”给儿童听各种不同风格、体彩的音乐,使他们从音乐中感受生活。列宁说过“不懂音乐就不懂生活”,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通过以聆听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去体会音乐声的中美感与力量,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做好良好的铺垫。
3让儿童适当地参加实践活动
适当让儿童参加演出、比赛,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还能帮助孩子与其他琴童的交流,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氛围,要想让孩子上舞台演奏就要让孩子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家庭到舞台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孩子会因为害怕弹错、害怕批评而怯场,从而拒绝演出,拒绝学习钢琴。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鼓励,给孩子信心,“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相信在作品仔细地背熟之后,作品已在‘听觉上’、‘头脑中’、‘手指上’完全记住了时,就不会有忘记的危险威胁着自己了。”这样在台上的表现也能更加流畅与生动。
马克吐温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童年”,如何让幼儿在学习钢琴的过程度过他们唯一的童年,是我们要一直探索的,无论他们以后是从事音乐工作还是作为增强修养的方式,音乐的学习都应该是愉快的,音乐是流入心底的歌声,音乐是走进生命的音符,让幼儿感受音乐的美,爱上钢琴,爱上音乐。
如何让你的孩子,往你想要的兴趣去发展
如果家长,真的想让孩子往某个兴趣去培训。那么家长要花点功夫了。如果你想让孩子对音乐感兴趣。但是你确发现孩子的兴趣是玩虫子,那你就从虫子出发,给他营造音乐的氛围,唱小昆虫的歌曲,跳小蝴蝶的舞蹈,带他看有昆虫的音乐电影,音乐剧。那么孩子肯定兴致满满。这样,孩子就能够对音乐慢慢的接受,并且感兴趣。这就是培养兴趣的高明之处。这样,孩子就能够逐渐成才。
总之,在培养,发展孩子的兴趣过程中。要看到孩子的进步,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鼓励他,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让他有兴趣坚持下去,促进其兴趣的发展;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增强孩子的信心,让孩子树立自信心。
我们见了很多小孩学了一门乐器后基本上在2年后放弃,两点原因:
1.家长不知道孩子该学习什么乐器,依据自己的想法给孩子指定乐器。
2.在没有音乐基础的情况下,直接学习乐器,基本是在模仿,无人教导下不能独自学习,只能在那枯燥地练习一两首曲子。
可以学习音乐启蒙,音乐基础来认知、感知音乐,通过音乐素养的培养让孩子提高对音乐的兴趣。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素养,自己在没老师的专业的教学下,自己也能摸索其他的曲目,孩子就能融入到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在儿童音乐学习过程中家长该怎么做?
一些孩子学习音乐这件事情:一般开头会兴趣盎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降低兴趣,并最终放弃。
家长往往让孩子坚持,这样会因此造成亲子对抗,影响孩子的成长等。
当孩子对音乐的学习逐渐加深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对孩子毅力、学习方法、家长耐心、家长的帮助策略等方面,都是严重的考验。
比如,每日有规律地练习,是孩子们学好音乐的必要条件,但是孩子们一旦意识到每天这样枯燥地练习,就会热情大减,甚至因此和家长起冲突,拒绝练习。
建立孩子和小伙伴共同学习音乐的小团体,是一个有效促进孩子音乐学习的方法。来自同伴的意见可以更容易被小孩子们重视。同时让老师对于孩子的进步,做到具体的表扬,让孩子明白自己音乐方面的优势,体验成功,也是促进孩子音乐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如何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爱好呢?我想胎教音乐也是很有必要的,在他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让他多听听小朋友的音乐也是很有必要的。宝宝出生后选一些非常优美的旋律的歌每天给他放一些让他融入音乐的氛围也是很有用的。等到宝宝再大一些,送他去一些培训班,不管是钢琴班还是小提琴班了,选一门他喜欢的课程,应该都可以学到一些关于音乐的节奏了,五线谱了等类似方面的学习。慢慢的就是要坚持了,那只有陪养了兴趣了。那怎么培养兴趣呢?让他多听听音乐剧,多看看音乐类似的表演,多让他在公众场合进行表现,慢慢的让音乐融到他骨子里,等到那个时候你还会觉得他不感兴趣吗?
兴趣是接受音乐教育的内部条件,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参加到音乐学习中,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音乐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使孩子们爱听,爱唱,爱表演。
创造条件让孩子接触音乐,经常和孩子一起唱歌,表演,让孩子大胆的表现和表达,一起欣赏哼哼唱唱、模仿表演,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交响乐,丰富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但孩子唱歌没有唱好成人要尊重和理解孩子。
我们常说学乐器的孩子很苦,因为这是一项相当“昂贵”的长线投入,要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如果不是因为喜爱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所以家长首先应该明确自己想要培养孩子这方面的兴趣,并不是因为一时兴起或是攀比跟风。要想清楚,让孩子学乐器的重点不在于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等级的音乐家或者音乐大师,而是在于让孩子懂得一些音乐知识,可以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放松心情。要想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坚持学乐器,家长并不能强求,而是应该进行诱导:
▷铺垫期
培养孩子音乐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铺垫,要通过音乐启蒙,让孩子在学音乐之前先学会欣赏音乐。在这个铺垫阶段,家长应该把握机会来培养孩子的乐感、激发悟性,同时也要观察发现孩子的音乐天赋。毕竟音乐的学习和语言的习得是一个道理,都需要“磨耳朵”,需要有大量的输入才能确保在今后可以有输出;
▷初学期
要让孩子对音乐和乐器产生兴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铺垫期后让孩子自己根据喜好选择想要学习的乐器,而不是从家长的意愿出发。只有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增加兴趣和乐趣,才能够有动力坚持下来;
▷倦怠期
学乐器是一件很枯燥的事,任何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瓶颈期、倦怠期。这个时候家长不应该继续强迫孩子练习,应该为孩子提供锻炼的平台,鼓励孩子参加一些业余比赛或演出,让孩子从中找到自信和乐趣,对自己产生要求,这样孩子才会心甘情愿的继续坚持学习。
【有养,首个专注于父母教育的内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