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观点的依据在哪?

“寒门出贵子”一说在古代广为流传,在古代,的确有无数寒门士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翻身,拿现在的话来说,在古代,富贵人家的孩子的就业面比贫寒人家的孩子更广阔。

首先,他们可以从商,可以继承家业,官宦人家甚至可以世袭,这简直的现代版的高级分流。而寒门学子就没那么幸运了,在“学而优则仕”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下,在无权无势的自身背景下,入仕几乎成为了寒门士人的唯一出路,这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无奈和现实的情况下,寒门士人的目标可谓是十分明确的。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现实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们只能是努力努力再努力。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人口基数大,勤奋度高,自然就出现寒门多出贵子的情况了。而且,寒门出贵子也是比较励志的,符合当时的主流趋势。

对于当下“寒门难再出贵子”的的说法我并不认同。只能说还是富有人家的先天优势多,在这种情况下,寒门子弟缺乏一些机会,在能力上和后天努力上是不输的。就以现实生活为例,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力度加大,使得更多的人接受教育,这更多的人自然是不富裕的学子了。但是也必须注意到的是富有子弟的父母也不是傻的,他们的投入力度也会加大。这就是现实,他们又不缺钱,力度只会是更大。于是乎,各种早教班,辅导班,艺术培养课等等机构或课程层出不穷,风靡一时。简直是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让众多的父母们简直是拿生命在拼啊,当然这是比较夸张的啦!

总的来说,一个很残酷、悲哀的现实就是广大的普通民众再努力也拼不赢啊!一句话描述:“我”用尽所有的力气却只换来与你的相对静止,甚至是距离的拉大。不是贫学子不够努力,在不平等的战争里还是不乏无畏的勇士。

一个人的出身是自己无法左右的,但是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改变的,这话是真理。幸运的是,当今社会政策也越来越好,给了广大贫苦学子更多的机会和出路。他们可以通过国家级考试,也可以自主创业或凭一技之长等在某一领域成为佼佼者。

当今不是个仅仅拼爹的时代。如果没能力,谁也不可能说一辈子坐享其成,就好像谁也扶不起一个自个不上进的阿斗。

正处于双十这个年龄段,所以感触比较大,话较多。纯属个人看法,大家有不同意见可以多多交流哈!


1、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在少年时期几乎已经定型,童年的生长环境很重要。“寒门”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

2、没有足够的钱,任何人也高贵不起来

处于后工业时代的社会,传统行业的大亨们已经不再允许新创业者的出现。所谓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在当代社会日益明显

3、没必要一定要成为“贵子”或“人上人”

作为一个奔波劳碌的凡夫俗子,最一个更好的自己,踏踏实实也可以更快乐!


出现这种情况,与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教育制度有很大关系,与社会的价值观也有联系。

一般来说,教育需要经济支持,即教育会产生学费等成本,对于贫寒家庭来说,教育支出是一种奢侈,在温饱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没有经济条件用于教育支出,因此,我们看到很多贫寒家庭的子女辍学打工,或者多子女家庭,多人打工保证一人上学。但是教育可以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对于贫寒家庭的子女来说,上学受教育是他们改变现状的唯一出路,鲤鱼跳过龙门才能有所作为。这是“寒门出贵子”的心理动力,生存动力,发展动力。

古代教育虽然没有现在社会普及,学校不多,教师资源匮乏,但是古代教育制度对于贫寒家庭的寒门有经济补助,社会上鼓励好学,开明绅士也会资助贫寒学子,非功利性资助。衡量学子的水准,是否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看成绩,看结果,而不忽略家庭背景。就是说只要寒门学子有能力,就会得到学校、老师的赏识。古代参加县试、乡试等科举考试,地方政府给予经济不足,贫寒学子不要担心没有路费等盘缠。参加举人考试,有公车接送。康有为等公车上书的公车典故即来源于此。宋代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臣范仲淹,少年生活艰难,随母亲改嫁,改姓,经过努力,考中进士,做到高官。

家有勤勉好学的学子,不因为贫寒而受到社会歧视,反而受到社会的推崇。乐善好施的中国传统美德,在资助贫寒学子方面,从来不吝啬。私塾先生、县学府学教授,也会对贫寒学生减免学费、资助。有俩这些经济支持,保证了贫寒学子的学习。对于考中秀才、举人的,政府还有经济补贴,减免租税、徭役等。甚至还有经济大户送房送钱送佣人的好事,《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等章节就有描述。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乐也”,古代社会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很融洽,彼此关爱,尊师爱教,师道尊严,因此才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

现在社会教育制度很发达,但是传统教育的美德并没有得到很好传承,教育成为经济创收的阵地,教育资源被不公平的分配。上幼儿园、小学都要花费不菲的费用,有钱就可以购买好的教育资源,这样就导致了受教育者所得到的教育资源不平等、不公平。寒门学子缺少经济支持,一开始上学就输在起跑线上,限制了他们得到最优、只好的教育,阻碍了他们成长、成才。

大学教育不再是义务教育,需要交纳费用,寒门学子最缺的就是钱,在这个关键的教育环境,又落败下来。

现代教育设立了经济门槛,自然阻碍了寒门学子的进入。教育中的有偿教育,补课、培训都需要经济支持,寒门学子无钱,在受教育方面又被阻隔,这样“寒门难出贵子”也就是一种必然。


竞争越激烈,寒门出贵子的几率越低。在古代,往往只重四书五经一门,贵族即使有教书先生,所教内容不过三二。寒门子弟十年苦功,总能钻研摸透了这几本书。科举制度实行以后,国家考试所考科目净是些古文雷同的东西,故而时常涌现出寒门弟子跃龙门的事情。不过,事实上我们必须明白古代文盲率很高,能够识字且舞文弄墨者未必有多寒门,大部分还有有条件和机缘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的。最不济也是半个秀才家庭,通过不断学习几辈子累进从而成为达官贵胄。

反观现在,教育讲究素质教育,学生要求文武理工样样皆通,语文要好,数学要好,历史要好,英语要好,政治要好,生物要好,化学要好,物理要好,学习领域的宽度越来越大,但是深度却并没有得到更大的提升。所以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社会应运而生。

有钱的孩子上许许多多的兴趣班、辅导班,从小就上国际学校,感受的社会知识与寒门子弟大不小同。贵族的孩子小学就知道什么是金融、股票,而穷人的孩子成年之后还不知道什么是恋爱。

起点的差异,配件的差别,必然会造就社会地位的差别,穷人越穷,富人越富,这将是不可挽回的趋势。

未来的社会,金钱将会是天然的避孕药,寒门子弟上不了高等学校,没有特别好的工作,找不到老婆,生不起小孩,买不起房子,如此三两代许许多多消灭光了。相反富人不会为这些担心,他们通过几代的积累对掌握财富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寒门真寒,贵子不再。


谢谢邀请。看到这题目估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愤青面孔,但我以为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古代也并不是任何朝代都能够“寒门出贵子”的,能够出现先这种情况,还是从隋唐科举考试以来才有的事儿。

在隋唐之前,中国贵族士大夫基本上都是依靠世袭,寒门怎么可能出贵子呢?也不是完全没有,数量极少,世家大族才是出贵子的地方。只有到隋唐科举考试打破贵族和庶族的分界线以后,阶层对流开始活跃起来。科举考试很难,当然就考试内容而言,范围较为狭窄。唐代科举考试有不同科目,比如科举考试比赛写诗,唐代知识分子最喜欢这个考试形式,但也有明经等科目,差不多就是背诵儒家经义吧。宋明以来,就不考写诗了,根据儒家经义写文章成了主流。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当然是说论语里面有很多好东西,但其实也是因为科举考试的范围也就这么点东西,四书五经,论语在其首。(唐太宗:天下英雄尽入吾觳中矣)

大家会觉得只考四书五经太搞笑,弄得天下儒生尽白首,想想范进中举的疯狂,那不就是毒害社会的例证么?所以科举考试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批判的东西。但我以为并不能完全这么看。因为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其实是非常公平的,这种公平远远超过今天的高考,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容易“寒门出贵子”,而今天“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原因所在。(范进中举)

科举考试的公平就在于,门槛非常低。只要家里有这几本书,买得起这几本书,或者找得到这几本书,就可以在家好好复习,今年考不上明年考,明年考不上后年考,六十老明经不是也有很多么?范进家里那么穷,但一旦中举,什么都有了。正因为有了这个门槛低的保障,寒门子弟才有了机会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要是科举考试什么都考,寒门那还有什么机会?!

这也不是指责高考。今天高考也不是说不公平,但今天的高考门槛比四书五经的的确确要高了不知道多少。这也不能把火力指向高考制度,而是因为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古代多很多。现代社会以来,技术、知识和信息大爆炸,人类所要掌握的知识比古代要多很多。大家看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考的科目就知道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英语信息技术,等等。别说高中,小学现在学的东西都比二十年前多很多,更别提几百年几千年前了。作为一个现代人,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太多,所以学校考试内容,就比宋明以来的科举考试内容多了很多。

门槛变高了,寒门培养优秀人才相对困难很多。为什么这样呢?这又涉及到门槛费的问题。这个门槛费各位父母恐怕心里都在滴血。不是有位香港妇女说要赢在射精前么?优生优育,比的是什么?金钱、地位、人脉、环境等等。从小各种培训班,补习班,还有各种择校费,学区房,各种隐形的讨好学校的费用。一些私立学校在入学前还要考家长,家长有没有不良嗜好,婚姻状况,智力状况等等。农村的父母们能比什么?就只能跟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啊,除此之外,都是有心无力。

还有其他类型影响到孩子在学校受重视的程度,同样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比如说,相信很多家长都知道,很多中小学其实对孩子都摸过底的,谁家爸爸是什么职务,什么职业,等等,都弄的清楚得很,因为这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便利,倒不一定全都是私事儿,公事也有可能,比如说学校要搬迁,涉及到土地啊什么的,如果有孩子家长在有关部门呢?比如说学校要搞才艺表演,需要智力支持呢?有家长是艺术家最好了。学校要搞讲座,有家长是专家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寒门学子想要有出息,就比古代困难得多了。

也许有人说,你这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优秀人才不等于“贵子”。我想说,在一个正常社会里面,这应该是划等号的。白卷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甚至连八十年代那个卖茶叶蛋比造导弹更好的时代也过去了。也许的的确确有人没读过书,成为大企业家,还有一些因为房屋拆迁赔偿等获利的人,但这毕竟是少数,社会绝大部分人的收入和地位还是依靠学历的。


谢邀!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话题大家已经聊了很多。阶级固化、父母的格局、教育水平、性格等等等等大家都一一分析了,我也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今天我想说说现在不是寒门难出贵子,而是穷家富养出太多败家子。

寒门里的父母大多是一辈子都穷怕了的人,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家里生活开始改善,也慢慢的有了积蓄,但是他们不想孩子再受这份苦,所以从小就惯养着孩子,培养出十指不沾阳春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寒门子弟。他们大多身穿名牌,花钱大方,不知尊老爱幼,自我为中心。

富养孩子不是一味给予物质上的满足,甭管是寒门之子,还是天之骄子,都要穷养与富养并行。穷养就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虽不必空乏其身,但意志磨练必不可少。富养就是拓宽眼界,提升格局,虽未必大富大贵,但一身贵气傍身就好。

限于自己的眼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父母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个错误: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

他们的孩子不管学习好不好,反正从来不洗内衣、不打扫卫生、见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绩以外的事情跟他没关系。

这样直接导致孩子的责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后,成了团队里做事不动脑筋,出问题就想推卸责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们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人,可以对某个综合性的项目负责,而是一枚螺丝、一个零件,幻想后面有为自己收拾战场的家长。

贫富差异,本质上是教育的差异。当富人已经转变教育方向,开始培养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穷人却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弯路:无限度地宠溺孩子,只求成绩,不求其它。

结果,富人家的“穷二代”越来越富,而穷人家的“富二代”越来越穷。

欢迎转发和留言,点赞给创投君加鸡腿!


这问题问得好。因为与教育界的人熟悉,也多少了解一点,那就是现在对于正上学的小孩子,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父母亲是高层人群的,都相对重视在小孩的品德、学习,对老师很尊重;而相较处于社会低层的父母,则更重视课业轻重、老师态度、收费补课等这类问题。因此多数优秀的孩子父母在社会上也较为优秀,反之,亦然。通过这一现象,就多少反映出了“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一现象了。


1.城乡教育资源差异。虽然现在国家大力支持农村教育,硬件设施逐步提高,但农村教育的软件设施跟城市比差距很大。富人家孩子业余时间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还在家人的陪同下经常出去旅游,开阔视野,提升胆量。而寒门孩子大部分时间待在家,很少接触新鲜事物,有的还要干农活。

2.性格原因

经济地位低的家庭的孩子,需要处理更多高压事件,这会让孩子不断保持警惕,对陌生环境产生敌意。此外因为长期资源匮乏,对生活担忧,分散注意力造成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

3.家庭消费方向

富人更愿意把金钱,时间花在教育上,而经济地位低的家庭需要把钱花在生活上甚至是生存上。


悲观地说我也是认同这个观点的。

1、现在孩子的比拼不再是单纯学习成绩的比较,更多的是综合能力的比拼,孩子的视界,对世界的认知,思维,社交等等,这每一项能力的背后都需要高昂的投入和良好的环境氛围。条件宽裕的家庭,会带孩子去到处旅行,去看演出,参观博物馆,去参加各种拓展活动,而没有这些条件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只停留在书本上的描述,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再说到兴趣爱好,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学习的,如果有一技之长也是有光明未来的,但是这种兴趣爱好的培养成本以及面临的风险不是寒门子弟可以承担的,唯有读书,唯有分数才是他们唯一的竞争力,但是这种竞争力在离开了考量分数的学习,进入社会之后,就再无优势了。

2、家庭氛围的差异也是巨大的,我们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影响远大于学校,寒门子弟的父母可能更多的精力要用在维持生计上,对孩子难免疏忽,就更别提什么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了,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寒门子弟永远无法弥补的减分项。

3、社交环境,很遗憾,阶层这个东西一直存在,而且始终以收入水平来划分,家庭环境宽裕的孩子学习,玩耍的孩子也是和自己类似的孩子,而这些家庭组织在一起的活动也是丰富而有意义的,这也是寒门子弟无法比拟的。我有个朋友家境宽裕,居住在很高档的小区,周围全是高知高收入群体,一到假期,人家孩子根本不用报什么兴趣班,这些家长轮流给孩子们上课就好了,那阵容太奢华:人大中文教授讲国学,中央美院老师教孩子画画,音乐学院的教授带着欣赏古典音乐,朋友在著名的IT公司,负责带孩子学习可视化编程......如何去比?

4、孩子的比拼实际就是家庭资源的比拼,这种比拼和资源的有效性一直延续到孩子的一生,即便寒门子弟和富裕人家的孩子考取了同一所学校,将来走上社会,可借用的资源也是天壤之别。

所以在这样一个优质资源越发集中的社会,寒门想要出贵子,实在太难了。


首先表明我的看法,我是赞成这个观点的。我绝对相信穷人家的孩子也能是贵子,也能成为一流的人才,但是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绝对要比家境优越的孩子多的多。所以说说寒门出贵子相对来说更难。

教育: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书目前还是大多数穷人家孩子唯一的出路。好像我们读书的时候成绩好的大部分都是穷人家的孩子,然而现在却不同了,家长都注重教育,当今社会良好的教育确实又需要大量的金钱,各种早教班、兴趣班、辅导班哪一种不花钱。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还没上学前就学了钢琴、绘画、武术、英语等。而好的学校入学考试都是奥数和英语,有些还需要才艺展示。这些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要想成绩好,光吃苦是不行的,更何况家境好的孩子在学习上吃的苦也不少。

尽管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但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作为家长,如果没有很好的物质条件,孩子上不了名校,出不了国,但这依然不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教不了他们武术、钢琴等等等等,但我们可以教会孩子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至少做一个有教养、积极向上、有正确价值观的人。

当然,和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的人相比,更多的人生活在普通的家庭里。如果你不认同这种观点,你更应该拼尽全力去证明自己,出身寒门,我依然可以成功。如果你认同这种言论,也认清了这种社会现实,也绝不能坐以待毙,你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要对你的孩子负责,你的努力不会白费,你的每一点进步都可以让你孩子的起点更高一点。而你的孩子也可以从你这里学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这应该是没有办法的事,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如此。中国在五、六、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教育发展是相对比较均衡的。因为这几个时代,全国的收入差异并不明显,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均衡。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那么教育资源自然就必然就会重新洗牌。富裕的家庭,无论在人力物力上,在教育的投入上,都比普通家庭要多得多。他们有条件也更愿意花更大的代价来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

另外地区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大城市的教育资源显然比小城市的教育资源更好更集中。小城市的优秀师资也很容易被吸引到大城市去。

所以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的是,越落后的地区教育资源越滞后,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都会越来越拉开距离。虽然国家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尽量维持教育资源的均衡,但现实中其实是非常难做到的。所以寒门难出贵子,也就必然会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感谢邀请:

我是一名从教18年的三线城市教师。学校里的孩子绝大多数来自周边的农村。据我观察,最近这十几年来,农村学生的确考上本科大学的比例大大减少,而且985、211这一类的重点大学最近这五六年一年出一两个而已。

这些年来,网上出现“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讨论。我可以负责任的讲:这是真实的情况的。原因其实也不难讲清:

一、学生家庭原因:

农村的学生家长本身素质的原因,不能象城镇人一样力度的重视教育,他们对本身改变命运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虽然有强烈愿望,但并不清楚怎么做。另外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力价格日趋上升,很多人对于读书将来的出路没有经验,也就感觉“读书无用”。加之现在一般本科的大学生就业越来越严峻,对于读书改变命运就更加不认同了。于是在学生成绩不好的情况下,初中毕业就早早的停止了学业。

二、学生自身原因:

农村学生由于没有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学习基础和习惯不良,导致学生对于学习并无兴趣。另外随时代发展,智能机价格低廉,农村学生也可以买得起手机,网络游戏也是导致其荒废学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之农村家长通常都一个怪思想:即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是学习的早鸟,就是白搭工夫。因此学习不好,便就顺势停止学业了。非常可悲的是,直到今天,这样的思想仍然很有市场。学生中间也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三、教育产业化的结果:

在义务教育阶段还好,学校几乎没有什么费用。但是进入高中后,教育产业化的力量就开始发挥作用。只要是高考的科目,培训班的费用都是很高的。大班额教学也在上百元一小时。一般的农村家庭根本负担不起这样的补课。因此只能不补课。单纯的靠在校内学的基本无法满足学生学业需要。在高考时,考中重点大学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甚至近些年已经趋近于无。

四、教育“减负”的结果。

有识之士早就指出:“减负是寒门的一场灾难。”到现在为止,关于“减负”到底应该减什么,根本就没有个标准。理论上应该是减学生课业负担。但是学生负担少了,成绩就下降。学生在校时间短了,在课外班的时间就长了,实际上又是家长经济负担的增多和学生的学业负担的增多。教师呢?忙于应付各种检查、督导、评比,也没减下来什么负担。可以看出来的是“减负”成了实打实的伪命题。

结果呢?农村学生无法应付昂贵的辅导班费用,只能靠自己去拼,自然就拼不过那些在辅导班上课的学生。考不上重点大学,就是自然的事了。

2018年初,《意见》稿出来后,其中涉及了加大农村学校投入和教师待遇的问题。但是时间为2035年前达标,坦率的讲,这漫长的整整一代人的时间,请问,这么长的时间,谁为这个政策背书?农村教育怎么能等待这么久呢?难道我们就眼看着这整整一代人完全丧失了向上流通的希望吗?

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寒门学子挣脱“命运之手”,仅能尽力让“漏网之鱼”尽量多一些罢了。

我是世纪晨陽,点击关注我,看文章和问答有关教育的话题,欢迎大家关注与评论,我将及时与您交流。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观点的依据在哪?你有什么看法呢?

首先我要肯定的是“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观点,在当今的社会是正确的。这个观点的依据就是寒门与富门、权贵之家相比,可供利用的学习手段和进升资源十分匮乏。

寒门子弟出生就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曾经唯一能奔出路的高考,因为城乡教学资源的差别,还有各种加分培训竞赛补课培优等,都是寒门子弟不敢奢望的。

自从大学开始扩招的那年起,中国的教育就已经商业化了,一个被商业化了的教育体系,很难做到不“向钱看”,我还清楚地记得曾有几年,大学二类可以买进一类,一类可以买进重点,专科可以买进本科,甚至有人分数不够直接花钱进大学。

这种唯市场经济的做法,我们普通老百姓能有什么看法?教育机构就象医院,如果讲求的是经济效益,倒霉的不是穷人那才怪!有时候我还真觉得古代的科举考试,对寒门子弟来说挺照顾的。

一篇文章就行,根本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参与竞争,所有能阻隔寒门的诸如英语、体育、美术、这竞赛那竞赛的加分,统统无用!富门的钱财、权贵的关系都打不到应考的文章里。因舞弊被斩的官吏也有记载,现在因舞弊杀头的谁见过?

所以说,高考的形式越复杂内容越多,加分的项目越多,对寒门子弟来说就越不公平。不过有人会反过来说,谁让你投胎寒门的?这有点涉及到出生定终身了,只能无语。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讨人生,感悟生活,共话养生,闲聊文学,共同学习进步。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观点的依据可能是“穷字当头,而且是连续的穷。本博认为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俗话说穷则思变,没有一家人情愿一辈子穷下去。只是由穷到富的过程充满艰辛与痛苦,并且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仅靠一夜暴富,那是不可能产生贵的。所谓的豪门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一代或几代人打拼出来的。只是出生在豪门的所谓的贵子的成才之路比寒门之子,要少走些弯路而异。


这个观点我认同!

我是一名乡村高中教师,我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村孩子,家庭条件较差。人们都说农村孩子朴实,可我看见的并非如此!原因我来解释。

几十年前的农村孩子,由于家庭贫困,在生活上受尽艰难,父母在在家务农,靠种地为生,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回家时帮家里干农活,那时的农村孩子心里明白考上大学是改变他们人生的唯一方法。

现在的农村学生大多都是留守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固定时间给孩子生活费,家里的农活根本就没干过。他们虽然出自“寒门”,但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艰难困苦,加上父母不在,大多都是由爷爷奶奶看管,家庭教育缺失,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主要原因我个人认为是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缺失。父母为了生活到处奔波,忽略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长每月转给孩子生活费,就觉得已经“完成任务”了,岂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养成好吃懒做的毛病,他们的将来堪忧啊!


编者按:关于“寒门难再出贵子”这个观点,我已经有过专门的论述。今天,再看到这样的话题,不得不再写一篇评论。希望这次能够更深入的讨论这个问题。

没讨论之前,我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几个关键词。

一,什么是“寒门”,什么是“贵子”?

百度百科上有对“寒门”做出定义:“寒门,指寒微的门第,专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也叫庶族,并非指贫民阶级家庭。”,所谓“贵子”指出身在“豪门”家庭高贵门第的孩子。这个定义写得很清楚,普通农村贫民家庭想当“寒门”还当不起。所以现在,我们普遍认为,“寒门”就是只贫苦家庭,这是不对的。可见,哪怕是“寒门”都难出“贵子”,何况是普通贫民百姓的家庭?!

自从有人类历史文明以来,贫民就没有机会谈什么“X门”,贫民家庭都是家徒四壁的,哪来什么门?所以,如果家贫如洗,就不要自称自己家为“寒门”了,想称“寒门”还不够格,“门”都没有!

二,“寒门”出过贵子吗?

历史上“寒门”一直以来都很难出“贵子”。历史上有过几个类似“刘邦”,“刘备”等等几个“寒门”,最后都功成名就。不过,想一想,他们大多也有一些历史背景。他们的身世不是各种“X代”的传人,就是“X代”以前的后代。

显而易见,他们的成功也是有“基因遗传”的,不是谁都可以随便成功。研究过《史记》等历史的都知道,一般“X代”以前的人物是“大人物”或者“贵子”的,他们的后代一般就比较容易出大人物或者贵子。

像我家这样自上几百代都是贫民家庭的家庭的,到现在还一直是贫民家庭。所以,“寒门”一直以来都是很难出“贵子”,更不容易说像我这样的贫民子弟了。

三,读书还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吗?

这个才是我今天所要跟大家讨论的主要话题。现在社会上充斥着“读书无用论”、“教师无用论”等等一些消极的论断,对“读书改变命运”这一正确的观点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题主说问的“寒门难再出贵子”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我完全可以负责的说:“这个观点的依据就是,读书并不一定能改变命运。”

为什么会这样?本身普通家庭投资教育就没有有钱又有权的家庭投资的多。投资教育少的,自然也回报少。而且,在目前的“素质教育”等理念下,单单靠考试成绩来竞争已经不行了。更多的时候,学生之间拼的是“家庭背景”,或者是拼“才艺”。

比如说一个普通的留守儿童,除了学习好一点什么都不会,另一个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但是“琴棋书画”等样样都会,这样的两个学生,你会优先录取谁?

可见,现在的“素质教育”根本就是“拼爹的教育”。如果,家境不好的话,确实,单单把希望寄托在孩子努力学习考得好成绩而改变命运的路子上已经行不通了。

我们也姑且说:“寒门真的难出有出息的孩子了!”,拼爹的时代已经来临,大家不要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如何把自己变成一个有钱的爹才是硬道理。如果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女儿又只能吧希望寄托在孙子上…如何才能实现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读书已经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了,有个土豪爹,干爹就行,或者拆迁更容易改变命运,谢谢大家!


不是寒门再难出贵子,而是从来都难出贵子。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科举制度选拨人才,如果家中连饭都吃不饱,哪里送得起私塾?翻翻史料你就会发现,古时的举人,状元大多出自殷实富贵家庭。

近现代以来,抛开新中国那批建功立业出身低微的人不说,中国的"寒门贵子"现象,也就员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只在1977年到1980年代,出现了短短的十年。

这是黄金一般的十年。这十年,让一大批农村青年,知识青年,通过高考考上了大学,并先后走上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舞台,位居中国政商阶层的重要岗位。

这批人,是历史选择了他们,是历史性的机遇。随着社会的稳定,这样的机会再难重现。

今天,我们不得不接受北大,清华的高材生更多的走向普通公务员岗位,走向企业的经营舞台,同样,这也是历对他们的选择。

所以说,不是寒门再难出贵子,而是从来都难出贵子。


如果基础教育在私有化,更会导致或者说加速这种现象。现在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私立学校当道,他们把所有条件好的好学生选拔走了。公立沦为二三流学校。没有条件的是读不起私立学校的。其实原来没有私立学校,公立学校都是选拔读书,任何学生只要成绩好都会进好学校,这种现象反而好点。现在不行了家里没有钱读不起这种学校的


经济原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前人们的家庭情况都差不多,不是农民就是工人,富人相对现在来说相当少。人们一门心思的读书希望走出寒门。穷人家的孩子读书不易,也更加珍惜。

教育原因:从前的孩子学习也只是在学校读书。现在的学校五花八门,私立,公立,出国留学,网上自学,特长培养……如果条件允许只会选择更好更合适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而这是穷人家的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

社会原因: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并不仅仅是读书就能适应的。它要求的是活学活用的灵活性以及各方面的人才。而不局限于书本。而寒门没有能力提供更多的条件。

家庭原因:现如今大多数家里只有一个娃或两个姓,虽说经济上符合优生。但也更多的是娇纵孩子,越是条件不好越是舍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造就寒门难出贵子。

其实,人的成功成才都与其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寒门”别让贫穷磨灭我们的斗志,加油崛起。


1、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在少年时期几乎已经定型,童年的生长环境很重要。“寒门”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

2、没有足够的钱,任何人也高贵不起来

处于后工业时代的社会,传统行业的大亨们已经不再允许新创业者的出现。所谓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在当代社会日益明显

3、没必要一定要成为“贵子”或“人上人”

作为一个奔波劳碌的凡夫俗子,最一个更好的自己,踏踏实实也可以更快乐!


原始地址:/xinwen/13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