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说远离儒家典籍!
至少在没有信心不被洗脑时,远离。
这里推荐《墨子》,原文是《正统道藏•太清部•墨子》涵芬楼影印版。释译版推荐顾如著的《立墨》。
儒家文化统治中国两千多年,所以很多文章或多或少都有儒家思想的侵染,找到纯粹的华夏正统思想已经很难了。
自荐《挥云而去十张画里看中国》,谈中国文化,要抓得住表面,也要切得入内核,不要陷入浮云中为其所扰。
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需要读的书很多,但最基本的离不开《论语》、《道德经》、《诗经》、《易经》、《大学》、《中庸》、《史记》、《资治通鉴》、《春秋》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著作。这些作品包含古代哲学,诗歌,历史,以及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智慧与文化精粹!
从圣经就知老子与圣经不错一本。
中国有句古话,万变不离其道。
天机就在这几个字。
第一,万变,揭示一个易字,就是《易经》一书,看中国文化,首先看《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起源,研究中华古代文化,研究透了易经就可以透了中华古代文化。
第二篇,《道德经》,虽然道家不是中华文化第一文化,但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却是第二的,就长是儒家,也是依靠道德经获得新活力。更何况,老子还是孔子的三拜之师。
第三篇,《大学》,儒家文化,首在大学,而不在论语,论语杂而磅礴,但《大学》精而深邃,这方面连《中庸》都比不了,《中庸》受道影响太多。
既然是研究,那么肯定有历史基础了。
文化一词非常大,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人物传记,正史演习。太多了
单说一本
红楼梦,以及相关的延伸作品
谢邀!中国古代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喜欢的人初学者可以先看看古文观止,这相当于古代的初中课本。至于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什么的那是蒙学,也就是古代的小儿启蒙课本,成人了解即可。古文观止读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原来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读完古文观止才算古文入门,根本不是现在有点专家所说的看到这里可以停止了。专家如此解释说明他没读完古文观止,是浅尝辄止。古文观止不要基础,现在初中生完全可以读懂,一点问题没有。读完观止,然后可读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和春秋。这些是古代儒学的相当于现代高中课本。现代人重点阅读论语和孟子。然后就是子书即诸子百家的书。这里浩如烟海。普通人了解即可,喜欢的可择一二而研。其余了解即可。这就相当于现在大学生的水平吧。在此基础上如果还有兴趣,本人推荐三本书,可终身相伴,道德经易经和黄帝内经。
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当然首先从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释、道等代表作和历代文学作品看起。儒家的:《论语》、《孟子》、《易经》、《弟子规》道家的::《老子》、《庄子》佛教的:《六祖坛经》、《地藏经》文学作品:、《山海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四大名著
不用月光宝盒也能穿越千年,把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搬回家
文/诸神的恩宠
近两年,《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一时间,唐诗宋词成为宠儿,社会上掀起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风潮。但遗憾的是,仅靠唐诗宋词,并不足以让我们充分了解古代世界。银幕上古装戏满天飞,小鲜肉赚足了流量,一开口竟是琼瑶腔,真让人有想砸屏的冲动。更别提那些不伦不类的“戏说”情节,简直让观众哭笑不得。这些古装剧,看多了会脑残。
不懂历史,不懂古代文化,不仅会闹笑话,还会花冤枉钱。不信,去古玩市场转一圈,就全明白了。不懂古代文化的人,好比有眼却瞎了一只,有腿却瘸子一条,虽然还能看能走,可到底不得劲。英国文学家切斯特菲尔德曾说:“常识是我所知道的最高的通情达理。”在知识碎片化时代,常识已成为了一种稀缺品。
想了解古代文化并不难,博物馆是个好去处。要是嫌路远,想躺沙发上就能学知识鉴古董,办法也有。小声告诉你,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是本经典通识类名著,内容涵盖古人生活、学习及工作各个方面,是通往古代中国的一扇大门。有了它,不用月光宝盒,你也能穿越千年,还原历史真相,旁观古人日常生活。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最早并不是独立成书的,而是从教育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精选出的第八、九单元。《古代汉语》是由中国著名语言学泰斗王力教授主编的,至今仍作为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使用。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自1961年出版以来,前后历经四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是中国古代文化方面最重要的参考书。
说起这本书的编委团队,堪称中文学术界的奥斯卡阵容。我们来看看都有谁:主编王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翻译家、诗人。早年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翻译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等。执笔人马汉麟,毕业于西南联大,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审校者是国学大师姜亮夫和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等。
这本书内容庞杂,上通天文地理,下达衣食住行。猛一翻像老虎吃天,从哪里说起呢?不如就从天、乐、试、教、食这五方面说开吧。
天:星空联盟
在古代,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为适应农耕生产,古人常观测天象。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可见,天文知识在民间已相当普及。
古人将日、月、金、木、水、火、土合称为七政或七曜。直到今天,日语里“曜”还有表示星期几的意思。比如,“月曜日”是星期一,“日曜日”是星期日。
随着天文知识的发展,出现了星空分区的观念。古人把星空分为二十八个不同区域,二十八星宿的说法由此而来。此外,还有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以北极星及其周边各星,统称为紫薇垣;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古人很重视北斗星,北斗星不仅能辨别方向,还能确定季节。北斗星的斗柄指东,是春季;斗柄指南,是夏季;斗柄指西,是秋天;斗柄指北,是冬天。
在西方占星学上,十二星座是宇宙方位的代名词。我们多数人都认为,十二星座传入中国,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考古学家们却用事实推翻了这种观点。1974年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下葬时间约为公园1116年)出土,其中的黄道十二宫彩绘星图,就是西方十二星座。原来,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就已经知道白羊座、巨蟹座和摩羯座啦,好神奇。
乐:音律之美
琴棋书画,琴排在首位,足见古人对音乐的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律知识就已经非常精微了。记得《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和欧阳锋同时上桃花岛求亲,黄药师给他俩出的考题里,就有一道音律题。
按今天的标准看,郭靖完全没有音乐细胞,估计考唱歌的话,他八成会跑调。我们常用“五音不全”来形容这种人。可你知道“五音”指哪五音吗?在古代,宫、商、角、徵、羽被称为五音,它们分别对应简谱中的1、2、3、5、6。
1978年,湖北随州挖掘出一座古墓,墓主人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曾侯乙。从这座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套65件的编钟。这说明在公元前5世纪时,中国已经有了七个音阶,包括绝对高音和旋宫转调的能力,这在世界音乐史上都极为罕见。
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声音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叫十二律。十二律分阴阳两类,奇数六律就叫做六律,偶数六律叫做六吕。
试想一下:现在有人让你把手臂抬起来,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可你知道吗,吹灰这个动作,居然也和音乐也有关系。吹灰,最早指古人候气的方法,古人把葭莩灰塞进十二个律管里,某个月份到了,和它相应的律管里的葭莩就飞动起来了。可见在古代,音乐不仅能修身养性,还有一定实际用途。
试:漫漫科举路
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是官本位社会,科举制度是读书人进入官场的重要途径。
正式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唐朝时加以完善。多数人以为,只要中了进士,就意味着捧上了金饭碗,从此便能飞黄腾达。其实没那么简单。在唐朝,中了进士还捧不上金饭碗,只有再顺利通过吏部(相当于中央组织部,主管人力资源工作)组织的“拔萃”考试,才会被授予官职。我们熟悉的大才子柳宗元和白居易,都是进士及第之后,又顺利通过“拔萃”考试,这才被委以官职的。而同样是大才子的韩愈,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没通过“拔萃”这一关,他一直无官可做。为此,他还三次向朝廷上书求职呢。
清朝时,科举制度增加了童试环节。参加童试的人叫童生,录取后叫秀才。秀才是等级最低的读书人。受影视剧误导,现代人总以为秀才都是苦兮兮穷哈哈的,其实并非如此。秀才内部也分三等,成绩最好的叫廪生,廪是粮食的意思,廪生每月由朝廷发粮食。此外,无论哪个等级的秀才,见县官不用跪拜,这搁封建社会也算是很大的特权了。
正式的科举等级从低到高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办一次,也称大比之年。在秋季举行,也称秋闱。参加考试的都是秀才,考中后称举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参加就是乡试。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季在礼部(文化教育部)举办,会试又被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都是举人,考中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无论乡试还是会试,考题都是八股文和诗词歌赋。
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策问。策问是古代以对答形式考试的一种文体,内容以经义、政事为主,与今天大学里的论文答辩有相似之处。能通过殿试的人,叫进士。进士中的前三名,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另外,古代科举制度还有武举一说。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在1904年。当时,正值慈禧七十大寿。老佛爷一高兴,增加了一场科举考试,末代状元叫刘春霖,是慈禧钦定的。相传刘春霖博学多才,还写得一手好字。晚年时落魄不已,靠卖字生活,后来病逝了。
综合比较一下会发现,古代科举制比现代高考制度要严格得多,激烈得多,残酷得多。
教:礼教吃人
宗法,即祖宗之法,是以血缘和家庭为纽带建起来的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无论哪朝哪代,宗法制度的力量都非常强大。这种制度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强化了人性之中的奴性,巩固了封建势力的世袭统治。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不知要过多少人的命。
在封建社会,皇帝一生气,常会将某人“灭九族”。这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在历史上,灭九族其实不止这九族,还包括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可以说,连坐制度是专制时代最惨无人道的刑法。
古代社会讲究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慈子孝,男尊女卑,妇女要守妇道。其实这些礼教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个字:要听话。然而,这只是封建统治势力给普通百姓定的规则,他们自己并不遵守。为争夺皇位,皇室成员之间常有杀父弑兄等事,连李世民都干过这种勾当。
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正妻被称为嫡妻,她的儿子被称作嫡子。妾的儿子只能被称为庶子。嫡庶血统不同,待遇也有严格区别。在继承制度方面,一般家庭是嫡子继承家业,皇室里由太子继承皇位。由于争夺利益,皇室杀嫡立庶的例子屡见不鲜。
现代人说起婚姻,一般指男女结婚。在古代可不是这样的。古人把新郎新娘的父母合称为婚姻,其中,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结婚,和小两口没多大关系,而是两个家族里大家长之间的事。在古代,任何一桩婚事,都要经过媒妁之言,要走完“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六关,才算完事。现在,能理解古代的包办婚姻有多残忍了吧。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宗法礼教,就是血淋淋的“吃人”工具。在贺老六病死、阿毛被狼叼走后,祥林嫂重新回到鲁镇做工。这时,她成了所有人戏耍愚弄的对象。看看那些人的丑态,你就会知道宗族势力有多强大,人性有多丑恶。如果你以为时过境迁,那些看客都已经随风而逝了。那你太天真,难道你没听过那句话吗——“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针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糟粕一面的惊人洞察和无情批判,让鲁迅无愧于“民族的脊梁”之誉。
食:以食为天的基因
在刘宝瑞的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里,朱元璋未发达前,被一碗烂粥救活,直至登上金銮殿,仍忘不了那口汤。几年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美食再次名震世界。几千年来,从皇帝到老百姓,中国人骨子里对美食有着固执地追求。
古代社会是农耕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那时候,稷(小米)、黍(黄米)、麦(大麦小麦)、菽(豆类)、麻(麻子),这五谷是古人的主要口粮。
光吃主食也不行,古人也讲究荤素搭配。在古代,牛、羊、猪是主要家畜。其中,牛肉最珍贵,只能供有地位的人吃,普通人只能吃羊肉和猪肉,所以汉字里,一些美食都是羊字旁,比如羹。现代汉语里,猪常被用来指代不好的事物。比如,骂人蠢就说他是“猪脑子”。但古时候,猪代表着财富和生育,具有很美好的寓意。
古人吃的糖,一般指麦芽糖。据季羡林考证,中国传统的制糖术只能制出粗糖。唐代时,先进的制糖术从印度传入我国,从此我国也能制出松散的红糖。后来,中国人改进了制糖术,制造出白砂糖和冰糖。直到今天在印度梵文中,“白糖”一词,意思还是“中国的”。
茶是我国的重要特产和主要饮料。饮茶之风,最早是从江南地区开始的,南北朝时渐渐风行。唐宋之后,茶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料。但关于喝茶的概念,在唐朝和今天完全不同。唐朝喝茶,要把茶饼碾碎,用筛子筛过后,煮成糊状,加盐、葱、姜等调味品后饮用,听起来更像喝胡辣汤。而现在我们用开水泡茶的喝茶法,是元朝时期留下来的方法。
除了以上内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冷知识。比如:为什么说司母戊鼎是“一只耳”?为什么说日本相扑运动员的衣着起源于汉代犊鼻裈?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老佛爷”,一位是慈禧,另一位又是谁?这本书,在原版本基础上,扩充了大量考古资料,有文字,也有图片,极大丰富了书本身的内容。图文并茂的形式,也增强了趣味性,读起来一点不枯燥。
中国古代文化灿若星河,既包括像服装文化、饮食文化和器物文化这类物质文化,也包括像诗歌文化、民族文化、宗法文化这类非物质文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文化里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举国倡导文化复兴的今天,我们尤其要冷静头脑,擦亮眼睛,分辨出哪些是古代文化精华,哪些是古代文化糟粕。只有精华,才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才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至于糟粕嘛……垃圾桶在哪儿。
2018.7.15晚
本人遇见。我认为研究中国古文化,不是看哪一本书就能做到研究的。要是研究,就得把中国古文化总结一下,再用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做一次进行对照。文化是由人文事物的产生才出现的文化。文化的进步是由人文事物的革命才能够产生文化进步。比如说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在秦朝开始?就是因为秦始皇开辟了中华人文事物的第一次革命。秦始皇不光是统一的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主要的还是统一了度量衡规划,这一规划给农工商创造出了便利的条件。统一文字的因素是来自度量衡的使用。使用先进的发明就要使用先进发明的文化和文字这是逻辑。所以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文化。比如说英文英语普及的因素就是来自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你使用英国的先进机械制造,你就要学会英文英语,不然的话你不知道如何操作。中国的古文化也是随着人文事物的向前发展而变革的。比如说唐诗晋字汉文章和宋体字和四大明著的文化。汉文章是由汉朝有了造纸技术才有了写文章的条件。晋字是有了文章文字的书写才有了书法的美观。唐诗是唐代的文人诗词歌赋美化了文明文化让人欣赏,有一种美的感觉。宋体字是为南宋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创造的便利制字条件的字体。四明名著是在大明朝稳定时期文人利用活字印刷的便利条件才出版了成本大套的文艺文学作品。从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才有了大量的大千世界出版。所谓的古文化传说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版的。这一时期对古文化的了解也不算是太多了,都是用猜测和传说所以众说纷纭。如果想要研究古代文化就得从古代传留下来的实用物品去做研究。比如说无极测绘罗盘仪和太极测绘罗盘仪,这两部测绘罗盘仪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使用了5000多年的仪器。这两部仪器准确的测绘出了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周是365天,也就是一年,又测绘出了一年有4个季节的变化用的是北斗定位。也准确的测绘出了一天一夜12个时辰的准确时间。这两部测绘罗盘也是有轩辕黄帝制造出来的。
#祥实图文#【《孟子》《论语》《老子》等古书都是研究和了解传统中国古文化的好书】
一.你要研究和了解中国的古文化,必须从构成中国古文化主流的道、儒、释等代表作品与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看起和研究。
二.笔者在此推荐这些古书,作为参考:
1.《孟子》;2.《论语》;3.《老子》;4.《弟子规》;5.《庄子》;6.《易经》.6.《六祖坛经》;7.《山海经》;8.《地藏经》等。
四.文学著作方面,笔者推荐:
汉赋、唐诗、宋词、元典以及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
笔者建议还要多听一听中国古典音乐,对你加深了解和研究古文化,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汉宫秋月》、《十里埋伏》、《阳春白雪》、《昭君怨》等。
谢谢小秘书问答邀请!
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经史子集,文史哲经,条条道路通罗马,无所谓从哪一本书看起之说。我的建议是,就从正在阅读的传统文化书籍开始,如果还没有阅读,不要受限于所列书单,只从自己喜爱的领域的书籍开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持久的阅读兴趣和更广泛的阅读领域。
若是喜欢历史,就从最喜欢的那段历史、某个人物开始进入;若喜欢文学,就从印象最深刻最近能吸引你的那篇文章那个时期进入;若喜欢经典,就从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的作品开始,等等。
最好结合所从事的职业,选择接近的行业领域,从自己喜欢的某一个人、某一事件开始阅读。但不管从那阅读,都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符号,比如文学方面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经典方面的诸子论著,比如儒家的五经四书,道家的老庄,法家的卫鞅、韩非,墨家的墨子,名家的惠施、公孙龙;还有书法、绘画方面更多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以及中医、道医、易医、武术、戏曲等等。
中国古代文化的总源头在易经,要说从“哪一本书”开始,那就只有这本书可以称之为开始了。但是这本书微言大义,用词古奥艰涩,不易搞懂,更容易挫伤初学者的阅读兴趣,若是真的喜欢,不妨从此开始。
但是,很少有一开始就会喜欢上易经的。所以还是建议,从自己喜欢的领域或者名家开始,别管是什么领域的,只要喜欢,就从那开始。
推荐看看王力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我们知道,要学习中国文化,最好要找一个权威的大家写的书看,乱看书还不如不看书。王力是谁?用过《中国古代汉语词典》吗?就是那种随处都可以买到,绿色封皮的那种?王力就是编者,足以见得他是多厉害。
王力还是北京大学的中文系的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编撰多种大辞典,对中国语言学、训诂学多有研究,学贯中西,被称为中国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写的这本《常识》,就是作为一个学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科普书籍,每一个想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这本书只有一百一十四页,内容却很丰富。
一般人提到“传统文化”,总是想到千字文、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这种眼光其实是非常狭隘的。中国古代文化涵盖天文、历法、制度、礼仪、饮食、车马、乐律、科举、地理、宗法……等方方面面。只说四书五经,明显是太看不起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王力先生的这本小册子,分十四个主题,分别探讨了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常识,令一般人可以说是大开眼界。
其实,这本小书是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前面的两章内容,所以它的特点就是,读起来有点太枯燥了,虽然很简略,但是信息量比较大,很多人看的时候心可能比较难定住。
但你很难找到,这么四两拨千斤,短短百页就能织造一个中国古代文化体系的书了。
所以,推荐阅读!
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话,我推荐2本书:
01
许倬云《万古江河》
这本书是清华校长送给新生的第五本书,我当时之所以买,是因为有太多大咖推荐了。我是近期才看完的,只能说看懂了一点皮毛而已,信息量太大,涵盖面太广,从古代的中国到中国文化的起始阶段,到中国特色的中国,到东亚的中国,到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到世界体系的中国,从地域文化特色,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文化因素分析中国的前生今世。
比如书中讲述的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冲突和糅合,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主体,黄土高原是特色;南方以长江和汉江为主体,河川相连。北方是以面食为主,南方是以大米为主。北方的思想一儒家为主流,主要特色是安分守己;南方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主流,特色是充满疑问,喜欢辩论。
北方有《诗经》,南方有《楚辞》,北方的气候和南方的气候之所以不同,和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北方人安土重迁,比较保守,因为北方的土地贫瘠,开垦出来不容易。南方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所以愿意东奔西走,心态比较自由。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最佳选择!
02
吴晗《中国人的生存规矩》
自古以来,皇帝的衣食住行为什么和平民百姓如此不同,为什么人家是“天子”,为什么我们从没见过“天子”,却要听从天子的一切旨意。本书有详细介绍。
自古以来,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好好活着而奋斗,这就是生存之道,皇上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比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官员也有自己摸索出来的生存之道,比如贪污腐败;百姓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比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中国的文化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优化的,我们不忘古老文化的精髓,也不惜抛弃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文化,我们处在世界体系中,中国文化却独树一帜,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
我是每天都在读书的大刘,欢迎【关注】我,一起读书,彼此分享
研究中国的国代文化其实可以读这本书,名字叫做《中国文化知识》,这本书横跨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其实现在的历史读物有非常的多,那么你需要去了解的时候先笼统的去看一遍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就好了。在看历史文化的时候先去整体梳理,把所谓的年份还有朝代先理清楚,然后你才好下手。
《中国文化知识》是北大中文系的向先生著作的,向先生是土家族的著名学者,这本书对于朝代的梳理以及传统文化,涉及的方面很广。
在你看完了这本书之后可以根据这本书上面的朝代时间变更,然后你可以系统性的去找相关朝代的书籍,进行学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的浩瀚往往显现的只是冰山一角,你研究中国的历史不妨从基础然后深入到每个朝代去了解。
如果你想看比较有名的,推荐就是《上下五千年》,这本书相信并不陌生,因为很基础的解释了为何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故事都给你完全讲述清楚了。
在你研究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好笔记,因为历史是很枯燥的,很多东西你可能看了你就忘记了,比如不好记住的年份还有事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只要用心去学,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假如你对于历史是有一定基础的了解,那么你可以梳理你不懂的那一部分。你在看正版的书籍的同时也可以辅助一些野史类的书籍,往往能够让你得到不一样的收获。研究历史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希望你能够耐下心去学。
最后,自己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假如你没有自己的兴趣,只是强迫自己去学习,那么不论如何你都没办法学成的,只有你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以及求学的心态去学,一定是可以成功的。
如果是初学者,不要好高骛远,建议从最基本的读物读起。
我看到很多人一上来就推荐四书五经等元典,其实并不好。还是应该先去阅读古代文学史,先对整个古代文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01
为什么要先读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化其实主体就是文学史,天文、地理、百工、医药等等种类都需要由作品来流传,都在文学史的介绍范围之内,只不过侧重的点不一样而已。
文学史是学习古代文化最基础的读物,里面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一些基本概念和必备常识,通俗易懂,这就是以后想要更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必备工具。
除了增加知识储备之外,文学史另一个重大的作用是搭建一个整体的框架,先对整个文化有一个大致范围的了解,这会让之后深入学习、研究某一部分时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知道这一部分文化的前因与发展。
02
如何选择文学史版本
曾经有一位读者和我探讨一个话题,因为观点分歧有些微争吵,他说自己读了五部文学史,所以他的观点才是对的。我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就明白他的问题大概出在了哪里。
文学史最多读两部,再多就是浪费时间。因为每个作者的写作方法和书籍架构可能不太一样,但知识点只有那些,不会有很大差异。所以选两本经典的文学史阅读就可以了,实在没时间读一部也没关系。
推荐两部比较经典的文学史著作:
一部是游国恩版的文学史,内容比较精炼,知识点比较清晰,出版时间也比较久了,经得住考验。
另一部是章培恒版的文学史或者袁行霈版的文学史,这两部都可以,很多大学以此为中文系教材,质量还是有保证的。篇幅比游国恩版长一些,语言润色的成分多一些,阅读过程中需要自己总结出一些知识点来。
当阅读过至少一部文学史之后,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了基本架构,再去阅读一些作品,会有更深的领悟。
答:三字经。
谢邀请。如果你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这个问题是极其可笑的,因为,凡是″研究型″,都是具备了基本专业知识一一向深层次专业课题发展,岂能不知从哪夲书开始看!
如果是喜欢中国古代文化,丰富和陶冶自己的情操,弘扬人类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不朽之作,只求学习领略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智慧和精髓,为此,做下列回答。
先从《大学》开始读,这是古人的入德之门,开宗明义,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道德的″内在″修为,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的″外在″修为。把该篇读懂悟透。
在这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如果无法对每部经典细致阅读,必须釆取″高效″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去领略国学的神韵,建议读一下《华夏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文学选编》、《古代文学史》等等。
研究古代文化,这个问题太大了。
从经史子集读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