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找位咨询师,怎么选择?

提问者能够从心理层来关注孩子的健康和谐,这说明提问者已经是具有高维度的社会和生命认知了。

即使我们从提问者的介绍里获得为偏向女性的角色判断,但也不能就此认为这位关心孩子的人士与孩子就是母子关系。也有可能是一位极其柔和性格的男士,也或者是有别的关系模式。我总是大胆猜测,小心求证。不同的关系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在没有清晰交集之前,都只能是猜测性的判断,不会非常准确,也不可有先入为主的想法。

下面我做一些初步的分析。

男孩读初一,基本都是十二岁左右,这是一个人离开儿童少年级别,进入青少年期的开始。既是生理发育关键期,也是形成个体独立人格的初始期。这个期间的孩子变得有些心事较重,沉默,不爱和人交往,甚至有时出现明显的脾气不好,与家人交流减少,也都属于正常范围。有些孩子看起来消极,其实他内心或许正在为处理学业,生活等事情也在茫然而着急呢。而这正是需要家长主动和孩子建立高一点级别的沟通方式的学习期。也就是说,他已经不是之前那个小孩,他长大了一些了。甚至多少家长感到自己突然变得不会和孩子说话了或者发现自己经常窝火。所以这种主动介入咨询要包括一种关系,两个对象的共同调节才会有效果。

孩子的成绩挺好,这也可猜测为在他的想法中可能具有“绝对优势”观念,这是来自遗传和后天教育的意识植入。特别具有才能的人总会处于一种类似孤单的状态并显得和周围环境有点格格不入,这并非自闭。但也显示出家庭教育上从小在社会构造,换位思考,分享与合作的教育方面有点疏忽。提问者对此也清楚认识到了。

关于选择什么流派的心理服务,个人认为,根据青少年学习认知的心理需求为主,选现实综合认知激励方面较好。精神分析对孩子并不合适。

孩子对心理师年龄的要求,其实是要么是希望经验丰富,要么是某种较为完善性期待角色的补偿机制。从这一点来说,不建议找在生活中与子女家人有比较严格界限的心理师。最好是乐观,进取,民主,客观,睿智,通达型的。考虑到咨询费用,采取辅导班学习模式,半年左右,设定一周次数,或者也可以利用网络通信,远程经常交流,效果都挺好。也就是收个学费而已,还可消除孩子对于心理咨询的回避以及不想张扬的想法。


第一个建议是,找学校心理老师。初一年的学生,我建议你可以先了解一下孩子所在的学校是否有心理老师,只要心理老师的水平是合格的,就近并持续地寻求帮助通常是最优选择。我看到太多孩子因为路途过于遥远,或者咨询费用太过昂贵而选择放弃心理咨询的帮助。

第二个建议是,当地的心理辅导中心或社工机构。现在很多地区虽然学校没有配备正规的心理老师,但地区有设立一个心理辅导中心,通常是公益不收费的。或者有些城市有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里面也会有提供相应的心理帮助。

第三个建议是,可以找找附近是否有高校里面有心理咨询中心且有对外服务。里面找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做咨询通常收费是很低廉的,毕竟是专业受训,专业下限一般还是会有的,只是因为经验问题,通常上限也不会太高。如果价钱可以接受,可以找高校里面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做心理咨询,毕竟是专业受训出身,大概率比外面的江湖派要更专业。

第四个建议是,可以去附近的医院里的心理科。注意是去心理科,不是精神科。但医院里也不一定会有心理科,好歹了解看看。通常医院里的心理科会带有公益性质,收费甚至会在100元以内。而且根据《精神卫生法》的规定,也只有医院才有资质做心理问题的诊断。先到医院看看,如果愿意再选择外面的商业心理咨询机构不迟。

第五个建议是,外面的心理咨询商业机构除非有确切的知道有良好口碑的,不然选择要要小心谨慎。而且心理咨询的收费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家庭来说还是过于“昂贵”(但其实专业的咨询师是需要收到这个价钱才能养活自己),三四百的价格是很正常的,而且一分钱一分货,五六百也是常见的,也有收费上千的,但收费高了性价比也就不高了。

第六个建议是,你要和孩子好好商量,只要我们注意保护孩子隐私,好言相劝,如果孩子切实有心理困扰,他还是会愿意去寻求帮助的。切忌大主大意,甚至强迫孩子前往寻求帮助。

第七个建议是,你可以拨打当地精神卫生中心的电话,正常来讲会有人值班,也会有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孩子不愿意去,也可以让他拨打电话寻求帮助或者了解医院情况,父母有困扰也可以打电话向他们咨询。

我是蔡中元,心理咨询师,心理教育工作者,《正向管教:好好跟孩子说话》作者。


关于给孩子找一位咨询师,应该怎么选择的话题

每一位父母都会为自己的子女付出所有,甚至还会在一些模糊的路径上潜心努力着。孩子的学业以及性格上的发展,是最为牵动父母的心。而对于着问题的解决,作为父母就更加的茫然和无助,更迫切的就是寻找一个可以为孩子释然和开拓的引路人。怎么选择一个何使的引路人(咨询师)便提上了日程。

其实咨询只是寻找一种开拓进取的路径,真正要做的还是如何安排好眼前所茫然的琐碎之事。没有绝对万能的咨询师,这一切都取决于心性的使然。

首先,多交流并沟通与引导才能培养和启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孩子的消极就在于以往的时光中遭受不同程度和层面上打击太多,使得逐渐失去了信心和勇气,这一切也许是孩子的曾经的挫折没能走出来,也或者是父母等周围因素给制造出来的。

其次,多与孩子进行各种情境下的互动,启发孩子在多种场景下的适应性发挥。这样就不会使得在陌生的环境中出现自我退缩的现象。人无完人,有的人能够叛逆的方式来获取自身所没有的潜能发挥,但也有的则是需要一种外力的引导。

再次,为孩子提供相应的竞猜或者竞技之类的活动,激发孩子的虚荣心和荣誉感。没有虚荣心和荣誉感就会逐渐变的精气神有些萎靡不振。或者可以玩玩游戏,诸如纸牌与网络上的游戏,这些运用的好的话,不但可以益智还能培养孩子的进取精神。

最后,家庭环境至关重要,打造一个多元性色彩的家庭,不但能够给孩子不同的感受,同时还能够刺激孩子有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与求知欲望。而这一点则是大多数家庭都无法提供的,咱们不求完全的多元,最起码的增加一个方向的着力点还是可以的。

总之,路在脚下,同时也在父母的眼中。不要把父母自己心中的路直接定格在孩子的征途上,这样孩子不但失去好奇心的索取,同时也会逐渐变得消极和萎靡不振。

以上可以多元性的反思和回味进行运用,如有其他问题可以评论区留言!


首先,非常高兴能够看到孩子家长,已经有这种意识能够带孩子去做心理咨询。放在90后,80后长大的年代,可能父母大多都不会有这种意识,也不太可能会了解孩子到这么细致的情况。

从您对孩子的观察,可以说已经了解的比较仔细了,而且自己也知道寻求帮助,首先,给您点个赞。其次,选择咨询师,我觉得,这个和找个心仪的,亲密关系对象其实很类似。也就是说,找个自己感觉好的人。

故,不如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去体验,去试几个咨询师。然后,让他自己去选择。然后,我推荐简单心理上面的咨询师,您可以下载这个APP,简单心理。上面有资深的咨询师贵点,也有新手咨询师便宜点,自己可以针对自己的经济情况去做咨询。也就是说,您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做心理咨询,多试几个,让孩子自己来凭借自己的感觉来选择。

如果他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您可以说是带他去找个知心朋友,或者,比咱们都智慧的人,来谈谈心,聊聊天,事实上,咨询,事实上咨询也不是那么严肃的事情。


很多人想做心理咨询,但是不知道怎么选心理咨询师,现在从一些标准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1法定执业证书

看咨询师是否有职业资格:通过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核发的,心理咨询师(二级)证,2017年下半年国家取消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但是以前发的还是有用。

专业精神医院的医生(执业医师),或者心理治疗师也可以做咨询,但一般都是以精神心理疾病为主,也可以做心理咨询。像提问者这种情况选择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比较适合点。

即使有证书,也不代表就有能力做个案,证书只代表进人心理咨询行业基础门槛,还需要不断实践。

2教育经历

优先考虑心理学,医学,教育,社会学,哲学背景人群。

3个人培训经历

咨询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知识和能力,比较知名的有中美,中德,中挪,都是很系统的较长时间的培训。

4个人经历及督导

咨询师需要有一定阅历,但也不易是年龄越大越好。

咨询师的个人体验:咨询师作为来访者,接受咨询,是咨询师的人格成长。不同技术要求不大相同,提问者要求的精神分析方向的咨询师,必须要做个人体验。

可以询问咨询师做个案的经验(年数及多少小时个案经验)。

督导:就是咨询师的老师,咨询师也有个人的盲点,需要找他的督导请教咨询中的问题,你可以询问是否有督导,督导经验。


看了这个来访者的问题,我首先想了解的是:她的儿子自己是否有积极主动的寻找咨询师的意愿?要知道,如果来访者自己没有主动的求助意愿,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咨询师,效果可能都不会尽如人意。

其次,我看到她对儿子的期待,确确实实是一片慈母忧心,希望儿子能够更外向、更合群、更积极、更富有活力与挑战性。但我们必须要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会形成一个隐形的动力场。在这个动力场里,人们会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形成对于自己和对方的理解与认同。

试想一下,如果她的孩子一直从母亲那里接收到“你不善沟通,你做事不积极,你不喜欢挑战和竞争”,而孩子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如何证明自己不是这样的。那么在经年累月的互动中,他就有可能渐渐认同了母亲的观点,真的变得不善沟通、不积极。但实际上,也许一开始他并不真的是这样,母亲的评价标准并不客观,只是基于母亲的爱子心切,太希望他能够做得更好的意愿罢了。

而且,从这个男孩子自己希望找一个年长的男咨询师来看,他应该是在生活中感到缺乏引导与榜样,而这可能是他最根本的问题所在:他不是自己想要不善沟通、做事不积极,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可学习、可借鉴的实例与榜样,所以才有劲不知道该如何使。

如果他的母亲能够在生活中调整孩子与父亲或身边成年男性之间的关系,让他们能更多一些互动和连结,也许榜样的力量能够帮助孩子更快地获得成长和进步。毕竟言传身教,身教是大于言传的。

心理咨询当然是有用的,但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在人际关系中解决问题。所以如果能够在现成的人际关系中做一些自然的调整,也许会比刻意地做心理咨询来得更有效。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欢迎关注我的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知乎、号)。

给孩子找位咨询师,怎么选择?

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家长,孩子现在成绩虽然不错,但毕竟才上初一,如果学习处在消极状态,情绪提不起来,早晚成绩会下来。

心理学流派众多,下面衍生出来的技术更是多的数不过来。这些疗法,对心理问题的解释不一样,众说纷纭,都在强调自己的正确和高效。作为家长和普通民众,怎么在其中挑选出能解决问题的心理咨询师和相匹配的技术,应该才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咨询师对家庭教育的理解,现在的孩子溺爱普遍严重,孩子要什么家长给什么,不存在孩子需要没得到满足的说法。但是家长不懂得鼓励孩子,还经常打击指责,造成孩子没有自信,情绪低落。二是心理咨询师对心理问题的理解,是早年的欲望没得到满足,还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心理问题肯定不是遗传。三是对焦虑的理解,如果咨询师对焦虑理解的深刻,就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的感受,孩子觉得这个咨询师懂我,就能积极配合,达到预期效果。


☞本篇由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吴琼燕老师回答。

亲爱的家长朋友,根据您的描述,您的担心有:

(1)13岁(左右)的孩子人际交往孤僻:没有亲密的朋友,不善沟通?

(2)孩子的气质:不喜欢挑战和竞争,做事被动,不积极——您希望它成为相反的方向:积极、喜欢竞争挑战、主动?

(3)您希望孩子的潜能开发得更多,您提及了关于人际关系和竞争性、主动性方面?

我想您的担心是有理由的——放在成人的世界看;而同时我们留意到:目前孩子只有13岁(左右),这就提醒我们:首先需要先了解这个时期的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

该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处于从孩子向成人转变的心理断乳期。

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我,在跟世界的磨合中逐渐确立“我是谁”“我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的自我概念,因此不愿意盲从,心理上正经历着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所以在外表上显得孤僻是正常的,不宜认为有心理问题。

关于人际和沟通潜能的开发:给孩子提供自由、安全的环境最有利开发潜能。

孩子从该时期到大学期间,都一直在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树立、再检验的往复循环过程,修正和确立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以及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从而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未来,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逐渐建立起适合自己的交际网络,慢慢地,ta就会有自己的朋友和知己,沟通能力也会逐渐加强。

关于先天气质: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也不能决定一个人将来成就的大小,而且比较稳定。

四种典型气质类型:胆汁质(外向,不稳,例如孙);多血质(外向,稳定,例如猪八戒);粘液质(内向,稳定,例如唐僧);抑郁质(内向,不稳定,例如林黛玉)。我国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7-15岁幼年版,可以帮助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

建议在尊重孩子的先天气质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孩子的潜能,“天才用在对的地方才是宝”。

打个比方,先天气质粘液质成分较多的孩子好比一支花瓶,如果非要打烂了一支花瓶,去粘成一只碗(即强行改变其它气质类型),对孩子的成长则极为痛苦,其不良影响为:孩子先天具有的天赋、潜能和人格被压抑了,对其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伤害(长期被压抑的孩子青春期可能极为叛逆,成年后一定阶段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这个时期的孩子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支持、理解、鼓励和保护。家长朋友们可以学习关于如何科学陪伴孩子成长的心理学课程,例如:妇专委的公益微课也是不错的选择。

☞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妇专委协会近期推出线上系列公益微课,每周一次,欢迎收听,详询请发私信或留言。


原始地址:/wenti/28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