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总咬指甲舔嘴唇怎么戒掉?

说到这个问题,我突然意识到,我家女儿在口欲期都不是特别爱吃手,然而过了一周半,小家伙开始不停的啃指甲,有时候剪指甲的时候我特地留一点点,怕剪的太秃,孩子小手指在不停的抓握摸索中受伤,可是就这一点点的指甲,都被孩子不停的啃咬,发现以后,我也曾恐吓过她,说“如果再这么咬下去,指甲里面的各种细菌就会被你吃到肚子里面,细菌就会在你嘴巴肚子里面打仗,就像《不洗手战争》一样,到时候你肚子会疼的受不了,还得打针吃药。”当时孩子追着问细菌的事情,忘记去啃,然后感觉会变本加厉的继续吃,因为我家孩子生病几乎没吃过药,大都自己扛过来的,看到药就特别的兴奋,用孩子姥姥的话说“吃个药跟过年一样”

自我反思,发现应该是我没有引导好,过多的强制、压抑了孩子,让她缺乏安全感,而处在“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又有自己的思想,下意识的去反抗,有时候就会通过啃咬指甲和舔嘴唇,来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其实孩子内心是非常焦虑,不安的,在我一次又一次的恐吓怒吼中,才变本加厉的。

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应该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不再总是引起孩子的愤怒,不再总是过多的压抑孩子的,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能很好的表达出来,并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慢慢引导,总能很好的过度过去的




你家宝宝多大了呢,我们家的三岁多,自从有了小宝后也是呢,但只是咬指甲不添嘴唇。我问过她为什么要咬指甲,她说她饿了。我隔天换个刚吃完饭的时间问她,她说牙齿里有东西。后来仔细观察了一下,只要是她安静下来或者是被我说了就不自觉把手放嘴里。我就尽力多陪她玩,她在家的时间,讲故事看绘本,涂色,做手工,玩积木……多找些能动手的,然后我也尽全力不对她凶,之前忍不住了会大声说她,特别是把妹妹弄哭的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让她双手摸着我的手睡,我是这样妈妈就睡得很安心很舒服,她就很开心的摸着我的手睡。

现在偶尔还是会咬指甲,我两三天给她检查一下指甲,发现长出来一点点我就剪的干干净净的……不能一下让她完全戒掉,我只能继续耐心的慢慢让她改变。




不要这些动作已经成为她的习惯了,要彻底改正这习惯,要找出她习惯的原因,才能根据缘由去解决。

考虑问题想主意在咬指甲舔嘴唇,精神紧张潜意识做这动作……如果强行戒掉,他潜意识里不久又会有这个习惯,内心越是抵抗,这种欲望越强烈。让孩子感觉到压力和痛苦,要试着理解、宽容地对待孩子,想想我们自己身上还有坏习惯呢。在对待这件事上要有耐心,不要责怪孩子。有这些坏毛病也未必是件坏事,不要过分的干预,嘴唇裂了给她吐掉宝宝护唇的东西让嘴唇保湿。如果自己实在想帮孩子戒掉,希望能够选择委婉的方式,来让她慢慢忘记这个习惯。




一岁以内的婴儿吃手指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孩子2-3岁后还“吃手”成瘾,家长就应该找找原因了。

过度“吃手”是一种行为障碍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医师王玉玮教授在其博客中讲到,在婴儿时期,吸吮自己的手指是正常的现象,这有助于他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家长不用过于担心而急于阻止。在孩子到2-3岁后,这种现象一般会逐渐减少,但是有的孩子在饥饿、寂寞无聊、焦虑不安、身体有疼痛或其它不舒服表现时,仍然喜欢吸吮指头以减轻焦虑、转移注意力,如果偶然出现这些行为或持续时间不长,不应视为病态。随着儿童年岁的增长及与外界接触的增多,一般这一不良嗜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小时。但是,如果诸如饥饿、疾病、孤独无伴、缺乏玩具等不良情境经常存在,吮手指或者咬指甲的行为就可能形成一种嗜好,以致难以革除。

心理学家指出,吮指头和咬指甲是儿童期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行为障碍。据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的调查资料表明,在6-12岁的儿童中,“经常”和“几乎整天”吸吮手指头的儿童发病率为12%;而咬指甲的儿童其发病率则高达44%。吮指头和咬指甲的不良嗜好超过了儿童期应该的年龄,更反映出具有这种怪癖者的心理不健康。心理学家发现,吮手指和咬指甲的不良嗜好除了可能致使手指浮肿、牙齿闭合不良和感染疾病外,而且还是“对学习和工作产生内心紧张、压力、忧虑或烦躁的症候……这些行为本身虽然不能直接妨碍人的学习和工作,但却可能是妨碍人学习和工作的自卑感、敌对感、或个人内心的某种别的情绪状态的表现。

如何帮孩子戒掉吃手的习惯

如何帮孩子戒掉吃手的习惯?预防和矫治吮手指和咬指甲的关键,在于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避免错误的哺乳方法,以杜绝养成不良嗜好。对于已养成此类不良习惯的孩子,在矫治时应注意:

1.弄清原因,对症下药

对儿童,如果是因为喂养方式不正确,应培养孩子有规律的进食习惯,做到定食定量、饥饱有节;如过是孤独、寂寞等原因,则要给孩子一些有趣味的玩具,让他们有机会与成人或其他孩子一起玩乐,培养其对环境、游戏的兴趣,以转移其注意力,逐渐纠正此类不良嗜好;如果是体内缺少锌、铁等微量元素,最好先带孩子去做微量元素测定检查,再给与对应的治疗方法。

2.宽松、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长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释放压力。在与孩子相处时,父母面带微笑,语调轻松,蹲下来与她说话,保持与宝宝平等的姿态,都有助于满足孩子多方面的情感需求。而适当改善对孩子的要求,不对孩子太过严厉,不过分强调竞争,不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要求孩子尽善尽美等,也利于给宝宝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稳定、宽松的成长氛围。

3.正确教育,切忌粗暴

吮手指和咬指甲,在幼儿时期是很自然的,因此不应简单地禁止,否则反而会强化这一行为,使他们感到更紧张。只有主动提供多种有趣的事如做手工、做游戏等,而不应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会解除其困惑,而不致这些不良嗜好的产生。

因此,对此类儿童的不良嗜好施予强行制止的行为是有害无益的,嘲笑、讥讽、恐吓、打骂更是不妥,这样做只能使孩子的情绪更加紧张不安,甚至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等不健康心理。

4.厌恶疗法

在童年时期,如果儿童养成了吮手指或咬指甲的怪癖,可以采用厌恶疗法进行治疗和矫正。如在儿童手指上涂上黄连水或辣椒水,使其感受到咬指甲或吮手指的苦痛,从而戒除这一不良习惯。




孩子咬手指,看先看孩子多大,通常,一岁半之前是为了满足口唇期欲望,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就是通过嘴来探索世界的。能将手放进准确放进口中并细细品味,对孩子来说无疑是质的飞跃。

一岁半之后的孩子动不动还咬手,大人就需要引起注意了,更多地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要知道,孩子正是处于这种焦虑状态却又无力解决,才外化成了咬手指的行为。也因此,“固着”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咬手指行为,还有孩子的焦虑反应。这也正是越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越难改变的原因所在。

▌不同年龄孩子吃手时,表达了什么?

❶我们知道,孩子大都是从三四个月的时候开始吃手的。

这时,父母应认识到这是其自然发展的过程,最好的做法是少干涉,孩子爱怎么吃就怎么吃,喜欢什么时候吃也随他。只需保证孩子的小手是干净的,让孩子自然度过这个阶段就好。

当然,父母要做的引导就是,在孩子清醒的时候,为他准备一些干净安全无害的、质地大小形状重量不同的物品,供孩子用手抓握,送嘴里去探索,注意定期更换物品,让孩子保持新鲜感。

如此,被有趣事物吸引的孩子还会停留于吃手行为上吗?相信不会。

❷若孩子在一岁半到2岁之后仍旧吃手,父母就有必要进行干预了。

干预的前提是什么呢?不仅仅是阻止孩子的吃手行为(通常这种方式是徒劳无功的),更应看到孩子的求助:“少责怪我,多给我提供帮助。”

要看到,6岁之前的孩子,神经机制发育都不成熟,面对过大压力和挑战时,是无法有效做出积极应对的(哪怕是对事、对人,还是对自身的情绪)。故而,焦虑不安的孩子大都遇事会哭闹、会下意识吃手。

焦虑如同给孩子戴上一副“有色眼镜”,会导致孩子所见都是危险,如此孩子如何能放松自己,并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呢?

虽然这时的哭闹、吃手可能没有什么作用,却能缓解孩子的焦虑,所以父母不要过度关注或强化孩子的行为(如缠胶带、抹辣椒水、涂清凉油等)。

▌面对孩子吃手,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不妨尝试抱着孩子,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轻抚他,让孩子在你怀里放松下来。

然后可轻轻拉着宝贝的手,看着孩子的眼睛,询问孩子:“宝贝,我看到你好像有一些紧张,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和困扰,并与孩子一起思考如何解决或提供帮助。

平时,父母不仅需要找到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恰当方式,还可与孩子一起探究如何放松的方式,如听听音乐、运动发泄等,当然,父母能做的最效方式就是让孩子笑起来。

每天,父母都不妨抽出一些时间来,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找快乐,让孩子开怀大笑,哪怕只有两三分钟的时间,都能有效地帮孩子放松下来。如:

一位爸爸与儿子发明的游戏就是举高高,爸爸大手将孩子高高举起来,作势支撑不住要歪倒。

但孩子却从爸爸有力的抓握和带笑的眼眸中捕捉到爸爸是在跟自己开玩笑,孩子会带劲儿地尖叫,并咯咯地笑个不停,然后大喊:“更高更高,还要高……”

笑声就有这样的魔力,驱赶内心的焦虑,并赋予孩子勇气和力量,通常爱笑的孩子不会太糟糕。

总之,打断孩子的吃手行为,无疑是亲手切断与孩子的联结,当且仅当,父母能做的,也是亲手将这个联结搭起来,用爱,用理解,用支持。




大家小时候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咬指甲的阶段,在不知觉中把手放到嘴里咬指甲,如果宝宝频繁咬指甲,可能是体内缺乏铁等微量元素,也可能是坏的行为习惯。如果你家的宝宝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宝宝为什么会咬指甲?

宝宝常咬指甲的这种现象常与精神紧张有关,在行为心理学上属于一种焦虑的习惯,包含吸吮手指、挖鼻孔、拉扯头发和磨牙等,大多是为了纾缓心理压力、解除紧张焦虑或自卑感。如果咬指甲一直持续到学龄前,或者是频繁咬指甲导致指甲变形等比较严重的情况,除了心理方面的原因外,也有可能是因为缺乏铁等微量元素所引起。爸爸妈妈要注意观察宝宝的身体情况,看看是否有缺铁的其它症状,比如贫血,同时要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微量元素,及时进行补充。

宝宝爱咬指甲有哪些危害

细菌感染:若小孩喜欢东抓西抓又咬指甲,会使细菌有机可趁,造成细菌感染或形成灰指甲。发炎:由于指甲缝中容易藏污纳垢,长期咬指甲会让指甲和甲床无法密合生长,细菌便会藏匿在这些地方,容易造成指甲周围或甲沟发炎。流行性感冒、肠胃炎或腹泻:俗话说“病从口入”,而咬指甲便是其中一种。宝宝因为咬指甲而吃下病菌,引发肠胃问题,或者在季节交替时分,得到流行性感冒。蛲虫或蛔虫:宝宝在外玩耍时,容易沾染到一些小虫卵在指甲缝中,如过不清洁,就容易将这些虫卵吃下肚。齿列不整齐或口腔感染:经常咬指甲可能影响儿童的牙齿成长,有些宝宝出现齿列密合度不完整或门牙缺角,视觉上较不美观。另外,如果嘴巴里有伤口,咬指甲的动作也会造成口腔内的伤口感染。指甲变形:如果宝宝的指甲已经开始变形,如爸爸妈妈放任孩子继续咬下去,通常会越咬越糟糕,指甲也会越来越不健康。

宝宝咬指甲怎么办

建议爸爸妈妈可以先观察宝宝何时出现咬指甲的动作,也许是对陌生环境的紧张、看电视太专注、或只是因为无事可做。通常在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后,可帮助家长明白该如何切入、给予协助或治疗。尝试转移孩子注意力有时候宝宝咬指甲,纯粹是因为无聊,如果爸妈发现小孩在某些情况下容易因为无聊而咬指甲,可试著寻找一些事情让孩子做,如“动手指”的游戏,画画、堆积木、玩气球等,转移宝宝的注意力。适当进行厌恶疗法可以在宝宝的手指上抹上一点辣椒水或者黄连水,宝宝一把手指伸进嘴里,就会吃到辣椒水和黄连,感觉到不舒服,从而停止咬指甲这种行为。不过这种方法只能偶尔为之,否则会导致宝宝食欲下降,影响宝宝的情绪和健康。去医院检查如果你的孩子咬指甲咬得很凶,以至于撕裂了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或者嚼指甲并有其他自我伤害的行为,如揪自己的头发,你就要带他去医院就诊。适时搭配药物或行为心理治疗,双管齐下会好得更快些!

宝宝咬指甲,改变需要一个很长过程。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现象时,要给以孩子温和、理解、耐心的关爱,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




咬指甲

也称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复咬指甲的行为。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见于3~6岁儿童,男女均可发病。多数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咬指甲行为可自行消失,少数顽固者可持续到成人。

出现这种现象常与精神紧张有关,在生活节奏改变,比如:孩子入托、入学时,孩子特别容易出现紧张,在生病时也容易诱发此症,部分小儿由于模仿他人而形成。具有内向、敏感、焦虑素质等性格特点的小儿容易患此症。部分患儿诱因不明。

建议:

1、一般疗法

家长首先应认识到这是一种病症,单纯地采取打骂或惩罚非但无益,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其次,要积极寻找引起紧张和忧虑的因素,并及时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此外,应给孩子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和表

皮损

伤。

2、心理疗法

主要采用行为限制和正面引导。所谓行为限制,即当幼儿

咬指甲

时,父母应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从嘴里移开,并用微笑、点头或夸奖的口吻表示赞允,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或

玩具

,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正面引导,则是对合作的年长儿讲清道理,使其意识到咬指甲是一种行为偏离和咬指甲的危害性,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纠正的。同时鼓励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锻炼,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发育。

咬指甲癖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矫治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故家长不但自己要有信心,而且还要增强患儿的信心。采取父母监督和孩子自我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戒除咬指甲癖这一行为偏离。

总是舔嘴唇是唇炎的表现。唇部没有皮脂腺和汗腺,且长期暴露在外面,很易引起干裂现象。

轻度唇炎

主要表现为龟裂、脱屑、有干燥感、偶尔会感觉痒。较严重的会造成色素沉着、肿胀等。很多人因为感觉嘴唇干而喜欢不停地舔嘴唇,这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觉得干燥去舔舐,反而更加干燥,再舔,更干,甚至造成“舌舔皮炎”、“

口周皮炎

”等病症。

建议:1、补充维生素A和B。2、涂抹外用

维生素E霜

维生素E胶囊

。3、早期的脱皮现象,如果小孩子无法忍受,可以使用小剂量弱性激素,如氢化可的松。4、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正确的作息规律、少吃零食等。5、小孩子建议使用含维生素E且无色无味的单一润唇膏。




小朋友如在一岁以前咬指甲属于正常行为,若再大还有这个坏习惯那就得注意了,我们家长必须让他改掉。那怎样改呢?(1)我们告他手指上有好多细菌,咬指甲舔嘴唇会让细菌到肚子里,让我们的小肚肚疼。(2)我们都要做一个文明的孩子,咬指甲舔嘴唇这个动作会让小朋友看起来不太文明,至少让别人看见我们的行为不雅观(3)家长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一上午只咬一次我们可以看动画片,一天没有咬和舔我们可以给他买喜欢的玩具,我相信这样慢慢的时间长了就会改掉的。




我家熊孩子也是这样的,十个手指头几乎看不到指甲的存在,不自觉的就啃上了,怎么说也不听,打也打不改。拿创可贴把手指甲裹上还是不管用,后来说长出来一个指甲就答应他一个愿望,效果也不大。

后来,还是当老师的表姐给我支个一招。推荐我用正面管教的方法管教孩子。跟儿子进行了一次谈话,之前给儿子说过无数次的啃指甲的害处,还无数次的吓唬他,长不出指甲来要把他怎样。姐姐说孩子啃指甲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可以从这里入手。

我告诉儿子,许多小朋友都喜欢啃指甲,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但是也有一些小朋友比较厉害,他们也想啃,但是都忍住了,因为他们的自制力比较强,你也是很优秀的孩子,肯定也有很强的自制力,我们努力一下,每次想啃的时候控制住自己,指甲很快就会长出来的。当然,你是我的宝贝,无论你有没有指甲都是妈妈最爱的孩子,但是妈妈还是希望自己的宝贝有漂亮的指甲。妈妈永远爱你。

儿子想了想,说我试试吧。之后儿子就开始了指甲拉锯站。手里拿个玩具转移注意力,有时候指甲都放到嘴里了又赶紧拿出来。还有几次也不自觉的啃,但是还是逐渐减少了啃的频率。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要问问他,你今天挑战自我成功了吗?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毫不吝啬的夸奖他,我儿子真棒,都能自己控制自己了。

大概半年的时间,儿子的小指甲都长了出来,而且很多事情都主动要求挑战一下。




摘要:孩子爱咬指甲大多是心理原因,很多孩子都曾表示“控制不住”。有些孩子把自己的指甲都咬到脱落变形了,还是继续咬,家长要怎么做呢?

我的女儿妞妞今年五岁,最近,我发现她多了一个坏习惯,喜欢咬指甲。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再不肯让大人帮她修剪指甲,而是喜欢自己用牙齿去啃,每每指甲才长出来一点点,就迫不及待用牙齿一丝一丝地啃掉。开始我以为这是小事,加上工作忙,也没怎么认真对待,只是告诉她,指甲长了就要让妈妈来剪,别自己用牙啃,那样不但不卫生,还会把指甲啃坏。妞妞当时是点头答应的,可没过多久就忘了,还是啃。后来不管我怎么好言哄劝或疾言厉色,她就是改不掉这个坏毛病,而且情况似乎越来越严重了。

以前她只有在独自一人或晚上睡觉前才会去啃指甲,可前几天去幼儿园接她,班主任老师说妞妞在上课时也总喜欢把手放近嘴边去啃。老师都“投诉”了,这就不是小事了。我急了,吓唬她说再这么啃的话,以后指甲坏了就不能像大姐姐们一样涂漂亮的指甲油了。想不到一向爱漂亮的她竟小嘴一撅,说:“那我就不涂指甲油了。”我只好换一个方式,妞妞一直很想学乐器,我跟她交换条件,如果她不再啃指甲,暑假就带她去少年宫学古筝。妞妞一听,小脸先是露出一片欣喜之色,可不一会就黯淡下来,摇摇头,一副难过的样子。我问她,为什么这么不听话,她说:“人家忍不住嘛。”这是什么理由啊,我既生气又不解,但仍然耐着性子和她好好商量。我许诺,只要她答应不再啃指甲,我就给她买她一直想要的红色泳衣,还会在暑假时带她去姑姑家找和她非常要好的表姐,这都是妞妞期待已久的事。女儿想想,终于点点头答应了下来。

几天过去,妞妞似乎不再啃指甲了,虽然有几次她仍然会无意识地把手放近嘴边,但还是忍住没再去啃。又过了一周,几乎不再见妞妞啃指甲了,我心里正暗自高兴。不料前天晚上,在帮她洗澡时,我惊讶地发现,她不知几时开始又偷偷地啃开了,而且变本加厉,把每只手指甲都啃得只剩正常指甲的三分之一,左手小指甲片还深深地凹进了肉里,指头的肉都有点翻起来了。我气极了,忍不住在她手心上狠狠打了几下。妞妞哭了,边哭边委屈地说:“人家就是忍不住嘛。”问她还敢不敢,她却只一个劲地哭。

为这件事,我很烦恼也很忧虑。不明白孩子为何会有如此古怪癖好,这是不是一种病?不知如何才能帮她戒掉这个坏习惯?我实在很担心,这样下去妞妞会不会把自己的指甲啃光了?

专家点评:咬指甲的刻板行为是指儿童反复出现自主或不自主地啃咬手指甲,常见于幼儿,多从4~5岁开始,及至6岁明显增多,11岁以后逐渐减少,但约23%的儿童到了18岁仍会保留啃咬指甲的习惯。据报道,约50%儿童有过程度不一的啃咬指甲的行为,尽管大多数情况并不算严重,但有的也会将甲缘咬得凹凸不平,不能覆盖指尖,少数严重者会将指甲或指甲周围皮肤咬出血,乃至出现甲床炎、甲沟炎、寄生虫病,甚至使整个指甲脱落或变形。因此,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许多家长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其实儿童咬指甲多是由于他们紧张、郁闷、沮丧或胆怯,且多出现在父母或老师过于严厉、批评较多或态度粗暴,使他们感觉缺乏关爱、寂寞无聊、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由于幼儿调节情绪的能力有限,当其内心紧张无法缓解时,就可能“忍不住”啃咬指甲了。所以,此时,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责骂、惩罚和威逼利诱,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像有的家长一见到孩子啃咬指甲,就马上提醒,甚至强制他不要去咬,结果恰恰迎合了孩子寻求他人关注的心理,反而不自觉地强化了这种行为,使咬指甲的习惯继续下去,并且可能越来越严重。

切实有效的对策是,以耐心的说服和鼓励为主。适度地关爱孩子,态度温和,引导孩子多与小朋友做游戏,培养其独立处事的能力。同时,积极寻找孩子情绪紧张的原因,及时缓解其情绪上的不安,使孩子获得安全感。也可通过其他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以缓解其反复咬指甲的行为。对于咬指甲较严重者,可尝试厌恶疗法,如在其手指上涂黄连水或奎宁水等苦味剂,或给他们戴上指套。也可采用行为疗法,在儿童努力克服咬指甲行为时,及时给予奖励,不断强化其良好行为。




原始地址:/xinwen/61695.html